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菌(羊肚菌)轮作技术及综合效益
2023-03-22于嘉欣陈炳银欧运霞任哓波
于嘉欣 陈炳银 袁 晋 欧运霞 任哓波 何 舜*
(1成都市种子管理站,四川成都 610072;2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95)
羊肚菌Morchella进入商业化生产后,因具有劳动强度相对较小、生产周期短和效益好等优势[1],发展较为迅速,栽培区域从四川省、云南省等扩展到全国20余省市,栽培模式以四川省简易遮阳网大棚冬播春收为代表,并逐步衍生了北方暖棚栽培和冷凉地区的反季节栽培[2]。四川省较早开展大田栽培羊肚菌,近年来栽培面积快速增长,2020 年栽培规模约10 000 hm2,位居全国前列。但是,近两年大田栽培羊肚菌出现不出菇、死菇和病虫为害等,导致减产或绝收等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3-4]。
成都市新津区五河汇集,水域面广,是四川省有名的特色水产大县,千亩鱼塘冬季休渔期后形成了千亩鱼塘塘基。为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塘基,实现种养循环,新津区开始探索池塘内循环养殖、鱼菜共生养殖等种养循环模式[5]。基于近两年大田栽培羊肚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新津区永商镇宝桥村探索出了夏鱼塘、冬羊肚菌的轮作栽培新模式。笔者从栽培设施、环境条件、营养袋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研究总结利用鱼塘塘基栽培羊肚菌的优势(以下均简称鱼-菌轮作),并分析其综合效益及推广应用前景。
1 栽培设施
栽培羊肚菌须有应对极端高温、低温、大风、雨水、霜冻等不良气候措施,同时不同气候条件应采用不同棚架栽培羊肚菌。常见的羊肚菌栽培设施有简易小拱棚(高30~50 cm 或70~100 cm)、方形矮棚(高50~80 cm)、大平棚(高150~180 cm 或200~300 cm)、北方的暖棚、连棚(玻璃温室,2 个或以上的拱棚相连)[4]。大棚包括拱形棚与平棚,拱形棚的通风散热性能较差,热量不易散发,易导致棚内积温高、含氧量低等问题;平棚的保温效果较差,且棚内温度、含氧量等不易控制,上述大棚不足之处均会导致羊肚菌品质下降。
鱼-菌轮作栽培羊肚菌设施由钢管、塑料薄膜搭建而成,顶部凸起(图1)。立柱高250 cm,埋地下30~50 cm,每 距 离600 cm 一 根 立 柱,棚 高200~220 cm,塑料薄膜覆盖在上方,且开设有若干通气孔;棚宽600 cm,大棚外设排水沟,沟深20~30 cm,沟宽40~50 cm。搭建好的菇棚须有较强抗风力,也便于管理。菇棚外搭遮阳网(3~6 针)平棚,遮阳棚与塑料薄膜之间留有间距,边缘与鱼塘基坑边沿留有通风缝隙。塑料薄膜能降低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量,遮阳棚遮挡阳光的同时,还能与鱼塘基坑侧壁共同起到一定的挡风作用。遮阳棚与塑料薄膜之间的气流相对稳定、柔和,能避免热量在遮阳棚与塑料薄膜之间聚集,温度相对稳定,这样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羊肚菌健康地生长发育。
图1 鱼-菌轮作栽培大棚内景
2 栽培技术
2.1 选地整地
选用地势平坦的鱼塘塘基栽培羊肚菌。整地时放干鱼塘水,将鱼塘底泥中杂物清理干净,暴晒至鱼塘底泥出现4~5 cm 裂口,每667 m2撒75 kg 生石灰杀虫灭菌。然后用微耕机耕地1~2 次,要求耕深15~20 cm,最大土粒直径不超过3 cm,最后平整地面。鱼塘休渔期,直接将底泥用生石灰消毒后撒播羊肚菌菌种,省去人工除草、喷施除草剂等步骤,且有效防控病虫害。
图2 鱼-菌轮作栽培棚外景
大田栽培羊肚菌需要在翻耕整地后施有机肥,而冬季休渔期的鱼塘塘基富含有机质,土壤肥沃。由表1可知,鱼-菌轮作模式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均高于大田。可见鱼塘底泥中沉积的大量鱼类排泄物与有机物质能有效提升土壤速效养分与肥力,为羊肚菌生长提供了好的土壤环境。
表1 两种模式栽培羊肚菌的土壤成分 单位:mg/kg
2.2 播种
鱼-菌轮作栽培模式选择子实体个头大、抗病虫害强、耐高温且适宜新津地区气候条件的七妹羊肚菌。播种前消毒勾种工具,用清水冲洗播种人员双手后,将菌种勾入大盆内并掰碎,均匀拌入兑水后的拌种剂(每袋拌种剂50 g,兑水25 kg)。已掰碎菌种必须在3 d 内播完,且期间不能遇高温,否则菌种活力降低。
2.3 摆放营养袋
鱼-菌轮作栽培模式选用可为羊肚菌菌丝提供营养的小麦营养袋,每500 g小麦装入聚乙烯或聚丙烯袋内,封口机封口或用橡皮筋、细绳扎紧袋口,高温蒸煮灭菌8~10 h,冷却后备用(制备营养袋要在摆袋前1~2 d,以防感染杂菌)。羊肚菌播种后第20天~第25天摆放营养袋。摆袋前用刀在袋接触地面的一侧划2~3 条缝口,将营养袋有缝口的一侧平放紧贴地面并稍压,营养袋用量为18 000袋/hm2。
2.4 温湿度管理
大棚内安装温湿度实时监控仪调控温湿度,遇到连续低温天气可用保温薄膜覆盖整个鱼塘与鱼塘壁以减少低温对羊肚菌生长的影响。
鱼-菌轮作栽培羊肚菌模式利用鱼塘基坑、塑料薄膜和遮阳棚阻止水分大量蒸发,控制菇棚温度16~18 ℃,微弱光管理,控制土壤含水量15%~25%,保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55%~65%。春季地温逐渐回升至6~10 ℃,提高空气相对湿度60%~70%,土壤含水量20%~30%。翌年气温升至6~10 ℃时撤营养袋,并在畦面喷水,用水量为5 kg/m2,提高土壤湿度至80%~85%,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促形成原基。羊肚菌在安全度过12 月—次年2 月低温期后,2—3月可出菇。
2.5 病虫害防治
大田栽培羊肚菌常见的害虫有跳虫、蛞蝓、菌蝇、菌蚊、马陆、线虫等[7],可棚内悬挂黄板、安装诱虫灯、土壤中预先接种生物杀虫剂[8]防治害虫。大田栽培羊肚菌易发生土传病害,导致减产、品质下降,有研究[9]表明选用水旱轮作模式可减少病害与害虫。
鱼-菌轮作栽培羊肚菌生长环境相对独立,选用的鱼塘底泥土传病较少,加上冬季温度低,所以病虫害不易发生,这种特殊的水旱轮作模式能降低土壤中杂菌、害虫基数,从而降低羊肚菌发病率。因此只要做好前期鱼塘底泥的消毒工作,就不需要使用农药或其他方式防治病虫害。平时栽培场地周围定期撒生石灰消毒,及时清理掉被污染了的营养袋,并远离菇棚再灭菌。
3 综合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栽培羊肚菌总投入主要指从菌种制备到羊肚菌采收、干制,每个环节消耗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土地成本支出的总和。新津区现有鱼-菌轮作羊肚菌的基地面积20 000 m2,2022年上半年鲜菇总产量为9 000 kg,按市场鲜羊肚菌成交价100 元/kg 计,总产值约为90.0万元,扣除总成本约16.5万元,2022年上半年总计获利约73.5 万元,纯收益为2.45 万元/667 m2。由表2可知,鱼-菌轮作、大田栽培羊肚菌两种栽培模式的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4.55、1∶3.08,可见鱼-菌轮作栽培羊肚菌模式综合效益更高。
表2 两种栽培模式的投入产出比(按667 m2折算)
3.2 生态效益
鱼-菌轮作模式采用特殊的方式严格调控羊肚菌在越冬期的温湿度、水分营养等,实现羊肚菌的高效高产,并且不用农药、化肥。该模式一方面降低有机物和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另一方面可实现鱼塘羊肚菌生态种养,改善鱼塘生态环境,避免鱼塘营养富集风险,形成良好鱼类生长环境。
3.3 社会效益
该栽培模式创新性在于利用鱼塘的休渔期,使有限的鱼塘资源得到了充分高效的利用,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衔接,提高单位土地效益;同时为改善生态、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径。同时有限的鱼塘塘基客观上降低羊肚菌盲目扩张的风险,有利于羊肚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 推广应用前景
鱼-菌轮作作为一种轮作栽培新模式,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仍然薄弱,未形成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鱼塘大棚内温湿度、小气候、土壤养分、微生物及羊肚菌品质等相关基础数据的研究与收集监测未形成标准化,且不同地区鱼塘的最适宜羊肚菌品种与最适宜的栽培模式仍在积极探索之中。但鱼-菌轮作栽培模式为解决大田栽培羊肚菌出现产量不稳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鱼-菌轮作栽培模式在成都新津区和青白江区的小面积试点效果较好。建议有条件的区(市)县流转集中鱼塘资源,在地块综合评估与风险评估基础上,再逐渐形成鱼-菌轮作的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