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现状和治理路径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2023-03-23南京审计大学严如凤王景怡张闽辉赵顾涵

区域治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南京市老化设施

南京审计大学 严如凤,王景怡,张闽辉,赵顾涵

一、引言

根据联合国202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30年老年人口数量预计将达5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64亿,占比18.7%,全国呈现人口老龄化加重趋势;其中南京市老龄化尤为严重,全市老龄化率约18.98%,高于全国整体老龄化水平。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老年人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对晚年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随之而产生的便是他们对社区适老化工作进步的深切期望。因此,社区养老逐渐受到重视,积极推进城市老人宜居社区环境建设,开展城市既有住宅社区适老化改造,提升老人社区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必要且紧迫。

在社区适老化改造规划中,应把老年人的特殊生理、心理需求放在首位,秉持情感化、人性化的理念,从设施建设、公共空间、医疗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改造工作。2021年8月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关于推进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不同档次的小区的硬件设施、服务水平等有所不同,改造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对症下药,才能精准地打在痛点上。

有鉴于此,本文以南京市为研究范围,全面考察南京市既有老旧社区的适老化建设现状,总结缺陷与困境,为社区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理路径,为提升老年人在社区活动中收获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奉献一分力量的同时帮助老旧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我国养老服务行业进入了开始高速发展,社区适老化改造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老旧社区的适老化现状和治理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1]空间改造方面,李媛媛等人(2022)总结,老旧社区内部高度老龄化,加剧社区空间治理难度,“双重老化”的老旧社区将成为推进适老化更新的“试验田”,提出了要转向以空间为载体、“双重老化”为问题导向的全面强化社会属性的创新治理模式,展开全要素、可持续的适老化创新的观点[2]。服务更新方面,张晓梅(2021)等人发现,大多数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室内空间规划不明确,提供的活动设施不符合适老化设计的要求,提出了优化外部环境和整合内部资源两项优化策略;[3]蔡鸿飞针对适老化存在的“痛点”和“堵点”,提出了构建“五位二测一体”模式的建议;[4]

其次,在数字转型时代和智慧养老趋势下,社区的智能转型工作也面临许多困难。王晓慧和向运华(2019)发现,智慧养老项目仅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覆盖人少、行业标准不完善等问题。[5]吴旭红等人(2022)基于对南京市某区“智慧养老”实践案例的研究,提出“双向赋能”的行动策略。[6]疫情下,智能防疫工作忽略老年人需求,彭颜颜(2021)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出了坚持智能和传统并行、通过技术赋权促进老人参与、多元主体共治三项策略。[7]

综上所述,在已有研究中,学者大多把重点放在整体治理理念和模式的探究上,却缺少对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及对其落地可行性的考虑。本文将视线放窄,精准到问题本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现状分析

根据江苏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南京市常住人口为942.34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178.85万,占总人口的18.98%,已达深度老龄化程度,且未来老龄化程度会不断加深;鼓楼区老龄化率为南京市各区中最高,60岁以上有22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24%。

自2016年入选首批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后,将适老化改造列入城市建设重点内容,2022年,坚持以“政策主导、居民参与、各方支持、多元筹资、功能优先、建管并重”为基本原则,推动128个老旧社区改造,目前已全部投入施工,部分已接近尾声。但从整体上说,老旧社区房龄长,楼体脆弱,改造的难度大、风险高,在适老化改造上面临诸多挑战。

我们将南京市老旧社区的空间设施、公共服务、智能养老服务三个方面的建设现状作为调查的主要内容,以鼓楼区在内的六个老年人高聚集区作为调查重点,走进不同房龄、不同类型的老旧社区,根据60岁以上居民的数量不同,每区抽取1%的老人作为调查样本,发放问卷,并在每个社区抽取5名具代表性的对象展开深入访谈。

最终发放问卷129份,与30名老人展开交谈,对各个社区建设和改造情况及老人对改造的期待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之后主要针对空间设施、公共服务、智能养老服务三个方面的适老化现状、困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

(一)空间和设施适老化

1.公共空间管理不到位

由权重计算结果得出,社区公共空间在老人眼中权重位居第一,但从调查结果却能看出,老旧社区在空间建设上存在明显不足,其中管理不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空间环境的维护上,环境无日常维护痕迹,如道路坑洼随处可见,雨天出现雨水堆积影响出行;道路时常出现落叶或垃圾堆积;绿植缺乏修剪和养护,杂乱无序等。二是在空间的秩序上,活动区域划分不均衡,儿童、青年、老人活动区域混杂;人车通道划分不清晰,人车混行;电瓶车和自行车随处停放给老人行走带来不便等。这些无一不体现了社区空间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2.室内设施不完善

老旧社区的配套设施相对缺乏,健身设施不足,防滑、照明设施等也有待增加。调查过程中发现老人在社区内进行的多为太极、广场舞等无器械健身运动,极少使用健身设施进行锻炼,因此对健身设施的要求并不高。相较于室外设施,老人们更关心室内设施的配置到位与否,如楼道的扶手和照明灯,楼内防滑地板等。

其中,安全设施的建设是老人关注的重点,78.9%的老人将安全性视为适老化改造中最注重的方面。通过对老人社区活动时间、活动方式的调查,93%的老人倾向于在傍晚以后在社区内进行散步、纳凉、跳广场舞等娱乐休闲活动,但在夜晚,老人的安全感较白天大大降低。然而老旧社区的基础设施陈旧,安全设施配置更是不足,八成以上受访老人都认为自己所在社区存在“无障碍设施不够完善”“部分安全设备无法使用”等安全问题。

(二)公共服务适老化

不同年龄层的居民需要不同空间层次的生活圈,对社区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对于老年人来说,对就医、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较高,因此,诸如社区医院、公共食堂等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老人均希望能在社区内有所改善或增设,但要实现这一期待,并不简单。

首先,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健全,只有14%的社区有食堂等服务配置,而大多数设施在搭建时并不重视老年人的需求;仅26%的社区设有专门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且提供的服务种类极少。

其次,老旧社区面积小,建筑密度高,可开发改造的公共空间狭窄;加之,老旧社区的可改造潜力较小,无法在社区内建设全面满足每个居民的需求的生活圈。

总的来说,社区服务适老化改造面临养老设施缺乏,服务功能单一和社区开发困难之间的矛盾。

(三)“智慧社区”适老化

1.“智慧养老”困难重重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将科技和养老相结合成为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社区改造工作也开始将适老化和“智慧养老”进行结合,但效果不容乐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先进技术和智能产品的学习能力差、接受意愿低,不得不面临无法跨越“数据鸿沟”的难题,导致其在出行、就医、办事等方面遇到了诸多困难,也从而出现科技抗拒心理。老人数字能力上的缺陷,阻碍了社区对“智慧养老”的推广和发展。

2021年南京市两个区被列为国家级智慧养老示范基地,数量位居江苏省第一。同时在政策呼吁下,南京市各个社区开始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和监管平台,将智慧养老和生活需求一体化,如鼓楼区为重点空巢老人提供24h智能监护,江宁区为老人建立“一人一档”,监测养老数据,为每个老人定制精细服务。

这些措施在短期内确实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从长期看,智慧养老的发展道阻且长。从老人的角度,他们网络使用能力弱,不会使用现代技术设备,对于智慧养老平台和产品的应用需要较长的接受和适应时间;从社区的角度,一些社区在人手不足、资金不足等问题的限制下,仍处在“观望”阶段,且社区智慧养老工作的实行不仅仅是社区单一部门的任务,是政府、社区、企业三者的共同使命。

2.疫情下“银发鸿沟”愈显

疫情常态化、生活被科技包围的情况下,“银发鸿沟”问题更为凸显。科技是中国抗击疫情的重要武器,它在为疫情的防控工作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让人们越为依赖这种数字化生存方式。生活被智慧“赋能”,传统服务逐步被取代。

疫情后,南京市社区开始实行全面封闭管控,出入扫码通行,而许多老人由于不会使用手机或没有智能手机等原因无法申请健康码,导致出入不便;居家隔离时,虽有供居民采购的便民小程序,但对于手机使用不顺畅的老人居民来说,仍是一项困难。

南京市的防疫工作艰巨,疫情志愿者的工作繁多,反应速度无法实现第一时间满足每个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社区的防疫服务机制也亟待完善。如今疫情常态化,社区既要保障防疫工作的稳步推进,也要考虑老年居民的数字生存能力,所以进行防疫工作的适老化极为有必要。

四、治理路径探究

(一)公共空间和设施治理:加强管理,完善设施配置

从现状分析结果看,对社区公共空间的治理改造应把重点放在加强管理力度和完善设施配置上;同时,老人对社区安全性的“高需求”和“低满意”之间的矛盾还要求社区在改造工作中着重提高社区安全保护系统的适老化程度。由此,我们整理出以下治理建议:

(1)政府监督社区健全公共管理机制,组建完善的管理队伍,安排社区环境负责人员,如绿化员保障社区绿化景观的美观,道路巡查人员维护人车秩序等

(2)解决环境老旧问题,定期安排道路、外墙等公共面积的检查和翻新;及时处理雨天积水,保障老人出行通畅与安全;

(3)对公共活动空间进行功能细分,根据不同年龄层活动特点设置场地和设施,打造满足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日常活动空间;

(4)处理老化设备,进行照明设施、消防设施等的改造更新,完善无障碍设施配置;

(5)建立完整的安全保障系统,实现无死角覆盖,对老旧无效的安全保障设备进行维修或更换,保障其有效性。

(二)公共服务治理: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全面适老化服务功能

服务功能单一,适老化服务覆盖面小是老旧社区的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社区的公共服务的治理上,必须着重解决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同时,在既有建设的限制下,社区若想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效益最大化,必须调整老人服务方式。从目前可采取的措施看,我们为政府和社区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法律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对改造标准、质量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和有效监管;

(2)完善服务功能,对社区既有公共服务进行人性化、情感化的适老化改善,如超市、食堂为老年人设立爱心窗口,咨询窗口为老人准备老花镜等;

(3)调整服务方式,向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和上门服务为主,服务中心服务为辅的服务模式转变;

(4)积极配合“15分钟生活圈”建设计划,借助周围商业环境补全社区内部服务短板。

(三)“智慧社区”治理:多方合作鼓励产业发展,共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智慧养老”作为数字时代下的新兴产业,尚处在不成熟的发展阶段,老人的“拒新心理”更是加大了其发展阻力。要想保障“智慧养老”浪潮的健康发展和解决疫情下愈加凸显的“银发鸿沟”问题,仅凭一方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须由政府、社区、企业三方协作,才能推动产业的发展

(1)政府完善相关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在政策、财政等方面大力支持社区开展智慧养老推广工作,引导和鼓励企业研发和生产适用于老年人的智能产品。

(2)智能养老产品适老化,企业在设计产品时应以老人的各项特殊需求为落脚点,如平台操作简单易学、字体大、语句通俗易懂等。

(3)社区应循序渐进,打造全方位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精准定位老人需求,为老人针对性地选择智养产品与服务。

(4)社区为老人提供网络培训,开展网络教学讲座,手把手为老人提供相关智能产品的使用教学。

(5)为老人建立专门的防疫服务网,在应用智能信息技术开展防疫工作的同时,保留传统服务,坚持智能和传统并行。

五、结语

南京市作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积极展开适老化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社区设计和服务配置进行适老化衡量,进行科学合理的适老化改造或增设。同时,也为新社区的建设提供了前车之鉴,社区建设之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变,往往需要高成本,改造也会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城市社区建设应该遵循“事先设计”而不是“事后改造”的原则。本文希望通过为社区分析现有适老化现状,提供适老化建议,能为南京市往后的社区建设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

猜你喜欢

南京市老化设施
民生设施非“摆设”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南京市长
杜绝初春老化肌
HTPB热固PBX老化过程中的体积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