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的“临沧经验”
2023-03-24李美强
◆ 李美强
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辖7 县1 区,有3 个县10 个乡(镇)44 个村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290.791 公里,面积2.4 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22%,是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沐浴着党的光辉,临沧各族儿女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定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意志,看好祖国疆域的一草一木,守好伟大祖国的每寸国土。近年来,临沧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边固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三好”为遵循,以“五强”为抓手,持续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唱响新时代边疆人民的幸福之歌。
一、坚持以“三好”为遵循,牢牢把握固边、稳边、兴边的正确方向
2009 年,习近平同志对云南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作出了“进一步夯实固边、稳边、兴边的组织基础”的重要批示。2021 年8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作出了“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重要指示。临沧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决以“三好”为根本遵循,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强边固防,凝聚起固边、稳边、兴边的强大合力。
第一,把“三好”作为政治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固边、稳边、兴边。临沧边境线长,没有天然屏障,强边固防面临诸多挑战。一直以来,临沧人民牢记党中央的重托,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决守好国门、建设好边疆。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后,临沧市深入学习贯彻重要回信精神,始终把“三好”作为政治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履行好守护边疆的职责和使命,在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体现临沧担当、作出临沧贡献。始终把“三好”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统筹推进强边固防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健全制度机制、推进富民强边、提高管控能力、处置边境突发事件、维护边境安全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边疆安全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把“三好”作为理论法宝,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固边、稳边、兴边。坚决把“三好”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深化“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学回信、见行动、办实事”等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三好”的深刻内涵,不断深化强边固防的思想共识。坚定把“三好”作为理论法宝武装党员干部,以中心组、读书会为龙头抓好各级领导班子的学习,以支部活动、干部培训为抓手组织好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为强边固防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充分发挥佤山宣讲团、火塘少数民族语宣讲小分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民讲习所等队伍和阵地的作用,用临沧话、民族话、家乡话进行宣讲;组织好知恩感恩、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农民讲习、民族团结“五堂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三好”理论走进村村寨寨,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导边疆人民以高度的思想自觉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边疆。
第三,把“三好”作为奋斗目标,以高度的行动自觉固边、稳边、兴边。坚持“点、线、面”结合,围绕“三好”目标,着力全市“一盘棋”布局,精心谋划未来美好蓝图,点燃各族干部群众固边、稳边、兴边的火热激情。在“点”上,以沧源县班洪乡、班老乡的边境村寨和下班坝村为重点,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更大支持,坚持一流标准,全面提升规划成果、全面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把沧源县班洪乡、班老乡的边境村寨和下班坝村打造成引领边疆地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典型。在“线”上,以沧源县为重点,推进沿边城镇带建设和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着力把沧源县打造成“三好”示范县,把边境3 县打造成“三好”示范带。在“面”上,着力把临沧打造成“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重要节点城市,成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示范区。
二、坚持以“五强”为抓手,不断夯实固边、稳边、兴边的组织基础
坚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深入实施边境村党建示范引领工程,不断深化拓展“五边”行动和“五大工程”建设,以“五强”为抓手,带动边防固、边境安、边民富、边关美、边疆兴,进一步夯实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
第一,以强组织带动边防固。按照“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的思路,切实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让党的旗帜始终在祖国边疆高高飘扬。
一是织密建强组织体系。加强党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全面领导,健全“市、县、乡、村、组”五级组织体系,把熟悉边境防控、有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干部选配到县、乡领导班子中,注重把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为村(组)党组织书记,全覆盖常态化组织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分析研判,对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责的坚决调整撤换,形成“五级书记抓边防”的良好态势,让党的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在3 个边境县打造“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带”,在202 个抵边村(居)民小组、126 个边境联防所全覆盖成立党支部,全覆盖选派党员公职人员担任所长并兼任党支部书记,把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边境最前沿、大山最深处。
二是注重建设过硬支部。大力实施党员空白村(居)民小组“清零”行动,全面实施“领头雁”培养工程,扎实开展党支部“扩先提中治软”行动和组织生活提质行动,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扎实开展分类定级,持续开展“查漏洞、强弱项、补短板”专项行动,严肃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落实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制度,把每一个党支部都打造成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守土固边的堡垒。
三是建好用活组织阵地。借助“四位一体”项目,加大党组织阵地建设力度,10 个边境乡(镇)44 个边境村累计建成村组活动场所307 个,党员10 人以上或群众200 人以上的村民小组全部有党员活动室,所有自然村都有活动广场,基层阵地成为边境干部群众统一思想的场所、固边兴边的阵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党组织活动阵地成为边境最漂亮的地方。持续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在沿边村(社区)、组活动场所升挂国旗,广泛开展“唱国歌、升国旗、走边关”等主题活动,每月主题党日、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组织辖区内党员、群众共同举行升国旗仪式,对外树立国家形象,对内激发家国情怀,坚定边疆党员群众爱国爱家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以强管控带动边境安。始终把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责任,不断加强边境管控,筑牢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
一是健全“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着力构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成功应对“2·09”“3·06”等边境突发事件,坚决维护国家利益、边疆稳定、边境安宁。近年来,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本着切实管用的原则,探索建立市委国安办、中缅边境维稳指挥部办公室、涉缅办、边防委办公室“四办合一”机制,建立联合办公、情报会商、处置响应3 项制度,着力打好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强边固防、维护边境稳定的整体仗、主动仗。
二是建设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强化党建引领,注重组织发动,加快推进物防、技防、人防“三防”融合的立体化防控体系,切实筑牢边境防控的“铜墙铁壁”。坚持人防是核心保障,按照每公里边境线配备1 至2 人的标准,在边境重点地段、敏感区域组建护边员队伍,广泛动员抵边村寨群众开展边境管控,做到“点与点相望、人与人相应、一点有情况、周边全支援”。坚持以物防为基础,在重点边境地段、非法通道、便道、渡口,全线修建临时性物理阻拦设施,边境一线阻拦设施实现全面闭合,常态驻防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建成沿边公路573 公里、村组公路251 公里,率先实现最抵边一线村寨美丽公路连接贯通,有效解决了边境巡逻和处突维稳快速机动的问题。坚持以技防为支撑,在边境一线科学合理布建了28 类12132 套智能感知设备,充分运用智能化技术开展边境管控,实现管控可视化、预警自动化、指挥实战化、联动扁平化。
三是锻造担当作为的戍边铁军。配齐边境乡(镇)边防办主任和联合指挥中心指挥长,在边境县247 个村(社区)全覆盖配备武装干事。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深入开展“争当一辈子好段长”实践活动,全面落实“五级段长制”,将边境线划分为218 个责任段,1639 名市、县、乡、村、组段长同守边境。深化“军警地”共建,建立“十报告”制度、党员“边境安宁”责任区,广泛推行“五户联保”“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组织发动群众开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有力、有序、有效打好边境疫情防控阻击战。开展“戴党徽、亮身份、树形象、当先锋”活动,组建党员突击队、党员志愿服务队826 支,涌现了“一门两忠烈”的张从顺、张子权父子,中缅边境上的“活界桩”毕世华、罗光柱以及优秀共产党员鲍卫忠等一批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
第三,以强发展带动边民富。坚持强边、稳边、富边相统一,抓好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边民增收致富,以发展保稳定、以稳定促发展。
一是让“守边人”先奔小康。从2015 年起,先后两轮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46.07 亿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19 年7 月,制定《临沧市率先把沿边村寨建成小康村实施方案》,推进“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五大工程,率先开启沿边小康村建设的“临沧实践”,临沧沿边小康村模式被列入国家典型案例,全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现场启动会在沧源县召开。
二是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提出符合临沧实际的10种发展模式,将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在一起,带动群众稳定增收,44 个边境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年收入全部达到10 万元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本县平均水平,边境村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是抓实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立由临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七个一”工作法,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采取行政村统一标准、自然村按“达标型、提档型、示范型”分类推进的“1+3”建设模式,把44 个沿边行政村(社区)320 个自然村划分成169 个达标型自然村、91 个提档型自然村、60 个示范型自然村梯次推进,量身打造“一村一方案”,共编制项目1386 个,概算投资29.86 亿元。
第四,以强治理带动边关美。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努力构建党建引领边疆基层治理新格局,边疆的村村寨寨变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绘就了最美边境线。
一是深入推进“两网融合”。不断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网格化”治理机制,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把队伍建在网格上,让党员进到网格上,让服务进到网格上,深化基层党组织体系网与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合”,将党建、综治、民政、城管等各类网格整合成“全科网格”,分层级设置五级网格,同步调整优化组织设置,由各级党组织书记、骨干党员担任网格长,确保每一级每一个网格都有对应的基层党组织领导或党员中心户负责。守边党员、网格长张忠书面对偷渡人员20 万元现金贿赂坚决不放行,彰显了边疆党员干部为国守边的使命担当。
二是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在全省率先开展以“我的村庄我规划”为主题的“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累计组织5.2 万多人次临沧籍公职人员返乡,以人才、资源、问题、工作“四个清单”破题,围绕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形成了一个个有特色、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的村民自己的规划,一批最美边寨、鲜花盛开、生态宜居的村庄相继建成,为全省推开此项工作提供了“临沧样本”。
三是深入推进绿美建设。早在2017 年,按照“园林下乡、景观进村”的绿化思路,边境各村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着力补齐短板,大干“七改三清”“增花增果增绿增水”工程,全面改造村容村貌,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乡风文明大提升,打造一个干净卫生整洁的环境。近年来,按照绿美云南建设和“醉美临沧”建设的要求,加大绿美乡村建设力度,乡村处处盛开着鲜花,一批批“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的美丽宜居乡村和“鲜花盛开的村庄”不断涌现,呈现出“乡村处处是景区”的新格局。
四是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生命线。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边境基层治理的重要任务,采取民族干部宣讲、民族语言讲解、民族文字阐释、民族节庆展示、民族文化体现的方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街道)、进学校、进军营、进景区、进医院、进服务窗口、进宗教活动场所。实施“枝繁干壮”工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项目,投入各级民族专项资金4.92 亿元,打造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乡(镇、街道)、特色村寨。
第五,以强开放带动边疆兴。不断深化“国门党建”,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巩固和提升党建引领开放活边水平。
一是构建“国门党建”新格局。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围绕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统筹驻地军警部队、涉外涉边部门等资源,在3 个边境县口岸建立“国门党工委”、抵边乡(镇)、村(社区)建立“党建联合体”,实行党建工作联创、思想工作联做、口岸管控联防、服务通关联检、紧急救助联动、国门文化联建,构建“党建一体化”格局。国门党组织牢固树立“出入有境、服务无境”理念,各联检联运部门开创了“延时服务式”“预约施检式”“随叫随办式”“假日值班式”等服务模式,实现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便利化通关,整体通关时间缩短到3.55 小时。
二是毫不松懈以“四个先行”推动对缅开放“五通”。坚持以企业、文化、地方、民心“四个先行”持续推动对缅开放,切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临沧边合区建设稳步推进,沧源境内境外联动发展项目加快推进,南伞口岸成为云南省首个试点边民互市落地加工口岸,清水河口岸“运抵直通”系统试运行成功;南伞、清水河口岸建立“跨境通”支付平台并投入使用,外贸企业实现电子口岸业务和线上金融业务同步办理;深化与缅甸在经贸、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合作,与缅甸腊戍市签署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意向书,成功举办3 届中国(临沧)—缅甸(腊戍)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
三是加强对缅开放人才培养。着眼于服务“辐射中心”建设人才需求,建立开放型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打造一支对外开放型人才队伍。联合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举办“缅语骨干培训班”、到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举办“一带一路”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培训班,8 县(区)及市直单位具有一定缅语基础或具备外语学习能力的公职人员参加了培训。分门别类建立“缅语人才库”等5 个小语种人才库,选派临沧边合区127 名干部参加省级单位组织的园区管理、招商引商、对外贸易等培训,选派6 名干部到上海自贸区等地挂职锻炼,更新思想观念,提升能力素质,拓宽眼光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国先治边、治国必治边。”临沧市始终把固边稳边兴边作为政治任务,通过“三好五强”,旗帜鲜明地树立“基层党建必先建强边境、惠民政策必先倾斜边境、工作力量必先配强边境、重点项目必先安排边境、产业发展必先支持边境”的强边固防工作导向,不断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各族干部群众真诚认同核心、坚决维护核心、时刻紧跟核心,边境发展更加蓬勃兴盛、充满活力,边疆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党在边疆的执政根基更加牢固、更加坚实、更加有力。实践充分证明,临沧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我们党领导边疆人民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壮丽篇章;临沧的大好局面,就是一幅“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