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分析

2023-03-23杜继艳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

杜继艳

山东省新泰市残疾人联合会康复科

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不管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等方式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人才资源的配置与内部人才的实际需求比较脱节,人才在各个单位和企业当中的价值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人才流失、人才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对推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发挥人才优势,为各个领域带来更好的发展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不管是任何领域都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将“互联网+”的思维充分用到人才选拔、人才管理和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将互联网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效融合,切实解决人力资源配置失当、人才利用效率低下无法激活人才价值、选人用人过程比较复杂的问题,确保所招收的专业人才能更好地满足各个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选人、用人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地审视,寻找人力资源管理中所面临的诸多不足,更好地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和优化配置,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升级转型,赢得更多竞争优势。

一、“互联网+”背景下人力资源的特点

1.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多元化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个领域都需要多层次的人力资源,需要各个工作部门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较高的综合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对普通人力资源的需求逐渐减少,发展过程中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依赖性更强。随着各个领域对人力资源质量要求的日益增加,人才专业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知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很多人才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一背景下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对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带来了极大难题,现阶段90 后、00 后已经成为很多领域的主力军,不同年龄的从业人员价值观念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不能适应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

2.人力资源流动性增强

过去人们的工作岗位相对较为稳定,一种工作能够伴随一生。现阶段人力资源的工作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一些90 后或00 后的工作人员,他们流动积极性更强在就业或者工作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对薪酬水平、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诸多因素的考察,在一个工作领域工作时间相对较短,人才流动性较强,一些中高级的人才也会受到薪酬待遇的影响,频繁地跳槽,这会对原有的工作单位造成较大的影响。人才流动性的增长不利于各工作部门人才队伍的稳定性,特别是一些特殊性的专业人才流动性相对较大,会对一个领域的专业化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出的新要求

1.大数据应用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将互联网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效结合,在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考核过程中,综合运用大数据的优势,能够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减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工作强度,改变过去凭借经验选择人才的问题,保证了人才挑选更加工整,人才与岗位更加匹配。大数据背景下,各个领域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将更加全面,对人才的质量评价更加精准,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人才做出公正评价,也能成为领导提供选拔人才的依据,使岗位和人才更加匹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与时俱进,要与大数据进行有效的融合,采用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入全新的管理方式,将人力资源管理和“互联网+”充分融合,加快打造完善的互联网管理平台,确保利用平台能够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创新,加强人力资源综合分析,达到人才高效配置、互利共赢的局面。

2.以大数据为依托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配置过程中管理部门工作压力较大,工作强度较高,既要做好人才资源的规划、员工招聘、教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还应该进行人才的管理,做好日常的绩效评价和薪酬福利的确认,还应该对整个工作队伍进行针对性的考核,每项工作都会涉及各个员工,各个人才、员工的薪酬结构、依据和标准会存在很大差异,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差错,都会严重影响到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情绪,同时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意见,不利于工作队伍的团结,甚至会造成大量人才流失。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个模块,能对应各个标准,使人力资源系统更加优化,人才配置更加科学,管理更加简便,实现精确的人员管理。

三、“互联网+”背景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工作措施

1.完善全民整体素质提升体系

(1)大力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全面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出生缺陷预防网络体系,加强出生缺陷干预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普及优生科学知识,提供妇幼保健全程技术服务,加强对孕产妇全程健康孕育指导服务,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卫生健康服务网络,形成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为公民健康提供坚实保障。深入开展健康促进大方行动,不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实施全民健康工程,不断建设完善公益性体育设施,积极倡导全民运动、全民参与、全民健康理念。

(2)大力提升全民文化素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继续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并向农村地区和民族聚居区倾斜,奋力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示范区。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大脱盲再教育力度,提高就业创业水平。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面向社会大众和基层,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综合文化站乡镇全覆盖,文化活动室覆盖所有行政村,全力打造全民文化学习交流阵地,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3)大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人才建设。拓展科普作品的创作形式和传播渠道,推动科普内容丰富化、传播渠道多元化、信息推送精准化。通过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展青少年科学实验等,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和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聚焦社会和公众关切,积极培育公众的科技意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2.完善人才使用评价体系

(1)健全人才分类评价标准。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分类建立健全涵盖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等要素,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重大人才计划科学遴选、评价、考核和退出机制。科学灵活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不同方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导和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人才评价。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增能减、人员能进能出的奖惩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完善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管理办法,探索将不高于10%的专业技术岗位用于低职高聘,将不低于5%的专业技术岗位用于高职低聘,打破专业技术职务职级终身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与专业水平大幅提高。

(2)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遵循依法登记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简化登记流程、创新改革登记服务、持续提升登记效率,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以及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示,只要资料齐全,符合有关规定,原则上当天办结。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进行动态调整。根据各事业单位岗位结构需要,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党委(党组)充分论证编制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后,按照程序报县委编办,县委编办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批,涉及需要报上级编制部门审批的按程序报批,以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按上级要求,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归并整合设置分散、规模过小、职责相近、重复设置以及职能萎缩、长期没有开展工作的事业单位,对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进行综合设置,减少机构数量。科学统筹管理事业编制,编制使用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探索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管理办法。

(3)强化人才评价基层导向。教育、医疗卫生、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晋升中级以上职称,必须达到规定的基层最低服务年限。对贫困乡镇事业单位引进的急需高层次人才,可采用特设岗位的办法,不受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对在基层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可直接申报中级职称,工作满3 年可按规定申报副高级职称。鼓励各类人才以技术入股、项目合作、顾问指导等方式,通过领办创办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基层等形式,积极开展人才精准服务,参与村(社区)合作社建设、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和助力乡村振兴,对人才在基层村(社区)合作社期间取得的业绩和成果,可作为其职称评审、岗位晋升与竞聘的重要依据。

(4)注重企业职工职称评审。积极组织和鼓励各类企业职工参加社会化评审和民营系列职称评审。进一步打破户籍、身份等制约,突出工作能力和业绩考核,注重市场认可和对企业的实际贡献,将专利成果、技术突破、工艺流程、标准开发、成果转化等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按程序报人社部门备案后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同时坚持以评促用、以用促评,促进职称评审结果与企业人才培养、使用相衔接,引导企业将职称评审结果作为确定岗位、绩效、薪酬等的依据。

3.完善人力资源服务环境体系

(1)发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持通过兼并重组、联盟等方式,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培育创新型中小微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导职业院校开放资源,实行公司化运营,面向社会开展市场化培训、评价和就业服务等。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培育发展就业外包服务基地。坚持需求导向、精准招商,重点引进、落地一批业态先进、规模较大、拉动效应强的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着力打造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生态圈。强化指导和激励,推进符合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升规入统。

(2)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市区共建、突出特色原则,建设集公共服务、市场配置、产业集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创新园区管理运营模式,支持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国有平台公司投资建设产业园区。成立产业园管委会,下设办公室等管理机构,引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建专业化运营公司。推动园区发展,支持拓展市场化增值服务,加快实现园区发展由财政资金扶持向市场化运作过渡。聚焦各产业功能区,支持各区(市、县)、各产业功能区建设特色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逐步构建“1+N”,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体系。支持园区建立研发机构、培训中心和孵化基地,提升建设开发水平。推动专业人才市场扩容升级,更好发挥区域性、专业性人力资源市场的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发挥重点单位、重点企业主导作用,全面落实经费、人力和物力配套措施,大力促进高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鼓励和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职业院校共建一批重点产业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训基地和技能大赛训练基地,并给予部分建设经费补助。充分利用国内外人才、智力,与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大力建设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返乡人员创业基地,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

(3)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水平。推动公共人力资源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增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保障能力,促进优质服务资源跨区域配置和向农村、重点群体延伸。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参与公共就业、人才招聘等活动。支持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购买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服务领域,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开展高级人才寻访(猎头)、人才测评、服务外包、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开发、人力资源法律顾问、职业征信等新业态。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自主或联合建立人力资源就业创业服务基地。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联合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按规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人力资源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面向市内重点镇、村开展专场招聘、劳务协作、职业指导等服务活动。

4.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发展

鼓励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传统业态拓展升级,数字赋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探索建立线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全方位赋能园区运营服务。积极发展线上人力资源市场,打造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交易平台。整合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建立人力资源智慧监测云平台,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机制,推进人力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独特优势,提供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策略与措施,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服务行业管理、日常工作交流、信息互通、培训学习和研究探讨的虚拟中心,不断增强网络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领域的积极作用。

5.加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将其纳入人才计划和人才引进项目。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专业人才按规定到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兼职、参与项目合作并取得报酬或奖励,其业绩成果作为评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条件。支持市内高校设立人力资源服务相关学科、专业,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知名培训机构等合作建立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多层次、多渠道培养行业专业人才。积极开展人力资源高级职称申报评审工作,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开展行业青年人才选拔培养计划,开展学术交流和研修培训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人力资源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想更好地适应互联网背景之下的人才配置要求,就需要转变传统管理理念,要重视对人才的科学管理,重视员工价值的全面发挥,要注重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完善全民整体素质提升体系,完善人才使用评价体系以及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更好地完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推动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