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2023-03-23龙晓男李大鹏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华现代化

龙晓男,李大鹏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历史结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源头活水。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别具一格,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赓续发展。新时代,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化基因,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化、时代发展,对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2]。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充分彰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民为邦本的政治观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启示;天下为公的天下观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打造了文化底蕴;厚德载物的道德观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塑造了文化智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文化基础;和而不同的交往观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夯实了文化支撑。

1.1 民为邦本的政治观: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发展的实践经验,也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超越。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表达民比君和社稷都更重要的思想。荀子则将君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他还提出“兴天下之同利”,认为天下的人民应该享受到同样待遇。管仲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只有人民有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国家才能安定繁荣。孔子认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肯定追求财富的合理性,提倡利民富民,实现天下公利。这表明传统民本思想中蕴含着富民利民的重要思想,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首要特征,人民拥护对于国家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人民置于重要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首要工作,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群众史观,突出强调人民的历史地位。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将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目的和前进方向,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积极推动民生领域的改革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极大促进了我国人才的培养,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基础;利用技术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不断稳定和扩大就业,保障社会有序发展;实现全国基本医疗保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的检查和处分力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在出行交通、生态保护等与人民利益相关的问题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1.2 大同社会的天下观: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打造了文化底蕴

社会主义性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社会主义的性质表明中国式现代化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这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源于对传统“大同”理想的历史承袭。

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这是孔子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蓝图。这个社会坚持“天下为公”的准则,全部社会财富都归全体人民共有,所有人都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诚信的、和睦的,整个社会都是和谐美好的。孔子还在《论语》中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强调物质财富要公平分配。“大有”卦中也写到,“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这都强调了富裕应该是人民共富,而不是一个人或少部分人富有。传统文化对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深深扎根在人民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世代追求的目标,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打造了坚实的文化底蕴。社会主义强调确立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生产力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至2020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贫困人口的吃穿、教育、医疗、住房得到保障,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通过建立各方面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在社会中平等地享有发展成果,激发人们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大步迈进。

1.3 厚德载物的道德观: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塑造了文化智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发展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能得到满足时,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管仲在《史记》中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人在满足物质需求后,要提高自己的追求,要学习礼仪,认识光荣和耻辱。孔子也提出“庶之、富之、教之”的观点,表达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的重要性。《中庸》里提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体现对平衡、协调的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就是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两者的共生共荣、平衡发展。在物质文明上,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不再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而更注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强调对经济双重协调发展。在精神文明上,中国式现代化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极大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样、更便捷的文化产品,既强调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又注重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世界。

1.4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文化基础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对传统自然生态理念的贯彻实施。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究人要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庄子也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说明人与万事万物本为一体,人要与万物共生的思想。《孟子·梁慧王上》中曾言,生产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要“不违农时”,要遵循自然规律,还要讲究“返璞归真”,保持人与自然的适度距离,不能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张载则提出“民胞物与”,认为人和自然之间情同手足,人要善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最终只会威胁人类自身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顺应自然[4]39,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推动建设美丽中国,我国不断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清洁能源、节能减排转型。同时,还提倡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1.5 和而不同的交往观: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夯实了文化支撑

中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开展国际交流和处理国际问题上,中国一直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既体现了我国对外交往所秉持的发展理念,也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

《尚书·尧典》曾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5]主张君王要用祥和、安定的氛围感染人,从而使大家和谐相处。在《礼记·中庸》里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表示事物之间要包容接纳、和谐发展的思想。孔子则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别人身上,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换位思考。这表明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由来已久,和平发展的理念也一直代代相传。习近平同志强调,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6]。和平发展始终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我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对世界和平的宏伟追求,以高瞻远瞩的智慧为解决全人类问题贡献了方法。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坚持平等友好、互相尊重,既不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国,也不会使用任何方式对他国进行侵略。而是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合作共赢,并积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道路、新方法,真正贯彻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

2 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有不断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转化发展,中华文化才能展现出时代魅力和时代影响力。一方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科学态度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价值;另一方面要深入发掘现代社会需求,以时代特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念。要不断运用现代媒体手段,以平台创新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是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根本、面向未来的基本要求。

2.1 以科学态度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价值

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到国民生活中,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社会上也出现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贬低、排斥传统文化的现象。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造成了很大危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7]。这深刻表明,我们要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认识、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要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漩涡,否定和埋没一切中华传统文化,还要站在时代背景下发展、创新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历史、尊重历史。今天的中国是历史发展而来的中国,中国的现代文化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未曾中断,根本原因在于强大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另一方面,我们要辨析历史、发展历史。传统文化中固然有着许多优秀的文化思想,但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局限,致使传统文化中同样也包含着封建落后、腐朽有害的思想。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看待传统文化,既要肯定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又要否定传统文化的糟粕所在,既要克服又要保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2.2 以时代特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8]。新时代,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思想精华,以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不断扩展和梳理其思想内涵,使其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理念,一是要强调挖掘其中的治国理政思想。现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对古代先人治国理政的智慧的汲取和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传统民本思想,发展形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将传统民本思想进行时代性转化,更加突出人民性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了新的转型。二是要强调挖掘其中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民族判断是非功过的基本标准,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内在精神和道德思想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应该遵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系统地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上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它是对传统文化中“治国平天下”“仁者爱人”“守望相助”“修身”等思想的继承,同时又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中发展了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优秀的价值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发展中熠熠生辉。

2.3 以平台创新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

习近平指出,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4]142。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唤醒传统文化鲜活生命力,激发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基本要求,又是在文化交流中树立中国形象、增强中国自信的重要方式。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贯彻大中小学教育体系,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并外化于自己的日常行为,自觉树立爱国、诚信、友善等意识。其次是发挥现代媒体手段,利用互联网打造传统文化的传媒平台,向公众开放传统文化资源,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要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内容和新媒体受众广、流量大的特征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极大地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宣传效果。近年来由央视打造的《“字”从遇见你》《中国成语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经典永流传》等文化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以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在短视频媒体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只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加强对外文化的交流合作,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让更多的人了解、尊重和喜欢中国文化。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 结语

回看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是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强大底气;立足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和最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是解决世界发展问题的智慧;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要不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价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形式,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要始终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赓续发展,不断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文化的风采,使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华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