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云岭边疆 培育强国人才

2023-03-24索昕煜

创造 2023年12期
关键词:滇西强国学院

◆ 索昕煜

2023 年4 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 周年贺信既是对云南大学百年办学成绩的高度肯定,也为边疆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一步提出了明晰的目标要求,为云南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于2017 年5 月经教育部批准建立,肩负“探索人力资源开发扶贫、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使命。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秉承“创办一个学院、振兴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传承一方文化”的办学宗旨,以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扎根云岭边疆,培育强国人才。

一、深入领会贺信的内涵意义

(一)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历史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云大建校100周年,体现了对高校莘莘学子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的深切嘱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通过认真学习贺信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 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2 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 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二)深刻认识教育强国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强国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教育本身,还肩负了以“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云大建校100 周年,体现了党中央对云南高校勇担教育强国历史使命的厚重期许。通过认真学习贺信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要靠人才支撑,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2023 年教育强国指数已位居全球第23 位,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文盲半文盲大国到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这充分体现了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定力。

(三)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教育强国之“强”指向了教育的本体论意义,指明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高等学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给高等教育战线的师生回信,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云大建校100 周年,体现了党中央对云南高等教育的关心关怀和高度重视,是总书记向高校发出新时代“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动员令,为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认真学习贺信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决定国家创新能力水平,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导向在于服务党和国家重大发展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刻领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时代责任和目标任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高校治理现代化以及聚力原创性引领科技攻关,提升推进强国建设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二、奋力谱写边疆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新篇章

(一)汇聚多元教育资源,实现“零起点”基础上的“高起点”办学

2012 年,党中央确定由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片区扶贫开发;2013 年,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印发《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推进计划(2012—2017 年)》,正式提出在滇西创办一所新型的应用技术大学;2015 年4 月,教育部批准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同年12 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云南省教育厅共同编制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试点方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第75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印发,明确学校采取“一个总部加若干特色学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的开放式办学构架,总部和特色学院之间实行分层管理;2017 年5 月,教育部批准建立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学校在“零起点”的基础上,在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等的关心支持下,建立地方政府负责特色学院校园建设、人员编制、日常办学经费等办学保障机制,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9 所教育部“双一流”高校学院对学院、专业对专业的对口帮扶机制。2019 年成为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首批高校,教育部、部属高校累计派出挂职干部35 人、银龄教师142 人支援学校建设,学校银龄教师团队获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最美教师团队”表彰。从荒地走来,在大理建成总部校区,分别在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和保山市(腾冲市)建成独具产业特色的3 个特色学院校区;从2017 年的6 个本科专业、招收480 名学生起步,发展到42 个本科专业、16 个专升本专业、22 个专科专业,在校学生总人数达2.24 万人,实现了“零起点”基础上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办学。

(二)坚守教育初心使命,培养服务边疆的“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校总部位于滇西中心城市大理市,特色学院按照“产教对接、空间贴近、带动滇西、辐射周边”“扶优、扶特、补缺”原则设在滇西边境优势特色产业聚集的州(市)、县(市、区),实现“创办一个学院、振兴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传承一方文化”的办学理念。学校总部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布局专业集群;位于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保山市(腾冲市)的傣医药学院、普洱茶学院、珠宝学院分别围绕“傣医学”“茶学”“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等核心专业建设专业集群,服务滇西及地方战略新兴、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学校2017—2020 级学生,来自云南农村的近90%,建档立卡户近20%;2021、2022 届毕业生,平均毕业去向落实率94.27%,在省内就业超80%、在滇西就业超50%;2023年“引领职业教育精准扶智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云南省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特等奖,全面服务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三)坚持教育协同创新,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

学校统筹抓好产教融合专业建设规划,围绕滇西片区产业链、创新链和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设置调整专业。倡导“理实结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开展产教融合度指标体系考核,推行“毕业证书+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产业充分对接,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对入企实验实习实训总人数、学分设置刚性要求,与对口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共建186 个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与慧科教育科技集团、洲际酒店集团等联合共建专业,订单式培养人才。加强科教融汇,建成山地实景点云数据处理及应用、数字贸易与丝路电商、洱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检测、宝石及材料工艺、傣药南药协同创新、普洱茶文化与旅游等应用技术研究平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产业发展。推进职普融通,与怒江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迪庆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腾冲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临沧技师学院、大理护理职业学院、大理技师学院以及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探索“中高本”贯通式人才培养,在弥渡县成立“政府+企业+县职中+学校”的乡村振兴学院。

三、担当实干答好云南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一)不辱使命答好“边疆发展卷”

边疆高校具有扎根地方、毗邻边境、民族多元、面向基层、亲近产业等特点,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承载着教育戍边的特殊使命和责任担当。作为边疆高校,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实际行动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围绕省委省政府对滇西州(市)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战略先导和重要支撑作用,汇聚好教育、科技、人才的力量,持续增加滇西片区招生数量、留滇就业学生数量,培养更多更好“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服务滇西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用心用情答好“人才强国卷”

边疆高校要承担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担负起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任。学校将继续在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多措并举,深化改革,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注重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围绕云南战略需求培养时代新人,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学校将主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深化产学研共同体建设,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培育创新团队,构建开放式、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双一流”高校银龄教师引进力度,通过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计划等增强“造血能力”,采用“双聘制”聘任企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建立一支高素质、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培育合格的扎根云岭大地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凝心聚力答好“民族团结卷”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立德树人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民族担当精神和实践能力。聚焦“五个认同”,丰富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打造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基地,扎实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及“传统文化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涵养文化自信中浸润民族团结意识,确保学生自觉增强边疆民族认同、凝聚边疆人民共识、维护边疆幸福安康。

(四)勇担使命答好“乡村振兴卷”

整合学校多方资源,系统性推进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开展乡村振兴决策咨询、专题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建立学校科技成果供给、转化和推广机制,组织银龄教师、专家教授、博士服务团等专业力量,深入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建立乡村振兴大学生就业创业支持机制和常态化校地帮扶合作机制,推进学校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校地结对帮扶。推动落实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学校“校校帮扶协议”,创新帮扶形式,拓展帮扶领域,协同开展定点帮扶。进一步深化与弥渡县的协作,加强“学校+企业+弥渡县政府+弥渡县职中”具有产业学院性质的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加快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强与保山市施甸县的校地结对帮扶,紧密结合施甸县教育现状、干部教育培训及技术技能需求等实际,共同搭建合作共赢工作体系。

(五)守正创新答好“产教融合卷”

贯彻落实“州(市)高校提质工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定位,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推进厅州共建,积极参与区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体建设,形成产学研联合体;建好大健康产业学院、现代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推进特色学院向现代产业学院转型发展。探索申报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收职业学院毕业生规模,在腾冲校区深化“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选取试点专业实施纵向贯通培养,进一步加大职普融通力度,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即“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推进与企业人员互派互聘,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能力。

(六)从严从实答好“党建引领卷”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贺信精神,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初心使命,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建立一套适用的有约束力的机制,确保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办学方向等落到实处。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纪律监督的内部治理体系。将深入推进“ 清廉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抓手,积极推进校内巡察工作,深化巡视巡察审计结果运用,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廉洁文化体系,厚植涵养良好校园生态环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贺信是对云南教育系统的极大鼓励和鞭策,为加快云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将以贺信精神为指导,围绕云南“三个定位”建设和“3815”战略发展目标要求,立足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落实全省教育发展大会部署、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及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同志2023 年10 月14 日调研滇西大重要指示,坚持“兴于脱贫攻坚、强于乡村振兴”,全力推进学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滇西强国学院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初等教育学院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助推滇西乡村幼儿教育事业更上层楼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