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辅导员与专业导师协同育人工作研究

2023-03-23陈燕美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导师辅导员

陈燕美

(福建商学院学生工作部,福州 350012)

聚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总引领和新要求。随着践行“三全育人”指导思想迈入新征程,高校形成了人人、时时、处处育人的崭新局面。高校辅导员与专业导师作为大学生育人教育中关键的核心主体,共同担负着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职责,对于大学生成才、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常态化教育管理中,二者需要做到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协调共谋,凝心聚力拓宽育人的广度、宽度和厚度,达到1+1 >2的效果,以期最大限度地释放育人合力的效能,这样才能够回应时代赋予的新挑战,完成自身的使命与担当,有效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1 “三全育人”理念下的新要求

1.1 育人是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高度关切,指出育人和育才需要有机统一,并以育人为本。现阶段,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育人的出发点。一方面,在构筑五育并举的新型教育机制中,智育虽为之首,但应与其它育人环节保持齐头并进;另一方面,人是有思想的个人,执行全面育人机制应该侧重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力求实现知识与价值、理论与实践、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对于大学生辅导员与专业导师而言,需要充分保障五育各项要素环环相扣,否则就会造成育人效果出现偏离,甚至脱轨[1]。

1.2 全面是保障

对于高校教育而言,首先,全员育人要求全校教师员工发挥育人主体作用,无论是党政领导干部、专业导师、辅导员,还是行政管理教师和后勤教师,都承担育人的义务和使命,其中大学生辅导员以及专业导师应发挥核心育人价值;其次,全方位育人为辅导员与专业导师提供了指引和导向,要求教师既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关照学生的生活,更要加强对学生思想认知的引领。通过秉承创新性的理念,与时俱进地更新育人内容,采取多元育人策略和手段,从而构筑良好的育人空间和环境;最后,全过程育人对辅导员和专业导师的时间要素重新进行了诠释和界定,要求教师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发展的动态化特点,循序渐进地将高质量育人贯穿始终,防止发生断代、断层、断面、断点的问题。

1.3 协同是关键

如何将“育人”和“全面”有机通融,重点在于高校加强协同治理。通过打造结构科学、运行合力、机制优良、上下联动的育人体系,以期产生融合式效能。高校育人工作机制基于协同而来,又因协同而发展。为此,高校辅导员和专业导师需要心心相印、同向同行,致力于将多元育人模块有机融会贯通,不断寻求全局性突破和改良,以期打通制约阻碍的“最后一公里”。

2 大学生辅导员与专业导师协同育人的学理基础

在大学阶段开展专业导师教育,一来能够充分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自主探究意识以及务实创新能力;二来有助于教师立体化掌握学情特征,从而按照学情规律进行精准施教。此外,专业导师制度还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提升育人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实际效果,有效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多元化专业技能学习和个性化思政教育的双重目标。

高校设置辅导员的初衷主要是便于优化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时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下,高校辅导员无论是在身份还是在工作内容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根据以往高校教育教学的部署安排,大学生辅导员与专业导师之间具有各自的独立性。随着新时代“三全育人”理念的加速推进,要求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育人有机融合。鉴于辅导员与专业导师之间具有相通的学理基础,因此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十分必要。

2.1 教育对象一致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本科生在校人数不断攀升。本科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中坚骨干,不断提升本科大学生育人质量是每一所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现如今,高校优势力量基本集中在本科教育,与时俱进地为学生渗透最新的教学理念并提供前沿的教学资源,与此同时核心价值观同样在本科中先行。本科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潜力所在,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实力所倚。而辅导员和专业导师工作的核心主要围绕他们展开,具有共同的教育对象[2]。

2.2 育人方式互补性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需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一方面,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政活动的第一发起人,通过传授党、团课知识,向学生讲解形势政策、军事理论,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主题班会和多样的文体活动,有助于正确引领大学生提升政治觉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专业导师侧重通过专业知识导向,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学生,以崇高的师德师风引领学生。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实现对学生的深度教育,这对辅导员思政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互补。通过二者的交叉融合,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一体化,为课堂内外协同育人机制夯实根基。

2.3 育人目标相通性

近年来,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全力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的有机整合,致力于为国家培养高质量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基于上述相通的目标,大学生辅导员与专业导师需要不断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不断砥砺前行,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有志青年。

3 大学生辅导员与专业导师协同育人的实施困境

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国内高校不断践行“辅导员—导师制”工作模式,有力补齐了思政育人的短板,极大释放了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活力,开创了高校教育管理的新局面。然而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困惑,特别体现在协同育人缺乏实效性,二者在协同育人方面仍具有巨大提升空间,主要实施困境表现如下。

3.1 协同育人理念不合拍

现如今,一些高校的部分辅导员与专业导师在协同育人理念方面存在不合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各自为政,在实际育人活动中各司其职,体现出不容忽视的“两张皮”现象。一些辅导员认为只需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可,关于学生专业学习则是专业导师的职责,从而产生了不需管、不用管的错误思想。与此同时,一些专业导师认为只需专注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智育培养,侧重指导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科研能力,认为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都是辅导员的任务。因此专任导师缺乏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从而引发高校德育与智育出现分离的问题。

3.2 协同职责边界缺乏精准界定

科学界定合作与分工是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流思想。通过有效设置大学生辅导员与专业导师的职责边界,才能全力推动协同育人工作模式的高效运行。然而现如今二者在工作实践中体现出职责界定不清的争议,由此引发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方面,二者的工作职责存在交叉、重叠的问题。举例而言,部分高校将学业导师作为班主任,学业导师既要承担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还要对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负责。而辅导员同样承担班级学风建设以及课内外活动组织等任务,导致辅导员和导师的工作内容出现重叠,从而引发重复管理和资源浪费的现象[3]。

3.3 信息交流渠道并不顺畅

大学生辅导员和专业导师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标,为此构筑畅通的信息交流以及分享平台十分必要。然而现如今大学生辅导员与专业导师普遍存在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的局面,一些高校并没有构建二者定期交流互动的制度,同时缺乏专门的信息交流渠道,以至于二者各从其志,造成彼此工作均受影响。例如,一些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涉及学生切实利益的活动组织和评选中,很少与专业导师交流,无法掌握学生学业方面的努力和表现,以至于工作管理受到学生质疑。此外,部分专业导师在导学中经常会发现组织纪律性差或者思想和行为出现异常的学生,但因缺乏与辅导员的及时沟通,由此错过了育人的最佳机会[4]。

3.4 协同工作动力保障欠缺

针对目前大学生辅导员和专业导师协同育人工作差强人意的现象,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动力机制、激励措施以及保障机制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一方面,按照国家的政策和指示要求,当前高校辅导员激励制度相对健全,无论是从条件保障、学历深造等方面还是从职称晋升、成长发展等方面都有可以遵循的激励制度,由此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反观高校专任导师队伍激励制度则相对滞后,部分高校缺乏相应的量化标准和奖励制度,也没有明确提出将导学工作与晋级、职称、薪资相挂钩,专业导师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因此造成协同工作受到很大影响。

4 “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辅导员与专业导师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4.1 内化于心:通过思教融合、导辅结合力促双方职责明晰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和育人管理工作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所有工作必须要通力合作。高校应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致力于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的优化整合。通过多主体参与的智慧集成以及多渠道合作所释放的活力,从而产生教育的最佳合力,切实提升高校育人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鉴于大学生辅导员和专业导师在角色定位方面的差异,结合二者在工作职责方面的区分,如何实现思教融合、导辅结合,还需要从明晰双方职责入手,从而达到内化于心的效能。大学生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针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身心健康开展引导工作,在具体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发挥组织、实施和指导的作用,是大学生的成长导师和知心朋友。而专业导师主要由专业技能扎实的专职教师承担要务,其特点在于业务和学识水平较高,同时具有极强的师德风尚和人格魅力,在学生学业成长征途上,主要扮演领路人和示范者的角色,工作重心集中于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学习、就业方向以及“双创”方面的指导等[5]。如何促成二者实现协同育人的最佳效能,前提是双方对协同育人理念达成高度共识,这也是后续工作开展的根基。只有大学生辅导员和专业导师认识到协同育人的价值,才会彼此之间更加信任,尊重对方的想法,从而发挥各自工作的优势,并将全力以赴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当然大学生辅导员与专业导师的协同育人绝非易事,它不是单一性质的拼凑组合,而是需要双方掌握各自职责的前提下,才能不断寻求最为贴合的契合点。为此,二者要牢牢把握对方的核心工作职责,理清其内涵和脉络,通过不断寻求互助和配合,从而凝聚协同育人的根本共识。

4.2 固化于制:通过选优配强、加强创新筑牢组织管理和激励机制

大学生辅导员和专业导师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二者的工作职能也所有区分,导致在具体工作开展进程中出现一定的各自为政的现象,从而引发教育协同性的缺失和损耗。鉴于此,高校应明晰问题的根源,开创专门负责协同育人的校级领导机构,从而为二者的融合带来实质性的保障支撑。一方面,协同育人组织机构需要全力督导大学生辅导员与专业导师协同育人的实施进程,以协同牵头部门为抓手,侧重对大学生辅导员和专业导师职责的界定和管理,确保二者在育人权利和义务方面有机统一和平衡;另一方面,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和分管教学的领导应合力打造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项团队,专门统筹大学生辅导员和专业导师的选拔和考评,并构筑精准实效的评价激励机制。习总书记曾指出,高校需要高瞻远瞩地开拓选拔视野,创新激励评价机制,以此整体推进高校育人队伍建设。因此,高校首先需要加强大学生辅导员和专业导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辅导员和导师既需要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同时具有德才兼备以及高尚职业道德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采取“自荐+推选”相结合的手段,选拔志愿从事该项工作教师,以期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和指导。其次,高校应该持续强化对大学生辅导员和专业导师的日常动态管理,掌握教师在工作中的相关过程性资料,例如工作文件、活动手册、指导简报、影像资料等。再次,高校应秉承定性和定量一体化的思路,积极采取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学院考评等多元方式,综合评价辅导员和导师协同育人的工作成效,并以此作为年度考核依据,将其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参照。最后,高校应不遗余力地加强激励机制建设[6]。众所周知,大学生辅导员和专业导师平时还有其它工作要务在身,例如专业导师有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压力。因此应侧重对担任大学生辅导员和专业导师的教师给与特殊形式的激励,旨在增强二者协同育人工作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4.3 强化于果:通过导学导思、育德育才改良协同育人工作方式

大学生辅导员和专业导师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形式十分多元,不仅包括学习、生活的全程式指导,还囊括精英式指导以及阶梯式指导。无论是采取何种指导模式,都要求双方改变以往联系松散的不足,致力于突破有序性分工不够的困境。“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应该以项目为导向,实施以任务驱动为主导的协同育人工作。例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育人中,高校辅导员与时俱进地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帮助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新的理解和认知。与此同时,专业导师需要实时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在专业教育导学中有针对性地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此外,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平台,选拔和指导学生参与比赛,从而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4.4 外化于行:通过协同发力、精准施策搭建协同育人沟通平台

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信息化素养高,同时视野和远见开阔,具有突出的个性特点和进取精神。面对大学生群体的普通特征,大学生辅导员和专业导师应牢牢跟进时代的走向,基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动态规律,为学生成长搭建良好的沟通协作平台,由此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实效。在交互过程中,要求辅导员和导师具备正确的沟通技巧,因地制宜地创设线上与线下交流渠道,定期组织开展交流活动。同时,要进一步提升沟通的畅通性,大学生辅导员与专业导师需要积极主动交流,针对班级的学情变化和个别学生的动态表象深入交换意见,由此切实提升二者协同的工作效能,促进双方保持队伍协同、目标协同、渠道协同,以期助力大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7]。

随着我国高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聚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总引领和新要求。面对当前大学生辅导员与专业导师协同育人理念不够、职责边界不清、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协同工作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和短板,要求高校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导向,树立“大思政”协同育人思想,营造生态育人新环境,精准界定辅导员与专业导师的职责划分,并对二者实行统一归口管理,确保育人主体同频共振,全力释放辅导员和导师的双主体作用,通过激发内生动力共同承担协同育人工作,形成合力育人的格局。同时不断优化协同育人制度和方法,拓展共通渠道,完善监督激励机制,有效履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使命任务,从而开创高校新型育人工作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导师辅导员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V eraW an g
导师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