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视·验”研习,让教育更有温度
2023-03-23郭远慕何舍予浙江省杭州市蓝宸幼儿园
郭远慕 何舍予 浙江省杭州市蓝宸幼儿园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情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家园沟通的有效性。基于此,浙江省杭州市蓝宸幼儿园尝试以行动研究为范式,探索基于共情“视·验”研习,旨在螺旋式循环上升的研修过程中逐步提升教师与家长的共情能力。
研究背景解析
共情沟通助力专业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到:“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善于倾听,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可见,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不仅只有幼儿,还有家长,有效的家园沟通可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与成长。
家园共情能力亟待加强 本园青年教师占比59%,由于这部分教师的工作年限短、缺乏实践经验,对于家园共情大多只停留在理论上,还无法真正考虑到不同家长的需求。他们经常会因为沟通观念和意识的薄弱,且没有掌握和运用恰当良好的沟通策略与方法,造成家长的误解,给日常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家长和幼儿教师的沟通形式悄悄发生了改变,隔屏互动、线上交流逐步成了常态,而这样的沟通形式更容易让幼儿教师与家长产生隔阂,不利于日常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幼儿的成长。
共情课程框架逐步完善 园所依托杭州市教师教育课题“共情‘视·验’研习:提升幼儿教师共情力的园本研修策略探究”,聚焦教师与幼儿的共情能力提升,通过近两年的共情专题研修,本园教师的师幼共情能力有所提升。而家园沟通是幼儿教师基础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我园本学年立项的杭州市教师教育课题“家园沟通中提升幼儿教师共情能力的园本研修策略探究”延续共情园本研修规划,注重提升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共情能力,强调与家长合作共育,引导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完善共情成长的园本课程框架。
概念界定
“视·验”研习是本园园本研修中使用的方法。其中,“视”,指视频训练的方法。以教师亲身经历的家园沟通中的真实案例为蓝本,提前拍摄视频素材,在研修中观看视频,再请教师们分析视频案例,优化共情策略。“验”,指体验式研习的方法。请教师们分别饰演当事教师和家长,再现沟通过程,在模拟情境的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家长的心情和感受,从而获得共情的态度和能力。
研究设计
研究目标 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和解读“共情”的发展价值,掌握共情理论在家园共情中的实践运用能力,提升教师与家长的共情能力;结合家园沟通的现实需要,总结出提高幼儿教师家园共情水平的有效策略,为幼儿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园环境;通过实践,探索共情“视·验”研习园本研修策略的可行性和推广性,梳理可操作的园本研修流程,完善具有园本特色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形成可供借鉴的样本和案例。
研究流程 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见图1),致力于在螺旋式循环上升的研修过程中逐步提升教师与家长的共情能力。
第一阶段是共情准备阶段,首先对全园教师进行家园沟通的共情能力水平前测,采集数据,然后分析教师共情能力发展状况、发展特点、共情能力缺失原因。
第二阶段以团队辅导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开展共情理论学习,通过视频训练、体验研习进行共情实践体验研修。
第三阶段是跟进优化阶段,对第二阶段的专题研修进行跟进和完善,总结梳理家园沟通中教师的共情策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园合作教育环境。
图1:共情“视·验”研习研究流程图
研究过程
分析数据,筛选素材 根据《人际关系反应指针量表》及自编开放性问卷对全园教师进行家园沟通共情能力水平前测。整理前测数据,分析影响共情能力的因素,寻找适合共情能力培训的理论基础。针对幼儿教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罗列清单进行范畴筛选,参照已有共情能力培训的方法过程,整合一套适合家园沟通中幼儿教师共情能力培训的方案内容。
丰实理论,“视·验”研习 采用行动研究法,对幼儿教师进行共情能力的阶段培训。研修分为理论主题研修和实践体验研修两个模块,主要采用视频训练、体验式研习的研修工具,通过专题研讨、专家讲座、自主学习等研修形式提升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共情能力。
一是理论主题研修,丰实共情知识。理论主题研修主要通过教育专家、幼儿园教科研团队的团体辅导和教师自主学习的形式,帮助教师了解共情能力的概念、结构及影响因素,掌握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通过理论学习为后续的家园沟通夯实基础。例如,在理论主题研修“超限效应给家园共情沟通带来的启示”前请教师收集并自学问题行为的相关文献。在园本研修中聚焦因幼儿问题行为引发的沟通案例,头脑风暴分享观点,理清超限效应的概念;超限效应的来源;沟通误区;以及超限效应给家园共情沟通带来的启示。最后总结梳理出当发现孩子的“问题行为”,如何与家长沟通。实践证明,理论主题研修让教师有了然于心的深层底气,为有效开展家长工作开辟了新思路,为家园共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教师可以读懂家长需求、打通那些阻碍沟通的纠结点、困惑点,在轻松的研修氛围中每位教师从自身需求、自我角度出发,掌握共情的相关理论以及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奠定了教师们扎实的共情理论基础。
二是实践体验研修,提升共情能力。第一,视频训练。视频训练,即以教师们亲身经历的家园沟通中的真实案例为蓝本拍摄视频,在园本研修中,请教师分析视频案例中教师的共情策略,提出优化方案。例如,在视频训练“不肯放手的奶奶”园本研修中,以“影视经典秀”的游戏开启,教师集体观看影视经典桥段,选择角色进行模仿表演,使视频人物情绪状态再现。然后,再现家园沟通视频——聚焦两个问题:视频案例中教师是如何共情的?如何进行优化?小组交流,情境试练。最后,总结梳理出共情对话模式和共情表达句式。第二,体验研习。体验研习,即请教师分别饰演当事教师和家长,再现沟通过程,在模拟的情境中体会家长的心情和感受。例如,在体验式研习“老师,小A 回家我发现他手上有一条划痕”园本研修中,请教师观看现场情景剧,对比错误的共情方式和正确的共情方式。分组交流案例中的教师处于第几共情水平,错误的共情方式对家长有什么影响,分析教师共情回应的亮点。请家长扮演者讲述扮演感悟,同时为情境中的教师出谋划策。在体验式的园本研修中,请教师分别饰演当事教师和家长,在模拟的情境中换位思考,体会家长的心情和感受,从而获得共情的态度和能力。在研讨过程中,教师还原家长的心理活动和肢体表现,做到真正了解家长的情绪表达,真正代入自我,做到与家长感同身受,通过交流讨论不同情境不同家长使用的共情策略,更专业地分析家长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策略使用的情境,从而不断改进和优化共情方式。
跟进优化,总结梳理 在与家长共情的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地学习、总结和迁移共情经验,基于共情场景做出不同的共情反应,螺旋式地提升自身共情力。培训结束后,再次使用《人际关系反应指针量表》及自编开放问卷对幼儿教师进行共情能力水平后测,采集数据进行前后测对比,检验培训成效。最终,总结梳理出提高幼儿教师家园共情水平的有效策略,提出提升幼儿教师家园沟通中共情能力的培训建议。例如,我们在研修过程中梳理的“家园共情五步骤图(如表1)”,教师可参考共情步骤,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和谐的环境。
表1:家园共情五步骤
研究成效
共情能力显著提高 本园教师通过园本研修、专家讲座、专题研讨、自主学习,对于共情有了基本的认知,可以根据卡可夫和皮尔斯的共情五水平评判标准表,更直观地了解共情等级、明确共情模式。行动研究结束后,根据《人际关系反应指针量表》对幼儿教师在研修初期和末期进行测试(如表2),并用 SPSS25.0 进行了分析,非正态计量资料采用M±SD 表示,组内比较采用威尔科克森秩检验,α=0.05。经检验,共情关注、观点采择、个人忧伤、想象力四个指标的后测成绩均显著高于前测成绩(P〈0.05)。本园教师的科研水平也有效提升,在认真解读共情理念的基础上撰写课题、论文,成果喜人。
表2:《人际关系反应指针量表》前后测对比
资源共享,自主学习 在以共情为理念的园本研修行进过程中,已形成园本研修方案集一册、建立了线上的共享共情理论资源库,家园沟通常见问题大集锦。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共情资源库,借助共情五水平标准以及共情能力阶段、维度、结构与共情行为指标更好地回应家长,理解与支持家长的情绪表达,同时提升自身的共情对话能力,自主学习提升自我。
家园携手,温暖同行 本园教师共情水平提升的同时,家长满意率也随之提升。这是对我们家园共育工作的最好认可。让每一位选择蓝宸的家长感受到我们对幼儿成长的重视,感受到共情课程是有温度的,这是我们用心打造的有爱的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