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培育路径研究
2023-11-19刘柳
刘柳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正确的法治观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必然要求。
1 大学生法治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法治观的形成需要大学生有意识地吸收法律知识,法律知识的多寡是评价大学生法治观的决定因素。大学生法律知识不足主要表现在维权意识不强。很多大学生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不能主动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有些甚至意识不到被侵权。目前,高校虽然认识到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重要性,但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主动学习动力不足,法律知识储备不足将影响法治观的形成。
1.2 价值判断力不成熟。价值判断力是法治观培育的基础,具备理性而稳定的价值判断力能保证其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与评判。近年来,“两微一抖”的飞速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大学生群体个人心智和价值观尚未健全,极易受外界影响。在这个追求“点击量”的媒体时代,缺少全面信息的大学生群体往往会对热门话题“一腔热情”地评论、转载,甚至效仿。大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不足,法治观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1.3 法治立场不坚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但也带来了挑战。大学生虽然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但是当他们面对利益诱惑时,存在侥幸心理,例如淘宝刷单、网络贷款等,大学生被骗上当的案例与日俱增。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网络犯罪中,大学生群体已发展成为网络诈骗的实施群体。可见,大学生在法治观的形成过程中,还存在法治立场不坚定的现实问题。
2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重要意义
2.1 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由此可见,中国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未来都取决于青年一代。新征程上,大学生要深刻认识自身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增强历史主动精神,达到高度自觉。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国家的稳定、繁荣、发展取决于青年一代,正确的法治观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保障。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树立与这个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要有责任担当的勇气。
2.2 有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时期正处于人生中拔节育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培育大学生法治观不仅仅是对法律知识的传授,更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到个人未来人生的走向:或许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或许成为一个对国家有危害的人,而决定他成为哪一种人的前提是他是否具有社会主义法治观。
2.3 有助于大学生未来职业的规划与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速,人才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毕业生就业压力随之增大。大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工作非常普遍,而在网络求职中不免遇到个人权益被侵犯的事件。另外,由于大学生就业意愿迫切,法律意识、社会经验欠缺,被不法分子利用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件屡屡发生。因此,正确的法治观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的规划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引导他们恪守法律底线,规范行为。
3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路径
3.1 实施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科学方法。大学生法治观的培育仅仅依靠法律基础课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大学生法治观根植于内心,必须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进程证明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河北、福建工作期间,开展多项法治实践工作,例如“千万工程”、“枫桥经验”,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创新,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观培育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法治理论实务。在培育大学生法治观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亲自去实践,将课堂上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坚持实践教学为主渠道。在实践中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技术,发挥其正能量,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用直观的、动态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他们增强法律意识,提升自律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自觉的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3.2 铸牢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主阵地。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的高等院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的主阵地。高校必须将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系统观念,做好整体设计,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然而,当今教师群体中权利滥用和道德失范的现象对学生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想要守好人才培育的主阵地,首先要打造一支立场坚定、法律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热点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灌输渗透到大学生法治观培育过程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观念。此外,要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的价值观取向、思维认知模式、日常行为习惯必将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引领作用。因此,辅导员应熟练掌握现代媒体技术,带领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社会实践体验,引导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理解法治内涵,增进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3 构建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大思政。大思政是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形式。它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教育大格局,将立德树人作为该格局中的中心环节。大思政注重发现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发展规律、接受知识规律,集合学生全时空领域的生活学习素材,架构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互通互联,从而实现育人育才的目标。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要进行深刻挖掘,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创新,积极应对社会环境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做大学生法治观养成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授课内容应与学生产生共鸣,努力将鲜活、有趣、真实的有关法律内容融入大思政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听得进、记得牢、用得着,将法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自律意识,形成自律精神,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完成从道德法律向道德自律的转换。在此情况下,他们才能不断增强观察世界、把握时代、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社会主义法治观,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