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文学中的云南边塞诗

2023-03-23何等红

名家名作 2023年28期
关键词:红藤南诏云南

何等红 潘 妍

所谓边塞诗,是指关于边塞题材的诗,内容丰富,包括边塞生活习俗、边地风物,以及边塞戍守、战士情怀等。唐代是边塞诗集大成的时代,作品众多,风格多样,几乎每位著名诗人都写过边塞诗。从地理方位上来看,唐代边塞诗数量较多、关注度较高的是北方大漠胡塞,而对云南高山密林关注较少。其实唐代文学中也有不少关于云南边塞的诗文(参见冯良方《云南古代汉文学文献》),本文立足此,着重分析唐代文学中描写云南的边塞诗。

一、书写异域风物

(一)奇珍异宝

“琥珀,永昌城界西去十八日程琥珀山掘之,去松林甚远。片块大重二十余斤。贞元十年,南诏蒙异牟寻进献一块,大者重二十六斤,当日以为罕有也。”[1]107诗人韦应物《咏琥珀》一诗云:“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2]516诗歌生动地描述了琥珀凝结千年的奇观,琥珀之美为唐人所折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都有诗留存。

赤藤杖,又名红藤杖、朱藤杖,是南诏宝物,一般为清平官持有,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五《百卉》二引云:“云南出藤,其色如朱,小者以为马策,大者可为拄杖。”[3]25传说赤藤杖为赤龙胡须所变,滇池水神将此献给人间,韩愈的《和虞部卢四汀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中有涉及。此宝物传入大唐后,深得文人珍视喜爱,白居易有诗篇《朱藤杖紫骢吟》、《红藤杖》二首和《朱藤谣》。《红藤杖》诗云:“南诏红藤杖,西江白首人。时时携步月,处处把寻春。劲健孤茎直,疏圆六节匀。火山生处远,泸水洗来新。粗细才盈手,高低仅过身。天边望乡客,何日拄归秦?”[4]1284写出了红藤杖的产地、形状和随手相伴。《朱藤杖紫骢吟》中称:“江州去日朱藤杖,忠州归日紫骢马。天生二物济我穷,我生合是栖栖者。”[4]663《红藤杖》诗云:“唯有红藤杖,相随万里来。”[4]1217红藤杖竟如好友,相伴相遂。《三谣序》云:“予庐山草堂中有朱藤杖一,蟠木机一,素屏风二,时多杖藤而行,隐机而坐,掩屏而卧。”[4]2834其中《朱藤谣》云:“朱藤朱藤,温如红玉,直如朱绳。自我得尔以为杖,大有裨于股肱。前年左选,东南万里,惟此朱藤,实随我来。”[4]2838张籍、裴夷直等诗人也有诗歌咏叹,张籍的《和李仆射秋日病中作》云:“独倚红藤杖,时时阶上行。”[5]300裴夷直《南诏朱藤杖诗》云:“六节南藤色似朱,拄行阶砌胜人扶。会须将入深山去,倚看云泉作老夫。”[6]5861其中韩愈的《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最为著名,诗云:“赤藤为杖世未窥,台郎始携自滇池。滇王扫宫避使者,跪进再拜语嗢咿。绳桥拄过免倾堕,性命造次蒙扶持。途经百国皆莫识,君臣聚观逐旌麾。共传滇神出水献,赤龙拔须血淋漓。又云羲和操火鞭,暝到西极睡所遗。几重包裹自题署,不以珍怪夸荒夷。归来捧赠同舍子,浮光照手欲把疑。空堂昼眠倚牖户,飞电著壁搜蛟螭。南宫清深禁闱密,唱和有类吹埙篪。妍辞丽句不可继,见寄聊且慰分司。”[7]710-711全诗写了赤藤杖的来历和神话传说,想象奇特,多夸张铺排。讲来历时引用了两则神话传说,一则是赤藤杖为滇池水神赤龙的龙须,拔出龙须的时候鲜血染红了龙须;另一则是赤藤杖为太阳神羲和驱赶太阳的火鞭,羲和在天的西边睡觉时遗留在了云南。赤藤杖光辉夺目,晚上其光色照到墙上,如同闪电在壁,能捕杀蛟螭鬼怪。全诗为赤藤杖增添了神话色彩,显得藤杖弥足珍贵。据悉,汉代称赤藤杖为邛竹杖,李商隐的《赠宗鲁邛竹杖》和高骈的《邛竹杖寄僧》写藤杖被人们喜爱,成为互赠的礼物。

(二)节日及自然风光

据方国瑜先生考证南诏自阁罗风以来皆读儒书,通过遣子弟就学成都,进一步推动了南诏儒学的普及。[8]491-493受汉文学影响,南诏汉诗客观反映了地域文化,涉及节日、自然风光、亭台等。如南诏国君寻阁劝创作的《星回节》诗云:“避风善阐台,极目见藤越。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伊昔经皇运,艰难仰忠烈。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9]7借南诏星回节登台抒怀,叹时光易逝,取法先王,不忘艰难,望君臣一心,子孙永继。星回节是南诏的重要节日,为每年十二月十六日,“南诏王室是以十二月的星回节为一年之始。当除旧岁迎新年之际,才会感慨万端”[10]78。寻阁劝时的清平官赵叔达和诗一首《奉和骠信星回节》云:“法驾避星回,波罗毗勇猜。河润冰难合,地暖梅先开。下令俚柔洽,献琛弄栋来。愿将不才质,千载侍游台。”[9]8两首诗汉语与民族语相杂,如“震旦”“元昶”“波罗”“毗勇”“俚柔”,都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民族特点。

南诏宰相杨奇鲲存有两首诗,一首《途中诗》云:“风里浪花吹更白,雨中山色洗还青。海鸥聚处窗前见,林狖啼时枕上听。此际自然无限趣,王程不敢暂留停。”[9]10此诗又名《游东洱河》,赞美大理的自然风光,表达对故土的留恋之情。另一首《岩嵌绿玉》云:“天孙昔谪下天绿,雾鬓风鬟依草木。一朝骑凤上丹霄,翠翘花钿留空谷。”[9]9赞美云南大理石天然绝美,非笔墨所能拟。南诏国曾将苍山大理石作为贡品进献大唐,明代李元阳编纂的《大理府志》称:“山本青石,山腰多白石,穴之腻如切脂,白质墨章,片琢为屏,有山川云物之状,世传点苍山石,好事者并争致之。唐李德裕平泉庄醒酒石即此产也。”[11]57唐代无名氏写的《贾客谣》描写了高黎贡山独特的地域气候特点,“冬时欲归来,高黎共上雪。秋夏欲归来,无那穹赕热。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赂绝”[9]5。

二、书写报国情志

咸亨三年(672 年),唐帝国从梁州、益州等十八州募兵,派往云南姚州平蛮族之叛,骆宾王参加了本次战事,创作了《从军中行路难》,诗句开头写西南边境动乱,点出南诏蛮夷“封狐雄虺自成群,凭深负固结妖氛”,接着“将军拥麾宣庙略,战士横戈静夷落。长驱一息背铜梁,直指三危登剑阁”。背铜梁、逾剑阁、越三巴,深入不毛之地。“阁道岧峣起戍楼,剑门遥裔俯灵丘。邛关九折无平路,江水双源有急流。”[12]135-136邛关九折崎岖,双江湍急汹涌,山路奇险,青泥小径泥泞。“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中外分区宇,夷夏殊风土。交趾枕南荒,昆弥临北户。川原饶毒雾,溪谷多霪雨。行潦四时流,崩查千岁古。”[12]136-137绝壁千里,山高入云,河川毒物缭绕,溪谷淫雨绵绵。路上积水不断,枯木满路倒伏,“昔时闻道从军乐,今日方知行路难”,可谓夷狄华夏,风土殊异。“三春边地风光少,五月泸中瘴疠多。”南中偏远,远离长安,五月则瘴气横行,远离京师,辗转迁徙。心如滇池止水,徒增惆怅。但“弃置勿重陈,重陈多苦辛。且悦清笳杨柳曲,讵忆芳园桃李人。绛节红旗分日羽,丹心白刃酬明主”[12]138-139。行路之难,但一想到忠君报国又信心满满。全诗铺叙云南边地山高林暗、毒气充斥的险恶环境,路途之艰辛,体现行军之不易,表达重义轻生、不畏艰苦,只求丹心报主的崇高情怀。

相关的诗还有高适的《李云南征蛮诗》,李云南即李宓,关于诗作创作缘由,诗序云:“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右相杨公兼节制之寄,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盖百王所未通也,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而李公效节。适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13]261天宝十一载(752 年),杨国忠奏请李宓出征南诏,次年四月李宓返回长安,向诗人自述战争艰难,高适为之感动而做此诗,此时高适在长安。南诏一直以来与中原王朝交好,主动臣服,唐朝时期多次向唐帝国派遣使臣,南诏存国近300 年,有13 代王,其中有10 位国王被唐朝加封,关系密切。天宝年间,由于杨国忠弄权,加之西南边将昏聩狂妄,谎报军情,唐帝国发动了征讨南诏的战争,两次天宝战争均以失败告终。史书记载与此诗有出入,或许李宓自述有隐瞒,高适不明战事具体情况而写下了这首诗,语多颂扬,历来被人们非议。除去对李宓和杨国忠的赞美,诗歌的精华是中间二十四句歌颂了唐军的勇猛和为国赴死的气概。“料死不料敌,顾恩宁顾终。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梯献近高鸟,穿林经毒虫。鬼门无归客,北户多南风。蜂虿隔万里,云雷随九攻。长驱大浪破,急击群山空。饷道忽已远,悬军垂欲穷。精诚动白日,愤薄连苍穹。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13]261~262其中还描写了战争环境艰苦,山高难越,毒虫出没,鬼门南风,粮草不济以后,只能掘田鼠为食,甚至到了食人肉的地步,但“收兵列亭堠,拓地弥西东。临事耻苟免,履危能饬躬”[13]262。其竭尽所能开疆拓宇,同生共死,共赴国难。储光羲《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亦歌颂大唐军队战无不胜,气势如虹,赞美李宓转战千里,北返长安。储光羲情绪之激昂,措辞之激烈,“蠢尔”“京观”等词充满着同仇敌忾的情绪,“封豕”“巨象”“犬羊”“獬豸”等词充满了嘲讽。

三、书写战争伤痛

天宝战争以来,很多诗人都在控诉玄宗穷兵黩武给老百姓带来的伤害。李白《古风·羽檄如流星》云:“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14]314本是政治清明的太平盛世,为何要发兵远征?李白发出了反问,声讨这场不义之战,《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云:“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毒草杀汉马,张兵夺秦旗。至今西二河,流血拥僵尸。将无七擒略,鲁女惜园葵。”[14]362征伐南诏死者之众,叫人痛惜,百姓忧虑国家有难使百姓遭殃。处于战争前线的西蜀人刘弯,对战争伤痛感同身受,其《云南曲》云:“百蛮乱南方,群盗如蝟起。骚然疲中原,征战从此始。白门太和城,来往一万里。去者无全生,十人九人死。岱马卧阳山,燕兵哭泸水。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哀哀云南行,十万同已矣”[6]2012声泪俱下地描写了战争过后的惨况。

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通过极端和讽刺的方式书写了人们对天宝战争的伤痛,诗歌开头以一位右臂折断的老翁入诗,“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4]309。接着以第一人称口吻回忆折臂的原因,原来老翁害怕强征当兵客死云南,偷偷砸断自己的手臂,成为残疾而逃脱兵役,“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老翁生于盛世,却因征伐南诏被迫自残,虽然六十年来“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但“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4]309。这是幸运的。序云:“戒边功也,谴责之余希望来者足戒。”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 年),南诏入侵蜀中,邛州、成都陷落,孙樵《书田将军边事》载:“其所剽掠,自成都以南,越嶲以北,八百里之间,民畜皆空。”[15]36徐凝《蛮入西川后》云:“守隘一夫何处在?长桥万里只堪伤。纷纷塞外乌蛮贼,驱尽江头濯锦娘。”[6]5384反映了南诏入侵四川,很多蜀中百姓成为俘虏,讽刺朝廷无能。雍陶《哀蜀人为南蛮俘虏五章》写的就是此次劫难,五章分别为《初出成都闻哭声》《过大渡河蛮使许之泣望乡国》《出青溪关有迟留之意》《别嶲州一时恸哭云日为之变色》《入蛮界不许有悲泣之声》。“大渡河边蛮亦愁,汉人将渡尽回头。此中剩寄思乡泪,南去应无水北流。”“云南路出陷河西,毒草长青瘴色低。渐近蛮城谁敢哭,一时收泪羡猿啼。”[16]71-72五首诗以“哭”字贯穿始终,突出边地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去乡离家,如同犬养,不能哭,不能“啼”。作为诗人,目睹了这场悲剧,《蜀中战后感事》中记载:“蕃兵依濮柳,蛮旆指江梅。战后悲逢血,烧怆限见灰。空留犀厌怪,无复酒除灾。”[16]35强烈控诉了蛮夷之兵对“蜀道英灵地”的破坏。“但见城池还汉将,岂知佳丽属蛮兵。锦江南度遥闻哭,尽是离家别国声。”[16]70唐朝军队的无能,导致“佳丽”美人成为蛮兵的战利品,雍陶诗有“南诏与唐诗史”之称。

总之,唐代云南边塞诗内容丰富[17],表现形式多样,为大唐王朝在西南增添了异样的文学书写。

猜你喜欢

红藤南诏云南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南诏大理佛精品》插图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红藤联合脉通散外敷对肺癌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栓弹力图的影响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鞋尖朝外
山,南诏国的“龙舆”山
新旧唐书关于南诏记载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