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碑刻艺术中社会善治与宜居思想的历史维度
——以泰山法制石刻为例

2023-03-23郭笃凌王海鹏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碑刻泰安宜居

郭笃凌,王海鹏

(1.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泰安 271001;2.泰山景区管理委员会,山东 泰安 271021)

一、碑刻艺术的多向考察

碑刻艺术的研究,向来以其形制和书法为重,但碑刻的价值绝非仅书法所能概括,其内容涉及法律、经济、教育、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一方面,一方方矗立在高山盘道、 寺观殿宇的石碑,其内容的历史性更彰显了碑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汉字书法艺术的人文内涵因社会治理的历史发展得以扩展、延伸。许多碑刻直如药石,至今足可资治。

二、碑刻艺术中的善治思想及其特点

碑刻艺术的人文内涵首推古代社会治理的时效性。因为这些制作精美、书法纷呈的文字常常诉说着一个个绳墨断例,而故事的背后大多渗透着德法相协的治理原则,生动体现了自古以来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协调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也成为评价地方善治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泰山法制石刻即此种关系的最佳范例;此外,地方善治,“宜居”为先。“山青水碧”“海晏河清”的“宜居”愿景是社会善治的重要目标,亦是善治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也是古代宜居思想的生动体现。泰山及其周边地区有为数众多的记录环境保护及宜居乡村建设内容的石刻,涉及水源保护、筑坝护堤、勒石管泉、禁伐山林等内容。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其社会善治与宜居环境建设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

善治理论的提出是社会治理理念的重要转折,尽管其要素具有多重性和争议性,但是因其包含了法治性、公众参与、及时回应和公平公正等几个方面,从而成为区域善治实现的重要基础。

1.德法结合

社会善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法治性,因为这决定了社会善治的基础与效率显晦。俞可平先生在《法治与善治》中论及良法的五个特征:合法性、完备性、合理性或科学性、权威性、可行性[1],其中法治性是指管理模式是否符合于法律及其制定的法律是否具有良好的管理效率。从理论层面上看,善治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同时,其管理系统的效率亦必须为民众接受与认可。我们收集整理的300余方泰山法制石刻,或调纷解滞,或晓谕法律法规,无一不体现其社会治理的法治性特征。

首先,一方面缘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传统观念,使中国法制“镂之金石”的传统具有“礼制”与“公政”双重特质[2],一方面由于封建社会中泰山位列岳镇海渎之祀的国家祭祀地位,“泰山被建构成为一个中央统一政权与至上神正式接触的地点”[3],非一般山岳可比,泰山及其周边拥有众多的宣谕旨令碑、布告示禁碑、封禅致祭碑,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法律文化与话语体系中法的权威性、合法性。封建统治者“江山永固”“长治久安”的理想为安民于万世、“化及无穷”之源泉,因此他们都非常注重立法与法律宣传。岱顶的秦泰山刻石中即有“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①原碑已佚,文录自《史记·封禅书》。的表述,不仅强调了法作为国家机器的维护“治道运行”功能,还强调了法的教化功能:“贵贱分明,男女礼顺”,即从法理角度对法的基本功能作了详细的例解诠释。泰安北望、肥城孝门等地存在许多村民争取延续官府差徭豁免权的碑刻,它们反映的则是民众对“久效之法”的期待,是“久安”和“善治”基础作用的直接体现。

其次,岱宗作为名胜之区自然使其成为法律传播的绝佳信道,比钟鼎纸张性价比更高的碑石成为当时“宣谕天下”的最佳媒介,宣传效益的提高也使法治的可行性大大增加。泰山还是海内外道教名山、名胜之区,不仅游人如织,而且历代帝巡圣登、名宦大儒行屐,此处的法制石刻具有其他载体无法替代的受众与传播效果。因此,泰山上下旨令、告示、民约、契约等法制石刻代不绝书。我们在泰安及其周边地区先后发现近十通以泉源管理为内容的碑刻,岱岳区《马庄管泉碑》、新泰《西周泉碑》保存最为完好。这些碑刻内容以宣谕弘治以来的《问刑条例》中的管泉条例为主,表面看仅为明代普通泉源管理碑刻,从本质上讲,则反映出漕运及泉源管理法律的广泛推行。如此众多制式、内容大同小异的管泉碑刻,进一步宣示了将泉源纳入国家经济命脉——漕运管理体系,并以碑刻的形式宣谕天下。法条明晰直观,载体常见而易于接受,碑刻出现地广布,反映出国家对漕运法制化管理法律宣传的可操作性与广泛性,从而使之具有显著的执行效果。清宣统三年,山东全省劝业道萧应椿为反腐倡廉并保护泰安肥城桃资源,曾立《肥城保护桃种碑》,碑文既示谕严禁“州县搜取土产,馈送官长”“差役因之骚扰”“县差役事先封树,籍端讹索”等恶劣品行,并指出其与“朝廷讲求树艺为民兴利之宗旨”相离相悖,勒石禁革,其体恤民隐、惩恶除霸公心可鉴。

2.区域善治的公众参与性

要进行良好的治理,其中必须有众多民众主体的共同参与以收善治之效,唯其如此,方可保证井然的管理秩序,这是善治的关键要素。

泰山文化中的法治个案存在着许许多多民众参与地方治理的典型,这不仅体现在官府与耆老共商民约的常见形式中,也体现在民众善法乐从的法的欢迎程度中,如徂徕《北望德政碑》[4]、肥城张孝门《甘棠雅化碑》等都反映出这一特点。以后者为例,《甘棠雅化碑》刊于光绪二十一年,内容亦为优免差徭。当地原有“夫役差使”,补料道光以降“兵差”日多,民户怕这种临时补差成为常役,于是禀请泰安县令毛澂,恳请延续原来的差役不再增派兵差。该碑不仅记录了清代乾隆五十七年以来数次优免差徭的过程,还刊载了嵇承群、姜宫绶、毛澂等数位泰安知县的原批,为清代泰安差役法制史的重要研究史料。民众积极参与立法与延旧法以矫正执法偏斜的做法,使地方善治的参与性特色凸显,官民关系顺畅了,各地差徭优免的持续性在地方善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地出现此类内容的碑刻,既反映了清季赋税差徭制度的混乱与矫正,更充分彰显了区域善治的广泛的群众性与示范性特色。

3.民众善治需求的及时回应性

“社会有需求,政府有回应”是区域善治的主要要求之一。要进行良好的治理,政府对民众的要求是否“有求必应”,回应是否及时,这一切同样为社会公众所关注。在泰山法制石刻中,有相当多的个案与官府对民众要求及时回应密切相关。如康熙五十年《后石坞讼案碑》。因后石坞元君庙下院庙产之争,恶霸朱四于明末清初杀尼霸产,“祖徒”吴真元控于抚院,山东巡抚立即回应,“将朱四拿问正法,断产归庙”;后又被朱六先霸后退,不料康熙四十九年,朱吉又“妄控索粮具膳”,形成争地事实,时后石坞住持普惠上禀泰安州知州徐肇显,官府立即回应。经审理,朱吉“俛首伏辜”,最终“恩准金批,用印钤盖,赏尼执照,永随衣钵”。由于官府的及时回应,及时审理案件,后石坞庙产纠纷自此平息,后石坞元君庙也从此过上了安宁日子。其他如今藏于泰安老县衙的《张延龄德政碑》反映的是清道光、咸丰间,任泰安知县的张延龄,面对境内牙行集纪完纳课税时领换差马讫无定数的情况。他求真务实,广泛调研,确定差马额数,整治牙行集纪,分集之大小定数开单等善政。百姓感念其恩德,立石纪念这位务实的“张仁天”。泰山地区保存有许许多多的德政碑、去思碑,百姓藉此缅怀、思念前任良吏,表达着民众对心系民瘼的守法循吏清慎勤谨的口碑式评价。

4.区域善治的公平公正性

善治视野下,法治的公正性也是区域善治的主要要求之一。学界也以“公平公正”作为善治的重要标准。唯其公正,方能信众;唯能信众,方为善治。在泰山文化中,执法公正廉明的例子屡见不鲜。以《红门关帝庙讼案碑》为例:

泰安州红门下古有关帝庙一座,被奸恶贾文智欺……庙宇,自明季时盐当两商捐资建,钱粮蒙前任 傅老爷清丈地亩豁免,明……,可质(至)今五十余载,陡有奸恶贾文……希图骗诈,朦胧具告,幸遇天台老爷明如□镜,重惩奸恶。商与众人等恐异日恶心复……以垂永远,庶奸恶屏迹,而神人共愿□□矣。激切连名上禀,蒙署泰安州事吴批,关帝庙基,查旧案……

泰山红门关帝庙本为明末盐当两商出资共建,清初,知州傅镇邦曾丈量地亩,徵粮豁免,谁知五十多年后,竟有土棍贾文智“希图骗诈,朦胧具告”,意在骗取徵粮。时署泰安州事吴檉查验旧案,勘查地基,最终奸人贾文智受到法律严惩。盐当两商纷纷称赞署泰安州事吴檉“明□镜”,关帝庙徵粮之争得以平息,此后太平几十年。在这一个案中,署任知州公平公正的审判在地方善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然意在取得纠偏之效。

三、碑刻艺术中社会善治与宜居思想的历史维度

碑刻艺术深度考察,不仅在于形制与文字的多样,更在于碑刻艺术的思想内涵,碑刻艺术中文字是有温度、深度的,它们所体现的治理理想恰恰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

社会善治与宜居思想互为表里。一方面,区域善治,宜居为先;另一方面,宜居之所,其地必得善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深入人心,对于宜居环境思想的研究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自己的宜居理想,著书立说,但统一的宜居思想尚未定论。

泰山碑刻艺术博大精深,其宜居思想亦浩瀚无涯。依内容言,即有护林、管泉、筑堤、护桥等十余类,篇幅所限,不可一一具言。为避冗繁,今以宜居需求概言之,胪列如下。

1.人民生活的温饱富足

“洪荒之世,野处穴居”。远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所以后来历代统治者都会把“牧民”作为区域治理的重要职责。从原理上讲,这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理论也是相合的。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这在泰山文化中也处处体现。泰山五大夫松附近的《冯玉祥蚕桑刻石》,反映的内容是20世纪30年代冯玉祥隐居泰山期间努力为泰安人民改良蚕种的事情,虽然石刻漫漶严重,其文几不可识,但从仅存的二十余字,亦足见冯玉祥将军热心牧民的拳拳之心;新泰《雁翎关严禁偷害树株碑》[5]记载了光绪二十三年新泰知县田宝蓉勒石晓禁偷害树株,以保护“地多瘠硗”的新泰村民树株“以广地利”的事,类似许许多多地方官吏心系民隐的事迹正是基于为民众谋福祉的职责,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温饱富足为行政原点的。

2.饮食起居的安全可靠

温饱之外,人们便期待安全的宜居。安全是生活与工作的保障,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人民满足基本温饱之后,安全的需要便至关重要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战乱频仍,人民对安全稳定的需要就格外突出,这在泰山文化中俯拾皆是。泰山《土门避乱碑》即为一例:

闻之,惟事事乃有其备,有备无患。不豫不备,何以弭患?将何以避乱哉?且避世之乱,必深山大泽,必人地相宜,必友助扶持,而后可以弭患,即可以弭乱。……十一年辛酉二月初,□□又突至泰安,四境掳掠,扫地五方,烽燧烛天,男男女女怆惶无措,扶老携幼,恨不一步即到土门,皆曰:“无以为家,即土门以为家,亦不过枕山栖谷已耳。”……大经略僧邸帅又统大军,即将□□歼灭殆尽,山东一律肃清,中外欢忭,凡避于是者,各自旋里。为此刻石列名,百拜稽首,恭谢天恩与山川社稷之神,以志永世不忘云耳。

碑中言及兵燹时发,“男男女女仓皇无措,扶老携幼,恨不一步即到土门”,待“山东一律肃清,中外欢忭,凡避于是者,各自旋里。为此刻石列名,百拜稽首,恭谢天恩与山川社稷之神”,人们刻石纪事,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3.自然生态的美丽环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是对古代环保生态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古代生态思想的发展。古人的生态宜居思想良莠不齐,既有保护环境福佑一方人民的环保思想,亦不乏“神灵护佑”甚至迷信鬼神的思想杂现,泰山石刻中的生态思想也不鲜见。以《肥城岈山保护水源碑》为例:

此坑系一村公地,所以储水,以济井水之不足也。今阖村义(议)定,不许坑内澣衣,倘有违此例者,罚京钱壹千,决不食言。为此立石以示之。公看议坡,公看杂色树株,凡公项之树,许在(栽)不许坏;公项地庙地,不许使土。不守规者,罚钱贰吊。阖庄公立。

此碑刊于肥城孙伯镇缺水的岈山村,因当地缺水,所以明确指出“此坑系一村公地,所以储水,以济井水之不足也”,并为此约定了违反乡约的处罚办法“罚京钱壹千”,既有立碑目的,亦有处罚条款,可操作性相当强。其他如《王母池保护水源碑》[6]宣谕对“于池上下作秽”者“杖八十”,既护泉源之神圣, 更兼示禁环境污染,故而刊石立禁,护泉利民。

4.民风民俗的健康稳定

百姓的宜居期待不仅是栋宇相望的家园栉比,还体现在族睦亲敦、路不拾遗的里社良俗中。泰安及其所辖州县的执政者非常注重砥风励俗,在浩如烟海的泰山史乘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移风易俗的典型事迹。

岱庙遥参亭《禁止舍身碑》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为泰安同知张奇逢劝谕百姓,轻生舍身乃愚孝之行;肥城《北仇清真寺示禁碑》刊于清宣统年间,则述及民族和谐;明嘉靖立于泰山红门的《山轿示禁碑》以泰安州示禁官员及随从婪索民轿致民怨事[7],反映了地方民俗与社会秩序稳定的历史因应。

泰安各地邑乘也不乏此类个案。清乾隆年间,肥城知县牛思凝甫一上任,发现当地民众为锱铢小利争讼不已,于是专门撰写《劝化绅士文》,呼吁士绅之家发扬忍让之风;面对“绅士之家喜华耻陋,相习成风”的社会现象,他还曾撰《崇俭文》,倡导节俭之风①参见颜希深修《泰安府志》卷二四,1760。。以肥城任内治绩卓著,乾隆十三年,牛思凝调任繁剧之县诸城,后历贵州正安州知州、升黎平知府等职。

5.乡土文化的世代传承

乡土文化的世代传承也是宜居思想体系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泰安及其所辖州县的历任执政者中,有许多明智的“父母官”十分注重对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们延师兴教,修旧举废,在民众中声望颇高。

宋代石介泰山书院“侍立石”的故事妇孺传诵,宋代元祐年间郓州知州刘挚崇儒兴文同样泽被后昆。他被贬回到青少年成长的须城后,仍以兴学爱民为己任,不顾自己年老力衰、仕途不畅,仍想方设法扩大郓州学堂的规模,聘请名师,兴学办学。他于元祐七年(1092)正月上书,恳求朝廷将国子监、太学等处的儒学经书匀出部分赐给郓州,以便郓州学士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东平儒学由此发展至新的顶峰。明嘉靖年间泰安知州许应元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嘉靖初,泰安连年“文风不振,四秋榜无一与者”。许应元来到泰安以后,修治泰山书院,倡导崇儒风俗。简拔才彦,延师兴教,还时常亲自为书生们授课。从此以后,泰安书生连举乡试,文风大振。

四、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为碑刻艺术的交叉拓展研究提供了便利。这一方方形制不一、真草隶篆代不绝书的碑刻,对其进行艺术与社会治理结合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拓展碑刻艺术的研究天地,也可以对当今社会治理做出一定的贡献,具有借鉴价值。碑刻中善治精神与宜居思想历史悠久而特点鲜明,通过对善治石刻的调研、校录与疏证研究,深入挖掘“善治”体系与宜居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碑刻泰安宜居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碑刻
泰安杂记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宜居大化
Transform Yourself into a Butterfly
宜居星球
泰安无性系引种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