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2023-03-22何会娟

家长·下 2023年2期
关键词:小数乘法数学知识

何会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提出的重要任务,即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内容,逐渐形成深度学习的意识。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能在数学学习中自主解决一些难题,但对教材、教师、参考书的依赖性较强,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一些辅助工具,自主学习的培养效果不够理想。本文结合人教版高段数学教材,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展開探讨,指出当前数学课堂中的问题,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视角出发,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探讨。

一、培养高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到抽象逻辑阶段的过渡期,随着年龄与能力的提升,该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意识,并掌握了基本数学学习方法。从教学角度而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从“教师的教”过渡到“学生的学”,真正地实现了“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课堂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升。从学生角度而言,加强自主学习能力能让学生建立自主探索、深度挖掘的学习习惯,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在自主探究中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未来初中、高中学习生活都起着积极的奠基作用。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留给教师更多观察学生的时间,可以更加准确地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之处,并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促使其学习能力更上一层楼。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现状

(一)教学模式保守,学生缺少自主学习契机

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保守,仍使用“灌输式”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课上师生间互动有限且学习氛围较为压抑,大多为教师讲述,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想法与建议。此类课堂中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契机,教师既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没形成“举一反三”的学习意识,不仅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还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感受。

(二)课堂学习枯燥,自主学习欲望不高

兴趣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动力。在当前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资源有限,多以PPT或投影为主,教学内容离不开教材,课堂整体较为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资源的融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有限,教师讲解结束后就不会主动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

(三)指导方式有误,忽略自主学习本质

大部分高年级学生对教师、教材、辅导书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在遇到学习中的难题后会第一时间询问教师或翻阅书本,缺乏主动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识。除此之外,教师的指导方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学生提出疑问或想法后,教师应使用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找到答案。但大部分教师为节省时间会直接进行讲解,从而忽略了自主学习的本质,教师需要改正并完善。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一)学习预案,课前自主预习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前,教师要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前预习需要学生自主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索与挖掘,通过自己的经验对数学知识展开深度挖掘,梳理出对新知识的困惑,让数学学习更具针对性。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难度越来越大,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做好“学习预案”,使用小组合作或者自学的方式,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挖掘,并总结出对所学的疑问,在课堂上反馈给教师。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小数乘法》一课为例,要求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会根据实际需要求积的近似数,会计算小数连乘、乘加、乘减,并根据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计算小数乘法。在准备“学习预案”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数学经验,在预案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如结合教材中2-3页中的内容提出问题:用加法怎样列式?用乘法怎样列式?13.5×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你觉得哪个算式比较简便?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新课改特点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其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尝试着自主阅读教材,整合以往的数学经验尝试学习全新的知识。学习预案的发布能让学生获取更多有效的知识内容,主动对数学知识展开挖掘与探索,初步对“小数乘法”产生简单的了解与认知,同时了解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困惑,提高课上学习质量。

(二)改善方法,落实生本课堂

1.了解学生疑问,展开针对讲解。

学生自主预习结束后,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初步了解,还整理出了一些疑问。在课上展开教学活动后,教师要一改以前的教学模式,使用“学生主导”的方式构建课堂,询问其在自主预习中的问题和想法,让学生大胆讲述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及建议,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数学课堂,进一步强化其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保证课程质量。

仍以《小数乘法》为例,在开展本节课程时,教师可先询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有哪些不同?哪位同学来为大家讲一讲?”教师根据课前预案中的问题询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引导其走到讲台上与大家分享自己学习的内容。在学生自主分享与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或进行补充,营造一个开放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大胆讲述、大胆交流,在交流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意识。在学生讲述完毕后,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同学们在预习环节中都遇到了哪些问题?你对小数乘法有哪些疑问?还有哪些知识不清楚?”教师询问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引导其说出自己对新知识的不解之处。如一些学生对“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的小数位数间的关系”理解不清,列竖式计算时常常不知道小数点应该落在哪里。在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便可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带领学生一起解决数学问题,师生共同解答数学疑问,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在讲解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总结一下计算方法,强化其对数学知识的概括能力,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

2.师生共同探讨,激活探究意识。

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要求学生能主动深入到数学知识中,通过自己的力量探索并理解学习内容,获取全新的数学知识技能。在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可使用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展开学习,教师不再使用“平铺直叙”的讲授方式,而是同学生一起探索数学知识,用学生的视角去观察数学问题,师生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对某一个定义或某一项习题展开深度探索与挖掘,在讨论与反驳中逐渐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最终找到正确答案,利用争论的过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位置》一课为例。本节课程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环境中根据“行、列”准确地描述出物品的位置,促使其初步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在本节课程开始时,教师可同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在本单元第一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画中有关行列的知识,并询问:“书上讲到张亮同学在第2列第3行,是怎么确定位置的?你有什么想法?”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中的插画引导学生展开探索,让其发现“每一竖排称为列,每一横排称为行”。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后,教师可再次与学生展开讨论:“在班级中,大家的位置都是什么?你们都在第几行第几列?”随后便可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和学生一起数一数班级共分为多少列、多少行,引导每一名学生都站起来讲述自己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能主动对数学知识展开挖掘与学习,达成自主学习的培养目标。

3.创设数学情境,点燃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常被其他声音或新奇的事物所吸引,经常会出现溜号、走神的情况。这些情况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会造成不良影响。情境教学将数学知识“趣味化”,利用趣味性元素将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快速点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并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情境中展开深度探索与挖掘。教师可结合数学知识为学生打造一个趣味性的学习情境,点燃其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观察物体(三)》一课为例。在本课教学中,要求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并想象物品拼摆的过程与方式,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观察与思考,丰富对空间及平面图形的认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推测出图形拼搭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在本节数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的学习情境,如出示“高楼大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高度楼体的变化及前后方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看到了哪几面、这些建筑物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出示一些积木块、粉笔盒、教具,让学生尝试着摆放出画面中的物体方位,在实际操作中强化学生的空間感,利用现实情境构建一节新颖的数学课堂,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4.师生身份转换,自主学习数学。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既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影响了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能力的形成。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打破传统,构建“学生讲、教师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化身为“小老师”,在课上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组内成员自主讨论学习内容,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数学问题,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因数与倍数》一课为例。要求学生领会因数与倍数的意义,知道“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在本节课开始前,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4-6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下发相同的学习任务。如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被除数就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12的因数有哪些?2的倍数有哪些?因数和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怎么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师发完学习任务后,便可让各个小组间的学生自主展开探讨与交流,鼓励小组内部一起解决数学问题。在各个小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不同小组的学习状态,适当地提出一些帮助与引导。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可引导每个小组走上讲台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为全班同学讲解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教师适当进行补充,让学生在扮演“小老师”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5.注重教学引导,强化自主意识。

高年级学生对教科书、辅导书、教师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在遇到问题时会第一时间寻求外界帮助,一旦脱离这些“学习拐杖”学生便不知从何下手,这也是影响其自主学习能力主要的原因。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扮演好自身“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询问问题时教师可以以“启发”为主,结合学生现有经验给予一些启发,让其通过自己的力量找到正确答案,获得学习成就感,从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位置与方向(二)》为例,在师生探讨结束后,学生们自主进行课后练习。但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会产生较多的疑问,在讲述方位时常常混淆一些元素,尤其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坐标时,讲述的方位更加混乱。面对学生的询问,教师可使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如xxx先去了哪里?又去了哪里呢?按照顺序仔细观察坐标,看看会不会清晰很多呢?这种引导方法能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解题方式,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仔细梳理习题,用自己的力量掌握数学知识,有效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三)布置习题,课后自主复习

课后习题是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的最佳途径,通过适量的习题,可强化学生对课上知识内容的印象,同时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解题中找到学习成就感,同时也能有效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比》一课为例。在课上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将教材中的练习十一作为课后作业。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回顾课上讲解的知识内容,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提高解题的熟练度,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课后列“思维导图”或“树形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回顾,在巩固训练中提高复习效果,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非一日之功,教师应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度开发与挖掘,合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逐步点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走进数学世界中,与教师、同伴一起探索全新的知识内容,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激活自主学习的意识,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独立思考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

猜你喜欢

小数乘法数学知识
算乘法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