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探究
2023-03-24于晓娟冯壹平
于晓娟,冯壹平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2022 年4 月,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了解历史发展的先后次序及空间因素,学会计算历史时间与识别历史地图,并能将其应用于历史叙事,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特定或整体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参考,以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理解它们的作用,这就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时间观念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以及与这一时间相联系的历史逻辑内容。空间观念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位置及与该历史事件相关联的人文、社会对其产生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认为历史是“副科”,没必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更谈不上利用历史地图、思维导图等来辅助学习了。同时由于教师受课时和教学任务的限制,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不够重视。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贯彻课标要求,注重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
一、初中历史教学培养时空观念的意义
(一)有利于构建知识框架
只要学习历史就会涉及时间和空间问题,因为历史学科具有知识点多,分散性强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找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很困难,所以构建知识体系无疑是梳理知识,帮助记忆的最佳方法。而通过利用时间与空间来构建知识框架是简单高效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时空观念的培养把复杂的历史知识点一个接一个地联系起来,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从更深的层面来说,运用时间和空间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历史的发生和发展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有助于做好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
通过观察初中高中历史书的设置不难发现,初中历史侧重于通史学习,强调历史的先后顺序,而高中历史以专题为主,课本按照模块来进行设计。这种设计就要求学生在初中打好基础,如牢固掌握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等,只有这样,学生在步入高中后才能具备分析历史事件的基础,并通过掌握重要史实和发展脉络,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所以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要使基础知识掌握的清晰扎实,就一定需要利用时空观。因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时间和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做好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奠定高中历史学习扎实的基础。
(三)促进学生交叉学科的学习
培养时空观念不仅要重视历史时序,同时也要关注地理空间,而地理空间一般是通过地图向人们展示的,所以为了弄清特定历史事件所处的特定空间,就要有一定的读取、识别历史地图的能力,而这一能力恰好也是地理学科学习所必备的,因此在读取历史地图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地理基础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地理学科的学习。由此看来,培养时空观念不仅对学习历史这一学科有很大益处,同时也助力其他交叉学科的学习。
二、时空观念培养的策略
(一)善于运用教材
教材是连接学生与老师的纽带,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收知识的载体,利用好教材资源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要利用好每一单元以及每一课导言的统领作用。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为例,在第一单元的导言中,叙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通过这样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初步明白中国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在导言中还提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所面临的严峻内外部环境,因此中国对外进行抗美援朝,对内带领人民开展土地革命。所以通过中国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对比,为学生构建了时空范畴,启示学生在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重重困难时要从中、外两方面入手。其次,要善于运用教材的辅助性内容。教材的辅助性内容一般包括:人物扫描、相关史事、材料研读、图表、知识扩展等,其中对培养时空观念比较大的就是图表。图表相对于文字来讲更加直观,更容易让读者一目了然,全面地了解问题。因而通过读历史地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二)利用大事年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
大事年表能够标记重要知识点,能够定位年代,还能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将历史知识构建成网络,从而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因此,在每册历史教科书的最后都会设置本册书的大事年表,如果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应该让学生自主编制大事年表,通过自己编制,按时间前后排列历史事件,学生在头脑中会形成时间轴,将时间与事件一一对应,更关键的是设计大事年表也有利于学生后续对知识的复习。初中历史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比较零碎,这就给初中的学习带来困难。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的同时找出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主线,从而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框架,因此,绘制思维导图不失为最便捷高效的方法,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能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所以,一图一表是培养学生时空观的重要方法。
(三)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都是过去的事件及活动,是抽象概念,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免有偏差。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历史事件,教师可以从课本内容、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在新课导入时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带入历史的情境中去,一方面尽可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使教学变得更有趣;另一方面,从时空视角构建历史问题情景,把历史事件置于一定的时空结构中,让学生了解事情的发展脉络,并全面了解空间、环境等要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创设历史情境还有一个很符合初中生特点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表演历史剧,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将历史事件用舞台的方式表达出来。但要注意的是历史剧目不能违背史实,也要与课文主旨相契合。在此基础上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总结知识点的能力,让学生记忆得更牢固,更重要地培养了学生的时空思维,也让学生对学习历史更加感兴趣。
(四)充分利用身边学习资源
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更方便的资源,如多去历史博物馆参观,通过历史遗物,将人带回过去的时空,增加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在参观的过程中达到学习效果。同时,观看历史纪录片对再现历史情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看一些史实的纪录片,感受历史增强时空意识。
三、基于时空观念培养的教学设计
理论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笔者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经济体制改革》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将培养时空观念的具体策略融入课堂教学中。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背景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子目组成。本课上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接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在这一单元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一课在这一单元和整个中国现代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 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所以,教师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第一了解经济体制改革之路开始、扩大、深化的过程;第二通过表演历史短剧、史料分析,创设历史情境,认识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第三通过调查,总结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给自己家庭带来的变化,将历史与现实相连接,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教师紧紧围绕这三个目标来设计教学环节,选取教学方法。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好奇心与探究欲强,大部分学生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但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的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本课程教学的难点是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在本课的课程导入中,教师以情境设置的方式进行,播放3—5 分钟《我们一起走过》第一集节选视频,以纪录片的方式将学生们带到1978 年的中国,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将学生置身于1978 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同时教师抛出问题:当年的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又是怎样走上改革之路的? 带着这些问题将学生引入接下来的教学之中。在讲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小短剧—农民的烦恼,农民当时的烦恼主要是收入少、生产效率低。学生通过自己表演历史剧的方式,回到历史现场,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农民生活的现状,了解计划经济的时代特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改革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小岗村,并认识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尝试寻找解决烦恼的途径,分析包产到户后农民的权责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利用时间轴、思维导图
时间轴是最直观展现事件发展顺序的工具,能够给学生清晰的学习思路,而思维导图则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在《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中,讲解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通过时间轴对知识进行扩展,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的生产关系的调整:1950—1952 年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所有制;1953—1956 年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1956—1965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依旧是生产资料公有制;1978 年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公有制为主体,转变土地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回顾,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在不同时期对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助于知识的纵向对比,厘清知识脉络,树立时空观念。
(3)利用身边资源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在本课中,可以设置课后作业:“自从经济体制改革后,我们国家在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的家庭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请每位学生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进行访谈,从衣食住行等角度,了解自己家庭改革40 多年来发生的变化,并谈一谈你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以及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家庭改革40 多年的变化,把“历史”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并且通过感受自己家庭的真实变化,形成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认识,理解改革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二)基于时空观念培养的教学设计分析
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意识。首先,从教师“教”的方面来讲,在这一课的开始,通过播放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纪录片片段进行导入,将学生带到当时的时空,营造时代氛围,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部分,通过创设情境,表演历史小短剧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跨越时空更好地去理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通过思维导图来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构建了知识点的纵向联系,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时空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生产关系的调整其实质是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部分,以建立时间轴的形式,让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更直观的感受,厘清其建立过程,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正确的时序观念;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了解自己家庭改革40 多年来发生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并不陌生,过去的事实就是现在的历史,现在的事实就是未来的历史,历史虽然具有隔时空性,但也能够与现实相联系,在增强时空观念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其次,在学生“学”的方面,学生通过自导自演小短剧,把自己带入情境,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更好地感知历史,并且能够增强时空意识,通过解读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感受时代背景,更清晰地认识到国有企业的改革势在必行;最后,通过课后作业,回归现实,从自己家庭40 多年的变化中更好地理解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的现实意义,并且形成自己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
四、结语
2022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新增了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课标中对时空观念解释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将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时空框架中,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加以理解。故此,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便学生更好地体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