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振兴视域下“向美而行”文化育人的自主探索与实践*
2023-03-22张启胜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一中学
张启胜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一中学)
2017 年10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 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总目标。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都离不开乡村教育振兴,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在乡村振兴计划中,乡村教育不能缺位,在迈向2035 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乡村学校更不能缺位。振兴乡村,必先振兴乡村教育。以乡村教育振兴赋能乡村振兴,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思想中,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要求逐渐提升,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自身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而且还需要能够适应未来乡村建设和振兴的长远发展需求,有持续的自主学习提升能力和全面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乡村教育需要提高对于人才培养的意识,并且要改变传统人才培养的观念,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扩大教育内容,打造浓厚的育人文化适应人才需求。一所学校的育人水平与其长期发展积淀形成的育人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所好学校需要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在探索中奋进、在继承中创新,持续打造教师悦教、学生乐学的育人文化场域。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一中学以“培养学生行为美”为切入点,深入实施“向美而行”的校园文化建设,从理念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家校文化、评价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实施文化育人,提升育人质量。
一、理念文化引领美
文化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学校需要定期对当前及未来发展进行顶层规划与设计,本着继承与创新的原则,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形成更具有时代性、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以实际行动向着美好的目标进发,引领学校自主健康发展。
“向美而行”与“以行成美”是相连通的,简称“行美”,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思考定位与实践意义。“行”,在甲骨文的“行”,字形很明显,就是一个十字路口,本意是路,在《诗经》中有“遵彼微行”。“美”,《说文解字》中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正韵》:嘉也,好也。“美”的意思是素质优良,指才德或品质的好。“行”是路径,是方法,是经历,是获知和践行;“美”是目标,是方向,是学校的愿景和最高追求;“行美”也是从“知行合铸美德”简化而来的。基于以上的认识,学校践行这样的教育:激励全体师生注重知行合一,育德向美。学校确立“做最美的自己”的育人目标,规划“行美”文化发展体系,尽享德、智、体、美、劳“五育”发展之美,成就师生幸福人生的梦想。
二、环境文化彰显美
环境育人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育人的重要理念,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成语,无不在强调环境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校园环境文化的提炼与润染,是对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文化环境、课程环境的综合渗透与实施,充分体现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提升师生幸福感的无限功效,以及对学生人格品位、价值追求的深远影响。
学校充分挖掘“行美”文化理念内涵,以“美境以怡情”为统领,发挥师生的书写优势,通过师生自主构思与躬身实践,积极营造乡村学校特色鲜明的教室文化、廊道文化、楼厅文化、苑亭文化、墙壁文化“五化”环境,一墙一角、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一山一亭皆是文化,皆蕴教育。“知美亭”,磅礴大气,石桌、石凳,方便休憩,尽显静雅之美。“尚美苑”,绿意盎然,自然美景尽入眼帘,山、水、花、草、鱼展现和谐之美。“行美楼”,依楼层分别为“以德促美”“以智启美”“以身修美”“以劳育美”“以艺塑美”五大主题,师生自主创作的作品、活动剪影点缀其间,尽显“五育”发展之美。班级、走廊文化秉承学生自主动手、“向美而行”的理念,充分利用各类物品,通过创新思考、动手实践,将传统美与现代美相融合,打造出一所乡村学校独具特色的“一班一品”阵地文化。
教师的师德与专业素养是影响育人文化的软实力,在校园环境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师德师风引领美,组织学先进,向榜样看齐。充分发掘本土优秀教师的榜样价值,讲好教育者身边的故事,激励教师向榜样看齐,学习潜心育人的典型,做师德的典范。通过专题党课、报告等形式,组织教师将认真学习全国师德楷模、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与学习身边典型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先进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形成比敬业、比奉献、比育人的行风正气。践行专业素养提升美,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多种研修方式拓展师能,为教师发展提供广阔平台。请进来,就是邀请省内外课程专家、地市级领导等进校引领,对高效课堂、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走出去,就是组织骨干教师到省内外名校跟岗观摩学习,开阔教学视野。有目标的校本教研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之美的重要途径,根据教学需求每周由分管领导带领教师开展主题式教研,教师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头脑风暴式的交流共享,教师们在思维的激情碰撞中享受着专业的提升之美。教师的行美精神引领着学生“向美而行”,与校园的静态环境文化融于一体,共同彰显一所乡村学校立体的文化之美。
三、课程实施凝聚美
“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课程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校课程建设着力于乡村学生的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重要的自主发展阶段:课程1.0 版本,重点开发校本课程,构建蕴涵近二十门较为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课程2.0 版本,重点是三级课程与“向美而行”理念的融合,聚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课程3.0 版本,是借助课程专家指导,从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个维度深化“行美”课程建设,注重价值观形成、核心素养发展,推进跨学科融合和大单元统领的特色课程建设,在课程实施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夯实基础型课程
充分挖掘国家课程中的美育因素,使知美、尚美、行美渗透于学科教学的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评价体系等各个环节中。以提升课程实施质量为导向,构建“三段多步”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范式,在课前、课中、课尾节点上发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思维的碰撞、知识的勾连,实现学习的灵动生成,打造乐学、高效的行美课堂。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个性差异积极开展分层教学,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形成较为成熟的备课思路:诊断个别差异—设立层级目标—设计不同教学内容—确定相应教学方法—实施辅助补救教学,真正落实“一个不能少,个个都重要,人人有潜能,个个能成才”的育人观念。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塑教师的多元角色,实现从“独奏者”到“伴奏者”、从“统治者”到“指导者”、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完美转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金牌小讲师开讲、小组合作学习、师徒结对帮扶,锻炼学生表达与展示的能力,提升自信心,助力人人成为最美的自己。
(二)优化拓展型课程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开发乡村教育德美、智美、艺美、劳美、健美、创美“六美”课程群。丰富的课程,为实现“1+N”(一项特长+多项才艺)特长目标提供有效保障。
德美课程群将课程实施与德育活动有效结合。朱永新曾指出:“仪式、节日和庆典……使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伟大的事物能够拥有一种伟大的时刻,获得神圣、庄严与尊重。”学校规划、开发与实施行美礼仪式系列校本课程,将升旗仪式课程重点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中,每周升旗由学生自主组织策划,责任班级全体学生担任国旗护卫队,由学生主持仪式、护旗、升旗、齐唱国歌、高歌班魂,整个过程庄严肃穆,各类教育润泽学生心灵。主题活动是课程的重要载体。通过“节庆日”“纪念日”“实践研学”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融入社会,传承红色基因,提升自身素养。利用周末假期,引领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崂山大集等地,体验不一样的社会生活,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结合节日文化推行每月一主题教育。植树节加强环保意识,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感恩教育,国庆节激发爱国情怀,重阳节倡树敬老风尚等,实现了主题活动精品化。
智美课程群借鉴学习名校高效课堂模式,依据教情和学情开展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讨,组织名师、骨干教师进行示范课引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课例研磨与展示。高效课堂实施基于一个原则——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贯穿一条主线——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三个转变——变注入式为参与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素养提升;摒弃四个无效——无效提问、无效讨论、无效互动、无效训练。高效课堂建构优化学习方法是关键,重点实践师友互助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科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方法,引领学生带着好方法科学的读书、思考、审题、解题,让学生想学、会学、学好。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与实施,让学生学、学生讲、学生评、学生议、学生改成为课堂中的常态,让每个学生能够获得快乐体验,享受智慧成长之美。
艺美课程群由乐声缭绕、趣味素描、舞动童年、墨韵飘香等八大艺术课程组成,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一抹淡彩,一点创意,一个舞姿,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诸如艺术节的才艺表演、科技节的脑洞大开、体育节力与美的交融、英语节的课本剧脱口秀等,为孩子们的才艺展现搭建了平台。孩子们在梦想的舞台上各美其美,在活动中深刻感受着艺术之美,提高艺术审美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
劳美课程群充分挖掘乡村教育的资源优势,从“种子馆”收集、鉴赏、育苗,到“快乐农场”的栽种、管护、收获、品尝、分享,再到纸艺、草编、陶艺、田园工作坊,整体思路以劳动教育为基础,以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为主体,让每个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是最美丽的。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热爱劳动意识的同时,渗透知美、尚美、行美的育人理念,课程实效性强。
创美、健美课程群中的模拟驾驶、无线电维修、趣味实验、无人机等特色课程深受师生青睐,在参与中感受创新创造之美。趣味乒乓球、星秀篮球、体育节充满着风趣与期待,校园吉尼斯挑战更是学生们竞技争智的乐园,尽显健身中的灵动之美。
(三)做实探究型课程
探究型课程从育人实践出发,采用分层探究的方式,三到六年级开展学科主题和综合主题探究,七、八、九年级进行自主选题项目探究。由课程开发部、课程教学部和课程管理部对探究过程进行全面的指导和评价。诸如以“松”为主题的全学科探究,给学生们提供了最广阔的研究空间,语文课鉴赏与“松树”有关的诗词,学习松树四季常青、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生物课探究松树的种类、生存环境、生长习性;数学课利用所学知识测量松树的高度、松树的直径;综合实践课探究松树纹样的剪纸、美术课探究创意松球的作品等,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松树。这种生活情境化的探究,淡化学科概念,强化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实践是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开展校园植被大调查,对校园的花木物种属性进行充分了解和认识,为树木挂上孩子们自己设计的铭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四、家校共育提升美
家校共建的程度是影响育人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校立足于乡村教育的实际特点,着眼于课程、教材、教法、育人中的问题,紧密结合校情、学情、师情及学生家庭情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全面营造积极、和谐、向美的育人氛围,让学生在家、在校都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影响。
针对乡村家庭环境较为落后、家长知识水平相对落后的等状况,学校广开沟通渠道,密切家校联系,提升家校合作水平。充分利用咨询建议栏、家校联系卡、校长信箱、暖心交流群等实现沟通“零距离”。开展“校长接待日”、“家长开放日”、“家长进课堂”、全员大家访等活动,增进家校相互了解,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解决问题。以家长学校为阵地,适时传道提升育儿理念。依托省级“家长空间”平台、市级家庭教育讲师团、校级班主任团队,每月推送优秀资源、邀请家庭教育讲师讲座、召开主题家长会,对家长进行育儿知识培训,提升育子能力,凝聚育人合力。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融洽家校关系。通过“行美学子”喜报进社区、亲子趣味运动会、亲子社区志愿活动等活动,提升家庭幸福感,融洽家校关系。成立家长委员会,以点带面,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之中,家长们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组建“家长志愿团”“家长讲师团”“家长实践团”,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不论刮风下雨,学校门口总会闪现家长志愿者幸福忙碌的身影,他们指挥车辆有序停放,护送学生安全过马路,成为校门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五、多元评价激励美
重赏识激励,实施多元评价,是多年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推行评价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面对乡村学生学习起点较低、自信心相对不足的状况,学校坚持“多一把评价的好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评价理念,尝试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评价学生,完善评价机制。结合教育部作业、手机、睡眠、读物、体质“五项管理”文件要求及“双减”政策的相关精神,学校建立适合校情的诚信等级评价体系,突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将品德素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让评价指标可观察、可测量,从单一的学业评价走向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学校依据师生自主参与制订的《“知行合一铸就美德”行为规范》,确立“每周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行美养成机制,实施自我管理、班级评价和学生会管理相结合,做到每周一评价,找原因缩小差距,月月定措施达目标,促成好习惯养成。为发挥评价激励美的作用,每周升旗仪式以集会表扬的形式,为学生点亮前进的方向,让学生从身边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向美而行”文化育人,经历十多年的自主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种融理念、环境、课程、家校及评价育人于一体的乡村学校文化自觉,全校师生倾心行走在最美的路上,人人争做最美的自己。展望未来,需要继续朝向“美”的目标,在“行”字上下功夫,推动育人工作的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