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的思考

2023-03-23张雯萱

艺术家 2023年12期
关键词:四重奏弦乐声部

□张雯萱

弦乐四重奏被誉为经典音乐美学的终极展现形式之一。作为在西方有着悠久历史的音乐表演形式,弦乐四重奏在发展过程中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碰撞、融合,产生多种风格迥异、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背后蕴藏着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就是其中之一。随着近些年“中国乐派”的提出,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不断涌现,成为学术界发展的热点动态,弦乐四重奏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如何运用西洋乐器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阐释本国的音乐文化,成为学者们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总结了弦乐四重奏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对国内弦乐四重奏现状进行了分析与反思,并探讨了如何运用西洋乐器从中国人的视角阐释本国的音乐文化。

一、中国弦乐四重奏发展历史脉络

18 世纪弦乐四重奏由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确立后,被推向顶峰,至19 世纪逐渐沉寂,却在20 世纪重新绽放光芒,且创作风格更加多样化。德彪西、鲍罗丁、拉威尔、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等都创作了极具个人特色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为这种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萧友梅是中国写作弦乐四重奏的第一人,他于20 世纪初在德创作的《D 大调弦乐四重奏》,开创了中国弦乐四重奏乃至室内乐的先河,是中国首批以西方作曲技法创作的作品之一。之后,马思聪又创作了《第一弦乐四重奏》,他在这部作品中首次将中国民族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极具创造性地开启了融合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新的重奏模式。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既有《白毛女》《梁祝》《翻身道情》《瑶族舞曲》《风·雅·颂》等改编自其他形式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也有《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曲六首》《图腾》等专门为弦乐四重奏而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改变了弦乐四重奏只能演奏西方作品的固有观念,也为中国作曲家乃至弦乐演奏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中国风格的弦乐四重奏在内涵层面上或是以民间人物形象为原型,或是以民族神韵为底色;而在技法层面上,则是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特点移植到西方乐器上,使中国风格与西方乐器达到“不同而和”的境界。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作品的创作途径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采用民族音调素材

有些作曲家不改变民歌旋律,将它完全移植到作品中,也有些作曲家截取民歌旋律的片段,从民歌中提取有代表性的主题动机,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这也是大多数作品的来源。这类取自民歌曲调的作品大多符合大众的音乐审美,朗朗上口,传唱度较高。把弦乐四重奏这种民众不熟悉的演奏形式与之结合,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如具有瑶族民歌音调的《瑶族舞曲》,具有彝族民歌音调的《情深谊长》,取材于瑶族古老民歌以及古琴曲《梅花三弄》的《风·雅·颂》以及具有陕北道情音调的《翻身道情》等。

(二)创作改编具有不同地域风情的作品

这类作品往往结合当地特有的乐器演奏方式,体现在弦乐四重奏上有拨弦、抖弓、拍打面板等演奏方式。张朝在《图腾》中描述了滇南山区的四种职业,王西麟以晋风音乐为素材创作了《太行山音画》,李晓琦创作的《边寨素描》具有云贵高原、西南边陲地域的音乐风格,等等。

(三)由民乐曲、歌舞剧音乐等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改编

有些弦乐四重奏是由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改编的,如舞剧《沂蒙颂》中的《愿亲人早日养好伤》选段、丁善德根据二胡曲改编的《二泉映月》、丁芷诺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旱天雷》、歌剧《白毛女》改编的系列主题音乐、周龙以古琴曲《渔歌》为素材改编的《琴曲》等。

(四)由戏曲改编

将中国特色艺术与弦乐四重奏结合起来,别有一番韵味。如黄晓芝根据京剧《智取威虎山》改编的《打虎上山》、林华以京剧为素材创作的《京剧之美》等。

以上四种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创作途径,都反映了一些问题:民族乐器的技法如何移植到弦乐器上、中西结合的平衡点如何把握、如何用西洋乐器体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并将其进一步发展,这些都亟待人们解决与攻克。

二、弦乐四重奏在国内的现状

弦乐四重奏这种演奏形式在中国并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但在国外,尤其是一些音乐较发达的地域,都有至少一支传奇的弦乐四重奏乐团,如欧洲学派的阿班贝尔格四重奏乐团、苏联学派的鲍罗丁四重奏乐团、美国学派的瓜奈利四重奏乐团等。以这个层面来看,我国专业弦乐四重奏团体数量远远少于国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第一,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西洋乐不可能像民族乐器一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二,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大音乐高校更倾向于培养“独奏型”人才,中国学生在独奏时表现非常优秀,但在合奏时便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事实上,“个性”与“共性”是弦乐四重奏都需要具备的,独奏与重奏是矛盾统一的。虽然弦乐四重奏需要的技巧比独奏要简单,但从宏观来看,由于乐器音色相近,相互配合的结构更为严谨,弦乐四重奏需要长期磨合,不能一蹴而就,这对弦乐演奏家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小提琴家斯特恩曾说,“对于演奏者而言,室内乐是最复杂的”,而弦乐四重奏又是难度最高的室内乐形式,在弦乐四重奏的演奏中个人自由与整体意识要保持完美平衡,在为其他声部伴奏时既要把握好尺度,又不能失去自身的音乐形象。21 世纪初期很少有顶尖的弦乐四重奏乐团到中国演出,人们并不能意识到弦乐四重奏乐团面临的困难有多大,直到2008 年阿班贝尔格四重奏乐团来中国演出,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国内与世界顶尖室内乐的落差,中国室内乐由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弦乐四重奏的演出中,技巧应是整体表演的基础,演奏者应着力协调配合整体音响效果而非纠结于个人技术问题。相关专业学生一般在本科开始涉足弦乐四重奏相关课程,但本科四年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一支专业的弦乐四重奏乐团,演奏者需要数十年的磨合,甚至将一生的时间都投入其中,成员间要非常熟悉彼此,才能在音乐上配合默契,演奏出融洽的作品。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室内乐的教学,但距离专业的弦乐四重奏繁荣时代的到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演奏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作品时需要注意的要点

(一)充分理解相关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

只有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态,才能选择出适合的情绪表达方式及相应技巧,奠定作品的总基调。如黄晓芝创作改编的《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曲六首》收录了六首取材于民歌、器乐曲等的四重奏作品,在2006 年出版。这一时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加开放,东西方音乐文化开始互相交流融合,思想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接受度变高,为发展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奠定了基础。

(二)掌握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的民族化技法

1.滑音

汉语的音调有平音仄音,放慢语速时如同歌声一样婉转悠扬,这种语言的特点在音乐上也留有独特的印记,如《二泉映月》中的滑音,就值得细细品味。丁善德改编的弦乐四重奏《二泉映月》,用小提琴模仿二胡做了许多上、下滑音处理,表现十分细腻,变化也尤为丰富,是中国作品中最能体现民族神韵的演奏技法。在弦乐四重奏中,演奏者们对滑音的处理应保持一致,使四个声部整体的音响效果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2.拨弦

拨弦包括左手拨弦、右手拨弦、单音拨弦、双音拨弦和扫弦等,也是中国乐曲常用的演奏技法之一,经常出现在由弹拨乐器改编的弦乐四重奏中。相较于琴弓与琴弦在拉弦时摩擦产生的较为沉稳的音效,拨弦更突出了中国乐曲清脆灵动的音乐风格,使作品整体更为轻松跳脱,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瑶族舞曲》。

3.揉弦

揉弦是弦乐特有的演奏技巧,但常常被忽略。揉弦能够使声音更加饱满,使作品更加富有歌唱性,赋予音乐生命,在演奏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弦乐四重奏中,演奏者们对揉弦的把握也应当一致,找到各自声部的位置,呈现浑然一体的效果。揉弦需要控制出现频率,通篇的揉弦会影响听感,使乐曲变得单调乏味。如弦乐四重奏《梁祝》中的片段,极具委婉缠绵的音乐情绪,揉弦的加入使得音乐更富感染力,牵动人心。

4.特殊演奏法

这种技法多出现于少数民族音乐中,用于模仿当地特有的乐器。如在张朝的第一弦乐四重奏《图腾》第二乐章《乐手》中,作曲家借鉴了现代音乐中的指甲扫弦、手掌拍弦等特殊演奏技法,具有明显的现代音乐风格。

(三)要重视每一个声部

层次多且分明是弦乐四重奏区别于其他音乐形式的显著特征,并且由于每件乐器都是同源的,因此天然形成了彼此融洽的关系。由于它具有高音、中音以及低音声部,又可以比作小型的交响乐,虽没有交响乐的恢宏大气,但音乐的内涵意义都得以展现。每一个声部都需要寻找自己所处的位置,区别“主旋律声部”“次旋律声部”以及“伴奏声部”,并在演奏中与其他声部融合在一起,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在弦乐四重奏中,第一小提琴通常演奏主旋律声部,起统率的作用,最容易分辨,也最容易被感知,需要极高的个人能力。大提琴是全曲的基调,用浑厚的声音支撑起其他声部,一般承担伴奏职责,但从海顿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开始,大提琴经常承担旋律主奏乐器的位置,使四个声部变得更加协调平衡。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通常演奏“次旋律声部”或“伴奏声部”,作为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的桥梁,承载了部分旋律因素以及动机,有时与大提琴一样承担背景部分,影响和声的走向。想要演奏好一首作品,首先需要演奏者们对全曲的宏观布局有明确的认知,确立作品基调,在排练中相互配合,根据其他声部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

笔者曾在弦乐四重奏中担任过第一、第二小提琴的声部,排练过许多中国风格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发现在早期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中,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通常作为伴奏声部,而随着弦乐四重奏的不断发展,内声部的作用开始被重视,音乐的复杂多元化也往往在内声部上得以体现。如在丁芷诺改编的《情深谊长》中,开头由中提琴引出悠长婉转的旋律,奠定了全曲的基调。随后第一、第二小提琴轮流演奏主旋律,如同对唱的山歌,彼此交流对话,一唱一和,体现了彝族风情。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的主旋律齐奏与第一小提琴主旋律交替穿插,相对低沉的声音与高亢嘹亮的声音形成对比,如同男声女声交流对话,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层次更加鲜明。

由此看出,在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中,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随着音乐走向的变化既需要具备伴奏声部的稳定深沉,又需要随机应变地靠拢旋律声部或独奏旋律声部,频繁地在两者之间变换调整自己的位置,使音乐整体融洽和谐。

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经历了萌芽、探索、发展时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音乐文化自信的增强,这一西方演奏形式逐渐完成民族化转化,扎根于中华民族,传承了中国音乐文化独特的以韵传神的风格特点,大胆融合了五声音阶、汉语音调、民族器乐演奏技法等多种发源于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瑰宝。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必将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在对中国风格的传承与创新中蓬勃发展,屹立于世界乐坛。

猜你喜欢

四重奏弦乐声部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室内乐小品两首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走西口弦乐四重奏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八)——第八弦乐四重奏oP. 110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七)—— 第七弦乐四重奏 op.108
室内乐组曲《绢道》第二组萨克斯四重奏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