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医学背景基础医学师资多维度培训模式的探索

2023-03-23葛振英白慧玲王丹丹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务办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通讯作者

基础医学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参培基础医学背景

葛振英,白慧玲,王丹丹,张 骁 (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务办, 开封 475004; 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通讯作者)

2018年,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强调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1]。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基础医学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胜任临床阶段的学习,更事关医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2]。而师资队伍的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1 背景

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是采取前苏联的“三段式”培养,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3]。在前期长达2年半的基础医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主要由专职基础医学教师授课。近年来,随着医学背景师资的逐年退休和非医学背景教师的持续补充,基础医学师资中医学背景教师占比大幅下降,基础医学师资的专业结构将不断趋于非医学化[4],对医学生临床思维的早期培养、胜任力的提升势必有一定影响[5]。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学历要求、薪资待遇等原因,具有医学背景的博士更倾向于临床发展,鲜有求职医学院校[6]。另一方面,大量生命科学专业背景的博士毕业生转而供职于医学院校,成为基础医学师资的重要补充,已成为全国医学院校的普遍现象。

尽管目前入职的非医学背景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有扎实的科研基础,但仍然面临以下问题:①缺乏系统的医学背景知识;②缺乏临床的实践经历,无感性认识;③非师范专业毕业,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技能掌握不足;④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但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还需强化。因此,如何提升非医学背景教师的岗位胜任力是值得所有医学院校深思和探讨的重大问题。该问题直接关系到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2 非医学背景基础医学师资的多维度培训模式的探索实践

2.1 组织领导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多数医学院校的关注。各医学院校纷纷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多种措施。2014年,我院已采取集中授课方式对非医背景教师进行培训。但是该方式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多,而且由于时间固定,参培教师缺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为切实达到培训效果,2020年,基础医学院专门组建了由院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教学副院长、行政副院长以及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医学院教务办公室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讨,梳理新时代背景下基础医学教师岗位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结合教师的实际需求,并借鉴兄弟院校的有益经验,重新制定了《非医学背景基础医学师资的多维度培训方案》。

2.2 培训内容

2.2.1 开展医学课程培训,完成理论体系的搭建 考虑到入职教师的受教育背景和今后承担课程均不尽相同,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确定了涵盖必修课、指定课和自选课的个性化培训方案。必修课指所有非医背景的基础医学教师必须参培的课程。指定课则是根据参培教师所在教研室,由教研室主任和新入职教师的导师共同确定的课程。自选课程是参培教师根据自身兴趣和教学科研需要选择的课程。培训方式也较之前更加灵活。参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工作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与本科生一起跟班上课。由于共有4个时间段可供选择,因此,参培教师课堂出勤率达到90%以上。听课过程中,参培教师应认真书写培训笔记,并由授课教师签字确认。

2.2.2 制定临床见习计划,落实临床实践的要求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医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深入思考、分析总结,实现对前期获取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内化过程,是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重要桥梁[7]。考虑到基础教师虽然并不真正从事临床工作,但是授课过程中,丰富的临床素材和真情实感是讲好基础课程的重要基础,也是目前质量控制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考查指标。因此,我们要求在医学基础核心课程学习结束后,教师需完成40学时以上的临床见习。临床见习由临床医学院安排在附属医院完成,集中在寒暑假期间。见习科室根据在培教师实际教学和科研需求确定。参与学习的教师需要严格完成临床见习记录,记录由带教的临床教师协助完成。

2.2.3 双师集体备课,快速融合基础临床 为了加强临床导向,促进基础临床的融会贯通,学院2018年开始与临床学院合作开展双师集体备课、同堂授课,并于2021年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保障该活动的持续进行[8]。该集体备课以备临床案例为主,一般来自于临床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真实案例,根据基础医学授课目标,可以加以改编。与系统学习相比,其作为一种帮助基础教师快速熟悉基础知识与临床联系的一种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收到青年教师的欢迎。

2.2.4 通过“一对一”导师制,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 2015年,我院开始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至今,已有40余名新进教师参与了培训。长久以来,“传帮带”是教师行业的优良传统,我院在总结这种自发的“传帮带”经验的基础上,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对新入职教师实行为期两年的“一对一”导师制培养。教研室为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高年资教师担任导师,要求新进教师培训期间内跟随导师全程听课。导师从实验教学、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方法技能、教案书写、课件制作、课堂组织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给予培养指导。为学以致用,及时检验培训效果,培训期内,在导师指导下,参培教师需完成至少2个教学班的实验课授课。完成培养后,参培教师统一进行试讲考核,考核合格方可进行理论课教学。导师制的执行,不仅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技能,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更有利于导师爱岗敬业的人格力量感染新教师,既具情感性,又具榜样性,在潜移默化中使新教师职业素养得以提高。因此,我们将此计划纳入非医学背景师资多维度培训计划中。

2.2.5 通过校外培训,开阔眼界,提升新技能 在充分挖掘校优秀资源的同时,学院还鼓励青年教师利用线上线下平台,积极参加高质量的校外培训。近年来,学院组织教师参加了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主讲的“教育教学与创新”,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张黎声教授主讲的“医学教育课程思政的内容选择和实施路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教师展播等知名专家学者的教学类讲座,对于教师开阔眼界,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创新能力均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2.3 培训考核

为保证培训质量,教务办公室对参培教师实行过程化管理,不定期对学习笔记、作业、出勤情况等进行检查。学期末,参培教师将学习笔记等资料上交基础医学院教务办,并参加跟读课程的期末考试。学习笔记等资料完整,且修习课程期末考试成绩≥60分的参培教师,视为该培训考核“合格”。期末理论考试成绩<60分,补考合格者,仍视为该培训考核“合格”。补考亦不合格者,视为该培训考核“不合格”,需进行重修,重修课程的考试成绩继续计入下一年度培训考核。

2.4 激励措施

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面临较大的科研教学考核压力,加之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时间精力有限。如何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是关系到培训能否扎实进行的关键。为了保证培训的持续进行,我院将非医学背景教师的培训工作给予合理的量化,按一定比例计算为教学工作量,计入年终绩效。该政策在帮助非医学背景教师全面提升岗位胜任力的同时,又较好地解决了他们所面临的绩效考核压力,保障了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

3 讨论

3.1 培训的必要性

该培训方案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持续关注培训效果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参培教师均持肯定态度,认为培训切实强化了医学知识,让他们面对学生时更加自信,惧怕学生提问的心理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深入医院的临床见习,让他们把临床中的第一手资料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授课过程更加鲜活丰满,有血有肉。另外,在医学人文方面的巨大收获,也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一位教师在见习总结中写道“以前都是从课本上、文献上了解医学知识,而见习第一天,我就在ICU见到了年仅8岁却生命垂危的肿瘤患者,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病人的痛苦,在今后的课堂上,一定会对学生加强人文关怀教育,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

3.2 培训方式的选择

除了肯定培训的效果,参培教师对于培训的方式也提出了中肯的看法。其中基础临床的集体备课,深受参培教师欢迎。集体备课中,主要由临床教师根据基础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病例的分享,2个小时的面对面交流,快速融合基础、临床知识,提升教学实战效果,相较于耗时较多的系统性课程培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小灶课”。此方法也被多个学校所应用[9-11]。

对于系统性课程培训,部分教师提出由于日常工作繁忙,能否参照部分学校,采用网课的形式完成培训[12,13]。经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商议,认为近年来的大部分网络课程是微课形式的录播课,授课时间与线下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考证,也缺乏实时的师生互动。目前,学院正在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筛选合适的网络课程,同时也对教学效果优秀的医学背景教师实景课堂进行全程录像,计划作为备选方案,如教师的工作安排确与课程时间均冲突,可以书面申请通过指定的线上课程学习完成培训。但是,总体来讲,学院仍然建议线下培训。参培教师可以熟悉实际教学的课堂氛围,感受教师的个人风采,了解师生互动的方式,在学习的同时,还能与基础和临床教师加强沟通交流,从各方面来讲,都是颇有裨益的。

3.3 明确基础医学教师教学目标

在推进非医学背景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向参培教师传递一种理念,重塑医学背景的目的是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融合,强调临床导向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基础医学教师还是科学创新精神的主力军。因此,非医学背景基础医学教师切不可妄自菲薄,要充分发挥自身科学研究的优势,将科学精神和创新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助力创新性医学人才的培养,使未来的医学人才不仅能够治病救人,更要通过科学创新护佑生命,实现健康中国梦。

实践证明,我们探索的这种涵盖理论学习与实践经历、医学知识与教师素养的培训模式,不失为重塑医学背景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了招募临床医生承担基础医学课程的尝试。在以临床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的人员互聘,也许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础医学教学师资不足的问题[14]。但是,该途径如果长期规范开展,需要学校人事制度的支持,打破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基础与临床割裂的问题,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师资真正融为一体。

猜你喜欢

参培基础医学背景
教研能力自主生成:基于知识建构的中职教师培训新模式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骨干教师“习明纳”培训模式新解新用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新课程背景下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