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体育思政教育观”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3-03-23张慧丽张小林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育观专业课程总书记

张慧丽,张小林

(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领域,既相对独立,又协同统一。以体育思政教育观为理论依据,以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实践依据,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场合、不同角度对体育工作发表讲话,在体育教学专业的系列谋划中,他提出让思政课程内容进头脑,积极从“提纲挈领”和“有的放矢”两个层面加强研究。首先是“提纲挈领”,从课程目标与价值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用思政铸就人才;二是“有的放矢”,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类课程、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术科课程三种类型分门别类进行研究,从而提出更为细致的实践指导和理论挖掘,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科学指引。

1 体育思政教育观的理论内涵与价值意蕴

本文梳理习近平自2012年以来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讲话,并将习近平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归纳为人本体育、体育教育、体育强国、体育外交、体育精神、体育改革、体育治理等7个方面[2]。

1.1 体育思政教育观的理论内涵

从人本体育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是体育思政教育观的立足之本,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体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体育是世界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方面。从体育教育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立德树人”作为体育教育全面系统教学的主线,在体育思政课的开展中不断开拓学校体育的“五育并举”的内涵,突出体育对学生的素质、智力、身心、审美、劳动等独特价值功能,体现体育精神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从体育强国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众板块提升全民健身,外交板块提升三大球类赛事能力。从体育外交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定和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立场的外交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通过体育外交促进两国友好关系,以体育为桥梁为国际体育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大国格局。从体育改革维度,“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体育的建设布局,基于国际和社会环境,明确体育发展目标、重难点,从各个环节提升体育发展水平和层次。从体育治理维度,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角度提出体育治理机制,促进体育事业整体发展进程。

1.2 体育思政教育观的育人价值

1.2.1 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始终跟随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和期许,将德育牢牢印刻在青少年的思想和实践中,塑造非凡的体育情怀。第一,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不断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大的品德修养以及浓厚的爱国情怀,潜移默化地筑牢思想根基。第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教育重点。我国智育从知识灌输到素养为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以体育美、以体育人,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断提升自身道德风尚,以此为全面提升高校学生思想素养奠定基础。第三,培养高科技人才以站稳脚跟。知识和见识决定一个人的深度和广度,全面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追求真理。第四,以体树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遵循。对于教师而言是师生双向发展,共同成长;对于学校而言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民族而言是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

1.2.2 是以体育人的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思政的教育观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根本内容和指导思想,不仅是“三进”工作的需要,也是以体育人的科学指引,可总结为强意志、增知识、强筋骨、调情感和促和谐五个逻辑关系。第一,将体育与智育的辨证统一关系渗透到课程理论、教学实践和课程评价中,体育与文化知识的学习密不可分,劳逸结合、动静兼容使文化塑造更加高效。第二,运动是体育的形式,体育是美的表现。体育视角的动作美、人格美、精神美、身体美、力量美,均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由于体育运动丰富多样,不同运动呈现方式的区别,造就“体育美”的主观能动性。第三,体育是脑力与体力结合的统一体,其中,劳动教育观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领导能力和道德意识。

1.2.3 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行动指南 为全面加强和改进体育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谋划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实践,精准把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症结,深化改革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思政。一方面,明晰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立德树人”作为体育教育全面系统教学的主线,在体育思政课的开展中不断开拓学校体育的“五育并举”的内涵,突出体育对学生的素质、智力、身心、审美、劳动等独特价值功能。另一方面,优化体育课程思政体系需要。从目标来看,体育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从内容上来看,体育事业与中国梦紧密结合;从方式来看,将体育事业发展与各个领域协调发展,展现出体育对人的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社会进步以及中国梦的独特作用。最后,储存体育课程思政资源需求。

2 体育思政教育观指引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

2.1 理论逻辑:基于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方针的新定位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具有独特的专业内涵,同时,具有一般思政建设的共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并不是增设一门课程,而是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的期许与展望,挖掘其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指出,体育不仅仅是体育,还能贡献更好的教育。其中,“术道融合”是挖掘体育术科与体育价值观元素结合的新教学方式。通过体育技术学习,掌握技能中的思政元素;通过体育理论学习,掌握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另外,体育教学专业课程思政将体育教师、体育课程和课程教学三方联动,有效将施教主体、目标实现途径和思政课程实施渠道互联互通。在“三全育人”和“五个思政”的引领下,创新体育发展理论,指明体育发展方向。

2.2 现实逻辑:基于对新时代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新理念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的时代背景,运用新的思想武器,给予体育教育思政课程新的理念引领。在国家发展层面,我国体育发展定位从“单一竞技体育”到“多元体育”协同发展的价值定位,体育文化的传承、体育人才的培养、体育文化精神的弘扬和体育的深化改革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新时代体育力量,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蓬勃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新时代体育事业的创新源泉。在学校体育实践层面,应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带给学生探索未知、感受世界等直接的体验,将学校教育的方向转变为身体参与、运动体验和兴趣引领。从根源出发,深层次转变体育发展形式。

2.3 实践逻辑:基于对不同类型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因素之间的系统连接

基于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专业不同课程类型发展不充分的困境,将体育实践中的“小事情”与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道理”相结合;将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与中国未来前进步伐相一致;将课堂设计与学习场景与红色文化精神相融合,让时代背景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体育教学模式中。将体育思政教育观核心思想与不同类型体育课程系统连接,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体系中的教育教学类课程、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术科课程三种类型分别加以审视,从而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的系统性和有序性,尊重不同课程类型的特点和课程接受特征,从而找寻两者间更为深刻和紧密的逻辑关系。

3 体育思政教育观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

3.1 构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理念

充分挖掘习近平关于体育思政教育观的“十六字方针”的价值引领[3],科学构建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融入机制、时效引领和系统路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重视“思政化”的情境性和社会互动性。第一,结构化设计需要专业的教学主题设计,将课堂教学内容嵌入情景化、具体化的活动中,将抽象的思想观念有机结合,形成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问题导入与案例分析。第二,动态化设计需要互动性的课堂氛围,是在常态化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学段、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执行环节等动态结合的过程。

3.2 完善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培养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学校体育教育要创新教学方式,开拓育人途径,推动体育教育模式转变[4]。首先,定位思政目标,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打造优质人才培养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挖掘学科思政要素,并整合到教学过程中。以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确定学生思想目标、拓展体育教学内容、改善体育教学方式、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构建体育学类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其次,明确思政课程的四个立场。第一,教育学立场,明确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打造优质人才培养设计;第二,国家立场,社会需求是中坚力量,在社会大环境下突出体育价值;第三,学校立场,突出教师的重要价值和教师角色,强调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激发和培养体育教师全面发展,造就学校体育领域大国良师;第四,学生立场,明确不同学段学生需求和个性发展。最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应从课程研发、内容体系、课程运作保障和课程评价等角度提升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观板块之间的要素迭代。《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形成一致性、科学性、协同性、开放性和整体性的课程体系。

3.3 推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精气神”

体育强国目标不断践行,体育精神的价值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体育精神内涵的独到见解引领我国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唯有“精气神”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运用体育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体育应在享受过程中找到身体健强、人格提升的外延价值,实现精神品质的飞跃。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价值提炼应遵循我国体育术科的体系化流程,让思政教育载体的内涵得到充实,加固课程体系,攻克体育课程中“重技能育体、轻思政铸魂”现象,体育课程脱离学科约束,让课程思政元素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细化体育教学评价,推动体育精神贯穿于学生的人生历程中。

3.4 做好课程思政教育的社会服务和实践引导

社会实践服务与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机整体是“大思政课”的人才培养新认知模式。将“大思政课”建设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中,推动体育教师对学校空间、社会空间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育教育资源进行系统地开发、转化与运用,提升高校课程育人的实际效果[5]。教师在遵循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找寻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关联性因素,植入到各科的教学体系中。从空间上,教学场域不仅仅拘泥于学校内,更多的延伸到社会空间,在社会课堂中领悟“无字之书”。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注重社会服务和实践的引导,从学校空间走进社会空间,从“小课堂”走进“大课堂”,学生可在真实、丰富、鲜活的情境中进行实践活动[6]。以体验式教学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交融,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需求,让理论知识有温度、有共鸣。丰富的社会服务和实践让大学生感知和理解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体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3.5 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国际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重视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纯粹性”,进一步推进体育与人、体育与世界的关系纽带[7]。因此,在建设体育强国新征程上不断提升体育交流、体育合作、体育比赛对世界意蕴的探寻与解读。首先,根据国际形势调整和优化国际化认知的教师人才培养,更多地接触国外文化思潮与价值观,从而更能在文化差异中找寻碰撞点。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应从教育方法、民族意识和国际视野等多方面找寻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其次,培养国际背景的复合型人才。5G时代提供给体育更多开放的信息交流空间,提升体育教育界相互学习借鉴的平台,但也提升国际竞争力。最后,国际化维度下的美育、智育和数字化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方向。教师应主动借鉴国外教育的有效方法,根据我国学生的具体实际,不断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

3.6 推动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思政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中,系统地设计了体育的整体理念与方向,深刻地阐述了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提出体育不仅仅是体育,还能贡献更好的教育[8]。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体系中的教育教学类课程、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术科课程三种类型分别加以审视,研究习近平关于体育思政教育观核心思想与不同类型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因素之间的系统连接,尊重不同课程类型的特点和课程接受特征,从而找寻两者间更为深刻和紧密的逻辑关系。第一,强调系统化教学主体设计,根据学校思政教育设计,深入到教学实践中。第二,结构化教学设计,体育术科课程通过规则意识、尊重公平、勇于挑战的思想内化,典型案例和时事将思政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进而通过身体的主体性发挥表现出来,给予学生实践平台去体验。第三,强调常态化教学,体育基础理论课程利用科学创新新动能,形成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学科、方法、评价、保障工作新体系。第四,动态化教学模式,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根据教学内容动态结合与调整,形成新教育理念、新课程设置、新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新教学评价、新过程管理,奠定体育思政教育的创新性和时代性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观专业课程总书记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总书记的告诚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