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态观引领新时代学校心理教育的路径建构*

2023-03-22陈瑜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中学

教书育人 2023年29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健康心理

陈瑜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中学)

虽然我国的中小学心理教育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即已启动,但是时至今日,许多学校的心理教育依旧是步履蹒跚、收效甚微。根本原因是这些学校未能从整体出发,做好顶层设计、系统实施。如何高质量地实施新时代学校心理教育?“突显世界的整体性,强调世界的和谐平衡、互利共生以及对整个自然生命世界的尊重”是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其所内含的“整体”“平衡”“和谐”“互利”“共生”“人本”等理念,正是新时代学校心理教育必须坚守与彰显的特征与要素。

一、“整体”联动,共绘心理教育“同心圆”

心理教育具有开放性,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做到思想上同心、举措上同向、行动上同步,方能使心理教育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方位推进。

(一)学校是心理教育的“枢钮”

学校无疑在学校心理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由于不堪重负,厌学情绪不断蔓延的现象让人忧心;由于心理脆弱,轻生悲剧一再重演的现实令人揪心。作为学校,尤其是校长,要全面担负起心理教育第一责任人的重任,起好头、牵好头、带好头,切实做好心理教育的顶层设计,规划好心理教育的主要架构,统筹好心理教育的具体实施。

(二)教师是心理教育的“基石”

教师是传播心理健康火种的火炬手。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不高,心理知识不多,开展心理教育显然会“好事多磨”,甚至“好梦难圆”。因此,我们要通过个人自学、专家领学、线上视学、分类导学、个案研学等途径,力求全体教师都做到真理解、会辩解、求甚解。

(三)学生是心理教育的“主体”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发展的主体。因此,要从阐释健康的真正内涵出发,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因素是制约他们道德完善与学业进步的重要瓶颈,进而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学习心理知识,不断砥砺心理品质。

(四)家庭是心理教育的“依托”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应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群等渠道,既“晓之以理”,又“授之以法”,从而使广大家长既有参与心理教育的愿望,也有参与心理教育的能力。自觉告别教育“内卷”,淡化教育“焦虑”,理性规划孩子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密切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及时帮助孩子排忧解难,从而使家庭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温馨的港湾。

(五)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土壤”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由十七个部门联合下发,一方面,说明了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彰显了心理教育必须多方联动、多元共治。《行动计划》中所涉及的单位与部门应真正做到在其位,尽其职,善其事,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给“鸡娃大战”添油,不给“抢跑文化”加温,为孩子们有一个宽松、宽和、宽容的成长新环境贡献出自己应有的份额。

二、“平衡”统筹,合锻心理教育“压舱石”

心理教育需要广泛的加持与助推,既要着眼于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升华,也要着力于长效机制的创设与完善,做到立体化规范,全方位保障,以防止“风风火火一阵子、热热闹闹走过场”的不良现象的产生。

(一)行政保障

教育督导与评价作为我国法定的一项教育基本制度,是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心理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抓手。各地教育督导部门应认真开展心理教育情况的督导、考核和评价,并将督导结果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项目与依据。通过督导评价,使心理教育真正在每一所学校落地生根,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开花结果。

(二)组织保障

任何工作,如果构架不明、职责不清,就很难保证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心理教育亦然。学校要以《行动计划》的颁发为契机,把心理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心理教育的计划安排、运行部署、师资培训、课程开发、资源整合、过程管理、总结评价、成果推广等。

(三)人员保障

人是工作的第一要素。一方面,要抓好专职教师的引进工作,入职后在职称评定、选优评先等方面应与其他科任教师一视同仁;另一方面,要抓好专业人员的引聘工作,让勇担当、善作为、负责任的专业工作者、志愿者加盟学校心理教育,助力学校心理教育。

(四)经费保障

由于各校的心理教育起点有异,投入不同,有的学校设施较为完善,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心理活动室、心理放松室、心理信箱与心理热线等一应俱全。有的学校则是较为“寒陋”甚至“空白”,因此,心理教育薄弱学校在经费上应适当给予倾斜,唯如此,才能为心理教育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

(五)科研保障

心理教育研究方面尚有不少难题,比如,新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机理与干预机制、大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分工与衔接等,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没有发展难题的攻关与破解,难有心理教育水平的提高与深化。当然,心理教育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因此,我们十分期盼广大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双向互动、优势互补,为心理教育的研究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

三、“和谐”相济,齐筑心理教育“立交桥”

一切愿景只有在落实中才能达成。我们应当从“和谐并重”的生态理念出发,多管齐下,多点发力,积极创建“全天候、全领域、全身心”的响应机制,让学生的心理素养在广袤的沃土中不断向上生长,向下扎根。

(一)心理教育课程化

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一所学校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标志。开设时要做到抓重点、抠要点,疏堵点、解难点,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如针对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由于课业负担加重而产生的厌学心理,由于成绩不好而产生的恐惧心理,由于家长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焦虑心理等等,做到生有呼我必应之,生有惑我必解之。

(二)心理教育常规化

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是为进行心理教育并提供各种服务的常设机构,是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应始终坚持量质并臻、建管并行、用效并进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其增智开慧、修心养性、纾难解困的应有效能。

(三)心理教育活动化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心理教育的有效载体。特别是与生活相依、与社会相连、与自然相融的实践活动,既能满足学生的“知”“行”需求,又能拓展“教室”的物理空间,让孩子们在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在演练中体味成功的愉悦,在研学中体会自然的魅力,兴更高,情更浓,心更畅。

(四)心理教育学科化

学科教学是师生倾力最大、花时最多,也是心理教育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块阵地。心理教育学科化对教师的心理素养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积极寻找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又必须十分注意“有机”“有节”“有效”,力争做到适当其时、适得其所、适可而止,使学生在提高认知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心灵的净化。

(五)心理教育环境化

健康的心理要在健康的环境中培育。根据学校心理教育的工作目标,我们要对校园环境予以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开发和优化。不仅要“颜值高”还要“气质好”。真正做到一桌一椅显作风,一花一草含深意,一墙一廊蕴匠心,充分发挥出校园环境悦目赏心、正身清心、怡情慧心的育人功能。

四、“互利”融通,会演心理教育“协奏曲”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五育”质量的基础与前提;“五育”质量的提高能有效促进心理状态的改善与优化。因此,在开展学校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德、智、体、美、劳在心理教育中各自的独特作用,变“无意插柳”为“有心栽花”。

(一)以德育心

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可以将抽象的道德伦理内化为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心理品质。比如,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体会出被需要的快乐,从而更主动地崇善、向善、行善,在关爱他人的同时快乐自己,在传递幸福的同时幸福自己。

(二)以智慧心

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离不开相关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智力教育中富含有大量的积极性心理元素。比如,学习要有勤勉笃行的务实态度,要有抱诚守真的严实态度,要有循序渐进的求实态度,能使他们在获求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进而以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习任务的顺利乃至出色地完成。

(三)以体强心

体育具有调节情绪、疏解压力、锤炼意志的重要作用。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骄娇二气严重,意志品质脆弱,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挫折教育,让他们学会在挫折中奋飞、在失败中成长,这对于培养奋发向上、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与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来说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四)以美润心

美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提高心理品质的作用。以舞蹈课为例,人们看到的,也许只是孩子们最终在舞台上跳的一支舞,但是这背后大量的、艰辛的、持续的训练,会让孩子发生明显的气质擢升和精神蝶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育在提高学生美的感悟力、美的表现力、美的创造力的同时,其对人品、人格和人性的塑造更立体,途径更隐然、效力更久远。

(五)以劳健心

劳动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疑难与困惑,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协作、乐于分享的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刻苦顽强的拼搏意志、律己奉献的敬业精神,能为其日后的成长、成功、成才奠定坚实的根基。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付出的是辛劳,流下的是汗水,收获的是美好,愉悦的是心情。

五、“共生”伴行,聚力心理教育“组合拳”

面对心理异常乃至心理疾病的问题,许多学校普遍存在重治轻防的现象。由于缺乏“防”的意识,以致有的孩子错失了调节、矫正与治疗的最佳时机,积之愈深、医之愈难。因此要从抓早抓小、抓紧抓实,一丝不苟,一着不让。

(一)增强前置意识

要尽力做到想在前、做在前、防在前。除了要按规定开设、开展好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心理教育课程与心理教育活动外,要主动提供常见心理问题操作指南等心理健康“服务包”,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技能,消除心理健康盲点。

(二)增添精准意识

在学生入校之前,就要通过与学生原在校(园)“对接”,提前掌握部分有童年创伤、心理问题、家境困窘、学业困难的学生信息。另外,由于受年龄大小和发展水平的制约,有些学生虽有心理问题,但自己并不一定意识到,相关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主动关心、自觉介入。

(三)增进质效意识

在心理测评的基础上要全面建立与完善“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分类制订教育方案,使心理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具可行性、更富实效性。对因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受影响学生人群,要通过心理热线或赶赴现场,及时做好有效的劝导、疏导与引导。

(四)增加干预意识

一旦发现学生存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一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放任自流。二要实时监测,发出预警。尽力避免发生学生自伤或伤人等危险行为。三要及时转介,尽快诊疗。患者一般是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的。

(五)增值后续意识

心理或精神问题的根治远比生理或身体疾病的根治要复杂得多,既不会药到病除,也不能一劳永逸。对于经卫生健康部门认定已康复的学生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密切关注他们的愈后情况,倍加呵护他们的心灵成长,以防症状的复燃与反弹。

六、“人本”为先,凝铸心理教育“支撑点”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是一个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精神引领精神、以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因此,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当是提升学校心理教育质量的生命之氧。

(一)尊重人

尊重人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常怀“尊重”之心,熟愔“尊重”之道,学会包容、学会克制、学会倾听,即使批评的话也要尽量让“苦口”的良药包上糖衣,使学生更容易接纳、采纳、悦纳。

(二)关心人

教师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不断为他们找到进步的支点,搭建超越的平台。特别是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弱势群体,即所谓的“差生”,我们当格外关心、分外走心。多点呵护,少点呵斥;多点动心,少点动气;多点指导,少点指责,从而使每一滴露珠都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烁出夺目的光彩。

(三)爱护人

爱是教育的灵魂,每一位教师都应力当“仁而爱人”的“大先生”。需要注意的是,习惯于眼看笑脸、耳听赞声、手拿奖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优秀生,易“膨胀”、易“敏感”、易“忌妒”、易“焦虑”,因此在关注、关心、关怀“后进生”的同时,对于优秀生我们也要多留心光环背后的阴影,少护短、不讳过、勤补“钙”,千万不能让马加爵式的悲剧屡屡上演,刺伤国人心,留下无穷痛,真正让阳光洒遍每个角落。

(四)欣赏人

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赏识,哪怕是表面上满不在乎的学生,也会有强烈的赏识需求。因此,我们要怀有一颗诚恳真挚的心,要练就一双能发现“不凡”的慧眼,要懂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赏识”的沐浴下健康快乐成长。

(五)服务人

为学生精准服务是贯彻“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与重要体现。要多想学生的感受,多想学生的希望,多想学生对教师的期盼。既要在学业、生活方面下足“绣花功夫”,也要在德性、品行方面做足“精细文章”,既为学生的当下发展“保驾护航”,又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发展人

课业负担过重可谓是产生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的“元凶”。要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核心在于抓好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为指针,大胆尝试与应用“跨学科”“项目化”“探究式”“数字教育”等新方法、新途径,特别要注意做到“因材施教”“循情施导”,使每一名学生都有合适的跑道、都有美好的相遇。使有差异的学生都能得到有差异的教育与发展,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谋求与追寻。

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时至今日,不合理的工作负荷、不安分的教育对象、不正确的失误归因已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心态失衡、心绪失宁,“身累心更累”已是常态。如何让教师不断地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每一位学校管理者必须铭于心而践于行,因为有了教师的心理健康,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才会有保障、高质量、可持续。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心理感受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