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保险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机制探索
——基于成都锦城学院的调查
2023-03-22孙巧慧
孙巧慧
(成都锦城学院,成都 611731)
一、应用型大学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一)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定位
应用型大学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应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导向,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习、实践和技能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学科和应用并重的课程体系,采用面向应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学科性教育和应用性教育两种教学理念有机结合起来,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保险学专业特性
保险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交叉的综合科学,其知识结构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保险学、财务会计、法学、医学、数学、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和多种专业技术知识等内容。在培养保险学专业人才时,强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构建一个平衡的知识结构,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的完整的人。同时,保险学专业属于应用学科,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质。而应用型大学主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因此应用型大学保险学专业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保险综合业务能力及证券、投资基本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选择。
(三)保险行业人才需求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其合规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保险业对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对基层应用型、操作型、业务型人才需求量较大,对技术型、复合型、管理型、战略型等高端精英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小,其中高素质的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以及管理、营销、培训等经验型人才是队伍建设急需的。保险学毕业生是受过通识教育及保险学专业教育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保险行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最佳来源。在未来的人工智能环境中,保险行业的赢家将是那些能够利用新技术不断进行创新的保险企业。因此,善于利用各种技术,具备创新意识,在不断变化的情景中完成工作的人将成为保险行业急需的人才。
二、成都锦城学院保险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现状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成都锦城学院很早就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保险学专业隶属于金融学院保险系,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少,保险系仅有五名专职教师,其中两名是保险学专业科班毕业,从高校毕业即进入高校执教,欠缺保险行业从业经验;一名是从保险公司辞职到保险系任教的、有从业经验的教师,但所学专业并非保险学;另外两名老师属于“半路出家”。五名专职教师不论自己所学专业为何,不论是否有从业经验,均积极响应学院号召,在假期通过各种渠道到保险机构兼职、研习,获得了学院认证的“双师型”教师资格。但此“双师型”资格离真正的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一方面,我国保险学专业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部分教师属于半路出家或从其他专业转行,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提高和完善其自身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从业经验,对保险机构实务操作知之甚少,教学内容偏重书本、理论或陈旧的案例,与现实脱节较大。教师想要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却有心无力,没有去业界锻炼实践的有效渠道,缺少机会深入了解保险市场发展的最新状况。
(二)险企提供实习、就业岗位
目前,若干家险企与学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有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其中有省级机构、市级机构、县级机构。这些校企合作数量较少,合作层次也有待提高。各险企会不定期地提供一些实习、就业岗位供学生选择,也会到学校开展宣讲会,但每年能提供的实习岗位数量不多,无法满足保险学专业一个年级学生的实习需求。其提供的就业岗位外勤偏多,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偏好出入较大。与此同时,学生的实习动员工作也没有做到位,大部分学生在大三暑假才开始大学生涯的第一份实习工作,对保险行业的了解也不全面,部分学生对险企提供的实习、就业机会不够重视,比较挑剔。而保险机构也疲于应对,大多敷衍了事,不能真正做到产教融合。
(三)险企兼职老师授课
保险学专业的部分实践、实训课程,如“保险展业实训”“保险柜台综合业务模拟”“保险理赔模拟”等,会邀请与学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的险企兼职老师来授课。大部分兼职老师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会分享更多的实务案例,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动态。但也有个别老师出于个人利益,在课堂上卖力宣传自己所在的公司、团队,想要在学生群体中做“增员”,引起学生反感,让学生质疑保险学专业和保险行业。一经发现,学院经过核实后即解除与该险企的合作协议。业界老师流动性比较大,很难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且学院经费有限,也较难留住优秀的险企兼职老师。
三、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成都锦城学院保险学专业2016—2021 届毕业生,各届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0、28、42、31、27、56,共计204 人。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99 份,其中有效问卷96 份。96 位毕业生中有44 位在保险行业工作,占比45.83%;所在岗位工作与保险相关的有52 位,占比54.17%。
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要求相比,调查对象中认为完全够用的占比只有4.17%,基本够用的占比38.54%,能用一些但不多(42.17%)和不够用(14.58%)的占比之和超过50%。这说明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钩比较严重。在校获得的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要求相比,调查对象中认为可以直接顶岗的占4.17%,基本可以顶岗的占14.58%,不能顶岗的占19.79%,超过一半(61.46%)的人选择可以顶岗,但要再学习很多新内容。调查对象认为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要求相比“不够用”或“不能顶岗”的前三大原因为内容无法覆盖实际工作所需、工作单位技术升级速度快、自己学得不好。这说明学校的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及时跟上行业的发展动态,也凸显出持续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在校期间对工作帮助最大的环节排名前三的依次为理论知识学习(72.92%)、实践教学(52.08%)、企业岗位实习(40.63%);排名最末的三项依次为创新创业经历(6.25%)、学校社团活动(12.5%)、担任学生干部(16.67%)。虽然理论知识可能陈旧,但学生依然认为对工作帮助最大的还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更提醒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和岗位实习将是校企协同育人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担任学生干部和创新创业的学生人数本就不多,这两项排名靠末尾并不能说明其不重要。本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排名前三的依次为缺乏相应的实践和工作经验(80.21%)、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不足(48.96%)、专业教学内容与公司业务实际脱节(35.42%)。
在问到“您所从事岗位的人员最应该具备哪些职业能力”时,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人际交往、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学习能力、心理调适、数据分析非常重要(见表1)。除了政治觉悟(68.75%)和爱岗敬业(79.17%)外,其余九项职业素养,即身心健康、人格健全、遵纪守法、安全保密、吃苦耐劳、责任担当、专业精神、服务意识,均有超过80%的人认为其非常重要(见表2)。而这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可以通过提早实习让学生明白其重要性,在大学期间就开始着重培养。在“请您对以下这些项目对培养保险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进行评价”题目中,调查对象给出了如表3 所示的选择。其中,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两个事项为利用假期到保险企业实习和校企深度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和个性化人才培养并列第三。排名前三的四个事项中有三个就和校企协同育人息息相关。
表1 您所从事岗位的人员最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的重要程度
表2 您所从事岗位的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重要程度
表3 培养保险学专业学生过程中各事项的重要程度
四、建议对策
我国保险行业发展迅速,前景良好,对综合素质强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应用型大学在保险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应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与险企合作,不遗余力,找到校企协同育人良方。
(一)政府、学院、险企多主体协作
在校企协同育人时,不能忽略政府部门的作用,政府、学院、企业多方协作,缺一不可。政府提供基础保障和政策扶持,为校企合作模式提出引导性的建议,并规范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学院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学院要积极借助教育部门、保险学会、保险行业协会、保险监管机构的力量,与险企签订长期的、深入的校企合作协议,积极维系与险企的联系与合作,深入了解险企的用人需求,为险企提供订单式培养人才;预留经费,定期聘请合作险企的专业人员来校开展讲座、讲学,让师生及时了解保险行业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险企应从实际角度出发,与学院共同完善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方案建言献策,派出经验丰富的讲师团队与学院一同探索实践教学方法。险企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持续且稳定地提供内勤、外勤就业、实习机会。
(二)分学年递进式培养
分学年递进式的培养模式使培养目标和方向更为具体,每个学年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让学生逐级提高,稳步成长。成都锦城学院第一学年实行通识教育,保险学专业的学生是通过金融学大类招生进来的,学生在大一期间,要初步了解金融学、金融行业,为大二上学期选专业做好准备。第二学年在学生掌握金融学大类基础知识并且选定保险学专业后,带领学生进一步学习保险学专业理论知识,利用大二暑假进行专业认知学习,到险企参观,了解保险机构的种类、保险公司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理论联系实践。第三学年在强化技能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通过专业实训课、实验课进一步深入接触保险实务。大三暑假到险企进行轮岗实习或专业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第四学年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积累,通过双向选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保险学专业教师到合作的保险机构调研、实习、挂职或进行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促进保险学理论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提供经费,鼓励教师定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论坛。在引进保险学专业师资时,可向接受过保险学高等教育的教师倾斜。与此同时,对校外兼职教师的资质严格进行把关,以同样的标准审核兼职教师的两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