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校教研组建设中的文化建设

2023-03-23□宣

中小学校长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教研组教研

□宣 沫

在学校系统架构中, 教研组至关重要, 它既是教学指挥系统的基础构成, 也是学校管理机制的关键环节, 更是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织力量。 教研组在促进教师交流、 学习与成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为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 教育变革日新月异,传统的教研组建设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日益多元的需求, 其影响因素有: 校长的思想力、 年级组的资源配置、 备课组对学科队伍的分化、 教研组长的思想境界和能力水平等, 但根本原因在文化层面。 这种文化既有学校文化, 也有学科文化; 既有物质文化, 也有精神文化; 既有制度文化, 也有行为文化; 既有外在文化, 也有内在文化。 因此, 我们应重新审视当下教研组建设的现状,通过教研组文化建设, 提升教研组建设的品质, 更大程度发挥教研组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 教研组建设现状

当前, 在办学者的办学观念以及学校管理实践中, 教研组建设往往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研地位不被重视。 从学校日常管理的层面来看, 大多学校在资源分配上, 倾向于对年级组和备课组的支撑, 教研组处于 “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处境。 教研组长常常在学校重大决策、 学科建设、 队伍管理等方面存在话语权不足及引领性不强的问题。

二是教研组职责被削弱。教研组承载着加强学科组建设、 指导日常教学工作、 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职责, 是学校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主体, 亦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 大多数教研组往往仅限于执行学校的行政命令, 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如分配工作任务、 填写教学活动检查表格等。 这些工作未能发挥涵盖教师专业发展、 学科建设和质量管理等在内的核心职能。

三是教研功能受限。 在部分学校中, 教研组的工作遵循 “考什么、 教什么” 的思路, 这导致教研组既缺乏对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研读, 也缺少对学科课程教学的深度研讨, 更难以有效落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 研讨内容被简化成备、 教、 考, 教研组逐渐变成了一个为服务考试而存在的功利性组织。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教研组职能的发挥, 也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久而久之反而制约了学校的学科建设、 课程建设与文化建设。

四是教研活动的形式化。 教研活动是教研工作的主要实施方式和核心内容, 但在实践中, 往往容易出现主题不够突出、 内容过于简单、 组织不够严谨、 指向不够明确等问题。 教研组活动碎片化、 表层化、 同质化现象日益显现, 严重影响了教研的效果和质量, 也挫伤了教研组成员参与研讨活动的热情与信心。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反思与追问, 笔者认为其根本成因在于教研组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发展不足。 具体而言, 教研组受到功利化侵蚀,导致教研文化受到冲击; 教研组自身价值取向不明确, 行为认同存在分歧; 学校管理文化中缺乏促进教师职业精神和专业成长的养分。 因此,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强化教研组建设中的文化建设, 以明确的价值参照和价值指向, 推动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和提升。

二、 教研组文化的内涵厘定

教研组文化建设是指对现有的教研文化进行全面的审视、 深刻的反思和有效的改造, 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适应学科建设需要、 适应师生学习品质提升需要为目标, 建构一种基于学科素养, 围绕学科实践, 指向学科育人价值的道德观念、 思维方式和工作范式。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在实践中不断锻造并完成的。 教研工作在教育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师在实践中通过现代思想与传统思想的碰撞、 思辨而形成的新的教育理念, 随后, 通过实践内化为教学技能, 保障课程与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1]

教研组文化是学校文化体系中的下位文化, 是教育研究行动的精神指南, 具备学术性特质。 学术研究在中学不仅旨在探索新知识, 更在于通过这一过程启迪人格, 化育新人, 从而体现对人的建设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学术研究的内容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其广泛性有助于打开师生的生命空间, 引导他们超越局限。 学术研究的方法品格对师生的学问精神有攀升和开启之功, 它所建立的争鸣、 探究、 真知的精神态度对人的品格塑造与激励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 学术研究中长辈学者的切身经验与人格气质在学术研究中逐渐渗入年轻人的精神生命, 最终实现代际传递、 累积发展、 薪火相传。 因此, 学校的学术研究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专业机构, 更侧重于人的发展、 人的建设以及人的成长。 学术性研究型教师不仅是学术的专家、 技术的高手,更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生动、 鲜活的人。

综上所述, 教研组建设需要注重学术性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 但更需要注重人文内涵的渗透和教研组文化的建设。 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推动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三、 对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思考

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中文化要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新时代文化的宏观背景以及推进 “双新”的教育发展要求下, 教研组必须具备先进的文化素养, 并落实在教研主体、 教研形式、 教研对象等层面, 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整个团队学科意识、 学科素养、 学科思想的形成。

(一) 聚焦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打造精神成长的乐园

教研文化是一种以学术道德、教育信仰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旨在营造积极进取、 团结和谐、 书香浓郁的文化氛围, 其理想境界是使教研组成为教师 “教学研究的乐园、读书思考的学园、 相伴生长的家园”, 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团队成员和谐共进、 互助共赢的教学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以及成长共同体。基于这种理解, 笔者认为优秀的教研组并非仅以 “事” 为中心, 其建设的核心应聚焦于 “人” ——教研组成员。 教研组建设的核心在于“成人”, 即培养和发展人, 促使每个人在知识、 真理的追求中得到完善和提升。

在教研组文化建设中, 还应防止 “精神离职” 现象的发生。 通过把事业中 “想得到的美丽” 转化为“看得见的风景”, 并落地为日常里“走得到的景点”, 帮助教师建立学习意识、 反思意识和研究意识, 对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撑。

教育是一项研究人、 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其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的人格, 提升育人的智慧, 强健学生的体魄, 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同时实现自我成长并服务社会。教研组一方面应积极引导教师关注学生需求, 通过深度对话来观照自身的精神成长; 另一方面应为教师提供资源、 政策等便利,支持他们的读书学习反思研究,发挥教研文化的引导力、 感染力和鞭策力, 使教师能够诗意地栖居在精神成长的乐园中, 得到精神的濡染和升华。

(二) 聚焦行为认同的制度建设,打造心灵栖息的故园

建立适恰的制度文化是统一教研组行动的关键。 制度建设的作用在于约束和规范教师行为, 它不仅是教研组工作的规则, 也是教师活动的准则和教研组工作的考核标准。 为了确保制度的涵盖面与科学性, 教研组需要建立以下制度:读书学习管理制度、 教研会议管理制度、 教研活动管理制度、 集体备课管理制度、 公开课管理制度、 教研写作管理制度、 课题研究管理制度、 备课组管理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以及学生学科实践活动管理制度等。 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完善逐步建设一个促进教师专业交流和共同进步的文化场域, 达到教师个性化成长与教研组团队整体提升、 互相成就的理想状态。

教研组的制度是教研组文化的显性表达, 加之对象的特异性, 应更多地以人与人的交往为首要原则来考虑、 处理和解决问题, 关注每一位教师在这一制度下的获得感, 凸显其量化指标中蕴藏的人文意义。 对教研组而言, 教学研究不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取、 技能的培养以及能力的提升, 它还涵盖了所有的教研活动及其每个细节所处的教学情境和状态, 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其中, 情感、 情绪、 需要、 欲望、 思维方式等因素都应予以考虑。

学校在强化制度的同时, 还应积极为教师营造清净、 高远、 飘逸的心灵栖息故园, 使教育与生活精致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要发展, 首先要关注教师。 关注教师的工作技能, 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 关注教师的精神诉求。 不幸福的教师教不出幸福的学生。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 同时也是社会人。 教师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的生活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关注教师的情感世界和生存品质是提升学校教师发展品质和建设优秀教研团队的重要途径。[2]

(三) 聚焦效能提升的环境文化建设,打造绿色生态的家园

教研组环境文化的建设是形成向心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研组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场所包括教研组办公室、 备课组办公室以及学校的各类教研活动空间, 甚至包括网络活动平台。 这些环境的建设既可以将组内讨论通过的精神理念和制度内容以张贴上墙或装订成册的方式集中呈现在办公场所, 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空间进行展示。 同时, 环境的布置也应该追求唯美并赋予书卷气、 书香味, 将教师成长放置于外部支持的环境中, 使教师身心愉悦,由此产生效能, 提高工作效率,发展创造力。

文化传播最大的价值在于氛围传播和精神传播。 因此, 在构建教研文化的过程中, 还应积极推动民主、 平等、 尊重、 和谐的心理环境的建设。 教研组长作为教研文化的首要责任人, 不仅是学科领域的领导者, 还是组织有效教研活动的核心人物。 他们的主要任务并不仅仅是关注自身的学术研究, 更重要的是研究和设计如何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 在许多情况下, 他们扮演的是 “导演” 的角色, 而非 “演员”; 他们是相马的 “伯乐” 或“九方皋”, 而非 “千里马”。

有效的教研活动能够鼓舞教师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主动引领团队, 以指挥“合唱” 的方式带领他人共同奋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为建立有益于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 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强化发展性评价, 坚持行动研究, 实施参与式管理, 倡导团队共进。 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同时, 保持团队共性, 构建一种价值取向的结构化、 紧密型团队关系, 实现人人是建设者、 人人是贡献者、 人人是评价者、 人人是发展者的目标。

四、 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教研文化的建设重在对教研组内每个个体行为意图的理解、 应遵循的行为价值的确立、 教育信念的呵护, 是实现教研组建设专业化、可持续、 高品质的必经之途。

(一) 多向联动,强化团队意识

强化团队意识意味着在教研组的建设中将人才培养及人力聚合置于核心地位, 实现从组长的“一元之治” 向组员的 “多元之治”变革, 进而明晰教研组成员的权力和责任边界, 准确把握教研组团队的功能定位, 努力将每一个人的学习与发展引导到团队共同探讨、 相互矫正中, 提高教研组成员深度参与的体验感, 让教研组建设回归到人的成长的本质上来。 教研组还要善于在学校管理中发挥 “合纵连横” 的作用: 一方面, 要聚力 “横向联动”, 构联起年级的矩阵, 集教育、 教学、 科研、 管理于一身, 重视将学科 “自转” 与学校 “公转” 相结合, 学术 “自转” 和学业 “公转” 相结合; 另一方面, 要关注“上下联动”, 实现垂直传导和群策群力, 整合执行、 建议、 部署、 发动的功能, 重视活动 “组织” 和角色 “功能” 相结合, 任务 “成功” 与经验 “成熟” 相结合, 塑造成事、 成长、 成人的教研组气质。

(二) 营造氛围,注重研究蓄能

在教研组的建设中, 应注重赋权激能, 合作聚能、 研究蓄能、 避免过度的行政干预, 让教研组的研究活动形成遵循符合教育规律的程序。 在治理模式上, 教研组需从行政管理转变为研究治理, 以问题为导向, 以课堂为阵地, 以学科价值为观照, 将教育科研和常规管理深度融通。 教研组要确立学术研究的中心地位, 营造学术研究的浓厚氛围, 打造学术研究的教师团队, 实现学术研究的专业领导。 中小学尤其要突出学术研究中的 “生本” 主题, 努力增强工作的目的性、 针对性、 计划性和有效性; 突出 “四研”, 即研究学生、 研究教材教法、 研究课堂教学、 研究阶段质量; 组织好 “三课”, 即研讨课、观摩课、 展示课; 避免 “三重三轻”, 即重教师轻学生, 重评定轻讨论, 重结果轻过程; 强化 “三个关注”, 即关注学生、 关注事件和关注过程。

(三) 齐头并进,追求价值共生

“价值共生” 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共同存在和共同生存, 而是基于价值认可的共同成长和共同提升。正如杜威所言: 教育即生长。 共生型教研组所追求的正是共同生长, 即通过互动、 互助、 互惠的教研共生关系来实现专业素养上 “共同但有差别” 的正向提升与改变。营造良好的教研共生环境是关键所在。 共生环境的营造需要价值维护与价值引领。 在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时代, 教育者要以理想信念为基, 用远大的志向、 纯粹的心灵、 高尚的情操维护教育的根本价值, 引领组织向正确而崇高的方向前行。 要遵循 “共同体思维”, 培育团队行动的 “共同体文化”, 要“齐” 字当头, 齐头并进: 思想上信仰坚定, 自觉看齐; 行动上团结一致, 步调整齐; 业务上精益求精, 高标对齐; 学习上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教研组文化建设在现代学校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实践和完善。 为了建设 “为未来而教 (研)” 的教研组, 需要注重组内文化的培育, 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和促进成员间和谐共进的人际关系, 还需要关注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价值追求, 不断更新学科认知和教育观念。 通过推动教研组建设的持续发展和改进, 丰富学校办学文化的构成,为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提高质量这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 本文系第三批上海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向学术性高中建设的学校课程规划研究” 和上海市提升中小学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 (第四轮)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教研组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