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使用的策略研究

2023-03-22陈艳

家长·下 2023年2期
关键词:学具正方体长方体

陈艳

小学数学虽然相较于初高中数学难度较低,但也存在一定的逻辑性,尤其是学习者是一群年龄较低、且思维处于形象认知阶段的小学生,因此,即使小学数学难度不高,但学生学习起来也存在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教师通常应用学具来辅助完成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使用具有极高的现实教育意义。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对如何应用学具,以及学具辅助教学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以高质量完成小学数学教学任务。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使用的现实教育意义

首先,学具的使用可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小学生正处于感性认知世界的阶段,对事物的判断力受事物表象影响。因此,在数学授课过程中,若可以抓住小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学习“平均分”知识时,应用学具进行辅助教学就远比理论讲解概念效果更好,学生感性认知促进表象分析,再到数学概念形成将更加顺利;其次,可助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全面理解。数学是一门基础理论性较强的逻辑性学科,尤其是一些数量关系相关知识的学习,更加考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如“除法”相关知识的学习,若直接应用竖式进行计算,会导致学生理解认知不足、学习效果一般,但在学具的辅助下,学生可对商、余数等概念理解更加透彻;最后,可助力学生数学思维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学具不仅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利于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在此过程中,学生手、眼、脑三者同时发挥作用,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体积”相关知识时,学生可通过动手实践、实物观察,了解到长、宽、高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到体积与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对体积计算公式进行理解性记忆,无需通过多次题海练习或硬记公式的方法达到学习目的。可见,对小学生和教师而言,学具的使用具有积极的辅助学习意义。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使用的有效策略

(一)有效备课,学具准备符合教学内容

有效备课是任何学段的教学中,每名教师都应该充分做好的教学任务之一。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首先应对阶段性教学任务有一个整体规划,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然后对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当前阶段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等进行充分思考研究后,确定每一次课堂教学任务,最后将确定的教学任务在一堂课中进行分配,如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导入,旧知如何进行复习巩固,新知如何开展教学,课堂练习时间应占比例以及课后作业练习布置等教学工作具体如何安排等。从以上分析可知,只有在备课时将上述问题的相关内容都考虑到,才能真正地将一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小学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常需要借助一些学具辅助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师必须在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准备学具,使其符合教学要求,达到预计教学效果。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观察物体(三)》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进行备课时,首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课知识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观察物体(一)》和《观察物体(二)》,因此,学生对观察物体已经有了初步认知,所以在学习《观察物体(三)》的相关知识时,重点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通过摆一摆、看一看,将眼睛观察到的信息通过实践后,由大脑进行逻辑加工、整理,最终形成空间概念。因此,教师需要准备的学具是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小木块,为确保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教师需准备尽可能多的正方体小木块,便于在课堂教学时学生进行观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激发学生对本次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可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立体图形模型,如魔方、积木组合造型等,吸引学生目光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眼睛看到的物体形状,就是物体的本相吗”。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展示的各种立体图形模型发现,只给出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是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的。于是教师应用学具,引导学生进行实物观察,学生通过对实物进行多角度观察后回答:“从正面看、从左面看、再从上面看,就可以推理出这个图形的具体形状。”经过实践验证后,学生回答正确,于是教师进行总结:由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证明学具的使用,使不具备空间感的学生可以更顺利地学习本堂课的数学知识,并初步接触到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具有积极的辅助教学价值。

(二)情境创设,使用学具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这是大多数学科教师都喜欢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进行有效集中,更可以使复杂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实用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探究更深层次的知识,并了解到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有效强化学生学习动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与促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始终高涨,学习内驱力将始终发力,引导学生摆脱困难、学会知识。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若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将会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本知识,因此,教师应选好学具,应用其辅助教学的作用助力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知识学习中。另外,因学具的使用也可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整堂课一直处于有效教学中,教学效率也将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稳步提升。

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五课《认识人民币》相关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可应用人民币学具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创设生活化情境,以此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目前,随着数字化时代来临,现实中使用人民币的机会越来越少,小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对人民币的概念是模糊的,若问学生买东西如何付钱,第一个想法是用手机支付,看似学生的信息意识较强,但也从侧面表现出学生的人民币消费意识较弱,甚至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正确区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用学具创设教学情境,一来便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二来便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情境:教师提前准备一些生活用品,如牙膏、毛巾、纸巾、糖果、零食等,接着将学生均分为两组,一组学生扮演售货员,一组学生扮演消费者,每名学生手中都有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学具,其中面额为5元的2张,面额为2元的3张,面额为1元的5张,面额为5角的6张,面额为1角的10张。因目前“分”已经不在社会上流通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不准备这个学具,在后续理论知识讲解时可直接进行讲解。接着,教师将人民币为学生平均分配后,提出要求:每两人为一组,完成一次售卖任务进行身份互换,再进行第二次售卖,在售卖时要按照教师标注好的价格售卖商品,可购买1-2种商品,记住花费了多少人民币,在活动结束后,所有学生应将自己售卖所得及消费多少,以及最后剩下多少钱进行计算。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依靠学具创设的生活化情境,真实体验了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具體应用,从而意识到目前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进而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使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内驱力被激发强化,学习效果显著。

(三)总结方法,学具使用时机要科学化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需要应用学具来辅助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对学具的辅助作用情况了如指掌,为了有效提高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应重视总结学具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从而确保学具使用时机更科学化。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具可出现的时间是随机的、不固定的,可在课前导入环节出现,以此引发学生的关注,集中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具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便于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和理论性知识;学具可在课堂教学结束、总结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时出现,便于学生将本次课所学知识全部进行串联和实践应用。不同时间使用学具,所起到的教学辅助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将每次使用学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最后将总结的学具使用经验进行实践,确保每次学具使用时机更科学化、合理化和高效化。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三课《长方体与正方体》相关知识的学习时,第1小节知识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2小节知识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3小节知识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每一小节知识内容中又包含其他多个知识点,在这些知识点的讲授中,教师都会应用学具辅助教学活动,那么在何时使用学具,则需要教师进行经验总结。如第1小节知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应用学具,将一个长方体盒子展示给学生,由学生在实物观察中学习并记忆“面、棱、顶点”等长方体知识内容。此时学具的应用,便于学生更直观地看到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正方形,一种是长方形,且观察发现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相邻面则不一定相同。通过对长方体学具上的棱进行观察,可知长方体有12条棱,且相对的棱是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有8个顶点。这些知识无需教师应用讲授方法一一讲解,学生通过观察学具即可完全理解掌握,可对后续内容学习起到奠定作用。再如,在第2小节知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学具,教师先对学生开展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对本次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接着,教师应用学具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验证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时,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将得到强化,学生学习内驱力发挥了作用,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果倍增。最后,教师结合本次课教学内容及教学难度,在结束教学前应用学具,便于对本次课进行归纳性总结,同时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四)巩固学习,学具作用与价值最大化

学具的应用可助力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也可助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因此,在传统教学中,学具的应用更应出现在新知教学中。但实际上,新知教学在学具的辅助下可获得理想教学效果,在旧知的巩固中,学具可发挥的教学作用与价值也是极大的,是不可忽视的。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新审视学具的辅助教学作用,结合当前小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规律以及年龄特点进行分析,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因对未知事物与知识都存在一定的好奇心,学习时更专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更高。但在旧知复习时,小学生大多会因为自己已经学会知识而导致学习态度松懈,复习专注力不足,课堂互动大多随性,并未跟随教师的思路在大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结构,最终导致复习效果一般,考试成绩一般。基于此,教师应注重在复习阶段应用学具辅助巩固学习,使学具作用与价值最大化。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三课《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复习时,第3小节知识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师可在此时应用学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变形题目中也可轻松找到解题关键,高质量完成复习巩固的学习任务。如题目(1):在一个长8米、宽5米、高2米的水池中注满水,然后把两条长3米、宽2米、高4米的石柱立着放入水池中,水池中溢出的水的体积是多少?这道题目是常见题型,学生可直接做出。这时,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需要在这个水池内部涂抹一层防水层,那么需要准备多少涂料才可将水池均匀涂满,已知一桶涂料可涂抹2平方米,问需要多少桶这样的涂料?这时,学生会基于长方体表面积知识的掌握思维直接提出解决方案:第一步先求出表面积,第二步用表面积除以2,最终可得出答案。此时,教师可将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作为学具,摆放在学生面前,由学生进行观察,此时,学生发现,水池与这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一样,也是无盖的,那么表面积中,底面面积只有一个。那么在计算水池表面积时应去掉一个底面积。最终在学具的辅助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再一次进行了巩固记忆和理解学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明确,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眼中,小学数学难度是不同的,只有充分意识到小学生眼中的数学是什么样子的,才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法,制定出科学的学具使用策略,在备课时、教学中皆进行系统思考,将学具使用方法进行总结,使学具作用与价值发挥最大化。最终學生在学具辅助教学下,数学思维、综合能力等都得到培养,学习兴趣与热情、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学具正方体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拼正方体
抓不变量巧解题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