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创造性劳动实践教学的路径
2023-03-23何铁勇
何铁勇
蒋雄超老师是一位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劳动正高级教师。初识蒋老师,缘于2020年下半年的一次教学评审。我有幸聆听了蒋老师的学术报告,对其提出的“三主两辅: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样态”深表赞同,同时也引发思考:当下的劳动教育不缺政策、理论,需要的是可操作、接地气的课程建构。由此,对蒋老师的印象非常深刻。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创造性”是劳动的本质属性和价值所在。今天的劳动教育更加重视创造性,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1],“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2]。
蒋雄超老师认为STEM教育与创造性劳动在理念上具有共通性,STEM的学习方式为开展创造性劳动提供了支持;建构了“STEM视域下的创造性劳动实践路径”:发现与分析劳动问题→设计与优化创造方案→创制与改进实物作品;设计了“劳动手册评价”“劳动成果评价”等指向“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本体价值和个性价值”的评价工具和方法。这些为一线教师有效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具支架。
“衣架变形记”这个课例是蒋老师亲自设计与实践的,架构了STEM视域下的创造性劳动实践教学路径。我结合STEM教育理念对此课例做粗浅评析。
一、工程创造的起点:需求驱动 · 分析立标
问题驱动是STEM教育的重要特征,高阶思维引导创造性劳动的发生。蒋老师认为“需求是创造性劳动的直接诱因,也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我深以为然:有需求才会思考问题,有问题驱动才有创新动力。
新课伊始,蒋老师创设了一个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十字衣架夹子缠绕的现象。随后用一系列关联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夹子为何会缠绕在一起?”“你还遇到过哪些问题?”“你将如何对衣架进行改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形成了驱动性问题:(我们)如何制作(防缠绕)新型衣架?由需求而产生的问题驱动,指向问题的本质,成为引发创造性劳动的火花。
接着,蒋老师给出了“AEIOU分析表”这个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解、分类观察、多向分析,走进用户心里,发现用户需求,从而形成具有“问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系统分析”等高阶思维品质的目标。这将很好地引领学生开展深度探究实践,完成目标成果。
本环节指导特点:由生活问题引出工程需求,用学习支架提升思维品质。
二、工程创造的设计:创意表达 · 互动优化
蒋老师认为“创造方案的设计表达与优化是STEM视域下的创造性劳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问题解决最具挑战的部分”。STEM教育尊重学生的声音,鼓励个性化的表达。同时强调表达的批判性,倡导在互动中修改、优化创造方案。
方案设计是创造性劳动顺利推进的核心。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防缠绕)新型衣架设计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蒋老师的解决方法是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表达,用头脑风暴引发思维创意:“固定衣架,让它不能转动,夹子就绕不到一起了。”“这样收纳起来太麻烦,衣架的使用也不灵活。”“把绳子换成铁丝,行不行?”“不如把绳子去掉,夹子直接安装在十字架上。”接着适时给出学习支架,进一步发散、激荡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运用集体智慧探讨问题、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为创造方案的设计优化打下了基础。
如何让方案设计最优化?蒋老师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学习最佳创意方案,建立产品标准,在互动交流中修正完善并形成最终设计。过程中,蒋老师给出了“设计方案论证表”这个学习支架,设置了产品机会、经济价值、可行性、团队支持四项论证维度,指导学生开展产品设计创造的全要素分析。
本环节指导特点:用自由表达激荡创意思维,以论证维度确立产品标准。
三、工程创造的实现:分工创制 · 交流迭代
创制作品是探究真实世界、解决问题的物化成果,也是STEM教育的重要成果形式之一。优秀的创造性劳动成果,需要项目成员分工协作、各显神通,需要标准引导、创意改进。当然,“不仅仅是有形作品的制作,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中,亲历优劣比对、思考决策等迭代过程”,工程创造的实现是“学生在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以多种工具及技术运用为主要手段的工程类实践,并体现出‘学以致用’的特征”。
STEM教育强调在群体协同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群体性建构,运用充分的协作去完成真实任务。在蒋老师的启发引领下,学生纷纷提出“制作前,材料工具准备齐全,大家一起分工,熟悉工具材料”“我们制作的快干衣架需要折叠,可能要比对一下不同的方式”等协作建议,形成了“遇到困难,寻求同伴和老师的帮助”这个共识。
STEM教育主张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在活动中的表现就是不断追问、不断实践,追求问题解决的最优化。本课例中,蒋老师以“物化成果为指向”,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追问,在批判与吸收中寻求创造性灵感,在测试对标、循环问诊中改进举措,提升产品质量,实现设计的迭代优化,最终将产品应用于生活。
本环节指导特点:以合作交流完善产品预期,以问诊批判促进作品优化。
四、工程创造的评价:回望标准 · 体悟价值
没有评价,就没有进步。评价是STEM教育的内生动力,强调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创造性劳动实践评价要重视劳动成果的目标达成度,也要关注实践过程中的价值体认,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观和可生长的科学工程思维。
蒋老师的评价有两个特点:一是复盘过往,引导反思。借助劳动手册,引导学生对照工程立项的目标,复盘工程实践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为分析学生知、情、意、行等维度的劳动观念形成情况提供依据。二是回望标准,感悟价值。借助劳动成果綜合评价表量规支架,引导学生对照工程目标,检视已有成果,接受公众评价,进一步感知劳动价值。
本环节指导特点:以劳动手册检视实践过程,以目标量规激发劳动创造。
创造性劳动实践是今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主题,蒋雄超老师“STEM视域下的创造性劳动实践”主张和课例给出了实践思路和操作路径。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要深切领会STEM教育理念,努力提升创造性劳动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9)[2022-11-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2020-03-26)[2022-11-28] .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作者系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中心学校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