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创造性成长
——北京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2023-03-23夏青峰
□李 明 夏青峰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 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笔者认为, 所谓 “人才”, 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 在某一领域、 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 做出较大贡献的人。而 “拔尖创新人才”, 则是新知识的创造者、 新领域的开拓者、 新技术的发明者, 是引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关键力量, 是人才资源中最宝贵、 最稀缺的资源, 对于提升全球竞争力、 把握未来发展机遇以及增强国家发展安全性等,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 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 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便不言而喻了。
一、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2013 年9 月, 北京中学应运而生。 北京中学自成立以来, 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 针对这一历史使命, 北京中学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多维度、 宽领域进行了多种尝试。
(一) 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创造性成长
北京中学的核心理念是 “让学生创造性成长”。 教育既要解决传承的问题, 又要解决创造的问题,先传承再创造, 结果往往并不理想。 北京中学将 “先传承再创造”,改变为 “在创造中传承”, 即用创造的方式去传承。 换言之, 若要想让学生将来能够创新、 创造, 他们现在就要过上创新、 创造的生活, 让学生的成长具有创新、 创造的特征。
(二) 形成五项发展策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北京中学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 逐步形成了五项发展策略, 即党建引领、 文化立校、 民主治校、学术兴校、 开放办学, 通过这五项策略来促进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坚持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各项工作。 学校注重以文化人, 积极发挥师生的主人翁意识,让校园到处都是教师和学生的声音, 而非校长一个人的声音。 学校在教育研究上下功夫, 走内涵发展之路, 积极探索现代学校的开放办学之路,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 尊重规律,德育为先
办成什么样的学校不是目的,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根本。 办学是为了育人, 故而办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北京中学不将手段与目的相颠倒, 而是集中精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 而应立足于客观的教育规律, 积极处理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 “变”与 “不变”。 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中, 北京中学遵循德育为先、 “五育” 并举的办学规律, 以确定性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学校应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教育与真实的生活, 只有教育与生活相统一, 才能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基于此, 学校设法让学生过上创新性的生活, 让创造蕴含在学生每天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
(四) 通过三项改革措施,营造师生精神家园
一是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家是中华文化的立足点, 也是北京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 北京中学致力于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在校园里, 学生享有爱, 并得到尊重, 享有追求目标的机会, 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校积极在教育生态建设上下功夫, 让所有的人与事都能各就其位、 各得其所, 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拥有蓬勃的活力, 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二是让校园成为师生的学习中心。 学校课程改革是系统性与贯通性的结合, 是丰富性与选择性的相融, 是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并存。 学校积极构建包含基础课程、 拓展课程、 潜能课程在内的三级课程体系, 从教学的机制、 内容、 方式等维度, 努力探索个性化、 联系性和体验性等多种学习样态。
三是让校园成为师生的创新沃土。 学校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 人人是创造之人。 学校努力将日常教学内容改造成学生可以主动探究的项目, 让学生在多样性的舞台上, 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主动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解决者。[1]
二、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
(一) 营造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生态
一粒种子只有在阳光水分充足、 土壤适宜的环境下, 才有可能茁壮成长。 同理, 若希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成长, 学校亦需要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种环境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与实践。
1.校园生态兼顾个体发展和整体环境
学校重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的禀赋、 特长因人而异。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支持每个学生的发展。 与此同时, 学校又是一个复杂系统, 学生之间相互关联、 彼此影响。 故而, 学校的改革要考虑周全, 不仅要考虑个体与个体、 个体与整体、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还要考虑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让学校突破围墙的边界, 实现开放办学。
2.校园生态兼顾容错观念和包容机制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 问题本身并不可怕, 关键是要正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反思和总结问题, 进而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做事态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换位思考十分重要。 教师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 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感受和需要, 进而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校园包容机制的建立, 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参与到教育活动当中, 有助于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 共话学校发展。 如学校的专题会、 建言会、 金点子活动等, 在增进师生相互了解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以学生为中心共建美丽校园活动中, 学生设计的方案与实际需要时有出入, 教师用智慧的方式加以引导, 让学生发现方案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漏洞,探索改进的方法。
3.培育学生的积极心态, 激发向上向善力量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是需要激发的, 激发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是被动的、强制的, 可能是同伴竞争造成的,也可能是主动的、 源自内心深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后者往往会更持久, 后劲会更足。 北京中学经过多年探索, 逐步形成了 “世界因我更美好” 的校训, 倡导“和而不同,乐在其中” 的校风, 让学生享受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活力, 让学生的创造行为自然而然地发生。
(二) 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之下,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 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他们被期望成长为 “听话的乖孩子”。 北京中学领导班子认识到, 在这样的氛围中, 大规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难以实现。 实际上, 学生是有差异的。
学校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我的机会, 激发学生个性优势, 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常言道: “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校鼓励学生凡事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 敢于质疑现有理论, 勇于开拓新的方向,攻坚克难, 追求卓越。 教师要鼓励学生, 不迷信学术权威, 不盲从既有学说, 要敢于大胆质疑, 认真求证, 不断试验。[2]
(三) 构建学科融合课程,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课程是学生创新的载体。 如何落实新课标要求, 构建融合课程,整合学校资源, 重构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中学具体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1.改革课程的供给, 激活学生的需求
就供给侧而言, 课程改革应坚持横向拓展与纵向贯通相结合。 学校对课程实行进一步分解和重组,形成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
就需求侧而言, 被动等待和低阶思维是当前的突出问题。 学校鼓励教师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状态, 从低价思维逐步转变为高阶思维。
2.把握好教师 “教” 与学生“学” 的关系
“教学相长”, 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 “学” 是相互促进的。教师的 “ 教” 是为了学生的“学”, 而学生的 “学” 需要教师的“教”。 学校鼓励教师 “教” 在学生“学” 的需要之时。
(四) 德育课程开阔眼界,激发学生创新成长
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实际, 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 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 学校在德育教育中组织了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方面,学校鼓励学生在问题研究和实验中学习, 锻炼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另一方面, 学校打破校园地理边界, 建设 “蓝天下的课程”,包括但不限于大自然课程、 大地课程、 博物馆课程、 “中华文化寻根之旅”、 “世界大课堂” 等课程与活动。 每次活动后, 学校引导学生进行经验体会的梳理和提升, 将经验体会纳入知识体系, 逐步形成知识结构, 进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
(五) 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激发教师的潜能
学校能否培育创新型人才,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师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学习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 如果处理不当, 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很容易被磨灭。 那么, 如何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中,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则变得非常重要。 学生想要什么样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了解, 校长要了解; 教师想要什么样的工作氛围, 校长也需要了解。北京中学着力构建理解与信任的文化氛围, 让每一位教师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和专长。 在学校管理中, 校长尽量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用尽其能。
学校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 着重培养教师的领导力。 教师的领导力, 不仅对下级, 也对平级和上级产生一定影响。 比如通过有效沟通, 影响上级领导的思维或决定。 培养教师的领导力, 就是让教师积极地、 负责任地、 创造性地把工作做出特色, 享受工作的乐趣,不断充实自己。 一旦有了主人翁意识, 教师的无穷潜能就会迸发出来。
三、 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展望
(一) 建立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机制
校长要充分理解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 教育行政部门应逐步完善各学段的对接机制, 建立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特殊路径。 教育行政部门应致力于完善选人机制, 建立市级、 区级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 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二) 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
拔尖创新人才成长需要自我探索, 在不断的摸索与体验中寻找自己的方向。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的拔尖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受到一定束缚。 有鉴于此, 学校应对有潜力的学生进行研究, 研发校本课程, 做到一生一课表, 一生一分析, 帮助每个学生发挥潜能, 同时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容错和调整机制,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 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现行考试升学体系应相对独立。 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 不是综合成绩选拔, 而是选拔具有开拓性精神和创新性潜质的人才。 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健全机制, 畅通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建议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3]
(四) 培养并稳定卓越教师队伍
学校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健全优秀教师的奖励机制, 改进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 如增加创新评价项目等, 培养一支优秀的、可以陪伴拔尖创新人才共同成长的教师队伍。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也应营造一片有风有浪、 宽广辽阔的“渔场”, 让学生亲自下水去 “捕鱼”。 学校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掌握批判性思维方式, 帮助学生更好面对未来的挑战, 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