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大学科技园“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3-23肖宇桐孙振超田玉鹏

天津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科技园产教双创

肖宇桐,孙振超,田玉鹏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 300300)

0 引 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发展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大学科技园作为联结高校、企业、政府的综合性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使高校的优势智力资源与企业的优势创新资源充分融合,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科技园不但是高校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的载体,更是促进区域、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保障。新形势下,大学科技园在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

1 大学科技园“双创”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国家对创新工作的日益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科技部和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等文件,在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协同开放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大学科技园主要的功能是以高校为依托,利用高校在人才、技术与研究设备上的优势,将高校的综合智力资源与其他社会优质资源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养,以实现经济的区域性发展。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大学科技园以为学生提供实训、创业环境和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共建的方式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素养[1]。

目前大学科技园围绕高校师资、科研、教学等优势资源,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承担了众多的科研项目,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很高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科技成果[2]。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研究性工作,而忽视了对于高校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创新实践的培养,导致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有的优势并未充分发挥。

2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深

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属于通识性课程,不同专业学生所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无区别。创新创业类课程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专业背景往往并不相同,部分任课教师也仅具有相关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储备,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停留在课堂层面,学生难以从专业知识和行业背景出发准确地抓住创新创业的切入点,也无法站在市场的角度解决创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限制了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3-4]。

2.2 校园内创新创业氛围不足

高校除开设通识性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外,“双创”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包括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创新创业类竞赛、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大学生受限于校园内空间载体不足、成员不稳定、政策不了解、氛围不浓厚等问题,创新创业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虽然前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主观能动性较高,但是由于上述原因而导致后期动力不足,其不仅造成了精力和资源的浪费、教育教学效果不显著,也导致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氛围受到了一定影响。

2.3 学生参与积极性和效果不佳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例,根据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各高校陆续出台有关政策,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即大创项目)。但在大创项目实际开展过程中,多数项目采用“教师立项—学生报名”的形式。项目的出发点源于指导教师的想法,并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思维。受限于考核标准、指导教师精力有限、学生能力水平不足等多方面因素,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应付了事的情况。其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扼杀了学生主动创新的兴趣,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3 “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现存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进行分析,结合高校背景及行业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产教融合视域下的“1 + 1 + 2 + N”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理念为发展主线,依托大学科技园载体建设,打造学院、企业深入融合的培养机制,聚集丰富多元的社会资源,为“双创”提供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新型“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大学科技园“双创”人才的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驱动行业和社会向好发展。

3.1 以产教融合理念勾勒“双创”人才培养主线

2017 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产”即“产业”“企业”,“教”即“教育”“学校”,“产教融合”即“产教合作育人、协同创新”,也就是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与行业或企业的人员招聘需求互相影响并趋向一致。“产教融合”实际上就是“产”“教”双方为了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工作岗位需求之间的高度契合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引企入校、校企合作等[5-6]。“产教融合”的立足点应当是服务社会发展和满足行业岗位需求,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工作岗位需求之间的高度契合,包括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否是社会及企业所需要的、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否是社会及企业所能够接受的、高校培养的人才的能力是否是社会及企业所认可的。如今中国正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教育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人才支持。虽然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才培养供给侧能够提供足量的人才资源,但供给侧所提供的人才资源在质量、能力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产业需求侧的要求,造成了一边是部分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而另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能胜任岗位要求的员工。企业及产业需求侧对于人员素质、能力的要求是由当前社会发展及行业现状所决定的。坚持产教融合思维,从需求侧对于人员素质、能力的要求出发,调整人才培养供给侧的培养体系及培养方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寻求人才培养质量与工作岗位需求之间的高度契合,这些是当前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求[7]。

目前国内针对“产教融合”开展的研究更多偏重于职业教育和高职类院校。不仅是因为近年来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愈发重视,也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类院校与各行业及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从人才培养和行业及企业发展需求的角度分析,产教融合理念对于推动双创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产教融合的贯彻是以一种创造性的思路让高校重新认识、重新规划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双创”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应基于产教融合理念重新进行顶层设计,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将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在政府、高校等多方联合推动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让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知不再仅停留于书本、课堂,从而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打开思维,挖掘和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产教融合的落实是对创新创业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从而最终实现提高双创人才的素质素养的目标。

3.2 以大学科技园建设为依托打造“双创”人才培养平台

产教融合理念是“双创”人才培养的行动方针,大学科技园则是贯彻和落实这一目标的主阵地。大学科技园作为承载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应充分发挥其资源集成优势,利用其在科技创业孵化方面拥有的先进技术、丰富经验和高水平创业指导团队创建培养学生“双创”的长效服务机制,并进一步完善培训环境,提高大学科技园“双创”服务体系建设[8]。根据大学科技园的自身特性,在园区内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在园企业参与教学指导,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为学生量身定做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方案,避免出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剥离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将高校与企业资源进行整合与再加工,以实现产业与教学的融通,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从而解决目前在“双创”人才培育过程中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深的问题。

以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为例,民航大学科技园致力于聚焦民机安全性与适航、空域运行与安全、四型机场与智能装备、通用航空与无人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五大领域。作为民航产业和民航高校之间的重要连接桥梁,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牢牢把握产教融合主线,根据行业和企业的迫切需求,探索高质量“双创”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打造“双创”项目培育、“双创”成果转化、“双创”团队实践等“三个课堂”,开展从创新—创造—创业全过程“双创”教育教学培养。依据民航业的行业特性,建立启航、护航、领航、远航全生命周期“双创”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为大学生提供从创新项目到成立企业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体系,成为“双创”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

3.3 以学院+企业融通构筑“双创”人才培养高地

发挥学院学科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行业特色和需求,探索构建一套面向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双创”“一二三三四”人才培养体系,即 1 个平台、2 个载体、 3 个课堂、 3 项计划与 4 项机制[4]。在学院 + 企业合作过程中,不但要利用学院的科研优势解决企业发展的堵点、焦点问题,更要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需求,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完善学院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不断优化之处,进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利用学院作为最了解学生的主体单位这一特性,主动探索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知识的需求点,挖掘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元素,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院教师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水平,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吸引学生自主接受“双创”教育。同时,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研飞、能飞、助飞、护飞、会飞”人才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实现校企双方的共同进步,推动双创人才培养质量。

在产教融合的思维下,“双创”人才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即以专业导师推动“双创”体系建设,以企业导师开展“双创”教育实践,丰富创新创业培养方案。“双创师制”充分发挥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自身优势,专业导师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教学功底,而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因此,企业导师在参与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理论课堂之外的知识和能力,在公司治理、战略规划、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获得实战指导,以全面学习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学院与企业在“双创”人才培养上的融通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接受创新创业相关知识,避免“双创”教育浮于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实践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在步入社会后能更快地融入市场。

3.4 汇聚更多社会资源强化“双创”人才培养效果

要想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不能仅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作高校开设的一门课程,而需要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将大学科技园作为平台,在学院与企业共同助力的前提下,汇聚多方面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创业指导和培训,从而提高“双创”人才的培养质量。

在基于产教融合视域的“1 + 1 + 2 + N”型“双创”人才培养体系中引入或吸引政府、培训机构、法律事务、风险投资等多个单位参与“双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校内教师讲理论、企业教师讲应用、政府教师讲政策、培训教师讲团队、投资教师讲融资、法律教师讲法规的全方位“双创”人才培养体系,涵盖创业知识教育、工作实训、团队组建、技术培养、成果转化、融资贷款等关键环节,将创新创业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令学生的创业项目得到精细化、针对性的帮扶指导,使创业团队在明确市场需求的条件下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学生也在接触社会资源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在创新创业领域的长处与不足,并根据帮扶指导的建议不断进行调整,以进一步提高能力。通过多层次的交叉社会资源,推动“双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4 结 语

本文通过构建以产教融合理念为主线,以大学科技园建设为载体,以学院、企业深度融通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1 + 1 + 2 + N”人才培养模式为“双创”人才成长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的支持与指导,进而有效提高大学科技园“双创”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构筑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科技园产教双创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