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革命文化传承路径研究

2023-03-23许千钧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革命时代大学生

许千钧

(闽南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石狮 362700)

1 中国革命文化的概念

1.1 “革命文化”的来源及演变

在中国,“革命文化”据考究来自瞿秋白1923 年所著的《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一文。但瞿秋白在文中并没有对革命文化的含义做出定义。第一次对“革命文化”做出较详细的定义,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描述。他指出,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即革命文化在时间维度上贯穿整个革命过程。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结合五四运动以来一百年的历史,深入研究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把研究五四精神同研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同研究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起来,使之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1]。由此可知,近代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全过程都谱写着革命的文化。实际上,放眼历史进程,对革命的理解,不应局限在某个时期或某种特定含义。“革命”一词在历史的长河中拥有源远流长的痕迹。古代中国,《易·革》中提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此时的革命之含义为使用暴力手段改朝换代[2]。“革命”这个词不仅出现在中国,在西方也存在较长时间,其概念随历史更迭呈现不同含义。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分水岭:法国大革命之前,西方对革命的定义类同中国,都是暴力更替王朝政权;法国大革命之后,革命一词在西方延展出新生、文明和进步的含义[3]。到了近代,“革命”的含义一般理解为: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4]。

1.2 新时代对中国革命文化的整体要求

关于中国革命文化的概念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盛,主要研究方向分为时期阶段界定、创造者范围和内容要素。主体范围和内容要素的认知比较一致,关于时期阶段的界定则分歧明显。狭义的界定仅指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文化[5]。广义的界定,不仅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亦包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改革时期产生的革命文化,统一定义为“革命文化”[6-7]。

我们正处在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故,本文认为,不论从文字含义在历史沿革中的变化发展还是结合中国近代百年发展历程,革命文化都不应局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都离不开“革命”的助力。故而应总揽全局,囊括建设、改革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

2 中国革命文化的价值维度

2.1 理论价值

2.1.1 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拥有五千年多年的历史,哪怕经历了近代黑暗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依然可以坚强地站起来,富起来,还走到了强起来的新时代。我们依靠的是先进理论指导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特别是带有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设和改革时期所产生的各种革命文化,激励着中国人民坚强不屈、勇敢拼搏。新时代大学生面对的最直观的挑战是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的碰撞甚至入侵,如何保有自我,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对中国文化的坚持,就要保持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8]。自信不是建立在空谈之上,而是需要坚实的支撑。特别是文化方面,需要有历史的痕迹可以追寻,有活生生的实例可以参照,如此才能真材实料增强文化自信。

2.1.2 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接棒复兴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人的梦想,中国人民百年来的努力使新时代的中国已经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但是,中国梦的实现还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积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建设和发展。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是“一代又比一代强”的后浪,必须同时代同行、共进,必须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堪当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青年。新时代提供了盛世,青年在盛世中蓬勃发展,却也缺乏对苦难历史的真实体验,没有体验过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没有参加过艰难困苦的奋斗[9]。基于青年大学生阅历的限制,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如何防止其思想走偏,要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就要通过对大学生讲好中国革命文化,让大学生领悟中国近代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先进文化,使其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10]。

2.2 实践价值

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展现。革命文化也同样是历史的见证,大学生学好革命文化就能感受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等伟大征程的奋斗史。革命文化用其特有的品质和内涵以及现实的实践性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11],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大学是青年人生的一个新的开端,也是大学生“扣好人生之扣”的第一道转折点。这是青年人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个体的人生就是一部微缩的历史,绝不会一帆风顺,而是有高低起伏。大学生必须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有悬梁刺股的坚持,有囊萤映雪的拼劲,也要有良好的道德,同时,还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明辨是非,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建设。革命文化是这一切最好的“营养剂”,长征之路仍在进行,奋斗精神不应抛弃,螺丝钉的觉悟不敢忘记。这都是发生在中国的现实,有大量的故事、人物和实例可以分享给大学生,也有大量的遗址和纪念馆可以供大学生参观并实地了解。以史为鉴,让革命文化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扣好人生之扣”的利器。

3 中国革命文化传承模式沿革

3.1 传统中国革命文化传承模式

在传统的革命文化传承中,在形式上,大多是以口头讲述、图片展示为主;在内容上,集中于革命精神,例如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比较单一,吸引力和关注度不高,无法生动还原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场景。革命文化的传承效果不符合预期,无法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当代中国革命文化传承模式

得益于科技发展,当代无论是出行的便利情况或者有关历史遗迹的保存效果及形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样的进步为传承革命文化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途径。在途径多元的大背景下,教师在传承革命文化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且能根据实际需求做不同的组合,改善了以往模式固定、形式单一、内容局限等不足。

3.2.1 传统课堂+多媒体辅助 大多数的高校课堂在进行中国革命文化的传承时,较多依据传统课堂授课形式。不过,目前的高校课堂上都提供多媒体设备。基于此,教师在传承革命文化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辅助,不仅可以口头讲述、展示图片,更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影片、视频等方式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

3.2.2 理论学习+实地参观 大学生学习的自主和自律能力更强,但是仅靠单纯的理论学习以及传统课堂的展示,还是无法达到感同身受的境界。实地参观的模式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目前,在各地的革命文化遗址或纪念馆,有较专业的讲解员,这些讲解员本身就是某个榜样的后人,对事迹的还原程度更细致。同时,不同的地区还有不同的方式来增加参观者的实际感受,比如,场景模拟,以及借助文创设计推出各种相关纪念周边,从不同方面提升了革命文化传承的有效度。

3.2.3 课外实践+结果展示 革命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关注如何“传”,更需要检阅“承”的效果。当教师们搭上科技的快车,运用各种方式对教学进行改善的同时,作为接受主体的大学生到底接受了多少;理解是否足够深刻;离开教师和课堂之后,大学生能否自主展现和反馈所学所思。大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的获得也成为当代中国革命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由此,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延展出课堂之外由大学生作为能动主体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的形式为:由大学生根据课堂的学习内容,在课外展开调研(形式可以是实地参观、人物采访等),辅以结果展示(例如PPT、视频、舞台剧),从大学生的角度呈现其知识习得情况。

4 闭环系统化中国革命文化传承模式探索

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革命文化不同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却又同样携带社会主义特色,不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又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这样的一种文化,其传承路径必然不能等同于常规的文化传承方式。但是根据现有资料研究,目前革命文化路径传承一般仅聚焦在具体方式或手段的研究。这样虽然可以直观呈现传承形式,但却无法检验传承效果。本人尝试以闭环系统模式检验学生接受传承的效果。

4.1 启:基础知识构建

借助传统课堂模式,教师主要采取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方式,为学生铺垫基本知识架构,使学生对革命文化有一定了解,初步引导大学生自主构建革命文化理论知识框架。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多种现代教学模式的导入和适当的应用,在知识传承的初期引起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的欲望。随后再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辅以情景模拟教学,同时,结合APP学习,如“学习强国”“学习中国”等,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深度,达成基础知识框架构建的第一步。

4.2 转:翻转课堂适用

大学生的学习应关注其自主特性,更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其思维与逻辑的创造性。待其具备基础知识后,应最大程度激发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多角度观察的能力。经过本人的实践,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改变教师讲解—布置作业—学生课后练习的传统刻板方式[12]。让学生和老师直接在课堂展开提问、互动、答疑、解惑,活跃知识传承过程。通过提问能随时观察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及其接受情况;在互动中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让大学生增强展示能力;在答疑、解惑中及时排除知识盲点,修正大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以便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4.3 合:互动查缺补漏

现时教育,一般的检查效果方式是考试,考试一般以书面形式开展。大学生的精力和记忆处于较佳时期,为了考试,直接背诵也能考出高分。但实际上,对于知识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却无法从书面成绩准确体现。教师应对课堂基础学习进一步拓展深化,并结合实时互动加强知识接受程度,最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革命文化为大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决定主题,开展小组活动,以PPT、视频结合论文等形式,选择小组成员中的一人,将小组的主题内容以演讲的形式呈现。此时,教师可以从大学生展示的内容大致判断学生习得传承内容的程度,同时,辅以提问互动确定学生是否有学习盲点或其他问题,亦可在此期间,借由互动环节,教师能再次传输学生薄弱知识点,完成学习盲点的扫除。由此,完成整体传承过程。

5 新时代语境下中国革命文化传承展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这也同样对大学生中国革命文化传承提出新的要求。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面对风险挑战,新时代大学生一方面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13];另一方面,要坚持文化学习,特别是积极接受革命文化传承,用革命文化中带有红色基因的各种革命精神强化品德修养,用革命文化中形成的理想信念坚定对社会主义建设及中国梦实现的信仰。同样,高校教师也要时刻关注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传承方式、手段的与时俱进,更要关注传承的实际效果。在实际的传承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内容教授,还要关注、检视教授的方法和手段,更要自查检验大学生习得效果,不能只顾“传”而忽略“承”的效果,要形成完整的传承链条。

猜你喜欢

革命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大学生之歌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