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源·析因·觅向
——长视距下国际格局演变和治理体系发展的整合复习

2023-03-22范卫东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6期
关键词:国际法格局世界

范卫东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在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主题的过程中,可以把视距拉长,从早期国际法的形成和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开始,整体审视近现代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和国际治理体系的发展过程,并从阶段特征和与中国关系两方面把握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特点、演进方向和制约因素,增强总结规律和看透历史本质的能力。

总观近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国际治理体系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从无法到有法,从无机制到有机制,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但强权政治和双重标准的实施又使得每一次格局的建立与国际治理最终显得苍白无力而使世界重新落入无序状态,导致危机的发生和国际局势的动荡,从而推动世界秩序的新一轮重构。

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从近代国际关系发展的源头入手,结合国际法的形成与完善、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国际体系的建立与瓦解、国际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外交近代化发展历程等角度进行梳理和系统复习,以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及大视野下对国际关系和治理体系发展的认知。

一、追溯国际法的源头,找寻国际治理的最初脚步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国际治理体系的完善离不开人类探求追求和平、和谐的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初脚步。随着欧洲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 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1648 年,欧洲各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1815 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后,国际法的应用范围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另外,各国之间还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1928 年,美、法等国家签订了《非战公约》。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1945 年6 月,《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在此期间,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只是由于强权政治,国际法实施过程中双标现象明显,世界和平仍受严重威胁。

二、对比晚清外交发展,了解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17 世纪时,欧洲国家已经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而1840 年之前,清朝的外交体制基本沿袭传统,是建立在浓厚的“夷夏”观念之上的“朝贡”和“理藩”的制度,并没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涉外事务。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礼部下设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责外事礼仪接待和翻译工作;鸿胪寺和军机处也参与一些涉外事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允许各国在北京设常驻公使馆,各国先后派遣使臣常驻北京。后来,清政府也开始遣使出洋,首先在英国设立了领事馆,郭嵩焘便是清政府向外国派出的第一位使节。1861 年,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成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特设机构。至此,内政与外交才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清政府的外交体制也逐步完备起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科技方面的交流。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

伴随着外交体制的逐步完备,官员们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不仅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近代科技知识,而且还逐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来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比如,在与西方国家交往中的文书格式方面,就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的定例,而是改用“照会”样式。

三、梳理近代国际体系,客观看待曾经的历史作用

在近代以来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除早期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外,主要构建了三个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1815 年欧洲各国建立的维也纳体系,确立了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但其实质是一个欧洲封建君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国际体系,可以说是历史的反动。只是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神圣同盟国家内部之间的矛盾等,其在1848 年欧洲革命中彻底瓦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在1919 年和1921 年通过分别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制定的《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其实质是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它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但它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即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也没有消除列强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注定其必然崩溃的命运。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随着1939 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1941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它的内容包括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等。它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其实质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也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加速发展使美国霸权地位动摇,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解体。

四、盘点国际格局变动,正确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列强对外殖民扩张的加剧和殖民体系的形成,欧洲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早期殖民扩张过程中,西、葡、英、法等国通过血腥掠夺、贩卖黑奴等手段掠夺了大量财富,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加速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步伐。

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工业资产阶级凭借着日益增强的实力和交通工具的进步,加紧对外殖民扩张以开拓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随着殖民进程的加快,逐渐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广大亚非拉地区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美德两国后来居上,英法发展放缓,尤其是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开始松动,世界格局中心有向太平洋两岸转移的趋势。

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德、意战败,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彻底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加速发展,美国霸权地位动摇;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高以及中国的逐步振兴等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格局呈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态势。其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和平过渡,它是在没有新的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是经过长期“冷战”的较量引起的;二是竞争过渡,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国家;三是长期过渡,新格局终归要通过世界主要力量之间长期较量、斗争、妥协来实现,尤其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这就决定了新旧格局交替必然是一个渐进演变、曲折反复的过程。总之,由于多个力量中心存在着竞争制约,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

五、了解国际治理现状,认识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

当今在全球治理舞台上发挥核心作用的国际组织大多是二战后由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建立,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导致“全球治理”长期带有明显的“西方治理”特征。这一治理体系主要依托于以联合国安理会为核心的全球集体安全体系、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为支撑的全球经济货币体系,以及以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劳工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为基础的全球民生、社会体系。美国等西方国家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制度性权力,不仅在这些国际组织中占有核心地位,把持权力的分配,而且通过议程设置、规则制定及人员管理等掌控国际组织的运行,维护自身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权。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历史性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和全球秩序加速变革。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顺应世界格局变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健康发展变得十分紧迫。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居于独特地位。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的上升使中国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和塑造力明显增强。同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中国治理”方式在促进发展、减贫、减排等问题上的成功经验,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正从简单参与者向建设者、贡献者、改革者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变革取得了很大成效。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写进联合国安理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多项决议或者宣言中,不断生根发芽,并衍生出一系列共同体理念。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勇气与担当,也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制的改革加入了平等、共赢等新的元素。同时,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和地区治理机制中的影响力有很大提升。中国倡议并推动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为全球治理体制建设提供重要补充。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抗击疫情、打击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上都积极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猜你喜欢

国际法格局世界
论陈顾远之先秦国际法研究及启示——基于《中国国际法溯源》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国际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