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 年中国暑期档电影创作观察与评论

2023-03-22饶曙光

长江文艺评论 2023年6期

◆饶曙光

根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23 年暑期档(6 月1日至8 月31 日)最终以206.19 亿元的票房收官,系我国暑期档票房首次突破200 亿元大关,创造了暑期档票房新纪录。媒体和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这是在电影票房和电影行业同观众的良性互动下诞生的“史上最强暑期档”,是电影创作与电影观众的双向奔赴[1]。作为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档期与窗口,2023 年暑期档不仅折射出当前中国电影创作的文化镜像,而且是历经新冠肺炎疫情洗礼后国内电影市场回暖与复苏的重要关口,是中国电影的一次“大考”。在此意义上,复盘、研判、反思2023 年暑期档,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提振电影行业信心、优化电影产业结构,提升观众观影频次和水平、加快建设电影强国步伐,具有阶段性的价值经验借鉴意义。

一、电影的政治经济学本质——注意力经济

美国文化学者乔纳森·贝勒借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后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框架,在《电影生产方式:注意力经济与景观社会》一书中,通过对电影生产方式的动态内部化过程的深入研究,明确提出了“人类注意力的生产价值理论”,即电影作为一种典型的“注意力经济”的价值生产关系理论。贝勒将由眼睛发出的观看即注意力视为一种感官劳动,并将这种感官劳动赋予价值生产的维度即被赋予生产力,在此意义上,“电影是观众在其中工作的去疆域化工厂,我们在其中进行价值生产劳动,换句话说,看就是劳动,人们会在观看中产生价值”[2]。回到电影行业本身,话题引领、明星路演、超前点映或超长点映等电影宣发途径、路径,本质上都是提升观众对电影的关注、实现电影作为注意力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在2023 年暑期档中,《孤注一掷》引发观众对网络诈骗的关注、《八角笼中》引发观众对社会底层的关注、《长安三万里》引发观众对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封神(第一部)》引发观众对神话传说的关注、《消失的她》《芭比》引发观众对女性主义的关注等等;2023 年暑期档影片无不通过话题引领、成功出圈,进而引发观影热潮,形成良性观影循环;多样性、高口碑、高热度由此形成2023 年暑期档的核心关键词。与此同时,从王宝强的《八角笼中》到大鹏的《热烈》再到申奥的《孤注一掷》又无不通过超前点映或超长点映、明星路演的模式、方式积累了人气和口碑,为电影市场开拓了更多的观众群体,与观众形成有效的互动,产生了很好的票房效应,从而与更大层面的观众达成共情、共鸣、共振,建立起情感共同体与审美共同体。

例如《八角笼中》关注的虽是底层窘迫的生活经验,但其靠奋斗改变命运的价值内核是与当今观众同频共振的,许多人从中收获了突破困境的精神力量,并乐于随手转发这种由影片带来的正向的情绪价值;它的点映出圈,是《超能一家人》这样口碑崩坏的作品无法实现的,也是《碟中谍》系列电影无法复制的,这是电影在社会情绪层面非常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决定的。总的来说,超前点映或超长点映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三要素,“影片质量和完成度经得起观众检视,故事内容、情感价值能与观众共情共鸣,整个市场吸附了可观的注意力”[3]。客观品质、主观情感、市场大盘三要素齐聚,在“质量内卷”“蛋糕做大”的2023 年暑期档,超前点映或超长点映与中国故事达成了最大程度的共振。基于此,我们必须认知并且反复强调,电影首先是一种经济行为、一种经济活动。电影作为一种典型的注意力经济,需要有更多的话题、更多的议题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需要在单位时间里吸引更多的观众,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话题本身就是当前中国电影票房的杀手锏,也需要更多的电影活动来助推电影成为社会的热点、文化的热点,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这样才能持续把观众吸引到电影院、走进电影院看电影;也唯有如此,才能达成电影作为注意力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进而实现电影产业的良性循环。

2023 年9 月13 日,在北京举办的“新时代、新趋势、新成就——2023 年中国暑期档电影创作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暑期档的火热,国产电影的持续发力,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作品的需求,更折射出电影人在艺术创作当中的成熟与进取”[4]。这种成熟与进取在近年电影创作中的一个显著趋势与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越发注重情感价值而非特效价值。史蒂文·沙维罗在《后电影情动》一书中指出,“数字技术加上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关系已经产生了生产和表达生活体验的全新方式”[5]。这是一种与20 世纪的媒体形式完全不同的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对传统电影的颠覆是结构性的,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都不可避免地因新媒体技术而发生重要的变化,它不仅使得电影的美学范式从古典美学向奇观美学转场,而且使得电影的生产方式从单纯的“注意力生产”向更赋情感价值的“情动力生产”嬗变,即从注意力经济向情动经济嬗变。在这种变化下,无论是话题引领,还是明星路演、超前点映或超长点映,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更应该进一步认识、认知电影作为注意力经济的基本特性、本质,尊重电影作为注意力经济的逻辑和规律,努力实现电影作为注意力经济的市场效应。这就需要电影相关方对电影制作、宣发有更长时间的布局,以增加影片的可预期性,让影片的宣发营销得以充分展开,以实现电影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6]。

二、电影美学的核心问题——电影与观众的关系

电影理论家钟惦棐在《电影美学:1982》一书中指出:“在电影美学体系的构建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与观众的关系问题,因为电影须臾不能脱离观众。”[7]可以说钟惦棐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遗产之一就是告诫我们电影美学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电影与观众的关系。在2035 年建成电影强国的远景目标下,“在面向创作、面向银幕、面向市场的实际需求中,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中,新时代电影理论与批评需要成为电影发展、电影强国建设的智囊,起到引领、反哺与互动的现实作用”[8]。新时代背景下,笔者提出的共同体美学“最核心的问题和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力图在中国电影的具体实践中全方位构建电影与观众的新型契约关系:电影与观众不是一种竞争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即通过对话、互动与契约形成(创作者、文本与观众的)共同体”[9]。正是基于共同体的视野,媒体和业内人士才纷纷用“电影创作与电影观众的双向奔赴”来概括2023 年暑期档的整体盛况。对于电影来说,观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了解观众、尊重观众、满足观众,进而引导观众都是第一位的。本土观众对于本土电影的信任和热爱有增无减,构成了中国电影长期向好的观众基础、群众基础。

在2023 年暑期档中,《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孤注一掷》这三部中小成本电影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与观众的热切追捧不可分割。具体来说,首先,这些影片本身的内容表达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和广泛的关注度;其次,这种话题性又具有比较强的社会现实关联度,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观影需求,因此能不断掀起新的观影热潮;再有,这些影片的宣发与营销最大层面上考虑了新观众群体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观影需求。例如,《消失的她》“治疗恋爱脑”,《孤注一掷》“多一份观影,少一份受骗”,都具有很强的社会联动性和社会情绪表达力度,为开拓新观众群体埋下了话题发酵的情感种子。因此这些影片不仅成为一个观影热点,而且成为了一个社会话题热点。又如,《八角笼中》聚焦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生活困境,与底层大众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封神(第一部)》作为一部国民神话史诗电影,不仅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发展和提升,而且对于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创新性发展,如何让影片的主题和内涵能够与当前年轻观众的价值观相协调、相适应,提供了更具“中国性”的人文美学表达范式;无独有偶,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也在美学层面上提升了动画电影的表达空间、想象空间,开拓了具有史诗风格和史诗气质的中国动画电影的新美学范式,影片融入的48 首唐诗引发观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烈反应。而反观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碟中谍》系列却遭致滑铁卢。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这部上映近20年的好莱坞工业系列电影的第一批观众已经老去,其受众群体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好莱坞系列电影大片的主打产品,尽管场面宏大、特效与视听奇观让人叹为观止,但却无法避免地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由此来看,模式化、保守化已经无法有效可持续地吸引观众,相反,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才是票房最根本的良药,更重要的是,“在引导观众观影的同时,还要不断拓展新观众群体,同时加强对观众审美能力的培养,让执着于内容创作、追求艺术品质的影片能够得到合理的市场空间”[10]。

在2023 年暑期档中,以《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八角笼中》《封神(第一部)》《长安三万里》《热烈》《我爱你》《芭比》为代表的影片,“从头部、腰部到基座,构成了一个多元理想的电影生态格局、电影市场模型及其产品类型结构”[11]。中国电影长期存在的结构性、观念性、体制性问题,在2023 年暑期档中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与平衡。相较北美和日韩电影市场,在当前中国电影市场格局中,头部电影所占比例普遍偏大,占据了国内电影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有关这一问题,2023 年6 月29日,在成都举办的“中小成本电影繁荣发展暨峨眉电影集团项目研讨活动”上,与会专家指出,“头部电影并不是中国电影创作和生产的常态,中小成本电影才是国内电影的主体”[12]。这就需要我们要不断去化解包括周末档、国庆档、暑期档、春节档在内的国内重要档期中的电影市场结构的不平衡问题,“以头部电影为主体,腰部电影为补充,中小成本电影为多样支撑”[13]。因为单靠头部电影和重工业电影,不仅会带来观众的审美疲劳,而且会导致整个电影行业的流血不畅,出现发展的低迷。因此,从行业观念和工业实践上努力让腰部电影、中小成本电影与头部电影实现良性的互动,进而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努力找到更多的途径来帮助腰部电影与中小成本电影有效对接自己的目标观众群体,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对于调节和提升当前以及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三、优化电影产业结构与生态——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

在力图实现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到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远景目标下,中国电影面临着包括银幕数量与观影人次、电影生产体量与电影艺术质量、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与西方观众观影需求等多重前所未有的结构性矛盾与障碍。在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存在的结构性不平衡中,头部电影市场占比过大,腰部电影和中小成本电影如何求生存求发展,是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一方面,在周末档、暑期档、国庆档、春节档观影是缓解这种结构性不平衡的刚需;另一方面,头部电影获得的高票房,在有效带动电影市场热度和电影票房增长的同时也带来电影发展更大的不平衡。如何找到更多的途径来帮助腰部及以下电影,比如《长沙夜生活》《深海危机》这样的中等投资电影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困境,需要借助智识层面的方法论提供解决之道。笔者提出的共同体美学来源于中国电影的具体实践,致力于推动与深化新时代电影理论(批评)与创作(市场)的有效对接与良性互动。在利益共同体协同发展的视角下,电影市场不能成为某一种类型电影的“专卖场”,而应是“电影超市”。“电影超市”意味着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度方针就是坚持电影创作的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更重要的是相互之间可以达成更多的共同体。电影在所有艺术中对共情度要求最高,没有共情度就没有电影的高票房。电影市场需要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受教育程度观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不断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实现电影市场的可持续繁荣,即努力达成创作者、文本与观众的共同体。

基于利益共同体协同发展的视角,笔者认为,中国电影未来发展需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首先,在利益共同体的协同发展中,除了继续保持头部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生产创作的常态化发展态势之外,还需要推动大量高质量的中小成本电影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优化周末档、暑期档、国庆档、春节档等重要档期的电影市场生态格局,培养更多的目标观众群体,让电影市场的供需结构更加合理,以此达到优化电影生态、持续平衡发展的理想状态。其次,要实现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依赖于制片业、制片公司的强大,向制片倾斜,打造高质量的制片业,做大做强包括制片公司在内的制片业是保证电影创作持续平衡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通过市场本身的规律化运作与行政力量的前瞻性布局的合力推动制片业的逐渐强大,才能为电影创作者提供可持续创作的良性生态环境,才能让电影产业、电影行业整体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巩固,中国电影也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第三,近年来,国家电影局创立了“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开始组织实施新力量人才培训计划、推介新力量电影活动,提升新生代导演的自信心,扩大影片的宣传规模和影响力。2023 年8 月29 日在长春举办的以“新时代·新征程·新力量——电影和观众在一起”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论坛嘉宾一致认为“对中国电影而言,新力量强则电影强,新力量强则电影事业前程似锦、充满希望”[14]。近年来年轻导演即“电影新力量”不断出现和涌现,成为中国电影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此,国家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表示,“新力量的出现和成长,带来电影形态、类型与话语方式的新变革,带来电影融资模式的新尝试,带来媒介融合与人才跨界的新可能,成为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为中国电影的未来积累下了宝贵的资源”[15]。像黄渤、陈思诚他们已经从十年前的新力量成为如今的中坚力量,而且也在带动、培养更多的新力量;2023 年暑期档更是涌现了一批对电影创作规律有着清晰认知的新鲜血液,《消失的她》导演崔睿、刘翔,《长安三万里》导演谢君伟、邹靖,《孤注一掷》导演申奥,《我经过风暴》导演秦海燕,《学爸》导演苏亮,《最后的真相》导演李太阁,等等。中国电影本身的活力来源于创作、来源于人才、来源于更多青年导演、来源于更多新力量,通过新力量不断给中国电影注入更多活力,带来各种各样的新类型,或者说类型杂糅,带来各种各样新的可能性,并且让观众获得更大的一个观影享受的空间以及更多的观影福利。为了保障和培养、培育更多中国电影“新力量”,需要形成合理的电影体制、机制,尤其是以中国式监制的方式形成一个有效的体制和机制来可持续培育、培养更多的新力量导演,这是中国电影成功的核心关键所在。当前电影行业正在从导演中心制向制片人中心制推进,制片人作为统合“创作者、文本与观众”共同体的关键人物,多以监制的过渡身份而存在;因此,在一部电影的资源整合和资源配置中,监制起到至关重要的协调与统筹作用。比如《最后的真相》主演和监制都是黄晓明,他曾坦言律政电影在中国并不是热门题材,导演李太阁卖了房子倾力投入,他如果不参与的话,导演的梦想可能就没有了。因此,只有通过体制性、政策性的改革,给予更多税收的优惠与行业帮扶政策,才能真正从行业实践的迫切需求中推动中国电影的强国建设,才能保证我们有更多的新力量能够推动中国电影不断地开创、开拓新的发展局面。正如中宣部副部长胡和平在2023 年全国电影工作会上强调的,“2023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电影全面复苏的关键之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力推动电影市场、电影产业恢复发展,要健全现代电影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要健全组织保障体系,为建设电影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结语

国家电影局在推出“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时,同时提出“电影与观众在一起”的主张,这一主张要求我们“真正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拍出的电影要能够生动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要深刻挖掘人民群众丰富动人的内心世界,要真情描绘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与坚守,使电影与人民的创造实践和思想情感同频共振,要不断推进深化电影市场改革,全方位满足广大观众的观影需求,建立起电影与观众更为紧密的互动关系”[16]。未来,培养更多的电影观众走进电影院,引导观众消费,需要使电影从社交属性转移到审美属性并且达成平衡和统一,需要通过更加优质的内容表达和动情的情感表达,需要一个更加平衡的电影市场生态格局。总之,我们需要引导观众的观影,不断拓展新观众群体,不断培育更多观众,形成更多的观影的频次,同时提升观众的审美能力和培养观众的审美习惯,让更多优质的电影产品得到一个合理的市场空间、观众的追捧以及市场的回报,最终使中国电影整体层次的发展走向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2023 年暑期档所取得的206.19 亿元的高票房、5.05 亿的高观影人次、3461.7 万的高放映场次,不仅给中国电影发展带来了更多信心,而且使电影行业的所有参与者更加紧密地形成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形成创作者、文本和观众的共同体,为不断开拓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局面、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建设电影强国作出了可见的阶段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