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表达与思想要义
2023-03-22李遇春
◆李遇春
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去。要善于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洞察时与势、危与机,积极识变应变求变。”[1]当前,全党全国上下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蓬勃,我们需要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更好地统筹全局和应对变局,以继往开来、守正创新、自信自立、胸怀天下、踔厉奋发的时代精神大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我们不仅需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论述,还要在此基础上系统阐释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精深要义。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关系到全党与全国各族人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宏大系统工程,而要想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愿景就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次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反复论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他始终在思考着当今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历史命运与时代课题,并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做出了庄严的回答。追溯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最早明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思想是在2012 年11 月29 日,时值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当时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他在现场发表讲话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这就明确地把看似抽象的“中国梦”落实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历史进程中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建构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石。在那次展览会上,总书记还以“雄关漫道真如铁”概括中华民族在近现代苦苦探寻复兴之路的悲壮命运,又以“人间正道是沧桑”概括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时期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而“长风破浪会有时”则寄托着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无限憧憬。“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这是那次观展中总书记对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从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成了时代最强音。
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次做出重要论述是在2017 年10 月18 日,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直接把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魂牵梦绕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纳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进程中,可谓“梦想照进现实”。不仅如此,总书记还深刻地论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关系,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彻底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所长期遭遇的历史窘境。正如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4]虽然在近代鸦片战争以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农民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付出了各自的历史努力,但他们由于与生俱来的历史局限性,不可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而只有经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性地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新的历史高度。时至2019 年5 月31 日,总书记又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结合在一起,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与现实担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5],从而在全国上下产生了深刻反响。总体而言,总书记这次主题教育讲话精神源自他的十九大会议报告。经过这次主题教育活动,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深入民心。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2022 年10 月16 日)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第三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论述。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不同于第一次重要论述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认为“中国梦”的内涵与实质,也有别于第二次重要论述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纳入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总书记在第三次重要论述中从任务与举措、目标与手段的角度全面深入地阐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这就进一步夯实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思想的现实根基。毫无疑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宏伟蓝图而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依靠立足于中国国情、适合于中国语境的中国式现代化方案才能逐步达成既定的历史目标。由于中国式现代化方案不同于西方社会流行的现代化模式,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必然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的中国特色。比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我们只能选择“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反对各种激进冒进或因循守旧。再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在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上,而不能重蹈两极分化的覆辙。还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要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以道德沦丧或环境恶化为代价,要永远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捍卫世界和平。显然,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新战略构想已然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指南。
二、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涵及其相关问题
众所周知,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欺凌下不断遭受历史屈辱,由此,有关古老的中华民族觉醒与复兴的时代呐喊就响彻了神州大地。尤其是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割地赔款而告终,彻底惊醒了中国人的老大帝国思想和民族自大梦,一大批不甘就此彻底失去民族自信心的仁人志士开始绝境求生,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真正萌发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近代中国最早萌生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早在1894 年组织成立兴中会时,孙中山就明确提出了“振兴中华”口号,希望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让古老的中华再生。而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梁启超在1900 年发表的《少年中国说》中也明确提出了复兴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想,他希望以君主立宪的改良途径让“老大中国”返老还童,以“少年中国”的民族新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及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青春》《新中华民族主义》等文中进一步提出了“青春中华之创造”[8]和“中华民族之复活”[9]的现代民族复兴思想,以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历史责任感自觉地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全面抗战爆发以后,随着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历史形势倡导国共合作,以“中华民族复兴”为精神纽带[10],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书写了辉煌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站起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富起来”,再到新时代逐步“强起来”的三个历史阶段。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在昂首阔步向前迈进,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期和冲刺期。近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思想发表讲话或谈话,主要涉及民族复兴、经济复兴、文化复兴、文艺复兴、学术复兴等不同的层次和方面。首先是民族复兴,这关涉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历史主体问题。梁启超在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并使用“中华民族”概念,此后李大钊在《新中华民族主义》中加以发展,超越“大汉族主义”的“中华民族”观念逐渐得到国共两党和全体中国人的认同[11]。新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我们党一贯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倡导民族团结一家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提出并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新理念。他要求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工作主线,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牢固确立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历史主体地位。当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必然涉及海峡两岸的团结统一问题。总书记说:“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12]两岸同胞血浓于水,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有义务和责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可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祖国和平统一紧密相联。不仅如此,总书记向来主张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和平复兴,因为只有站在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立场上,只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才能历史性地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是经济复兴,这关涉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地位问题。数据表明,当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二,这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而如今全世界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业已复兴的现实。毫无疑问,经济复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建立在强大的国民经济基础上,中华民族才能重新赢得世界的尊重。落后就要挨打,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充满屈辱,与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经济陷入停顿有关,而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主义政治经济侵略更是罪魁祸首。实际上,有西方经济学史家研究表明,古老的中国在17、18 世纪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全世界最大最强的经济体[13]。而鸦片战争以后,备受打击的中国经济不断寻求复兴之路,从洋务运动到实业救国,晚清民初的中国经济一直在艰难中行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值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以农立国”“以工立国”等多种经济发展道路之争,但始终无法拯救民族资本的衰败与乡村经济的破产。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至新时代以来,由于我们党成功推进和大力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新中国终于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巨龙。我们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接下来分两步走,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即“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一条真正复兴的中国巨龙、一头完全觉醒的东方睡狮,才会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富饶与强盛。
再次是文化复兴,这关涉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根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4]虽然近现代以来各种新保守主义思想派别,如国粹派、东方文化派、现代新儒家等流派的众多思想者在不同程度上倡导或鼓吹过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但由于其各自的历史局限性,无法历史性地完成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向来主张“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反对食洋不化,也反对厚古薄今,而是倡导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拒绝做西洋文化的低级搬运工。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的提法可谓切中肯綮,直接开了一剂治疗当代中国思想界文化软骨病的良方。毋庸讳言,中国知识界缺乏文化自信力的问题由来已久,这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凌辱有关,但我们需要在屈辱中奋起抗争,需要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发出中国声音。正如鲁迅所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15]经过一百多年欧风美雨的冲刷,当今的中国正在强势崛起,我们的知识文化界必须穿越历史的沉默地带,唱响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力,尤其是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而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最深厚的精神根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避免食古不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因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不是倒退式的复古,而是继往开来的开新,最终是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所以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路在于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还有文艺复兴,这关涉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生机与活力问题。文艺的繁荣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显著标志。中国古典文艺传统异彩纷呈、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艺术之林占有重要地位。诸如诗文辞赋、小说戏曲、琴棋书画,中国古典文艺家都创造出了无愧于中华民族的伟大作品,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美学风范。毋庸讳言,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国新文艺形式大多是西方舶来品,故而不断面临着中国化与本土化难题。虽然百年来中国新文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但与光辉灿烂的中国古典文艺相比,依旧存在有“高原”无“高峰”的缺憾。事实上,近百年来不断出现呼唤中国文艺复兴的声音,从近代维新派、国粹派到现代启蒙派、学衡派,尽管他们在政治立场或文化立场上存在分歧,但在倡导中华文艺复兴的目标上颇为一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国当代文艺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过度洋化或极端俗化的问题,多次在各种文艺讲话或谈话中直陈时弊、对症下药,希望中国当代文艺家能够把个人的文艺创作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中来。毫无疑问,中国文艺复兴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艺复兴的出路在于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总书记多次重申,新时代中国文艺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将人民性作为衡量文艺价值的尺度和标准。古今中外文艺史上的文艺经典作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居多,而脱离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的极少。所以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复兴需要呼唤更多的新人民文艺经典作品的出现。不仅如此,总书记还着重强调:“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16]所以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必须主动传承和转化中华优秀文艺传统的内容与形式,在借鉴和吸纳外国优秀文艺资源的同时,不断拓展中国化与现代化兼具的文艺风格流派和形式样式,要在世界文学艺术之林鲜明地树立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新时代中国文艺复兴风范。
最后是学术复兴,这关涉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内驱力与后劲问题。近现代以来,中国学界倡导中国学术复兴代有传承,诸如清末国粹派的“古学复兴”、五四新文化派的“整理国故”、学衡派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都是试图超越全盘西化的学术模式而探索中国式现代学术的种种努力。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些学术复兴尝试的实际社会功效有限。及至全面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遭遇到比中日甲午战争更大的危机,“学术中国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了中国学界关注的中心[17],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党内优秀的革命学者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原创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长期存在食洋不化、唯西方话语马首是瞻的问题,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要主动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也就是说,要把新时代中国学术复兴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进程。针对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状,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8]。他期待新时代能够催生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让世界听到新时代中国的学术声音。这就要求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立场,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将具体的学术问题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由此才能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贡献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新理念、新主张和新方案。
三、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前提与主体责任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9]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就要求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而且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美历程中不断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三座大山”,赢得中华民族的自由、独立与解放,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两弹一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富强提供了强大的赋能硬核,再到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与崛起,这一切伟大成就的取得都与党的全面坚强的领导分不开。不仅如此,为了跳出黄炎培在延安时期提出的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总书记在新时代又提出了第二个解决方案,这就是党的自我革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刀刃向内、自剜腐肉”[20],不断净化党的肌体,以确保我们党始终能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其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只有坚持三者的完整统一,才能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障。而在这三位一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核心与文化灵魂。按照总书记的最新论断,“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其中,“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新时代的一次巨大的理论飞跃,它“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21]。诚然,中华民族要复兴,中华文化就必须创新,但复兴不是复古,创新也要守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这就是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其中,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22],只有坚守住了魂与根两大脉系,我们才能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文艺复兴和学术复兴,才能为中华民族的经济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最终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切都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所决定的,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有改旗易帜的危险;而割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丧失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只有让彼此契合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才能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进程,最终形成高度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让中华民族以坚定的“四个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然,要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求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必须持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新视野努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因为只有在国际国内和平发展环境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巨轮才能胜利抵达成功的彼岸。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光荣而艰巨的历史壮举,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总会遭遇国际国内各种阻力压力,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就一定能够实现,因为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伟大的中国人民必然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这就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事业奠定了雄厚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基础。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3]他殷切地寄望于新时代广大的中国青年,希望大家勇立时代潮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奋勇争先,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与国家栋梁。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只争朝夕的时代紧迫感,一定要有肩负主体责任的历史使命感,只要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总书记描绘的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