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实验动物福利在医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意义
2023-03-24牛丽丽王忆霄龚延萍白萨日娜温建勋
牛丽丽,王忆霄,龚延萍,田 玮,白萨日娜,吴 鹏,温建勋
(内蒙古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实验动物学是以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综合性交叉学科,关联到如医学、生物学、兽医学、遗传学、卫生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实验动物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药学等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实验动物学以鲜活的生命个体——活体动物为试验、研究对象或试材,因而就有了超出一般医学科学意义的“伦理”特质和“人文”内涵。实验动物福利作为医学教育、医学实践一种特定的“人文”手段,对医学院校学生医学人文观、价值观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原点”意义,是医学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必须重视和遵循的一个伦理原则。
一、实验动物福利及其人文教育意义
(一)医学与人文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人学。由于医学所特有的“人文”和“人伦”,才被赋予了与“师德”并举的“医德”及“白衣天使”这一神化了的美誉。医学的“人文”特质,不仅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人学”上,也体现在包括医学实验动物在内的“生命”关怀上。实验动物作为医学实践不可或缺的“试验品”,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没有它们的牺牲,就没有今天我们生物医学的发展和进步[1]。因而,实验动物一直受到世界医学界的极大关注。1979 年由英国反活体解剖协会发起并经联合国认可,将每年4 月24 日定为“世界实验动物日”。同时,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有关实验动物的保护管理条例加以规范。我国于1987 年成立全国实验动物学会,1988年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自1994 年起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科委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验动物标准》《关于“九五”期间实验动物发展的若干意见》《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实验动物种子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中心引种、供种实施细则》《省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技术审查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2001 年国家七部局联合颁布了《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同年,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修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验动物标准》。2006 年科技部又一次颁布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与此同时,各省市和有关部门也制定了本地区、本部门实验动物的管理办法,促进了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和提高[2]。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实验动物管理进入一个法制化规范轨道,并从技术层面迈向更加伦理化、人道化层面。
(二)实验动物与人文
实验动物是动物中的特殊群体,它们从来到世界的那刻起,就命中注定要为人类科研事业,尤其是医学研究奉献一切。实验动物始终作为人类的“替难者”,以身试毒,身验百菌,甚至付出生命,为确保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欧盟一年用于实验的动物数量为1200 万只,美国实验动物的数量更是高达2200 万只[3]。就我国而言,每年用作医学实验的动物达千万计,仅在湖北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每年用来做实验和销售的实验动物数量多达30 万只[4]。其中除了小鼠、大鼠,还包括猫、狗、兔、猕猴等大量哺乳类动物。以内蒙古医科大学为例,现设有各级各类医学实验室、本科教学实验室、研究基地等30 多个教学、科研辅助机构,其中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有6 个,每年用作医学实验的动物数量也达数万只。从医学教育的角度来讲,动物实验是获得有关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的新知识、新问题解决办法的推进剂[5],对于医学生进入临床前认识生物体机体结构、功能,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提升手术器械、检测设备的使用技能及实验结果的解读等具有重大意义。总之,实验动物在医学教学、药品研发、生命科学的探索和应用领域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6]。从近10 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情况看,多数科学家是通过实验动物的研究才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实验动物在医学科研中的作用之大,可见一斑。
但是,医学动物实验作为一种以活态生命个体为试验对象的技术实践,具有违背自然生命生存法则的“残忍性”“侵害性”。从生命伦理而言,任何动物都有自身生存繁衍规律和权利。实验动物中的许多哺乳类动物具有类人性,在一些机体功能、代谢、结构及疾病特点方面与人类近似。基于DNA 技术的现代科学已经确认了人和动物之间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尤其是类人猿和人类共享基因超过98%,如果按严格的基因证据类人猿和人类归为同一个种类,而其他不少动物也有和人类一样的感知能力,以及高兴、恐惧、痛苦之感受。换言之,实验动物同样需要身心的抚慰、安抚,以及临终关怀。因此,“世界实验动物日” 在实验动物使用方面积极倡导“尊重生命,科学、合理、仁道地使用动物”的原则,即遵循“替换、减少、优化”的3R 福利原则。动物福利的核心理念是满足动物基本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实现动物和人的和谐共处[7],即让实验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生活舒适、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无恐惧悲伤感、表达天性的自由[8],尽量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及其在实验过程中所遭受的痛苦。我国在实验动物的选择、饲养、繁殖、管理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捉拿保定、标记编号、被毛去除、给药、麻醉、采血、处死等方面制定有规范的职业标准和技术流程,充分体现出3R 福利精神和 “敬重生命”“关爱动物”的人道思想。
(三)医学实践与实验动物福利
医学是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医学生的第一节解剖课、形态学实验课、机能实验课以及第一个科研项目等都源于实验室的动物实验。因此,实验动物及其福利对医学院校学生来说除了一般的专业技术,还具有特定的“人文”教育内涵及意义。从技术层面而言,学生在实验动物的亲密接触和实际实验(解剖)过程中,对生命体的生物机体及其诞生、存在、延续规律以及使用实验动物的实际意义形成深切的亲身体会,对医学科研的严谨性、科学性和普惠性产生更具体的理性认识;从“医德”层面而言,学生通过目睹实验动物所作出的“牺牲”,与其发生情感共鸣,产生怜悯之情、敬畏之意,能够从生命的“原点”去感悟到医生职业“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本质和“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古训之真谛;从社会文化层面而言,动物福利能让学生从更广的社会意义去认知生命的价值,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多维度关系中为其医学人文思想的塑造提供一个更为和谐多元的实践平台。作为“人学”的医学教育,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铸魂”“立德”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5 月2 日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北宋政治家司马光的名言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9]。因此,医学人文、医德、医伦教育是一个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命题,也是医学工作者终身坚守的职业操守。动物实验及其实验动物福利作为医学教育、医学科研一个常规手段和基础环节,既有医学层面上专业性,也有社会层面上的人文性,对于医学生专业技能、医德修养的培养,以及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生态观、生命观的树立有着独特的起点意义和促进作用。
实验动物福利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点,具有超越专业界限的外化性和普惠性特点。内蒙古医科大学为了进一步推广普及实验动物相关知识,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了解掌握实验动物的重要意义,营造一个更加关心、关爱实验动物,崇尚医学伦理的校园氛围,自2020 年开始,在每年4 月24 日的“世界实验动物日”当日,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纪念活动。2021 年4 月校团委和基础医学院联合,开展了以“关爱实验动物,珍爱生命”为主题的首届“我和实验动物”的征文大赛活动。此次征文大赛共收集到全校各专业学生包括诗歌、散文、记叙文学在内的近100 篇参赛作品。同学们从各自专业角度,或从个人亲身体验、经历去叙述、描绘、抒发、分析实验动物的价值、作用和动物福利的社会人文内涵、意义,以及关心动物,珍爱生命,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精神等,将“世界实验动物日”推向了新的境界,为全校医学动物福利教育,乃至人文教育的促进起了个好头。
二、实验动物福利教育存在的问题
实验动物福利教育是一个事关医学教育育人思想,涉及“教”与“学”,“师”与“生”,“医”与“德”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议题之一。由于实验动物学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时间短、理论和实践体系尚不完善,核心影响力不大等原因,在包括动物福利在内的人文教育方面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在教学方面:一是理念上不重视,无动物福利、动物伦理的专题课,或课时少;二是教学内容单一,多数课程的内容倾向于动物福利的技术内涵及普遍意义上的人文关注,缺乏深层次的人文学理论解读和引导;三是重理论,轻实践,很少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年龄特点的考察、观摩、演示、参与、讨论等实践活动和环节;四是有些动物福利和医学人文课任课教师、指导教师,没有人文学科背景或人文学造诣不深,课堂教学片面化,甚至浮于形式等。五是动物实验课以教师的讲学、演示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低,实际动手练习机会少,实验动物的浪费严重等。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对动物福利的认知程度较低,简单地认为实验动物最终结果都是死亡,因此对待动物态度冷漠,甚至随意摆弄,虐待动物倾向[10]。二是相关实验动物福利、动物伦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积累不足。如,从我校2021 年开展的“我和实验动物”主题征文大赛部分参赛作品看,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动物福利理解不深、认识不到位等问题。三是较普遍存在害怕畏惧、同情怜悯、厌恶嫌弃等心理障碍,特别是女生和城镇籍学生的这种心理反应较为突出。四是不重视,认为动物实验是医学专业的必要手段和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医学生只要学好所学专业知识,练好基本本领即可,实验动物只是个工具,无所谓有没有什么福利。
三、实验动物福利教育的改进对策
实验动物特殊的“人文”属性,要求医学生的动物福利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先、为主。即把“才者”和“德者”培养有机结合,将立德树人内化到教学、教育的各过程和环节,以“动物福利”为起点,拓宽医学人文和医德教育视野。一是加强动物福利的理论教学,开设专门的动物福利、动物伦理课程,并将其纳入医学院校学生的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真正从原理上掌握动物福利的意义、价值,从内心和思想高度上建立起尊重生命,善待动物的动物福利观[11]。二是做好动物福利、动物伦理课任课教师的选拔、培训工作,把具有较高人文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放在教学第一线,提升动物福利课在教学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及影响力。三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按照3R 原则设计好理论课、实验课内容及课件的同时,采取“环境丰富化”模式,利用现代多媒体和动画技术制作出更多形象、直观、生动的演示性课件和纪录片、幻灯片,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视野中超越时空距离,与动物进行零距离接触,观察到平时难于看到的稀奇动物、国外动物,丰富其动物世界的知识阅历。四是加大动物福利课的实践教学,在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组织开展诸如观摩、讨论、知识竞赛以及实验动物周、实验动物碑悼念等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同时,尽可能地多组织野外考察体验活动,从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中,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和了解到生命的起源、进化、存在规律,以及大自然的博大力量。五是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动物实验第一站的载体作用,通过活体解剖等实践教学的“人文化”,将学生的“动物”理念从生物层面引向人文层面,以动物福利为节点让学生认识到“动物实验仁慈终点”和实验动物“代价”的实际意义,从更高的“生命价值”层面去领悟生命的奥秘及可贵。六是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通过动物福利及相关人文类课程,让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人合德” 的哲学思想,“心身统一”“形神一体”“阴阳相和”的医学哲理和“医者仁心”的医德精神深入人心,为其今后的医学职业打好坚实的人文素养基础。
四、结语
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是一个关系到培养“怎么样的人”的办学方向问题。由于医学和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包括医德在内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只是思政类课程的责任,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育人体系的思想灵魂。医学生是未来的医药行业主力军,将会成为守护人民健康,决定他人生死的“天使”和“仁者”。医生的医德和医药行业道德以正确的人文观为价值基础。对医学生而言,其医德、医伦的形成,从动物福利的最初生命观和“善待动物”的仁慈初心开始,只有心中有爱,胸怀他者,敬畏生命,忠于职守,热爱国家和人民,才能够培育成真正“医者仁心”的医学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