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金藻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贡献研究

2023-03-23翟庆玲高艺玮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解放战争鲁艺音乐史

郑 艺,翟庆玲,高艺玮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根据吕金藻先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系列研究成果的应用情况和影响力,文章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述。首先,以吕金藻先生的学术成就为主体,梳理沦陷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音乐概况;其次,从现有的著作、学位或期刊论文应用中,将发掘史料进行分析和凝练,从中分析当代学者对于沦陷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理论研究情况;最后,探微吕金藻先生团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及其对后人的影响。此外,吕金藻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还在音乐教育领域与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体现出其艺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明晰吕金藻先生在中国音乐学学术建设领域的建树,以及其发挥的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

一、沦陷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音乐概述

1.沦陷时期东北地区音乐概况

《东北沦陷时期的音乐》如实地记录了东北地区沦陷后,中国人民被迫受到伪满政府政权的文化侵略与占领。1934年,末代皇帝溥仪在日本帝国侵略者的操控下,将伪满洲国定都在长春,改长春为“新京”,改“执政府”为“宫内府”,建立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宫内府乐队”[1]。根据长春文史资料记载,“宫内府乐队”成立之初的演奏水平低下,于是日本人提出招生教育,用免费学习和生活的条件来吸引有音乐才能的15岁以下学徒。从1936年起,短短7年内,“宫内府乐队”招收了四期学员,共计52人[2]66。“宫内府乐队”的学员们每天除了固定的管弦乐器训练以外,还需学习专业的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等课程,并且授课时的教学语言为日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蓄意扩大殖民地教育的影响力,以此来加强奴化思想。虽然乐员在日常的训练环节中经常受到日本人的打骂,但日本教师严厉的体罚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学习进程加快。换言之,“宫内府乐队”在当时的混乱社会背景下,无论是从作品演奏的数量,还是完成的质量来看都较为精彩,但由于其活动范围的局限性,没有在社会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1939年,新京音乐院在伪国务院的统筹下成立,根据长春文史资料记载,新京音乐院是根据东京音乐学校为原本创立而成的,教学内容多以西洋乐为主,同时设置新京交响乐团、乐员养成所学员班等分支机构[2]36。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此时新京音乐院的音乐活动,就是在日伪灌输“王道乐土”“日满协和”反动思想的历史舞台上完成的。显然可以看出,日伪以新京音乐院为中枢母体,将音乐与政治紧密结合,完成“王道乐土”的政治服务,赤裸裸地对中国人民进行文化奴役和侵略。尽管如此,虽然被迫为日伪服务,但在此过程中,乐员们的演奏技巧和对把握作品的感知力的方面,均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他们历经风雨,在东北解放后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坛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此外,《东北沦陷时期的音乐》中以地区为单位,详尽地介绍了日本侵略者和伪政权在东北极力推行国策音乐、奴化教育。爱国青年不畏艰险,发起组织了古风音乐会和薰风音乐会,更有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大连洋乐研究会以及伪满时期师高、师大音乐班等音乐乐团,成为我国音乐艺术领域的骨干并培养了大批的音乐艺术人才,更有众多解放后活跃在祖国各个文艺岗位的专业人士,为社会主义音乐艺术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音乐概况

抗日战争结束后,承续着延安时期的革命音乐传统,在中共中央全新的办学指示下,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接收到扎根于东北民间音乐沃土的指令,路途辗转,最终于1946年6月到达哈尔滨并上演了歌剧《白毛女》,在宣传党和国家的解放战争思想中,积极联系群众,创作了大量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鲁艺在东北”在培养音乐人才、开展革命音乐活动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成绩,更为解放战争与新中国音乐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在听到了社会反响后,后续上演的《黄河大合唱》、秧歌剧等作品,更是激起了广大群众强烈的爱国热情,利用音乐加快解放战争的发展形势。此时,大批青年积极加入东北鲁艺,为鲁艺增添了新生力量,在年轻人一代的活力感染下,很快建成了东北鲁艺文工团和音工团,由此展开东北解放区的革命工作。东北鲁艺文工团的影响极为深远,不仅在音乐创作中培养了大量的才干,并且在演出实践中壮大了队伍,活动的范围也从本身的小队伍辐射到整个东北地区。他们将延安鲁艺的优良传统带到白山黑水间,为东北革命文艺注入新的生命力,“鲁艺在东北”真正做到了根据战争形势的时事需求,及时更新可观的文艺节目和剧目,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二、沦陷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史料的挖掘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1.学术著作中的应用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界中,汪毓和先生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在1959年作为中央音乐学院试用教材,于1984年正式出版,后在1994年和2002年经过两次修改和订正。据书中后记所言,汪毓和先生至今还在删改细节,尽管他早就有继续往下写的意愿,但由于学术研究条件和个人功力无奈暂时搁置,因此酝酿了近二十年才迎来此书的问世。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八章“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聂耳及其音乐创作”“救亡歌咏运动中张曙、任光、麦新、吕骥等人的音乐创作”“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张曙、任光、麦新、吕骥等人的音乐创作”,为原书十三章的内容,并融合成了新书的前七章,均以史学教材为编写目的,在内容上显得更为包罗万象、细致详尽。第九章“抗日战争初期的音乐创作及作曲家贺绿汀”“第六节抗日战争初期的音乐活动和创作”,第十章“沦陷区的音乐生活”更是在《东北沦陷时期的音乐》第19页与95五页内容的基础上还原了真实的音乐概况。

以汪先生为基础研究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相关著作开始在全国高校投入使用,例如《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该书成书于2003年10月,是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夏滟洲在吸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最新专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该书的问世获得陕西省高等院校人文社科二等奖,并被选入高等院校教材的行列。该书从近代音乐的开端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的音乐发展,其中,战时音乐热潮和沦陷区的音乐生活部分对应《东北沦陷时期的音乐》第34页,以声乐、器乐的创作为切入点展开描述,在对近现代音乐史的阐释上,呈现了一定的新观点。另一本著作是由余甲方等人编撰而成的《中国近代音乐史》,该书于2006年被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第三部分论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左翼思想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以及代表音乐家聂耳、任光、黄自等人的音乐创作;第四部分“鲁艺”音乐教育与新歌剧《白毛女》,均以《东北沦陷时期的音乐》第51页内容为基础进行补充,描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发展情况。

2.学术论文中的应用

关于利用报刊的形式所发表的、有关东北沦陷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的著述和学术论文,与上述正式音乐出版物相比,其内容和形式较为单纯,数量也较为有限,但它们能够及时地集中反映社会现象和影响。根据《东北沦陷时期的音乐》的研究,从伪满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及音乐史的已有研究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论文研究侧重点在于溥仪与“宫内府乐队”的叙述,学者们的观点大多集中在日伪的殖民化教育。王达在硕士论文《东北沦陷时期的音乐现状及其发展研究》中,将20年代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的音乐活动对应《东北沦陷时期的音乐》中伪满时期音乐教育的影响、东北沦陷时期音乐活动对东北音乐发展的影响两部分;沈燕的《溥仪与“宫内府乐队”》与刘婧的《伪满“宫内府乐队”的发展及影响》写作手法相似,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溥仪的音乐情结、早期“宫内府乐队”“宫内府乐队”的建立、学习生活、演出5个部分加以概述;张鹏珍《伪满殖民音乐教育研究简述》重点强调伪满时期浑噩的社会背景下学校教育殖民化;王达《简述东北沦陷时期的国策音乐》与尚晓欣《1931—1945年间东北三大乐团的研究文献综述》中按照国策音乐的不同风格和不同地域概括了新京音乐院、宫内府音乐、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在伪满时期的主要作用,诠释了当时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的一切音乐活动是企图从民族的根源上加快侵略速度。

根据《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音乐概况》的史料挖掘,将当时的音乐团体分为本土文化影响下的乐团、鲁艺影响下的专业音乐团体以及业余音乐团体概述三个方面,其中鲁艺影响下的专业音乐团体研究最为重要,内容主要包括音乐团体的背景、乐团介绍及主要活动三方面。近些年来,博士、硕士以音乐团体为题的研究层出不穷。如周津羽的《哈尔滨音乐团体历史考察(1945—1949)》、戴俊超的博士论文《20 世纪上半叶中国乐团概论》中详细地记述了左翼音乐社团与新音乐运动社团等意识形态相关的音乐社团概况。除此之外,还有专门写某一地区音乐社团的论文,如《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音乐概况》(之三)、《激情燃烧的岁月铸就东北小延安音乐——论解放战争时期的佳木斯音乐》;还有研究音乐家进行音乐活动类的文章《在东北鲁艺生活过的音乐家——音乐家安波、李劫夫及其音乐创作》、晓星的《烽烟指处即课堂——忆吕骥同志在东北鲁艺》、杨雅淇的《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音乐活动研究》以及易一的《鲁艺在东北解放区音乐文化宣传之研究》,均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音乐活动的历史意义。

3.沦陷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理论研究现状

有关东北沦陷时期音乐的论文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其一为东北沦陷时期音乐教育研究简述。东北近代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北洋政府时期才建立了规模较小的高等院校,为东北高等教育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哈尔滨师范大学李畅的硕士论文《东北沦陷时期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就东北沦陷时期高等教育的破坏、恢复与重建进行了详细阐述,说明了东北音乐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与现代思考。其二为音乐活动的文献述评,主要以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团、新京音乐团,“宫内府乐队”三大音乐团体活动为主,从乐队的产生、训练、演出、解体四个方面来阐述乐队的发展过程乃至对整个东北地区的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的研究可以集中归结为一类,即鲁艺影响下的区域音乐团体活动影响及其历史意义,张雪艳《解放战争时期冀察热辽鲁艺的音乐文化建设》一文最具代表性,详细地介绍了区域结构下的鲁艺音乐建设。吴鹏《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音乐活动的历史意义》不仅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音乐的风貌,更延伸出红色音乐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此外,有关地区音乐史和少数民族音乐史的研究不多,近年来随着各地音乐理论工作者的不断开拓和挖掘,一批批成果的问世,这一主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今有高校专题性研讨会课题继续深挖本质,还原东北沦陷时期的真实音乐风貌,例如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沦陷时期音乐史研究专题交流会”、吉林艺术学院“东北音乐史”课题中的“东北沦陷时期音乐概况”,该板块被长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于1989年收入《长春文史资料》第二辑中。

三、吕金藻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理论研究的影响

1.音乐教育领域的影响

近年来,艺术教育更加重视教材建设,教科书不仅仅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资料,更是莘莘学子接受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因此,教科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可靠的科学依据来编写。汪毓和先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第一次将1840年鸦片战争到20世纪70、80年代,划分为“中国近现代”,也由此解决了近现代音乐史分期不统一的问题,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此外,书中还包罗音乐发展的重要活动和代表人物,作为本科生音乐专业或师范院校的学生学习近现代音乐史的教材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此外还有许多教材逐渐在全国高校的各个领域被应用:徐元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是2021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本书为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立项重点教材,被南京师范大学及其他学校使用;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2018年入选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CBKCI)艺术学来源书目;凌瑞兰《东北现代音乐史》一书说明了在人文和自然的作用下,东北每个历史时期音乐形态也呈现出不同特点。

2.音乐理论研究的价值体现

近年来,国内学术领域多次开展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在研讨团队研究成果的同时,通过交流学术经验,推动了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进程。在1981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术讨论会”上,汪毓和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发展的问题研究受到广泛关注;1984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经验交流会”针对学科建设进行深入探讨;1987年“中国音乐史学会议”就历史分期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此外,在中国台湾高校的教学中,汪毓和先生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被选为课程教材,该系列研究成果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上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中,有关沦陷时期和解放时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详尽史料文献,大部分源于在该领域的深耕,为我国音乐教育填补了特殊时期东北地区音乐发展的历史空白,激发了学生们在该领域的探索欲,影响深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吕金藻先生及其团队对东北沦陷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史料挖掘,是中国近现代音乐传播中最重要的突出贡献之一,他凭借对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的使命担当,在音乐理论之路负重前行。其研究成果在当代音乐教育领域与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不仅显现出其艺术价值,还体现出了其应用价值。吕金藻先生及其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为近现代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以及学术交流,提供了详细的史实资料和线索,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深入研究,为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添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解放战争鲁艺音乐史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1947年,攀越解放战争的“十八盘”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解放战争战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