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第一中学:以“信仰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12-21王倡剑税光华
◆ 王倡剑 税光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昆明市第一中学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固本强基作用,充分挖掘和开发校史中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有机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建成“信仰的力量”主题展览馆。学校将“信仰的力量”主题展览馆打造成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参观校史馆成为学生开学的必修课,通过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校友故事,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一、厚植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最长久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家国情怀也是我国作为多元一体的民族国家得以建构和稳固的重要根基和精神密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共御外侮的不屈抗争与救亡图存的不懈探索中,虽历经磨难而弥坚不倒,仍然保持着坚韧的生命力,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深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襟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效用。新时代的中国,也只有涵育家国情怀,在面对多样化社会群体和多元化利益诉求时寻求最大公约数,才能实实在在地提升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昆明市第一中学“信仰的力量”主题展览馆(王倡剑 摄)
昆明市第一中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红色基因。学校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把红色资源作为铸牢理想信念根基、培根铸魂锤炼党性的生动教材。通过讲述红色校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砥砺学生的强国志、激励学生的报国行,着力培养一批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勇于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信仰的力量”主题展览馆突出展示了昆明市第一中学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云南新文化运动、建党伟业、建军伟业、建国伟业等中国革命史上的突出贡献。展览馆集中展示了云南省内入党的第一位共产党员李国柱、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创始人李鑫、第一任云南省委书记王德三、亲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国中将赵镕、南昌起义叶挺部队的军需主任张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人艾思奇、三联书店的主要创始人黄洛峰、卢汉起义的重要联络人宋一痕、新中国成立后昆明市首任市长潘朔端等英杰和英烈。展览馆以昆一中校友的足迹串联起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主线,他们拼将热血挽危亡,矢志百年谋复兴,用青春热血筑起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基石,深刻诠释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和根本立足点。其中,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石。学校每年高一新生开学的第一课就是参观“信仰的力量”主题展览馆,学生在参观中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被他们救国家于危亡、拯生民于倒悬的伟大精神力量所震撼。学生经由参观“信仰的力量”主题展览馆,从红色校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滋养身心,在润物无声中厚植爱国主义,培养家国情怀,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
二、维护边疆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衣之饰必绣其边,器之制恒厚于沿。”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义务。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西同缅甸接壤,南与老挝、越南毗连,是我国西南的重要门户。云南也是我国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长达4060 公里,16 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为全国之最,民族问题、边界问题相互交织。近代,英、法等西方殖民侵略势力不断侵入云南边疆地区,意欲将云南变为其殖民地。英法频频在滇缅、滇越边界制造纠纷,妄图蚕食我国领土,云南边疆地区的领土安全、国家主权深陷重重危机。早在19 世纪二三十年代,尹明德、李生庄等校友就积极开展边地问题研究,维护国家主权。“当个人找到与国家的同一性,确认归属于某个国家,其情感联结就包含主权、领土、法纪等政治性要素,并且强调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对政治权威的服从,这决定了最高层次的政治认同是对国家的认同。”对于内陆地区而言,云南全境可谓边地。“边地”这一概念兼具边疆、沿边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义。1925 年8 月,校友杨立贤在《现代评论》上发表《英人侵略云南的实况》一文,痛陈英人对云南的经济侵略和对片马的侵略,疾呼云南所处的危机,“寇深矣”,愿国人注意。
李生庄积极关注西南及西北边区,1931年10 月著《云南第一殖边区内之人种研究》,“吾滇人种,汉夷参半”,“边地所有人种,实际总数,不下数十,仅举野人、摆夷、栗粟、怒子、曲子、古宗、卡瓦为例”。边地人种之名目繁多,是云南多民族的实证。李生庄考察其社会形态,呼吁警惕英国人的文化侵略,“边地与英缅接壤,英人对于边民之笼络,盖无所不用其极,而其手段之恶辣,则莫辣于文化之侵略。盖政治之侵略也明而显,而文化之侵略常隐于极微,所种根蒂则甚深”。1935年,李生庄在腾冲积极发展边疆教育事业,招收边远地区7 种少数民族学生就读,是边疆教育的楷模。
尹明德积极研究边界问题,担当勘界守土使命。1929 年,尹明德任滇缅界务调查专员,从此献身中缅界务研究事业。1930 年,尹明德秘密深入中缅边境线北段界区履勘探查,迭经险阻,将调查所得,绘详略地图各一幅,编纂《云南北界勘察记》《滇缅界务北段调查报告》《中英滇缅界务交涉史》等报告,并将所摄照片碑证影集《天南片羽》呈之政府,以为交涉之证据。“并冀国人知英人于我边徼之侵略,实不容长此漠然而不问也。”尹明德是我国亲历中缅未定界开展系统、科学勘查的第一人,其留下的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日后顺利解决中缅界务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1935 年“班洪事件”后,尹明德被聘为外交部条约委员会顾问,参与滇缅南段界务问题的研究处理。尹明德后任中英会勘滇缅南段界务委员会中国委员,实地踏勘测量,修正了原来中英会勘条约线的多处错误,并勘定政治区域修改线多处,著有六卷《滇缅南界勘察记》。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解决中缅边界问题过程中,尹明德受邀参与,编写了四卷《中缅界务交涉汇编》,为中缅边界的成功划定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和意见建议。
当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身处西南边疆,学校将积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深刻认识维护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三、深化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是由众多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国家,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丰富的省份,有26 个民族,56 个民族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56 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昆明市第一中学校史中有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元素和素材。学校积极讲好白族校友马子华、徐嘉瑞、罗铁鹰,蒙古族校友艾思奇,彝族校友楚图南,回族校友马登云的故事,讲好王德三与《少数民族问题大纲》《苗夷三字经》的故事,讲好雷溅波与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通过讲好校史中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故事,继承和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精神,赋予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更加丰富、深刻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树立“四个共同”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就极为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校友王德三是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先驱。王德三任中共云南临时省委书记期间,曾在省临委设置了少数民族问题委员会。1928 年,王德三深入迤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从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省情出发,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少数民族问题大纲》。他还编写了《苗夷三字经》,由校友郑易里印刷成小册子,向劳苦大众宣传党的革命主张,唤醒边疆少数民族的阶级觉悟。在《苗夷三字经》中,王德三提出“天生人来一样齐,夷亲不比汉人低”“夷汉平等一样齐”“工农兵,不分夷汉一条心”“夷汉平等同办工农兵政府”。苗亲夷亲怎个才有好日子过?王德三认为,“工农兵,代表会,夷汉平等大齐推。夷亲高山受寒苦,代表政府特别去招呼;用钱财,来帮助,垦殖教育样样顾……”《苗夷三字经》成为中国共产党较早宣传民族政策、从事民族工作的经典文献。
1943 年,马子华深入西双版纳一带边地,沿途考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著有纪实作品《滇南散记》,真实再现了旧时代西南边陲拉祜族、傣族、佤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风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民族压迫政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文学史家评价它“填补了解放前没有反映边地生活的文艺作品的空白”,曾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云南边疆工作的同志必读的书之一。
民族团结誓词碑被称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1950 年12 月,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召开,我校校友雷同(又名雷溅波)时任普洱专署副秘书主任兼民政科长,负责撰拟民族团结碑碑文。誓词饱含边疆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雷溅波与各民族代表和党政军领导48 人一起,分别以拉祜拼音文字、傣文、汉字在誓词碑上庄严签字。“民族团结誓词”成为边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无穷力量。其中所昭示的民族团结的标准和核心,“一心一德,团结到底”跟共产党走的政治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行动指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其中所树立的民族团结的目标“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
昆明市第一中学深入探寻学校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最佳切入点、结合点,将校史教育作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路径,将“信仰的力量”主题展览馆作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优秀载体平台,深刻感悟、生动诠释、切实讲好校史中充分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内涵的故事素材,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润育作用,培育学生炽热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边疆安全稳定,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强化和凝聚广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