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学的方法探索

2023-03-23杨艳春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艺术类责任感专业课程

崔 敏,杨艳春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在培养学生艺术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逐渐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就艺术学科而言,其本身与思想政治学科之间也有一些共性[1]。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旨在通过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然而,目前在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方面的研究尚存在不足。本研究旨在探索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融入的有效模式,并评估其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梳理现有的思政融入理论与实践经验,完善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融入的框架和策略,以期为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艺术类专业在高等院校中占有重要地位,艺术类课程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然而,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涉及对社会、人类和价值观的思考。在当今社会,艺术更被赋予了责任和使命感,因此如何在艺术类专业中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中,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个性、思想和情感,而思政教育正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1.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

艺术是一门富有情感和思想的学科,通过学习艺术类专业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思政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更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思政教育的引导,学生可以认识到艺术作品与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学习音乐专业中,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读音乐作品的内涵来引导学生思考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2.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

艺术创作是一种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的过程,要求学生具备独创性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思政融入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发展的背景知识和人文思想的启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通过思政融入,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变革和发展对艺术的影响,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的表达。这样的背景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帮助他们从更广的角度思考和解读艺术作品。例如,在学习美术专业中,可以通过学习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了解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表达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思考,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独立观点和见解。

3.促进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共鸣,通过艺术创作可以培养学生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的能力。思政融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艺术作品不仅是对社会问题的抨击和批判,也可以是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渴望。思政融入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艺术作品更加丰富和多样化。通过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的艺术创作,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观众建立起情感的桥梁。例如,在学习戏剧专业中,可以通过戏剧创作来关注社会问题,引起观众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共鸣,并激发观众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艺术类专业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艺术作品与社会问题相结合,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探索与研究意义重大。思政融入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促进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思政融入,可以培养出具有道德情操、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现实问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在专业教学中逐渐引入了“课程思政”的理念,旨在培养更具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专业人才。尤其在艺术类专业,这一理念的融入更具挑战性,因为它需要在创造性表达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融入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学的现实问题,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说明。

1.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艺术类专业中,课程内容往往以技术和创作为主,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和表现力。然而,“课程思政”的融入需要教育者重新思考如何将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渗透到专业技能的教学中。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专业技能的传授和社会使命的传达。

例如,在音乐学院中,学生需要学习音乐理论、演奏技巧等专业内容,但也需要明白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通过将音乐与社会议题相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音乐在传递情感、宣扬和平、推动社会变革等方面的潜力。以音乐治疗为例,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利用音乐帮助心理健康患者,从而将专业技能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

2.教育方法的改进

“课程思政”的融入还需要改进教育方法,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文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在视觉艺术类专业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作具有社会和人文关怀的作品。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收集社会问题的数据,通过用艺术作品表达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够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具备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融入“课程思政”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然而,这也涉及学生的素质培养,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戏剧表演专业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演出、演讲比赛等方式培养自信和社交能力。同时,教育者可以鼓励学生思考道德伦理问题,如演出中的角色选择、题材取舍等,使他们在专业发展中注重社会价值观。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程思政”的融入,可以以具体案例为例。以中国传媒大学的动画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的课程中融入了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元素。学生在学习动画技术的同时,也要参与制作宣传社会公益活动的动画片。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课程思政”的融入对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具体的案例分析有助于展示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融入,促使学生既具备了专业技能,又具备了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高等院校应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思政”融入方法,为培养更全面的专业人才作出贡献。

三、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教学策略

艺术类专业课程在高等院校中的思政融入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艺术类专业涉及人文艺术的创造和表达,它更需要学生发挥主体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而不仅仅是被动消化知识。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思政融入艺术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环节。传统上,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技能培训和理论学习,忽略了学生的思想与艺术修养的培养。为此,可以将思政课程融入艺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中,通过讲授艺术理论与传统艺术哲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同时,可以为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相关的思政选修课,如“艺术与人文素养”等,从思想与理论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偏好。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思政融入艺术类专业课程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在思政融入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探究性学习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研究来探讨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中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

3.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也是思政融入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策略的关键。考试成绩仅仅能够反映学生的记忆和概念掌握程度,难以评价其思想道德素质和艺术修养。因此,可以将作品创作、实践表演、个人陈述等形式引入到评价中,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艺术创造、表达和思想内涵。例如,在舞蹈专业的评价中,可以通过舞蹈作品的表演效果、个人陈述的表达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生体验的深度思考。

四、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预期成果

1.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方面,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类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艺术行为的伦理问题,例如艺术家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的道德选择、对于作品观众的责任等。通过这种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艺术伦理观念,培养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例如,在音乐教育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了解社会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中感受到不同时期的文化变迁和思想发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强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包容性和多元性。

2.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在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融入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通过思政融入艺术类专业课程,学生能够得到更全面深入的教育,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这种综合性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艺术实践中具备独创性和对美的敏感度,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艺术创新的需求。在思政教育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文化、政治和经济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艺术创作的方向和目标。此外,思政融入艺术类专业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例如,在美术教育课程中,可以通过开展艺术创作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表达个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态度。通过艺术表达,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审美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教育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度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在专业领域中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融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通过课程思政设计,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育人功效[2]。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他们对社会责任和公民素养的理解和认同。同时,这也能够增强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让学生在自己的艺术修养之外,更加全面地关注社会和公共事务。通过思政元素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创作方向和创新思路。同时,思政融入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他们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例如,在舞蹈教育课程中,通过学习和表演反映社会现实的舞蹈作品,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社会矛盾和问题,并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舞蹈表演中也可以感受到集体合作、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逐渐形成对社会的关心和关爱,并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类专业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积极意义。艺术类专业强调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而思政课程则注重思考能力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两者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思政融入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重视这一融合,并通过改革和创新的方式不断完善实施,以更好地培养出具有艺术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艺术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艺术类责任感专业课程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艺术类专访心得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