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优化研究
2023-03-23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美华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美华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征程,高校作为我国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应不断优化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一、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优化的意义
(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推动我国更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生力军,应具备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意识。因而优化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信心,坚定不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自觉做爱国主义的弘扬者,践行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阶段是培养青年爱国意识、坚定青年爱国之心的关键时期,然而这一阶段的青年由于身心发展还未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不足,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产生价值观偏差。一方面是部分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淡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多元社会思潮涌入中国,部分大学生受错误思潮的影响产生了信仰危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降低。如:部分辨别是非能力弱的大学生受网络不良思想的影响,出现在网络上肆意抹黑我国革命英雄的行为。另一方面是爱国行动力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爱国在思想上要有爱国意识,在行动上要有爱国实践。新时代的大学生在物质生活极大富裕的年代,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为国奉献的行动力。如:部分大学生就业时倾向于选择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的大都市,而不愿意选择物质生活条件相对落后,人才稀缺的偏远地区。因而新时代高校要优化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力。
二、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主渠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主要渠道对学生进行理论疏导。我国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2]。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历史教育、价值观和法治思维教育、国情和形式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能够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以网络为新阵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与使用,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运用互联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高校纷纷以网络作为新阵地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各高校通过国家统一规定使用的学习强国、易班等网络平台以图文结合、视听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趣味性、时效性。
其次各高校结合区域特色、本校特色在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开设爱国主义教育专栏,以原创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后高校引用网络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内容,《厉害了我的国》上映之后各高校把它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观看。该影片以精美画面和振奋人心的解说词为观众展现中国五年来在建设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工程等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学生看完影片后表示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爱国之情更盛。
(三)通过实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理论疏导帮助学生构建爱国理论知识体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爱国理论知识内化为爱国意识,外化为爱国行动。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1)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红色基地,体验爱国主义精神。南昌大学整合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创建了红色文化馆组织学生前去参观。南昌大学红色文化馆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时间主线,运用丰富的图文视频资料和新颖的VR、空气成像、3D数字化影像等方式,向来参观学生展现中华民族在近现代沧桑巨变中恢宏崛起的历程,并引导学生学习为建设祖国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的爱国事迹、爱国精神。(2)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军训是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的基本方法,我国各高校在新生入学之后组织学生参加为期14天的军事训练,以此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国防意识、激发爱国热情。(3)大学生寒暑期的“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到农村和社区,通过开展宣讲活动、文艺演出等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科学先进的生活观念和文化知识进行宣传,并结合专业特长为群众做实事,如:医学生进乡村和社区开展免费体检活动。大学生参加“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将爱国“情”外化为了爱国“行”。
(四)营造爱国校园环境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对高校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行熏陶。校园环境所蕴含的隐性教育功能可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我国高校通过营造爱国校园环境,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高校在宣传栏、教室、运动场、学生会堂等公共场合粘贴宣传爱国的标语,运用校园广播站在学生课间休息,午晚餐时间播报爱国文章、爱国诗词、爱国歌曲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点滴中。另一方面高校注重运用仪式仪礼的教育作用,高校在特定节日如国庆节、校庆、开学典礼、运动会开幕式组织学生参加升旗仪式奏唱国歌营造爱国校园氛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三、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完整的体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军事爱国主义教育方式重视程度不高
军事爱国主义教育是以军事教育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军事知识,参与军事训练提升高校学生国防责任意识,激发报国之志、爱国之情的教育方式。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发展仍然是世界发展的主题,但局部战乱仍然存在,因而加强新时代高校军事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国防能力,是新时代我国合理应对国内外复杂局势的必要措施。我国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对军事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有所涉及,但重视程度不够且形式单一,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入学军训的方式,对学生开展军事爱国主义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开放性不足
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开放性是指新时代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闭门造车”将会“落后挨打“。虽然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新时代我国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很多的挑战,但我们不能以封闭,狭隘的态度应对,而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学习。在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下,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开放性还不足,应不断增强。
(三)受教育者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性不突出
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育者主体性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我国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突出。我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以灌输式为主,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教育者主导的爱国主义教育,弱化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导致受教育者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高。
四、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优化
(一)坚持以国家政策为指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具有维护国家安全、凝聚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振奋民族精神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功能。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并出台了多项方针政策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要求的确定和教育方式的实施提供了全面的指引。1994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该纲要对教育的原则、内容进行了说明[3]。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该纲要对我国过去长时间内的爱国主义教育政策进行了总结与发展,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提供行动指南[4]。因此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优化,应以国家政策为指引,开展富有时代性、实效性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加强军事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高校对军事爱国主义教育方式重视程度不够,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军事爱国主义教育地位相对薄弱,因此新时代我国高校优化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应将军事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军事爱国主义教育。首先高校可以定期邀请优秀现役军人、军事专家到学校围绕军事基础常识、最新武器研发、国内外军事热点问题等内容开展军事讲座,提高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其次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到部队营地开展短期体验学习,大学生到部队后与军人保持相同的作息,参与适度的军事训练。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军人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大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国防军事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团体意识,锻炼强健的体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后高校应增强军事爱国主义教育的持续性,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军事爱国主义教育普遍依托大一入学阶段,组织学生开展为期14天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学习,大二到大四阶段开展的军事爱国主义教育相对较少。军事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在日积月累中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因此我国高校要增强军事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持续性,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对大一到大四年级的大学生持续性地开展军事爱国主义教育。
(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开放性
当今世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下,世界各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新时代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运用这一契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开放、包容的态度,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开放性。一方面是让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走出去”,新时代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传统,在我国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沉淀而成的具有实效性的成熟体系。积极宣传新时代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让新时代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走出去”,能为其他国家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社会稳定性,提高民族凝聚力,提供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高校爱国教育方式的有益经验,做到“引进来”。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本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由于政治环境,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世界各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具有各自的特色。新时代我国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秉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学习他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优化新时代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四)增强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性
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性主要是指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学生群体主体意识强烈,在任何时候都能积极地表达自身的诉求,并依照自身的喜好和判断投身到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因此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不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最大化。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输送的知识,学生的自主性较低,“主人翁意识淡薄”。因此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转变教育观念,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讨论等环节,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其次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精选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同时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素材,引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共鸣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主动性。最后要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大学生群体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有着鲜明的创造性。因此高校教育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适当地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如:鼓励学生自主创建爱国主义学生社团或在每学期教学过程中给学生2-3节课由学生自主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