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游戏在幼儿语言活动中的运用

2023-03-22赵荣

家长·下 2023年2期
关键词:物品小朋友游戏

赵荣

蒙台梭利依据不同阶段周围环境对幼儿的刺激反应,为能力发展划分了31个敏感期,其中语言敏感期出现于2—3岁,止于6—12岁,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正处于语言敏感期范围之内,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主要阶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了五大领域之一的语言领域教育目标,将其划分为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两大板块、六小点目标,并依据幼儿的年龄阶段,对大、中、小三个年龄段班级的语言目标作出了具体规定,为幼儿园语文领域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游戏,游戏是符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实现幼儿语言领域的培养目标,本文围绕“游戏”“语言活动”两个核心问题,从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提出重视幼儿参与度,提供语言表达平台;注重游戏操作性,激发幼儿表达兴趣;故事角色拟人化,强化语言感染能力;强调游戏原则性,锻炼理解能力四点策略,以期为幼儿教师的语言活动提供借鉴。

一、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必要性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手段,语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锻炼,单一形式的语言活动会为幼儿带来疲劳感,导致语言训练效果有限。游戏化的语言教学可以为幼儿创设语言对话情境,利用语言活动的趣味性,激活幼儿的参与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表达自身想法,让幼儿在情境化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与同伴之间保持交流,在互动活动中,感知不同场景下语言的含义,提升对语言的理解深度。游戏活动的多样性,使得幼儿在语言游戏活动中可以接收到不同的语言信号,并在趣味互动中体会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形成集体归属感,既照顾了幼儿的心理情感需求,又兼顾了幼儿对语言能力发展的多样需求,避免了“揠苗助长”式的语言教育活动,让幼儿在自主探索、身心愉悦的语言活动氛围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

二、游戏在幼儿语言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一)重视幼儿参与度,提供语言表达平台

语言是一种学习技能,听和讲述是积累语言和词汇的关键方式,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参与度将直接影响幼儿语言活动的最终效果。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环节时要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选择符合幼儿学习兴趣、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吸引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关注,使其自觉主动参与到游戏当中。同时还要设计对话性游戏环节,为幼儿与同伴的交流沟通提供平台,使他们在情境当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会耐心倾听他人的想法和需求。

以幼儿园绘本故事《小猫过生日》为例,过生日是幼儿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具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以生日为故事线索,配合富有探究性的画面,较为简单、易于理解的故事且情节,可以有效吸引幼儿对绘本内容的兴趣,在引导幼儿观察、推测中,鼓励幼儿大胆表述猜想,并说明理由,结合游戏活动,让幼儿体验到语言活动的乐趣。

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图片里都有哪些内容?”“它正在过几岁生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对画面进行观察并回答自己对图片内容的观察情况与理解。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在过生日的时候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幼儿依据经验进行了回答。将活动内容与自身经验相结合,为幼儿与故事间的情感共鸣做了铺垫。阅读出示绘本1—3页内容并提问:“小猫生日时发生了什么?”“黑乎乎的房间中,出现的两个圆溜溜、闪光的东西什么?”引导幼儿理解绘本中小猫在过程生日的时候停电了,拿来了两个手电筒。教师拿出手电筒,模仿小猫房间布局的仿真道具:“我们一起找一找小猫的房间都有什么东西?”为了避免幼儿在昏暗的教室受伤,由配班教师带领幼儿依次上台利用手电筒观察房间内的物体,每次每人说出一个物品,让幼儿通过找一找的小游戏,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也保障每名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当中,提升幼儿的活动参与感。副班教师播放门铃音效“叮咚”,主班教师在听到音效后运用语言引导幼儿观察并说道:“门铃响了,应该是有客人来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小猫家都来了哪些客人吧。”教师利用道具为幼儿展示动物影子并提问:“小朋友们看出来小猫的客人都有谁了吗?谁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说一个就好。”幼儿1回答:“有小刺猬,它的背上有好多针一样的东西。”幼儿2回答:“有小白兔,它的两个耳朵竖起来直直的,还有一个短短的尾巴。”通过猜影子游戏,幼儿的兴趣得到充分调动,幼儿在对影子的讨论中分析了影子的特征,并将其与头脑中已有的印象进行对应,最后将其变为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逻辑推理思维、语言能力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也调动了幼儿的参与兴趣,为幼儿提供了语言交流、表达的平台。

(二)注重游戏操作性,激发幼儿表达兴趣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且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加强语言活动的可操作性,将幼儿的思维注意力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幼儿手、眼、脑等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为幼儿带来全方位、沉浸式的活动体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主动对活动内容展开探究,激活幼儿的学习动力,让幼儿体会到操作游戏的快乐,并主动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感受,养成乐于分享、认真倾听的良好语言习惯。

以小班语言领域活动《小黄和小蓝》为例,《小黄和小蓝》是一部富有童趣的颜色类科普绘本,故事内容简单有趣,符合小班幼儿的理解、欣赏水平。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出示绘本前九张图片内容并提问:“观看绘本内容,你都知道了哪些事情?请你说一说。”幼儿A回答:“小蓝有许多好朋友,最好的朋友叫小黄。”幼儿B回答:“小黄家住在小蓝家的街对面。”幼儿C回答:“他们最喜欢玩藏猫猫的游戏。”教师继续提问:“蓝妈妈出去买菜时,交代了小蓝什么事情?”幼儿回答:“让小蓝待在家里别出去。可惜小蓝没有听蓝妈妈的话,还是跑出去找小黄了,小蓝跑到街对面的房子,伸着头向里面看了看,小黄不在房子里,一边心里想着小黄能去哪里呢?一边这边找找,那边找找,突然,在拐角遇到了小黄!”这时教师引导幼儿:“请小朋友想象一下,这时的小蓝会是怎样的心情?它们会做什么事情呢?”引发幼儿的猜想、讨论,烘托活动氛围。教师揭开谜底:“小蓝和小黄激动地抱在了一起,请小朋友们猜测一下,小黄和小蓝抱在一起后会发生什么事情?用手中的橡皮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吧!”在此处利用操作性小游戏,让幼儿通过动手实践验证自己的猜想,帮助幼儿初步形成猜想验证观念,将动手操作、視觉观察与动耳倾听多种感官调动起来,有利于幼儿在多感官刺激下,再次提升对活动内容的兴趣,保持参与后续活动的积极性。幼儿通过将蓝色彩泥和黄色彩泥揉在一起,发现两块橡皮泥在揉搓中逐渐变绿,得出结论,小蓝和小黄紧紧抱在一起后会变绿。教师出示下一页绘本内容,验证绘本中的小黄和小蓝在拥抱后确实变成了绿色,幼儿猜测与实验结果得到肯定,能极大鼓舞幼儿的自信心,让其产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

(三)故事角色拟人化,强化语言感染能力

表演和讲述故事是幼儿语言领域中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也是教师开展语言教学活动的主要教学途径之一。教师在讲故事时要注意将故事拟人化,并利用多变的语音、语调配合肢体动作、道具等,帮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在表演故事的实践中体会不同语音语调语速对情感表达的影响,幼儿在角色扮演游戏活动中,体会不同人物形象、职业、情感、语言特色,丰富对语言的认知,提升对人物情感的共鸣。

以中班语言故事阅读活动《猴子和狐狸》为例,本次活动目标是让幼儿在完整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动词摘、搭、推,体会不同情况下语言的魅力,并利用故事引导幼儿在遇到事情时要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正式开始本次活动之前,教师进行提问:“小朋友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与动物有关的故事?你们最喜欢的故事是哪一个?”幼儿1回答:“与狼有关的故事《小红帽》。”幼儿2回答:“与老虎和狐狸有关的故事《狐假虎威》。”教师说道:“看来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听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故事《猴子和狐狸》,猜一猜故事里的小动物都有谁?”引导幼儿依据故事名称判断故事的主人公是猴子、狐狸两个动物。教师出示图片并说道:“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图片中都有什么?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观察图片,找到里面的主要元素有猴子、狐狸、桃树,幼儿依据图片进行猜想,在幼儿的自由讨论、想象中激发了幼儿的活动热情。此时教师出示下一章图片,幼儿经过观察发现,小狐狸为了摘桃子去找了猴子,可是却遇到了河,无法过去,这时教师引导幼儿并提问:“请小朋友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猴子和狐狸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过河呢?”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进行讨论,并出示图片,展现猴子和狐狸的解决方式为用木头搭桥。教师此时引导幼儿关注细节,如在桥搭好后两个小动物的反应是“跳”起来的,开心过后发生了哪些事情?让幼儿关注猴子因狐狸将桥推到河中而生气,并离开;狐狸先过桥后将桥推向河中的得意,看到猴子生气离开后的哭泣、着急。教师在带领幼儿理解故事的过程中遇到动词“搭”“推”“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动作模仿,也让幼儿模仿猴子与狐狸的情绪表现,感知其情感变化,将动物角色拟人化理解,并通过模仿加强对故事内容的感知、理解。为了让整个语文教学活动课堂更加生动,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活动道具、头饰等,将班级内的幼儿划分为四组,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重点展现狐狸和猴子的语言、动作、神态三个方面,让幼儿体会到不同情绪下语言的含义变化,并依据不同的心理情绪,配合肢体动作、语言表现将观察者代入其中,增强对语言的感染力。

(四)强调游戏原则性,锻炼理解能力

语言领域的重点在听、说、读三个方面,幼儿园阶段的幼儿由于手部小肌肉群的发展尚不成熟,写的部分相对比较弱,以听、说、读三方面为主。幼儿的记忆以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为主,可锻炼幼儿的视觉、听觉专注力,练习、提升幼儿的记忆广度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提高幼儿学习效率必备的基本能力。在语言领域活动中加入记忆性、理解性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提升对游戏规则、活动语言的理解能力,并通过记忆锻炼幼儿的视觉注意力、听觉注意力的保持时长,以及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要注意对游戏规则进行清晰表达,让幼儿明白不同环节游戏的玩法,通过游戏内容约束幼儿行为,同时保障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

以大班语言活动《小兔子开铺子》为例,本次活动内容以儿歌为主要载体,结合“填量词”“买东西”等游戏展开。教师说:“森林王国中新开了一家店铺,店铺的主人是小兔子,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小兔子的店铺里都有哪些东西吧。”教师依次展示小兔子店铺中的物品图片,然后说道:“请小朋友看到教师手中的图片后,迅速说出物品的名称。”幼儿回答:“桌子、袜子、椅子等。”

“填量词”游戏:小兔子店铺中的物品刚好与森林王国中的一首儿歌中物品的种类、数量一模一样,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儿歌,并请小朋友依据儿歌中的内容,利用卡片为物品填上正确的数量。教师播放儿歌音频:“哪位小朋友可以上台填一下你记住的物品数量呢?每名幼儿每次填一个。”幼儿将标有不同数字的卡片放在对应的物品旁边,将儿歌内容利用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接着提出:“请小朋友们一起按顺序将物品及数量完整的说出来。”帮助幼儿强化对儿歌的记忆,让他们知道儿歌中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三双小袜子、四个小奶瓶子、五顶小帽子。接下来,教师说出物品名称,让小朋友立刻说出物品数量,如椅子——一把椅子。小游戏锻炼了幼儿的反应能力,也强化了对物品及数量的记忆,为后续活动奠定了基础。

“买东西”游戏:小猴子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小兔子的商店买东西,在小猴子离开后发出“叮叮”的声音时睁开眼睛。游戏开始后,教师将小奶瓶由四个变为三个,幼儿睁开眼睛,这时教师提问:“小朋友们猜一猜小猴子买走了什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引导幼儿对物品数量进行观察,并与记忆中的物品数量作对比,最终确定小猴子买走了一个奶瓶。小猴子第二次买东西时可以一次性买走两到三个物品,加大游戏难度。通过“买物品”游戏,锻炼了幼儿的规则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推理能力,也使语言活动更具有趣味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幼兒园语言领域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才是语言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采用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游戏方式,将语言领域教育目标,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游戏活动展现出来,让幼儿在自主、开放、趣味的语言活动空间中成为活动的主体,使语言成为生命流通的载体,将枯燥的语言教学转变为幼儿主动探索新知的乐园。

猜你喜欢

物品小朋友游戏
称物品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找茬儿
爆笑游戏
海边玩一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找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