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固本强师资 守正创新守初心
——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研究
2023-03-22栾继香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二中学校
栾继香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二中学校)
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教师管理能力是凝聚团队的基本支点,教师专业素质是课堂质效的坚固基石,教师师德素养是育人效果的根本保障,教师幸福感是坚守教育初心的不竭动力。只有从这四方面下足功夫,着力打造,才能实现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不断提升,最终成就一支勇担育人重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一、建立管理型教师队伍,夯实学校发展基本点
(一)强化班主任管理能力的提升
班级是学校的育人载体,更是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阵地,班主任的育人水平和班级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秩序的稳定与否,影响教学质量和学校的长足发展。
首先,要更新班主任管理理念。基于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性质,一人管理整个班级学生学习纪律等,工作强度大,工作内容繁杂,往往效率不高。而基于学生作为班级管理主体的班级民主自治管理模式,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民主意识的同时,更能切实地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学校大力推行班级民主自治管理,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多部门联动,为班主任提供管理模式的理论支撑和制度支持。班级民主自治管理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做起“甩手掌柜”,放任不管,而是需要班主任根据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和民主自治能力水平,确定学生民主自治的事务范围和具体权限,采用渐进式放权的办法,把好权力关口,不断打磨,提升管理能力和育人智慧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表达、管理等多方面能力,随着班级民主自治管理的持续推进,在班级管理方面呈现了良好的“双赢”态势。
其次,要提升班主任的德育水平。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除了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奠定终身发展的优良品格。而在这样的成长关键期,如果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则会对学生未来人生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不良影响。因而,教师不能将自身定位为只是传授课本的教书匠,而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精神引领人。具体落实到班级管理中,一方面,班主任教师要充分利用德育实践课,这块重要的德育阵地,实现班会课“从重形式转向重内涵”“从重说教转向重体悟”,提升德育实践课的德育实效性。另一方面,搭建平台助力班主任老师提升德育水平,定期组织班主任工作论坛、主题班会课竞赛、教育案例评比、专家讲座、“法制进校园”等活动,不断提升班主任教师队伍的育人理念和德育水平。
最后,要重视青年班主任教师培养。青年班主任是学校班主任团队的生力军,但由于青年班主任缺乏管理经验,往往带班效果不佳,于是,青年班主任的培养至关重要。青年班主任管理能力的培养方面,首先发挥“传、帮、带”的优势作用,成立名优班主任指导团队,并通过师徒结对子,使名优班主任成为青年班主任成长之路上的领路人,在师德师风、班级管理等方面引领示范,促进青年班主任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同时定期开展青年班主任交流系列活动,形式不拘一格,采取沙龙、座谈、“你问我答”等多种形式,在轻松愉悦而又颇具实效性的氛围中使青年班主任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智慧得到升华,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二)提升领导团队管理艺术
学校领导团队使命在肩,谋划学校发展方向的同时更要落实育人使命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领导干部是否富有领导管理艺术,直接影响学校制度的执行,育人目标的落实和学校的长足发展,首先,领导团队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不断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其次,要通过有效的量化机制如常规检查,评选优秀学年等措施,考察中层领导的执行力,沟通协调能力,工作效率。使其真正做到政令畅通,上下圆融,落实工作精准到位、掷地有声。通过学习历练,领导班子塑造了良好形象,提高了团队内部的士气。同时,领导班子成员还要在工作中准确定位,以人为本,服务好师生,当好配角,管理工作上当好岗位主角;团结协作,提高站位,放大格局,放低身姿,真诚待人,踏实做事,胸怀宽广。建立领导成员与普通教师畅通的沟通渠道,使教师诉求及时得到倾听和切实反馈,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人和”的环境。
二、建设专业型教师队伍,筑牢学校发展基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承载着传授知识、引领思想、播种真理的重任。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着学校的长足发展。
(一)依托课堂,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生长点
课堂是最重要的育人阵地,抓住课堂,在课堂上提质增效,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是实施分层教学,推进分类培养。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的发展目标,按普通高考方向、艺体高考方向、高职高考方向,设定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分层教学。按照分类指导、分层定标、降低起点、放缓坡度、整体提高的原则进行分层培养。通过“分层导学—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四级分层教学,让A 层“吃得饱”,实现飞跃;让B 层学生“不掉队”,稳步提高;让C 层学生“感兴趣”,有所收获。最大化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课堂实效。
二是实施精细管理,规范教学要求。为了提高管理质量,学校修订了教学常规检查办法,分批次进行教案、作业、听课等各项检查。对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明确目标要求,把各项常规管理工作进一步精细化。把教师听课情况与班主任考核、教师绩效考核挂钩,及时公示课堂状态和跟班听课的检查结果。以精细管理,规范教学常规,落实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
三是实施创新教学模式,落实核心素养。年初,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程标准,突出了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体现以人为本育人理念。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课标的颁布,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育人理念,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具体教学改革方面,我们侧重两方面的核心理念的落实。
一方面,强化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模式。新课标背景下落实核心素养的根本前提于教与学的根本性调整,正如余文森博士所强调的:“真正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这才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和长久之计。”为了让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教与学”正确定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勾连新课标背景,切实彰显情境教学在课堂重要作用,学校积极开展创设真实情境的课堂模式改革。
另一方面,落实大单元教学。以往,我们的基本教学单位是一个课时,但是往往会把教学内容切割得过于琐碎零散,教学目标,仅仅关注一些片段性的知识,孤立的技能训练难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前后之间的关联,难以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就难以让学生产生迁移应用,形成素养。所以在情景化教学激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我校依托大单元教学,强调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理念,以核心素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单元整体统筹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作业内容及评价方式。
为了更好地实施情境教学、大单元整合,创新教学模式,学校还以教研组为依托,将课程改革融入各项教研活动,通过常态课、研讨课、听评课、教师业务考试、学生活动、公开教研、周测、月考、集体备课、教案、作业布置与批改评比等各项活动,实施研讨、深入探究,统一思想,调动课堂,带动全体教师参与课堂模式改革的实践,切实以情景化教学、大单元教学为导向,实现高效课堂。
(二)多措并举,形成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加速点
认真抓好备课组建设,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作为教师发展的加速点。开展“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方面,首先,成立学科名师指导团对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听课指导,并科学制定评课标准,制作听课台账,量化青年教师成长过程。共确定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等10 个学科在内的48 组结对师徒,通过师傅对徒弟全方位、精细化的指导,促进青年教师专业上的快速成长。同时,确定“合格教师—教学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的梯队培养模式,努力打造一支梯队化、专业化、研究化教师队伍,形成学校发展的根基。
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拓宽教师培训渠道。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以及教师间的切磋琢磨,更需要学校搭建利于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平台,诸如举行各种比赛和培训,如知识竞赛、技能大赛等。给教师创设自我展示、互相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同时还要拓宽教师的培训渠道,扩宽教师的育人视野,实施“校本培训—校际交流—域外学习”三级培训模式,不断夯实专业技能。规划教师发展路线,实施梯队培养模式,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内驱动力,引导广大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思想修养的前提下,牢固树立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确保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三)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形成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支撑点
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育人水平和专业素养,更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始终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打牢教育理论水平,更新育人理念,以更高、更广的育人视野,脚踏实地,勤奋耕耘。
同时,教师教育理论素养需要长久的积淀,才能不断地内化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气质之中,成为教师教育行动的一种价值观和信念,并将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态度,从而使教师的教育自觉性得以激发,教师们对教育真谛的领悟得以增进。如何提升教师教育素养,一方面,要研读教育理论经典,以优秀的教育论著作为源头活水,不断为教师们注入新的育人理念。如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教育巨匠的经典教育专著,还包括一些长期从事一线教育老师们积累的宝贵教育经验,如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老师们反复阅读,反复体会,琢磨升华,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为提升理论学习的深入性、科学性、时效性、丰富性,采用“理论学习+集中研讨”学习模式,让老师们在共同的研讨中升华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并依据理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建设师德高尚型教师队伍,落实学校发展保障
教育大计,师德为本。学校应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培育严谨、勤奋、民主、热忱的良好教风。
(一)多措并举,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活动
强化教师廉洁从教、规范从教意识;利用教学开放月时机,推出家长问卷调查这一管理措施,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以便更好地完善各项工作;每年度在学生中开展“我心目中好老师”评选工作,从德、能、勤、绩、廉多角度评价教师,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发现问题教师,及时约谈,防微杜渐;开展系列主题分享活动,如“做幸福的摆渡人”“德馨智美,桃灿李荣”“师爱无痕,智慧有声”“我的教育故事”等,展现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范与教育智慧。
(二)建设敬业型教师队伍,形成高尚师德
相比精业,教师的敬业精神更为可贵,因此,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敬业意识、奉献意识、规则意识、创先争优意识。通过深挖身边先进师德师风典型以及敬业楷模,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宣传渠道,树人师典范,形成辐射效应,以点带面,发挥榜样作用,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形成学校发展的保障。
四、建设幸福型教师队伍,守护育人初心
一所学校办校成功与否,不能仅仅单一地看成绩的高低,衡量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在校老师是否具有职业幸福感理应是衡量标准之一。教师只有找到幸福感和价值感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才会对教育寄予更多的期待,有更多的情感投入,也才会有更强的专业成长内驱力。因此,着力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也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题中之义。
(一)坚持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则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基于个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育人价值得以体现。而各项荣誉的取得则是个人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因此,各项荣誉、评优奖励包括职称评定的公平公正与否则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以及切身利益。学校的各项荣誉、评优奖励包括职称评定应当向一线教师倾斜,让他们的辛勤付出得到应有的彰显,从而收获成就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二)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育人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家长、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教师的身心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学校要重视教师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隐蔽性,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学校设有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室,通过专任心理教师辅导,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必要的专业的心理干预。通过开展“让心灵放飞,轻松一会儿”等教师团队活动,缓解了教师的压力,提高了教师的幸福感。学校定期开展教职工文体活动,“跳绳比赛、拔河比赛、运球比赛”等,组织教师参加“音乐、书法、太极拳训练”等兴趣活动社团,这些活动活跃了教师的身心,丰富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形成统一和谐的氛围。
(三)给予教师人文关怀
作为学校领导,当我们倡导教师以校为家的时候,我们更应当给予教师以家人般的温暖。尤其在教师的工作之外,在他们的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怀。教师婚丧嫁娶,领导亲临问候,在教师孩子读书、医疗等方面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减轻教师的生活压力,让教师感受到温暖和情谊。
大道如砥,大势如潮,教师队伍建设时刻在路上,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上下求索,披荆斩棘,矢志不渝,坚守初心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创一流品质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