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引领研究
2023-03-24◆闾彬
◆ 闾 彬
1922 年党的二大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正式提出。1939 年,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说,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首次明确了统一战线的法宝地位。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关于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凝聚共识为根本,以爱国奋斗为目的,鼓励支持他们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积极投身改革创新一线,施展才华和抱负。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政治主张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内在一致,对其他社会群体具有一定的示范功能。因此,高度重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做好对他们的教育和指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当前高校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增加了难度,而新时代的新变化和新形势也对高校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发挥高校统战工作的长处与作用,充分调动党外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是目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意识行为的新变化新动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人的价值观念和取向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也不例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一大批党外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出现了党外知识分子所占比重逐渐增大,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数不断增加的现象。他们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群体呈现年轻化的态势,中青年党外知识分子的人数占比与日俱增,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和加剧,改变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相对稳定的状况。
(一)总体态势呈现趋同性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群体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大部分党外知识分子对党领导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满怀信心和期待,并希望通过不同的渠道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地方事务的管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普遍爱岗敬业,具有极度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渴望实现人生价值,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总体来说,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仍然是大多数党外知识分子认同和信守的行为准则,但另一方面,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学习工作环境日趋多样、国际交往和流动也日益增加,利益诉求与情感需要差别增大,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二)理想信念呈现淡化性
一些党外知识分子在海外留学、进修、高访和培训的经历,使得对外联系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过去大大增强,也带来了许多国外的价值观念,加上党外知识分子对自我身份、角色的不同认知,从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在价值目标的选择上具有多样性,一部分党外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度较高。一部分党外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同有侧重,更注重民主、平等、自由、公正等内容。有的甚至对马克思主义观点产生动摇,认为其已经是过去时,不能够正确地指导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在思想上多元化的特点愈加明显,政治意识逐渐淡漠、政治热情不高,政治观念、理想观念淡化,集体观念缺失,对某些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看法还存在误区。
(三)价值观念呈现多样性
高校的党外知识分子格外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这一群体渴望将个人价值发挥到最优,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强调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积极探寻自身价值的落脚点。在价值取向上,多元价值取向中的给予大于索取的倾向与个人本位功利化倾向同时存在。他们往往只看重业务效果,不关心时事政治,更不参加相关活动。部分党外知识分子“重利轻义”的思想较为严重,他们脑海中不断滋生和蔓延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已经成为高校新时期统战工作应该迫切关注的方向。
(四)行为方式呈现矛盾性
新旧思想的强烈碰撞,使党外知识分子在行为方式上产生了不少矛盾。一方面,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希望寻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又对于自己所遭受的社会变革与生活中的困难感到困惑。党外知识分子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也有一些党外知识分子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方面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政治参与激情不够高涨,政治参与经验不充分、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路径不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除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以外,奔波于各种兼职活动,忽视业务上的锐意进取;同时,又深切认识到这样发展下去不利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在陷入浮躁的情绪的同时,自我价值的展现也难以得到落实。因而,他们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政治与业务、个人与集体等关系,利己主义观念较浓,功利主义观念较重。
二、影响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意识行为的基本因素分析
(一)党外知识分子的群体扩大,增加了工作难度
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高校中非党员的人数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群体。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空前活跃,思想意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凸显。党外知识分子不同个体间教育背景、信仰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价值期盼和思想愿望多元多样,利益诉求构成复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现实利益相互交织,鱼龙混杂,使得高校统战工作中思想意识辨别和行为处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西方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削弱了政治信念
当前中国,多元思想文化的并存活跃,西方意识形态汹涌冲击,例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个人主义思潮等,一些反共反华势力利用合法外衣实现政治目的的渗透增多,纷纷利用互联网、学术研讨会、高校讲坛、出版物进行渗透,识别、防范和应对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日趋复杂的形势,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刺激与影响,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正如有学者指出:“不少知识分子喜爱针砭时弊,挑战各种权威,遇事穷根究底,不吝不惜批判,但如果批判的立场不正确、根基不牢靠、方法不科学,则将走向思想混乱。”
(三)主体自我意识的过度彰显,弱化了约束力量
与党员相比,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尤其是无党派人士由于缺乏组织系统,活动状态分散。他们在学习、培训、参政议政以及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方面,与中共党员知识分子比较,相对处于边缘位置,大多缺乏一种归属感,常常产生一种不属于主流的边缘感与局外感。也有不少党外知识分子依靠自身的知识创造了比较好的物质条件,带来了自我意识增强,使他们表现出思想意识多样和价值取向多元化,对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组织权威减少了依附心理,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约束力。
(四)统战工作对象过于聚焦,影响了引导效果
由于高校统战干部编制较少,又缺乏专项经费,造成了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担当的任务不相匹配的情况,与新时期统战工作的目标相差甚远。目前,大多高校统战对象主要担任代表人士的工作,例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的“长江学者”、肩负学科带头人或重要业务骨干的党外知识分子重任等。他们往往业绩突出、代表性强、社会影响大,许多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统战部门对他们安排周到、联系频繁。而对其他党外普通教职员工则无暇顾及,联系较少。事实上近年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数量增多,更趋年轻化,大多数都是年轻的留学博士,他们中不少人都有出国进修交流的经历,有的对国情社情民情缺乏深刻认识,对社会矛盾和问题没有清晰的思路,自我意识比较强,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相对淡薄,对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价值观念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年轻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现在尤为重要。然而,目前高校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过于聚焦,范围偏窄,覆盖面偏小,对当前数量众多的普通党外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党外知识分子难以顾及。
三、加强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意识行为引领的具体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不仅要增强责任意识、配强工作力量,还要改进工作方法,学会同党外知识分子打交道特别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因此,我们必须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引领实践,最大限度地把党外知识分子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一)在坚持主导与包容多元中寻求共识
2015 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或者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这决定了统战工作要不断增进一致性、正确引导多样性。这就要求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洞悉党外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在信仰、利益、观念上的差异,保障他们公开合法发出不同的声音,在差异中发现、引导和凝聚社会共识。面对各种社会思潮,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帮助党外知识分子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多样性思想观念中寻求共识、扩大共识。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个性中的“异”,真正做到增进一致而不强求一律,包容多样而不丧失主导,从而形成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行的事业共同体。
(二)在协商民主和理性参与中增进共识
民主协商需要协商民主,协商、对话、讨论、辩论是获得共识、增进共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商讨吸纳、对话博弈过程达到意见基本一致。通过搭建平等对话、多方参与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党外知识分子的各种诉求,高校党政部门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充分积极地回应,通过各种方式提供党外知识分子参与讨论和积极发言的机会,尊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见解,让利益各方充分进行意见表达,在分歧中求均衡,在差异中找共同。高校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的调整和重要决策出台前,党委都要主动听取党外知识分子的意见,向他们通报情况,鼓励他们建言献策。高校有关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工作,都要根据需要邀请党外知识分子参与研究、论证和督查,并注重教育引导党外知识分子正确行使权利,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事业使命感,提高与共产党合作共事的能力,通过有序政治表达、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增进共识,体验、感受思想认同。
(三)在教育引导和关心帮助中凝聚力量
相对于老一代党外知识分子来说,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由于经历的不同,其思想意识特点与行为方式,和他们也存在一定差异。对此,高校统战思想工作中的教育引导、协调与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校党委要加大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创新的力度,更要讲究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高校党委要加强统战工作机构建设,增加工作力量和力度,努力扩大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覆盖面,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与党外知识分子之间的沟通,要善于与党外知识分子交朋友,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高校党委要高度关注并深入党外知识分子的内心,解决他们最关心的现实问题,要坚持思想上尊重、感情上贴近、工作上依靠,尤其要尊重其创造性劳动,使党外知识分子对国家、学校和社会充满信心。高校党委统战部门及工作人员要掌握同党外知识分子打交道的本领,特别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加之广泛听取各方面真实情况和意见,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切实关心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经常分析、及时掌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和社会舆情动态,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掌握他们的思想诉求,在此基础上做好具体化的教育引导工作,通过平等对话引导和赢得党外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