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拥抱技术的理由与视觉艺术家应晶晶谈NFT

2023-03-23竺逸麟

检察风云 2023年5期
关键词:晶晶共识艺术家

文/竺逸麟

《以地球之名》

若你曾参观过2021年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一定会对一件公共雕塑作品印象深刻——巨大的卵形物体如同细胞一样平衡而有序地排列着,其金属镜面外层反射出周遭的阳光、草地与观众。在这件雕塑作品的镜面外层上,产生了对现实景观持久、自然且流动的形变。这件作品是应晶晶的《以地球之名》。应晶晶是一名备受关注的青年视觉艺术家,围绕着她长期以来对清洁能源的应用以及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她不断地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具体来说,她对于“自然循环”“生态与生命”等议题的理解成为了她完成作品的理念根基,而“清洁能源动力”或“镜面”等形式则成为了她假以传达理念的外在表达方式。作为一名当代青年视觉艺术家,应晶晶在数字多媒体作品的探索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区块链技术与NFT作品,并在这些领域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不久前,应晶晶与本刊记者探讨了艺术家眼中NFT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前所未有的全能工具

在对话中记者了解到,数字艺术作品《囍虎》是第一件被应晶晶放上公链的作品,而吸引她上传作品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展示与存证。

“最初《囍虎》是一件用于线下展览的数字作品,而当我将它上传到公链时,就可以利用虚拟化的电子空间展示作品了。”事实上,创作NFT作品使得当代艺术家能够更加便捷地将作品展示给全球观众。对于作品来说,相较于线下展览,上传到公链会使得作品获得更广泛与开放的展览机会;对于艺术家来说,作品更多、更开放地被展示,则意味着个人理念获得了更多被传播的可能性。

“另一点是存证。简单来说,当时比较吸引我的是区块链的这个功能。我只要去商店铸造了作品,就能在一定层面上做到一个时间戳的存证和确权。”应晶晶告诉记者,NFT作为一种数字资产,可以用来表示拥有着对某种特定数字内容的所有权。NFT使得艺术家能够将其作品永久保存在区块链上,而且这些作品只能归其原始拥有者所有。这样,艺术家就可以保证他们的作品不会被盗用和复制,从而更好地保护作品的版权。

正因为这两个原因,当应晶晶创作出数字艺术作品时,将作品上传到公链成为了非常自然的选择,像应晶晶这样的当代艺术家可以便利地利用NFT来传播、保护其作品。

难以挥动的电子武器

事实上,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以外,NFT常常被艺术家作为一种可行的获利方式——由于NFT是无国界的数字资产,所以不受地理位置限制,艺术家可以轻易地通过收取手续费或直接出售作品来盈利。笔者就这一话题与应晶晶进行了讨论,得到了更为现实的答案——当判断NFT作品的价值时,其中的变量远远复杂于其他类型的艺术品,甚至可以说有着截然不同的逻辑。

“NFT项目,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商业项目,它并不偏重艺术。其中无论是投资人也好,投机者也好,参与者往往有着对于项目价值提升的无限追求。我们艺术家的创作是NFT项目的可视化载体。”应晶晶告诉记者,“NFT项目的参与者众多,并不只有艺术家。共识在其中是最重要的。”众所周知,影响NFT项目价值的因素可以被较为粗略地拆分成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NFT项目所代表的内容的独特性,作品必须具有原创性才能吸引买家。二是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即在大众或至少特定社群的眼中,作品可以得到好评与热度。三是投资者对NFT项目的信心——当大量投资者有信心时,NFT项目就会升值。在笔者的理解中,应晶晶所说的“共识”便是指以上三点中的后两点,即作品受欢迎程度与投资者信心。艺术家作为创作者,多数情况下只拥有对第一点,即内容独特性的把握能力,而创造“共识”,则往往需要创作能力以外的社群运营、大众传播或是金融知识作为支撑,这往往击中了大多数艺术家的短板。“NFT是金融和艺术两个属性结合的最强载体,它远远比实物艺术品的金融属性强。”

那么在面对NFT这个金融与艺术前所未有地紧密结合的市场中,艺术家究竟能不能做到更多?应晶晶给出了两方面的回答,首先是在艺术创作方面:“NFT艺术作品为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另一种可能性。它是脱离实物的,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实现在建筑空间、物理空间内无法达到的创作。”应晶晶发现,NFT作品在创作中给予了艺术家另一维度的自由,其展现方式决定了艺术家在得到了更多的创作空间的同时,也需要掌握在该空间中进行独创性创作的能力。这是艺术家创造前所未有的作品的机遇,也是抓住作品内容独特性的必经之路。

另一方面,在制造共识时,艺术家的行为也尤为重要:“我们的艺术高度、社会影响力和公众的认知度带给了项目长期化的价值,我们有线下活动和实物艺术品能为NFT作品赋能。”在普遍的理解中,NFT投资者往往会看重NFT的历史价格波动,以期待看出NFT的前途。事实上,情况不止于此,艺术家本人的声量也会影响到投资者的行为。“做NFT作品,艺术家不仅仅需要审美,更要懂得社会共识是如何产生的,甚至亲自尝试催生更多的共识。”应晶晶总结道,“要尊重NFT的规则,要做符合NFT逻辑的事情。”

文化宣传的全新阵地

“现在国内的数字藏品领域分两种,一种是艺术家自主的作品,由艺术家主导完成。另外一种属于文博类,由博物馆等机构发起。”应晶晶告诉笔者,在这一类型的作品中,艺术家也会参与创作,将文物的形象或内核进行二次创作。该类作品在具备商业化价值的同时,对于文化传承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收藏者来说,更容易自发地去了解藏品的来历或所采用的工艺,从而起到令大众深刻理解历史文物的作用。正因需要达到触及大众的目的,这一类作品往往被分割成大量的份额,使得大量的投资者都可以同时欣赏到这件作品,并拥有这件作品的一部分。对于这些作品来说,它们被分割成数万件并被数万人拥有,因此,它们将具备比仅仅摆放在展馆中更为活跃持久的生命力。文化传承与投资行为从未如此紧密地被绑定,对于金钱的欲望成为了传播文化的助推器。

青年艺术家应晶晶

当被问及未来会关注怎样的议题时,应晶晶告诉笔者,她将继续关注生态与生命相关的话题。在应晶晶的眼中,人类的生命过于短暂,她希望能创作令人类关注大自然的命运的作品。有趣的是,这样的创作理念似乎使应晶晶注定与NFT作品结下不解之缘,毕竟当艺术品的载体脱离实物之后,它能够永生在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人类的结晶将在其中永恒。

猜你喜欢

晶晶共识艺术家
Digging for the past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炎热的夏天
商量出共识
The Impact of Dignity on Design Behavior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银亿股份:于无声处听惊雷
别让“PX共识”在爆炸中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