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战争过渡阶段人民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2023-03-22刘羽燕

军事历史 2023年4期
关键词:后勤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丛书

★ 刘羽燕

1945 年9 月抗日战争胜利至1946 年6 月全面内战爆发,这一阶段可以看作解放战争的过渡阶段,其间的战略部署和谋划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和走向。在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政治形势、作战对象的变化和敌我力量对比的状况,及时作出了党的军事战略转变的决策,这一转变的中心即作战形式由游击战为主转变为运动战为主。这一作战形式的转变,为行军打仗带来新的变化,也为后勤保障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比如,部队集中,机动性大,作战任务突然;物资消耗量巨大,需求点集中;伤员数量大,抢救时间集中;部队行动运输量大,运输距离远等等。当时人民军队面临的条件一是物资匮乏,二是供应不畅,三是各地区标准不一。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加强对后勤工作统一领导,各战略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破解了物资匮乏、供应不畅等难题,此外,还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提高了后勤保障的效率。目前,学术界关于后勤工作的研究多集中在通史或者有关战役保障的相关著作中,对解放战争过渡阶段并未太多关注①相关著作及论文可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三卷本),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1999 年;陈佳:《第五次反“围剿”中松毛岭战役的后勤保障》,《党史教学与研究》2021 年第6 期;王彦龙:《上甘岭战役后勤保障工作探析》,《理论观察》2021 年第12 期;夏振宁、李相影、张旭:《解放浙江沿海岛屿作战后勤保障工作研究》,《军事历史》2020 年第5 期。。本文拟结合相关史料,对这一阶段人民军队的后勤工作进行探析,以期深化解放战争史研究。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加强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紧迫性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一方面积极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谈判,为发动内战争取充足的准备时间;另一方面积极调动兵力部署内战。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确立“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在力争和平民主的同时,做好应对全面内战的准备。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战略方针的调整,对于刚从抗日战场走出的人民军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涉及到武装力量、武器装备、物资供应以及卫勤保障等方面的部署、调配与安排。解放战争过渡阶段的后勤保障工作也正是在此种条件下展开,并逐步发展的。

(一)物资短缺

充足的物质力量无疑是打赢战争的重要因素。然而,当时人民军队遇到的首要困难是缺少“部队装备和各种军用器材”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年,第167 页。。据时任军委作战部一局参谋刘长明回忆,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装备落后,通信器材稀缺,不可能也没有条件采购现代化通信器材……更没有条件设置永备通信线路”,“少量的有线通信器材,只是在机关内部使用”。②刘长明:《回忆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军事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总参谋部·回忆史料(1927—1987)》,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年,第229 页。挺进东北的部队,由于“武器和弹药十分缺乏,加之扩军工作发展很快,武器装备更趋紧张”③萧华:《开辟辽东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解放战争时期过渡阶段军事斗争·回忆史料 表册 参考资料》,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年,第350 页。。上党战役中,也出现“装备差”,“弹药奇缺”,甚至“新兵到连队只好使用刀矛”的情况。④周文龙:《上党战役中的后勤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解放战争时期过渡阶段军事斗争·回忆史料 表册 参考资料》,第34 页。其次是“粮食不足,蔬菜不能充分供给”⑤梁锡昌:《延安时期总部后勤保障与机构的演变》,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总参谋部·回忆史料(1927—1987)》,第287 页。。据时任中共中央军委直属机关供给部(后称军委直属机关供给部)供给处处长的梁锡昌回忆,“1945 年,陕北春季久旱无雨,农作物歉收,供给上遇到很大困难”,为了度过荒年,中共中央提出“节食备荒”的口号,“边区政府相继两次通知,降低供给标准”。⑥梁锡昌:《延安时期总部后勤保障与机构的演变》,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总参谋部·回忆史料(1927—1987)》,第287 页。此外,“被服材料是当时最难解决的供给物资之一”⑦《李鸿鸣回忆中原军区的军需生产情况》,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生产历史回忆资料》,1990 年,第921 页。。随着形势的发展,依靠当地党和政府“就地筹措”已不能满足部队需要,况且队伍在一天天发展壮大,被服等物资消耗迅速增加,后勤供给任务越来越繁重⑧袁德良:《牡丹江生产基地及东北部队军需材料工作琐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回忆史料》(1),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年,第887 页。。“东北棉花布匹奇缺,冬季将届,四十余万军队与工作人员冬衣无着”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文献》(3),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年,第76 页。。时任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的周文龙在回忆上党战役时也曾提到,“部队在打援运动战中,军服、军鞋的消耗数量最大”⑩周文龙:《上党战役中的后勤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解放战争时期过渡阶段军事斗争·回忆史料 表册 参考资料》,第35 页。。

(二)运输困难

物资的运转、调配也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环节。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在利用日伪军控制要点的同时,借助美军海空力量运送国民党军进入东北,并迅速调动兵力沿平绥、同蒲、津蒲等铁路向解放区积极推进,企图控制华北、华东战略要地和交通线,以此分割解放区,打开陆路进入东北的通道。对于初入东北的东北人民自治军而言,在交通不便、运输工具有限的情况下,已接收的“许多物资不能及时外运给远离沈阳的部队”⑪高文智:《东北军区及中南军区的军需生产》,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回忆史料》(1),第882 页。。太行山地区也有此类情况。据时任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供给处处长的李鸿鸣回忆,“由于太行山地区不生产棉花,主要依赖冀南等平原地区供给。运送棉花要越过平汉铁路等敌人封锁线,运输非常困难”①《李鸿鸣回忆中原军区的军需生产情况》,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生产历史回忆资料》,第921 页。。影响物资供应的不仅仅是交通问题,同样也依赖于各级后勤组织的建立和配合。1946 年4 月8 日,毛泽东致电林彪、彭真,强调尽快建立各项后勤组织,并指出:为大规模作战所不可少的各项后勤组织,例如粮食供给、兵源补充、民兵游击队配合作战等项,必须迅速在北面组织起来,南面机构及人员必须大量北移,并须从速,迟则不利。②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选》,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 年,第275 页。

(三)卫勤保障无法满足战事发展要求

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作战区域的扩大,对卫生勤务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当时部分战略区出现医疗技术力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医务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有时,部队为了寻求有利战机,经常连续行军,连续作战。因此,不间断地对部队实施强有力的卫勤保障是一项十分重要又关键的工作。但当时,不论是药品、技术还是卫生人员都难以满足战事需要。据时任晋察冀军区第4 纵队直属阳高医院院长的王义之回忆:“第4 纵队的卫勤保障工作遇到的又一困难是缺少药品器材。那时,上级所发寥寥无几,卫生部门药品器材的主要补给是靠取之于敌。每逢战斗结束打扫战场时,各部队就把收缴的药品器材集中起来,上缴统一使用。但单靠这一来源也满足不了需要。”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回忆史料》(1),第716 页。1946 年5 月4 日,穆迪生在《关于四平保卫战卫勤工作给东北民主联军卫生部的报告》中指出:“卫生部最感困难的,计绷带布、纱布,这两项大的战斗消耗最多;其次,为棉花、外用药、一般外科器械、卫生人员。”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文献》(3),第56 页。

(四)供给标准不统一

供给标准不统一也增加了后勤保障的难度。抗日战争胜利时,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已发展到约132 万人,民兵268 万人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3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年,第3 页。。这样庞大军队的供应,主要依靠各战略区自行筹措,自主经营。由于长期的分散活动,各战略区甚至一个区内的标准制度不一,这就给大兵团作战和运动战带来不便。⑥《中央军委电聂肖罗刘:速送边币给黄克诚》(1945 年11 月2 日),转引自张德良、徐庆儒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解放战争时期)》,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 年,第8 页。比如,晋察冀军区在《关于各种经费供给标准暂行规定的命令》中,指出“自反攻以来,各部队在供给制度上表现非常困乱,以致浪费了许多的经费与物质”⑦《晋察冀军区关于各种经费供给标准暂行规定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文献》(3),第15 页。,“军区未能作出及时的统一开支标准”⑧参见《晋察冀军区关于各种经费供给标准暂行规定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文献》(3),第15 页。是这种浪费与混乱的原因之一。另外,供给标准不统一也为大部队长距离转移带来了困难。当时,从延安、晋绥等解放区开赴东北的干部与部队,大多走陆路,经冀中、冀东、热河去东北。大部队经过冀中地区时,“在该地兑换之边币只够一星期用”,中央军委电告晋察冀军区:“送边币5000 万元至1 亿元到冀东,以备该师开赴东北。”⑨《中央军委电聂肖罗刘:速送边币给黄克诚》(1945 年11 月2 日),转引自张德良、徐庆儒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解放战争时期)》,第8 页。晋绥边区也有这种情况,“各地物价不一,时涨时跌,因而影响了沿兵站线过往人员的生活,致使精力不足,不能按时行进”⑩《晋绥边区行署财政处、军区后勤部关于沿兵站线过往人员供给标准的规定》(1946 年3 月10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文献》(3),第45 页。。

二、后勤部门的运转与调整

解放战争过渡阶段,根据中共中央加速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的决策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中央军委迅速抽调大批军队挺进东北,撤出已被国民党军包围的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北、湖南、河南(豫北除外)等地区的人民武装,这样大部队的转运和“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战略部署都大大增加了后勤工作的难度。这一阶段后勤保障工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即,如何获取充足的物资?如何调配使用物资?如何保障部队运行顺畅高效?对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进一步加强对后勤工作的指导,各战略区也相应地进行了探索性准备,在边打边建中,各战略区的保障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一)如何获取物质资源

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强大的国民党军队,人民军队后勤保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获取充足的物质资源。自行生产、随时搜集以及禁止浪费是当时人民军队获取和保存物质资源的主要办法和措施。早在1945 年4 月25 日,朱德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论解放区战场》报告时指出,“要加强后勤工作,诸如供给、卫生、兵工等事项,要使其能应付现在战局的需要,并对反攻之需要有打算,有准备,以期大动用时不致匮乏,这是后勤工作的方向”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282 页。,同时,指出解放区战场几年来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即当时最困难的是“部队装备和各种军用器材问题”,而解决方式“一是夺取敌人武装自己;二是就地取材;三是自己从敌人手中夺取部分机械,建设简便的军事工业。医药方面,采取兼用中西的原则,主要靠缴获与购买,自己也有部分的制造”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 册,第275 ~276 页。。

中共中央深知自给自足的重要性,一直将发展生产放于首位。1945 年11 月7 日,毛泽东在《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一文指出,“增加粮食和日用必需品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救济饥民、难民,供给军队的需要,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只有减租和生产两件大事办好了,才能克服困难,援助战争,取得胜利”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 册,第786 页。,同时,还对留在后方的领导干部,提出要“不失时机,布置减租和生产两件大工作”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 册,第787 页。,要求他们“在不妨碍战争、工作和学习的条件下,部队、机关、学校仍要适当地参加生产,才能改善生活,减轻人民的负担”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 册,第787 页。。各解放区减租减息和生产运动的开展,解决了人民的经济困难,支援了军队建设,奠定了战胜敌人的物质基础。随后,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在《对执行中央关于今后6 个月工作方针问题的指示》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区人民负担,较日本投降前增加数倍(部队扩大一倍,过往部队供应补充任务繁重,野战部队无法进行生产),有些地区人民情绪发生变化。因此,你们一方面要用大力贯彻减租减息及组织群众的冬季生产,准备明年开展大生产运动。另一方面还必须严格执行机关部队之编制,厉行节约,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开支。”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73 页。1946 年3 月15 日,东北局在《中共东北局关于机关部队生产运动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各机关部队应根据以前在各解放区大生产的经验,立即迅速发动与组织机关部队的生产运动”,提出从1946 年下半年起,各机关部队要做到“伙食费的自给和大部自给,并生产能够自给两月以上的粮食”⑦《中共东北局关于机关部队生产运动的指示》(1946 年3 月15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文献》(3),第48 页。。

中共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方针的制定,就是计划集中力量争取控制和发展东北,以改变国民党军在战略上对我长期四面包围的局面,并依靠已有的工业和资源,将东北建成中共的主要战略基地,以支援关内各解放区的斗争。1945 年10 月14 日,以晋绥军工局、延安军工局抽调的军工干部为基础的东北军区军工部成立。11 月,军工部由沈阳撤至通化,开始组建兵工厂(枪厂、子弹厂、修理厂),后又迁至延吉、图门一带建厂。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72 页。1945 年12 月28 日,毛泽东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中,再次强调从事生产的问题,“除集中行动负有重大作战任务的野战兵团外,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 册,第889 页。。至1946 年7 月,东北军区各兵工厂共生产手榴弹12 万枚、子弹30 万发、掷弹筒20 门。同期东北各军区亦相继组建军工机构,开始军工生产。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72 页。1946 年5 月,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发出作战预备号令,要求“各战区即应根据整个作战意图,布置侦察、通信、兵站、医院、粮食等项工作”,各个兵工机器随即全部开动,加紧赶制手榴弹、炮弹、炸药、手雷、地雷、刺刀、铁镐等。在不影响矿山工作的条件下,其机器可以一部改为军工生产。④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81 页。

其次,注意搜集、抢运物资。据高文智回忆,“当时,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敌伪物资,分发给就近部队和机关”,“从苏军手中接收了日军设在沈阳的3 个储备库,即918 枪械库、581 军需被装库和532 军需日用品仓库”。⑤高文智:《东北军区及中南军区的军需生产》,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回忆史料》(1),第882 页。再如,根据时任东满临时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萧华回忆,部队进入东北后,为了解决物资短缺问题,后勤部长吕麟组织工作人员走城镇、钻深山,收集日伪军溃退时丢弃的武器弹药、被服、军械物资和医药,在深山里寻找日伪的地下仓库,并和苏联红军联系,利用各种方式搬运他们缴获的仓库里的武器弹药。通过这些方法,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收集了大批武器装备、医药、被服、兵工机器。尤其使人兴奋的是,还收集了一批山炮、野炮、轻重机枪。东北军区用这些武器成立了炮兵连、机枪连、炮兵团。⑥参见萧华:《开辟辽东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解放战争时期过渡阶段军事斗争·回忆史料 表册 参考资料》,第350 页。1946 年3 月,东北民主联军从沈阳撤退时,经过3 天紧张抢运、搜集,总后勤部共运出机器、器材、材料50 余车皮,被装、布匹、弹药约500 车,向沈阳外围疏散。同时,在抚顺,转移出机器、物资、汽油240 车皮,弹药450 车。随后,又从南满抢运出物资3000 余车皮,伤员1.5 万人。在其他城市,东北民主联军按照“东西能带走多少带多少,技术人员要尽量动员撤走”⑦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79 页。的精神,积极抢运各种物资和动员技术人员至北满地区。1946 年11 月3 日,中央军委给薄一波、杨立三并刘伯承、邓小平、滕代远《关于生产迫击炮弹等问题的指示》中,在肯定迫击炮对于作战的重要性,建议要大量制造的同时,强调原材料除了尽可能地生产之外,还得依靠收集各种弹壳,翻造子弹炮弹。⑧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88 ~189 页。这种方式也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了充足的物资基础。1946 年3 月,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成立。航校成立所需的大部分物资也来源于收集。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即派人赴东北各地收集航空器材及航空油料。至1946 年春,共收集到各型破旧飞机120架,发动机200多台,仪表100多箱,油料近千桶以及其它航空器材聚集于通化,为航校成立准备了物资基础。⑨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77 ~178 页。

当然,在组织生产和搜集材料中,中央更注意提倡力戒浪费。中共中央多次在电报、指示、规定中提出要防止浪费,爱惜原料。由于长期遭受战乱,各解放区经济形势不一,其中最困难的是中原军区。1946 年6 月1 日,毛泽东致电中原军区郑位三、李先念、王震:“全面内战不可避免,须求自救之道,如一方面节省用费,留出准备突围时费用;另一方面麦子已熟,向民众征收粮税。”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81 ~182 页。1946 年7 月20 日,中共中央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进攻》的党内指示中指出:“为着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必须作持久打算。必须十分节省地使用我们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力戒浪费。必须检查和纠正各地已经发生的贪污现象。必须努力生产,使一切必需品,首先是粮食和布匹,完全自给。必须普遍植棉,家家纺纱,村村织布。即在东北亦应开始提倡。在财政供给上,必须使自卫战争的物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又必须使人民负担较前减轻,使我解放区人民虽然处在战争环境,而其生活仍能有所改善。”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3 册,第379 页。同时,勉励全党“我们是一切依靠自力更生,立于不败之地,和蒋介石一切依靠外国,完全相反。我们是艰苦奋斗,军民兼顾,和蒋介石统治区的上面贪污腐化,下面民不聊生,完全相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一定要胜利的。我们面前存在着困难,但是这些困难能够克服和必须克服”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3 册,第379 页。。与此同时,各战略区相继发出“节衣缩食”“避免人力物力浪费现象”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82、184 ~185 页。的指示。

(二)如何调配资源以支援战争

解放战争过渡阶段,后勤工作随着战略部署的调整而调整。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部队如何组织调配供应物资以保障兵团作战,是当时后勤工作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首先,“尽快建立各项后勤组织”⑤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79 页。。1945 年9 月,中央军委任命杨立三为军委总后勤部部长,领导全军的后勤工作,但长期未成立机构,部队后勤工作主要由各大战略区、野战军分别负责。⑥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史资料》第3 卷,北京:长征出版社,1994年,第11 页。这也是考虑到当时各大战略区比较分散,统一调配难度较大。随后,各大军区也纷纷设立后勤部。比如,1945年10 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后勤部,下设供给部、卫生部、军工部、兵站部、铁路管理局、东北银行总行、军械处等机构。⑦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史资料》第3 卷,第547 ~548 页。同年底,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为适应随军转战及接应出关部队的需要,将总后勤部分成前总后勤部与野战后勤部。前总后勤部由叶季壮为部长,负责供应阻击进犯铁岭、抚顺之敌的南满部队。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迅速组织和接应关内部队和干部进入东北的指示精神,派出高文智、王亢、张汝光等组成野战后勤部,携带一批武器弹药、被装物资开赴锦州地区,接应出关部队。在北宁路被切断后,又转向朝阳地区接应。对该地区出关的新四军第3师进行了补充。⑧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75 页。1946年3 月,晋冀鲁豫军区设立后勤部,周文龙为部长,周玉成为副部长⑨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史资料》第3 卷,第141 页。。4 月6 日,毛泽东致电林彪、彭真,强调各级后勤组织“必须迅速在北面组织起来,南面机构及人员必须大量北移,并须从速,迟则不利⑩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75 页。,以应对敌军进攻。随后,东北民主联军成立军械局,并将通化设为民主联军后方中心,主要物资都集运于此。

其次,颁发新的供给标准和规定。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供应,主要靠各战略区自行筹措,自主经营。虽然这样一定程度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由于长期分散活动,各个地区标准制度均不统一,这就给大兵团作战带来不便。对此,各军区在过渡阶段均发布了相关规定,如1945 年11 月15 日,晋察冀军区发布关于各种经费供给标准暂行规定的命令⑪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文献》(3),第15 页。。为更好地规范统一各部队的供应标准,1946 年1 月总后勤部发布《关于1946 年部队供应标准》的通知,除了粮食标准之外,对其他的供应标准均作出详细规定①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资料选编》(1),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 年,第74 页。。此外,为解决各地物价不一、时涨时跌,影响沿兵站线过往人员的生活问题,晋绥边区于1946 年3 月10 日发布《晋绥边区行署财政处、军区后勤部关于沿兵站线过往人员供给标准的规定》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文献》(3),第45 页。。针对运行中的实际情况,1946 年3 月10 日,中共中央调整了供给标准和任务,“边区1 月财经会议所决定之1946 年部队供给标准及生产任务经3 月供给会议讨论,其中诸多不合部队实际情况,兹为保证部队在练兵生产任务下得到必要的物资供给,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以解除部队困难,巩固部队,并根据紧缩开支的精神,决定全军区实行统一的以实物为基础的1946 年供给标准与生产任务”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78 页。。

第三,建设完善兵站运输线。兵站是连接各战略区的关键点。据周文龙回忆,“兵站运送的物资,主要是弹药和熟食蒸馍。因为在大雨滂沱的情况下部队无法炊烟,在敌情变化大的情况下,部队调动频繁,尤其在追击敌人时,更是无法等待煮饭就餐”④周文龙:《上党战役中的后勤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解放战争时期过渡阶段军事斗争·回忆史料 表册 参考资料》,第35 页。。因此,“随军兵站的设立,紧跟部队作供应,是十分重要的”⑤周文龙:《上党战役中的后勤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解放战争时期过渡阶段军事斗争·回忆史料 表册 参考资料》,第35 页。。1945 年9 月(一说10 月9 日⑥参见张德良、徐庆儒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解放战争时期)》,第13 页。),晋察冀军区发布命令组建军区兵站部⑦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72 页。,对于兵站的任务、职能、秩序与运输范围作了详细规定,保证了全区部署调整中的运输秩序和运力使用。1945 年9 月13 日,晋绥军区下达《关于重新建立兵站计划的命令》,对兵站的组织、干部配备、运输安排、建立联系与制度、统一兵站领导与管理等问题,重新作出明确规定⑧徐庆儒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战争后勤史简编》,北京:金盾出版社,1990 年,第303 页。,同时,还为适应战争的需要与发展,配备了驮骡和大车,并在黄龙、关中等地建立兵站,设立兵站线,保障了各种物资的顺利运行。1945 年11 月14 日,中共中央在《关于以锦州地区为战略枢纽布置工作致冀热辽分局电》中指出,“为我军建立稳固后方,设立兵站线,供给粮食,收容伤病,输送干部,确保锦朝铁路线于我手”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文献》(3),第14 页。。在华北、山东各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和部队开赴东北的过程中,沿途各兵站积极配合,保障过往部队。到1946 年夏,各战略区基本上形成了以“总兵站—兵站—分站”为骨干的运输网络。各地因地制宜,发展陆路、铁路或水路交通,动员军力、民力参加运输工作,特别是为保证出兵东北和调整战略部署而进行的运输工作。

(三)如何提高卫勤服务保障工作效率

战争形势的发展也为后勤工作带来新挑战和新要求。除了保障物质力量和畅通供应链以外,卫生勤务建设和干部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卫生勤务建设一定程度上能保障再生战斗力的发挥,以增加部队的作战力量,而干部队伍建设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后勤的保障能力。

第一,加强卫勤力量建设。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卫生勤务部门的任务更加繁重,所需人员物资激增。各战区的卫勤部门均十分重视加强卫勤力量建设。1946 年2 月25 日,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发布《关于1946 年卫生工作方针》提出,训练干部,提高技术,为今后的第一方针,一切设施及工作作风,当围绕着这一方针。⑩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文献》(3),第37 页。关于技术工作要求方面,制定并下发《关于目前技术工作指示》,要求继续推行外伤新疗法,努力实现3 个月治愈1 个骨折伤员的要求。关于1946 年卫生工作,卫生部在另一指示中,要求要围绕普及防疫注射、根除疟疾、防治疥疮这三方面展开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77 页。。关于医院建设,囿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只能先提出“先建设必须的医疗器械、初步设施”,逐步“向正规的科学化的目标前进”②张德良、徐庆儒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解放战争时期)》,第12 页。。到1946 年5 月,晋冀鲁豫军区有4 所医院,58 个收容所,可收容伤病员18000 名。③参见张德良、徐庆儒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解放战争时期)》,第12 页。此外,部队药品匮乏也是这一时期的突出难题。各战略区也加快了制药厂的建设。据周文龙回忆,北委泉制药厂在厂长韩纲的领导下,生产出不少急用的葡萄糖,还有草本止血单方以及防止流行疟疾的奎宁、柴胡等药物④参见周文龙:《上党战役中的后勤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解放战争时期过渡阶段军事斗争·回忆史料 表册 参考资料》,第33 ~34 页。,很好地保障了上党战役。东北军区、陕甘宁边区均成立了制药厂,解决了部队三分之一的药品需要。为了保证药品使用的规范,1946年4 月,中央军委还制定了《司药法规草案》和《司药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了药品使用。⑤参见张德良、徐庆儒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解放战争时期)》,第12 页。

第二,加快卫生干部的培训。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后勤工作面临新的转变。各战区也利用间隙,培养完善卫勤干部的培训。比如,1945 年10 月14 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在《西线战役政治工作计划》中提出:加强战时后勤部门的政治工作,适当的配备干部与党员,保证战时供给给养、运输担架、救护医疗等工作准时完成。⑥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72 页。1946 年2 月1 日,晋察冀军区颁布《卫生人员津贴暂行标准条例》,进一步保障了卫生勤务人员的权益。《条例》总则中指出,为尊重技术,提高技术并鼓励积极负责忠实于革命的卫生建设事业,特制订此条例。《条例》还规定,按医药卫生理论知识、医疗、卫生药剂、教育工作经验、斗争历史、现任职务、年岁与身体强弱等条件评定不同津贴标准。除享受同级军政人员应得待遇外,另加优待津贴,分别为小米10 斤—200 斤,折合市价发给。⑦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76 ~177 页。另外,面临医务人员奇缺的情况,晋绥军区通过创办卫生学校,加快培训卫生骨干。⑧参见张德良、徐庆儒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解放战争时期)》,第18 页。晋冀鲁豫军区在《关于1946 年卫生工作方针》的指示中也提出了组织正式学校、开办干部轮训班、组织在职学习等三种训练方法。⑨参见张德良、徐庆儒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解放战争时期)》,第18 页。卫生干部的培养提高了卫勤队伍整体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壮大了卫生队伍,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做了充分准备。

三、战时支前的组织指挥与群众动员

1945 年9 月至1946 年6 月,面对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犯,各战略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先后组织了几个较大战役,诸如上党战役、绥远战役、津浦铁路徐(州)济(南)战役、邯郸(平汉)战役、四平保卫战等。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后勤工作的保障。动员群众支前是这一阶段后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战略区积极动员、合理组织,为保障作战部队的物资需要、保证战役战斗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周文龙所言,在上党战役中,“除手榴弹、炸药之类我们军工厂已作了必要的准备外,其余就得靠地方支援,比如,打潞城、壶关、长子县城时,群众自动跟着部队,带路、抢救伤员、送吃的,附近地区的群众成群结队地自动跑来参战。部队在打援运动战中,军服、军鞋的消耗数量最大,从部队军鞋工厂生产的和地方制作的布鞋总数为150 多万双,并制作棉衣1 万多套,都及时送到部队”⑩周文龙:《上党战役中的后勤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解放战争时期过渡阶段军事斗争·回忆史料 表册 参考资料》,第35 页。。

(一)成立支前指挥部,合理分工

战役后方建立指挥部与地方政府统一配合,指挥支前动员、物资运输、救治伤员等工作。比如,晋冀鲁豫军区在上党战役中建立了太行、冀南和太岳两个后方指挥部,统一指挥支前动员、前后运输、伤员救治、后方纪律维护诸工作。从9 月7 日至28 日,太行、冀南、太岳战区各专署、县、区、乡都组建了后勤指挥部,开设支前总站9 个,分站27 个。地方政府各级领导亲自指导所辖地区的后勤保障和支前工作。①参见张德良、徐庆儒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解放战争时期)》,第19 ~20 页。

(二)合理组织支前力量

抗战胜利后,群众热情高涨。因此,如何引导好广大群众的热情,是当时后勤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采取精炼的方针,作出缜密的计划,去组织这支可喜的支前力量”。②周文龙:《上党战役中的后勤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解放战争时期过渡阶段军事斗争·回忆史料 表册 参考资料》,第34 页。比如,上党战役中,采取分地区、分地段、分层次,上下左右互作联系的方法。这次战役,因有地方党、政、军三方协作,组织非常得力。如负责围攻长治的冀南部队之供应的,有第四专署专员范文彩任后勤总指挥,县长、武委会主任、工商局长分任副指挥;负责北边部队之供应的,有鲁瑞林、武光汤两位同志担任前线总指挥,负责指挥对野战打援部队的供应。③参见周文龙:《上党战役中的后勤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解放战争时期过渡阶段军事斗争·回忆史料 表册 参考资料》,第34 ~35 页。另一方面,如何组织各分路进行调配供应,又是一个关键问题。当时,各路组织供应采用了三种形式:一是地方设立总兵站,负责指挥各该县属的下面各条兵站线工作,但总兵站又必须与军区后勤部设立在涉县、黎城的兵站办事处密切联系;二是根据作战部队的大小,总站下分设中、小站直达部队;三是对进行运动战的部队即设随军兵站,跟随部队行动④周文龙:《上党战役中的后勤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解放战争时期过渡阶段军事斗争·回忆史料 表册 参考资料》,第34 ~35 页。。

(三)严格战时动员与使用民力

在总结前一阶段支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各战略区为合理使用民力、提高作战效率,更好地使作战部队与后勤机关保持密切联系,相继对战时动员与使用民力问题作出严格规定。1946 年7 月31 日,华中野战军和战地工作委员会在《关于民夫工作的联合通令》中,明确规定“不要把民夫当作战斗员使用”,同时,对部队提出要有专人管理民夫的要求,禁止不通过后勤机关,直接就地向乡村长要民夫,此外,还要求各级部队与后勤机关,互相派出适当干部,地方驻政治机关,部队驻后勤站,以保持作战部队与地方与后勤机关的密切联系,有计划、有组织的调度担架、运输、船只等设备,进一步提高作战效率⑤参见《华东部队革命战争年代后勤史料汇编(1937—1948)》(上),南京:南京军区后勤部,1988 年,第280 ~281 页。。8 月下旬,华中野战军就爱护民力问题,专门发出《给各级军政首长的一封信》,其中明确指出,“爱惜民力物力,在今天达到争取战争最后胜利,是决定的因素”⑥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84 页。,这就肯定了民兵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当然,也指出过去工作中对于民力的浪费问题,即“根据40 天后勤工作估计,此次作战中使用去民力达1 ∶3至1 ∶4,即是说,一个兵即用去了3 个至4 个民夫,这是很大的浪费”⑦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84 页。,同时,也明确规定了民力使用的限额,“按一般原则,前方民夫最多是1 ∶1 即够,后方运输线有1 ∶0.5 即够”⑧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84 页。,这进一步避免了民力浪费,规范了战役中民力的使用。与此同时,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也均对战时动员与使用民力问题作出严格规定。晋察冀军区将动员民力的权限集中到二级军区以上的后勤司令部,团以下部队不论休整或作战一律不准自己动员运输;旅、纵队、野司驻军时亦不得使用民力运输,必须转运的军用物资除充分使用本身之辎重部队外,动员民力必须经过大军区或二级军区后勤司令部批准,发给动员证才能动员。战时,野战军的担架运输统由战役后勤指挥部按情况动员和分配。晋冀鲁豫军区对战时动员民力明确规定不得超过一夫一兵,甚至在组织得更科学时,可达到半夫一兵;战勤人数不能超过总人口的5%,劳动力的3%。①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第185 页。

四、结语

从总体上看,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加强了对后勤工作的指导,使解放战争过渡阶段的后勤工作适应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各战略区从物资力量、保障体制和保障方式上为即将到来的内战进行了探索性的准备,也为随后的全面内战作了物质、干部和技术上的准备。虽然在“如何组织大兵团机动作战,怎样适应物资消耗大、运输任务重等特点,都还缺乏经验”②张德良、徐庆儒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解放战争时期)》,第23 页。,但人民军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仅丰富完善了运动战的后勤保障内容,为以后的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积累了充足的力量和经验,而且还在合理动员群众中进一步加强了与群众的联系,打牢了革命根基。地方支前的力量逐渐增大,内容更加广泛,过渡阶段人民军队取得诸多战役的胜利,同人民群众全力以赴支援战争是分不开的。

猜你喜欢

后勤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丛书
“人梯书库”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浅谈国有企业后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
精细管理后勤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精简整编述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当代中国军队的后勤工作》一书出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早建立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