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往文化构建:校园交往危机及化解

2023-03-22马颖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

教书育人 2023年29期
关键词:冲突校园文化师生

马颖 (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

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广受关注。当然,我们可以肯定校园欺凌并非来自教师的挑唆,是学生群体交往过程中的矛盾爆发,是学生交往危机的表现。但是,学校教育的缺失是不容逃避的。有学者从学校文化与同伴交往的角度提出,学校交往文化应建设儿童本位的生活文化,打造知情并重的学习文化,塑造平等尊重的人格文化。将交往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维度,是探求建设校园内的交往文化来解决校园冲突的新思路。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借助特定媒介的交往活动。通过交往文化的建立,培养学校人与人共享或认同的行为、规范、礼仪及制度,让校园里的人与人、人与物的交往趋于和谐,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

一、校园交往危机的表征

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相互作用,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校园里的交往行为主要存在于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其中,最容易爆发矛盾与冲突的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虽然说交往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对话与合作成为社会交往主流形态的背景下,所有的交往危机都来自沟通不畅。我国的学校管理以科层制为主要特征。在校长和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背景下,校园里的冲突危机主要出现在人与人,以及人与以人为代言的制度与物之间。人与物和人与制度的交往则是交往的特殊存在形态。

(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校园里的人际交往主要发生在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从元教育理论的角度看,师生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平等的,但在现实活动中,教师是交往的主体,掌握了交往的话语权,上课,布置作业,检查作业,常规管理,无不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他的年龄、知识、经历、思维方式决定,其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学生也是独立的具有自己行为的特质个体。因此,师生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有碍于师生良好交往关系的形成。

校园里教师之间的交往关系直接决定一所学校的稳定性,缺乏良好交往关系的学校对教师的常规管理容易引起冲突,教师职称评定是矛盾冲突的高发区。教师把这样的矛盾冲突放在全体学生面前,如果没有合适的引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8 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31.21%的13 ~15 岁的学童遭受着校园欺凌。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对学生的伤害都是终身的,而且难以修复。但是,学生之间的打打闹闹也不能都被认定为欺凌行为,并以此为理由限制学生的正常交往。例如,小学生可能并不认为把女生推倒是欺凌行为,是男生欺负女生,现实中,也有女生把男生推倒的现象。上大学以后,学生们才会发现把弱者伤害到无力招架以致屈辱中会发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受到性格特点、身体条件以及家庭背景的影响,中小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知不同,冲突难免发生。所以,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的是交往的技巧,或者交往的度,正确引导学生之间的交往行为。

(二)人与制度之间冷漠与疏离

在任何一本教育管理学书籍中,都强调建立规章制度都是学校管理规范化的前提条件。因此,学校管理的过程就是制度落实过程。问题是,制度不会说话,制度的落实过程需要人去代言。因此,与其说是一所学校的管理是通过制度运转来实现,不如说是一群管理人员在拿着制度去检查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是否符合制度要求。教育管理者一旦出现政策意图领会不深、管理制度落实不严,必然会给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伤害。校园里人与制度的关系就是人与人——教师、学生与教育管理者之间的交往。一旦发生冲突,管理者一般都会把制度作为挡箭牌——制度就是这样的,没有办法。此时,人与制度的冷漠与疏离被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所遮蔽。交往是人际行为,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行为。教育管理者的履职过程也是与被管理者的交往过程,其一句冷冰冰的“制度如此”立即将人际交往阻隔,让被管理者原来面对的有温度的人转变为没有温度的甚至没有形象的管理制度。而自己在交往中隐身。

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是教育管理者自身以“单级统治”为核心的官本位思想,希望使用自己行政权力,用制度或规范来统治下级。这样的管理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是行不通的,因为人与制度的关系本质上还是人与人的关系,“单极统治”会受到师生或明或暗的抵制。人与制度之间出现的冷漠与疏离的交往危机使得校园里缺乏人文气氛。或者说在最应该有人气的地方因为交往不畅而没有了人气。师生们身在校园却又是离开的,人们多半是在那儿而他们却又是从那儿离开的。

二、交往文化与交往危机

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一位教育者耳熟能详的语句。当前校园里各类文化层出不穷,校园里的教育教学行为如果不点缀上“某某文化”似乎显得没文化。其实质却是增加了几个来历不明的名词,大有“内涵不够名词来凑”的嫌疑。学生交往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是学生群体从儿童世界过渡到成人世界的阶段性产物。学校内其他形式的交往也有着文化的意蕴。在建设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推动学校内涵与特色发展的政策背景下,文化立校、文化育人成为学校发展与变革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本文仅仅是用“交往文化”一词来指称校园里的交往环境与氛围,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人际交往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校园中的交往危机需要交往文化来化解。即以构建文化的方法把缺少交往文化的校园“文化”化,通过交往文化建设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交往文化及其特点

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产品总和。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跟教育的关系自然是十分密切的。有一些学者如德国的包尔生和斯普兰格认为教育即文化,或教育即高度的文化。另外,文化教育学者把“文化”概念作为教育学的核心概念,从对文化的反思、批判和重构入手,深刻地阐述了文化与教育、文化与人的发展关系,提供塑造完整人格的教育策略。文化不仅存在着地域差异,由于人的生活背景和学习经历存在差异,每个人对文化的认知也不相同。交往是人类的基本生存和活动方式,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交往随着文明出现了。因此,人类社会的交往不仅是永恒存在着的,也需要人们运用实践智慧不断提升交往水平。一个交往文化发达的社会才是一个幸福社会,一个和平的社会。

人类文明的表现形式有物质和精神两种样态。不同人与民族之间的交往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交往水平体现着文明程度。个体和族群在交往的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着主体性。个体和族群社会地位不在其自身中体现,而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实现。因此,交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之一。具体到校园之中,校园交往文化应该具有如下特质:

1.自主的交往。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其交往也应该是自主、自发、自为的。交往过程中,和谁交往,为什么交往,如何交往,应由交往双方共同决定而非外在强加的。交往双方可以有明确的目的、方法和策略。交往者对交往意义的理解也是在交往过程中逐步深入,最终形成稳定的交往圈子和交往文化。

2.民主的交往。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的组织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虽然说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但是,其进入学校以后才算是真正踏入了社会。学生与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交往还是存在着本质差别。就生活方式来说,学生在校期间更加符合“联合生活”。既然是联合,也可以不联合,而家庭生活是利益相关体之间以不可分割的方式存在。在校园里的交往中,更加强调每个人在行为时必须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只有这样的行为才对交往有意义。

3.濡化的交往。濡化的意思是滋润化育。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进入校园的目标既有重叠也有区隔,所以矛盾在所难免。濡化的交往从方向上说是交互的,从过程上说是潜移默化的。无论是否愿意,校园里人与人的交往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濡化的交往才会对师生产生持久影响,交往的文化特质自然地进入人的意识并弥散至其所有的实践活动。

(二)交往危机化解让学校教育更有意义

校园里的文化氛围影响着学校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师生们的耳濡目染在其灵魂的深处留下了难以消除的烙印。正如姚老师指控学校职称评定不公事件,此事将教师之间的矛盾公之于众,必然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虽然是职称评定引起的危机,我们不妨将之称为交往危机,是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层之间的交往危机。这个危机不解除,对学生的影响不会消失。而且,随着事情拖得越久,负面影响也会更加持久。难以想象,在这样的校园里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虽然表述有所不同,大多数学者趋向于将校园文化从宏观上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具体说来,校园文化表现于学校师生共同享有交往作用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校风传统、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及各种认同意识。交往危机的存在使得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分崩离析。校园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将受到毁灭性打击。校园是教育的场所,教育即交往,教育过程即师生交往的过程。有学者考证,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说,是因为有了交往才有了学校的存在,交往也就成了学校存在的意义。

三、校园交往文化构建策略

严格说来,真正的校园文化是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甚至几代人)的长期的不懈努力后自然地显现出来的,而不是几个人经过一番思考后短时间内就可以“打造”的。这也是人们对层出不穷的校园文化诟病的原因。我们提出的校园交往文化建设也不是要建设什么新的校园文化,更不是为了谁建设什么,而是要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号召全体师生共同建设和谐幸福的校园精神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安心工作营造条件。

(一)健全制度维护交往

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科学管理、严明纪律、规范行为的重要保障。师生行为规范、教学评比检查、学校后勤管理都需要制度的约束。但是,学校生活规则不纯粹是一套惩罚制度,其教育价值更为重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常规管理方面都有相关明确的规范,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上级文件的学习,坚决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当然,学校也可以根据需要制定符合校情、学情的校纪校规。我们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制度对交往的维护,一是校纪校规制定的过程应该是学校管理层与全体教师广泛交往的过程,在讨论、磋商、协调中实现交往;二是制度的落实过程必须建立在深入交往的基础上进行,即制度约束双方交往的限度。

教师对学生的常规管理也不能一味地采用堵或禁的方式,教育者要转变思想观念,从管理学生走向服务学生,在管理中互动,互动即交往。可以完善学生民主自治组织,经常召开一些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对话会,教师主动做出平等交往的榜样,学生之间也会形成正确交往的习惯。学生之间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大多起源于交往不畅:学生没有及时将情况报告教师,学生之间缺乏正确的沟通方式。因此,通过学校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师生之间交往文化的建立。

(二)培育集体鼓励交往

校园中最易发生冲突的是师生交往与同伴交往。一方面,同是交往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角色定位,文化背景,年龄差异,身体发育,交往目的、表现、话语权各不相同,很容易产生矛盾冲突。如,教师职称评定中,受名额限制,必然有人被排除在外,名额之争就是冲突的爆发点。此时,除了职称评定的程序正义之外,教师群体平时的交往文化对矛盾的解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试想一下,如果教师之间平时缺乏交往,虽然同在一个办公室,几乎没有什么深度交流,一旦碰到利益之争,难以进行深入的对话与协商。所以,学校交往文化的构建关键在平时,教师集体构建,团队文化建设,都是解决校园冲突的前提条件。和教师集体建设相同,学生集体建设也是解决学生之间矛盾冲突的必要前提。一个良好氛围的班集体中,学生之间已经建立了互帮互助的行为习惯,学生之间即便偶尔出现打打闹闹,也不会上升到校园欺凌的程度。况且,学会采用合适的方式处理生活中的非欺凌冲突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是同学之间交往的一部分。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就是成长过程。而欺凌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及时介入。

校园文化运用严格而富有人性的规章制度、校纪校规、道德行为规范等硬性指标抑制学校所有成员的不良行为,并将其引导、转变到正确的轨道。基于交往的校园文化建设,目的是要用交往的内在精神来改造、重建校园里的人际关系;教师通过创造积极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体验,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人格的生成与确立,教会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从而建立起师生共同交往协作的交往环境氛围,将矛盾消解在沟通与交流中。

猜你喜欢

冲突校园文化师生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