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高质量发展中小学体育教育

2023-03-23仲颖

检察风云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教师青少年

文/仲颖

中小学体育教师严重短缺的问题,在“双减”之后变得日益突出

高质量的中小学体育教育是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基础。自“双减”政策出台(2021年7月)以来,上海市“双减”工作成效明显:学生课业负担减轻了、家长焦虑缓解了,教育正回归本位,朝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目标迈进。部分上海市人大代表在深入调研后了解到,体育教师短缺、课后体育服务状况堪忧、青少年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依然制约着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代表们纷纷提出了对策建议。

补充体育教师力量

“‘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其中参加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成为最热。”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林丽萍了解到:一方面根据上海市教委的要求,各中小学校内体育课课时得到增加,包含早操、体育课、体锻课、大课间活动、课后训练等,几乎实现了“天天都有体育课,天天都上体育课”。另一方面,校外双休日学科类培训缩减后,周末体育类培训火爆,社会体育场馆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体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衍生出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严重短缺的问题,在“双减”之后变得日益突出。林丽萍认为:“上海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学校的体育课时、课程、活动、赛事、训练、人才、场地、评价等全方位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数据显示,当前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缺口大约为20%,2000到3000名。

如何壮大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林丽萍建议:首先要修改执行了近30年的《关于调整本市中小学教师周任课时数标准(试行)的通知》,根据当前体育教师的课程课时量重新核算其工资待遇和确定教师编制,改善体育老师的工作环境,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其次,恢复体育师范专业招生机制,招收高中、初中阶段的体育特长生或体育爱好者,从考试、入学、大学学习等阶段系统培养更多的体育老师走向中小学体育教育岗位。同时,可以通过采取多种形式,比如聘请第三方教练员或者招募退役的专业运动员进入体育学院或师范体育专业深造转型,补充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林丽萍表示:“这些年,我们国家竞技类体育事业发展非常繁荣,不断有新的运动员崭露头角,同时也不断有老的运动员退役。运动员毕其一生都在运动场上训练,退役后合理安排好他们的工作也是对他们为祖国奉献争光的最大回馈。”

提高课后体育服务水平

“双减”政策的实施,强化了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如今,不少学校开设了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后服务;有的开设了速滑、冰球等课程,有的组建了花样队列滑社团、网球社团、女足社团等;依托课后服务平台,使学生课后体育服务更加丰富和有系统性。

上海市人大代表吴坚表示,目前上海市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总体情况还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活动时空有限、内容形式僵化、组织部门单一。吴坚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课后体育活动游离于体育课程体系之外,尚未真正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之中,成效有限;二是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大,难以兼顾课后体育服务,且课后体育至今未量化计入体育教师工作量及给予相应报酬,教师开展课后体育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三是课后体育活动时间常被主课教师侵占,导致课后体育服务难以落实;四是小学阶段“三点半放学”现象限制了课后体育服务的开展。

如何提高课后体育服务水平?吴坚提出了“一体、二翼、三保障”的课后体育服务模式——

“一体”是指以“体育社团”为主体。建议中小学校结合本校的师资力量、场器条件与学生特点;尽力开设多样化的课外体育社团,鼓励中小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外体育活动项目,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熟练掌握两项运动技能。

“二翼”是指以“校内管理”与“校外委托”为两翼。首先,课后体育服务应立足于校内,尽力调动更多的校内资源对学生进行课后体育服务,形成“以体育教师为主导、以班主任为辅助、以学科教师为兼顾”的课后体育管理模式。其次,由于校内资源有限,学生人数众多,建议利用校外参与或委托校外培训机构的方式,为学生课后体育服务开拓更多路径。

“三保障”是指以“政策规范”“学校支持”“运动竞赛”为保障。首先,政府部门要出台“课后体育服务计入体育教师工作量并给予相应报酬”的具体量化指标,提高体育教师课后体育服务的积极性;其次,学校领导应认真贯彻“双减”要求,及时转变观念,带头支持与鼓励体育教师开展课后体育服务,强化课后体育活动的质量,并把评估结果作为体育教师业绩考核内容,增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最后,构建较为完整的课外竞赛体系,充分利用“运动竞赛”杠杆激发学生课外体育的兴趣与乐趣,提升课后体育服务水平,确保学校体育各项目标的实现。

增加青少年公共活动空间

除了丰富体育课堂内容、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加公共体育服务对满足青少年的运动需求也将起到重要作用。上海市人大代表刘正东发现:尽管有一大批公共体育设施在建或已建成,社区里也有很多适合中老年人的健身设施;但美中不足的是,社区及周边缺乏专门为青少年预留的公共活动空间或专门的体育设施。

“有的社区周边可能建有体育场等设施,但对青少年无特殊优惠。据了解,一片足球场地开放一小时至少数百元,好的球场甚至上千元,室内篮球场也是动辄数百元,对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青少年来说可谓天价,工薪阶层往往望而却步。”刘正东了解到,还有部分体育场所虽然有免费开放的公益时段,但因为不区分群体,这些公益时段往往以中老年健身者居多。

青少年大都喜好跑跳以及球类活动,总体而言对空间的要求大于对设施的要求,如何满足青少年对更多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刘正东建议,在一些新建或规模较大的小区,可以改造以草坪为主的青少年专属活动空间,设置一些小球门、若干个儿童篮架或球网等设施。小区如果无法设置专门活动区域,可以在适当改造相关区域后,以限时的手段保障青少年活动时间,只对青少年及其家长开放,避免不同年龄段的人员混杂,以降低活动安全风险。

社区周边如果有公园、大型绿地等场所,也可以建设专门的青少年活动区域,设置小型足球场、篮球架等。社区周边的体育场所,可增设青少年专场,或设置专门区域。对青少年专场给予优惠价,而在场所免费开放的时段,包括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馆等在内的区域,应为青少年设置专门区域。

针对人大代表的建议,上海市教委表示,将结合正在推进的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工作,继续开设更多项目的兴趣小组、体育社团和运动队等,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助力学生熟练掌握两项运动技能。

上海市体育局表示,将与市财政局、市绿化市容局、市规划资源局等部门积极协作,推动建设各类体育公园、社区足球场,在公园、绿地、沿江、沿河、沿湖等区域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利用屋顶和地下空间、闲置用地、老旧小区改造以及城市更新项目,因地制宜布局各类小型多样的体育健身设施;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青少年开放;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在节假日和放学时段设置部分青少年专属活动场地,确保青少年群体有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力争全年龄人群公平共享体育场地资源。

猜你喜欢

体育课体育教师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