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爱德华·蒙克的绘画语言风格
2023-03-22黄启鹏渤海大学美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黄启鹏(渤海大学 美术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一、蒙克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
蒙克从小体弱多病,早年母亲丧生,姐姐也早早离世,妹妹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童年时期的不幸遭遇对其一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使得蒙克的绘画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与悲观性。蒙克喜欢创作能够表现生与死、爱情、恐怖和孤独等意味的画作,并通过这些画作来表现他的切身经历以及对生命与死亡的理解。蒙克早期的作品中几乎都是表达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真实的生活记忆。蒙克是一个不愿意跟随潮流走的人,家庭与个人的遭遇以及在社会中与人处事的艰难,让蒙克变得暴躁忧郁,所以他借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痛苦的情感。
二、蒙克绘画作品解析
《桥上的女孩》(图1)是蒙克在1902年创作的一幅作品。这个时期蒙克的绘画风格开始变得越来越丰富。这幅作品情感丰富,是蒙克所有作品中富有激情的一幅作品,颜色饱和,情感饱满。画面的主体是几个站在桥上的女孩以及桥下流动的河水,深蓝色的天空,不远处的房子,通向乡间的弯曲小路以及奇形怪状、枝繁叶茂的大树等。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更有一种像是沉默般的压抑感,桥象征的是个人内心情感的宣泄,是一种存在于潜意识里的东西。本来应该充满活力的青年女孩们却围在一起,不知是在探讨什么,还是一起十分安静地看着远方。画中的小桥几乎与房子连在了一起,还有歪歪扭扭的树木和一条通向画面深处的小路,弯弯曲曲的,仿佛进到了人们的内心深处。安静的村庄里,在画面之外好像有什么事情隐约将要发生。在此幅画作中,蒙克大胆使用了大量色彩明快的色块,表达了蒙克对于生活的热爱。这幅作品蒙克画了数张,其中有图中人物站在桥边看着河水的版本,也有与图1构图和内容类似的版画版本。蒙克在一生中遇见过很多令他难忘的女性,这些女性成为蒙克生活的重要部分,有些则对蒙克产生过重要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蒙克的艺术,并且伴随了他的一生。蒙克由于许多因素没有结婚,但是他的身边却从来不缺女性的陪伴,这也成为蒙克艺术创作的动力。
图1 《桥上的女孩》
蒙克这幅《拿着香烟的自画像》(图2)创作于1895年。在这幅作品中,蒙克身处黑暗的环境中,画面中人物脸部与手部的亮光仿佛说明人物正处在聚光灯的照射之下。强烈的明暗对比使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人物的面部。画面中的蒙克睁大双眼,直视画面之外,表情紧张不安,拿着烟的手停留在胸前,好像处于惊恐之中。整个画面中,除了脸部与手是清晰刻画的,其余部分全部作了模糊处理,使得黑色服装的人物与黑色的背景合为一体。这或许是因为蒙克饱经沧桑和人情变故,在这幅画作中,蒙克把自己画成了一个抽着烟的、有些忧郁的男子。蒙克不经意间表现出了自己幽默戏剧的一面。他站在黑色的画面中向外看去,脸部在光的照射下显得有些怪诞,好像正处在剧院灯光之下的舞台中央一样。他看起来像一场戏剧中的反面角色站在舞台上,烟雾围绕在指尖,好像准备向人们讲述一个恐怖的故事,或者是什么令人毛骨悚然的传闻。蒙克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不知不觉地泄露出自己内心无意识的情感,使内心深处的焦虑、恐惧以及人类的美丑与苦乐在画面之中都尽情表现出来。这是蒙克众多作品中罕见的一幅自画像,比起擅长表达内心的蒙克来说,这幅作品也是为数不多表现了他外在形象的作品。这幅自画像以黑色调为主,黑色也代表着恐惧,能表现对于生死的绝望与压抑感,黑色是蒙克在绘画中大量使用的颜色,用来表达内在的精神含义。这种黑色既受到当时西方美术语言的影响,也结合了自身表达的需要,表现了一种焦虑与不安。这与蒙克自身痛苦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图2 《拿着香烟的自画像》
《卡尔·约翰大街的傍晚》(图3)描绘的是奥斯陆市卡尔约翰大街的夜景,在画面中每一个人的穿着都十分得体亮丽,但是面部表情却十分怪异,无精打采,目光呆滞,好像失去了灵魂一样。这是对当时表面繁华,实际每个人都很孤独绝望的社会风气的一种写照。这幅作品是蒙克在表现风格上的一次转变。就绘画语言来说,蒙克的个人风格已经越来越成熟,也表现了蒙克对社会敏感的洞察力。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社会进入了机械化大生产时代。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这些问题都引起了艺术家的深思。整个画面中,虽然人的数量很多但是却毫无生气,从表面上看也看不出人们想要去哪里,去做什么以及当时的情绪与心情。一种孤独又怪异的气氛充斥着整幅画作,忧郁、冷淡又深沉的深蓝色背景、压抑又恐怖的红色房子,一个黑色背影站在画面右侧的道路中间,人们不知道要去往哪里。画面右侧巨大的黑色物体显得十分违和又给人很大想象空间。此幅作品也映射出人类社会的现状与问题,跨越了时间与地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偏向冷漠与疏远。蒙克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平涂手法。虽然手法之间也有层次和程度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完全是立体的变化,即使是立体的变化,画得也十分简洁概括,使用了渐变和突变两种处理方式,在涂颜色处形成了自然的肌理与笔触。这就是蒙克画面形式上的平,形成了色彩层次上的变化。
图3 《卡尔·约翰大街的傍晚》
《呐喊》(图4)是蒙克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是蒙克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共有四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创作于1893年的蛋清木板画、第二个版本是创作于1893年的彩蜡木板画、第三个版本是创作于1895年的彩粉木板画、第四个版本是蛋清木板油画。《呐喊》画作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在某个傍晚,蒙克与朋友一起在这条路上散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是峡湾。此时的蒙克不仅累还带着病痛,他驻足朝峡湾的那一边眺望。快要日落时,云被染得通红,像血一样。蒙克停靠在栏杆上,疲累得无法言喻。朋友们继续往前走,他落在了后面,似乎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蒙克站在那里,由于不安而颤抖着。这样的恐怖与绝望,最终爆发为一种可怕的对生命孤独的呐喊。图4为第三个版本。从蒙克的《呐喊》中能明显地感觉到,彼时正处于昏暗的傍晚时分,天上红色的云像流淌着的血一样高高地弥漫在整个画面的顶端,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使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恐怖与血腥的事情。背景扭曲,引发人生理上的不适,一种令人窒息的感觉扑面而来。后面黑色的群山也透着一股诡异的气氛,画面主体是一座看不到尽头的木桥,一个类似骷髅的人物面部表情万分恐慌,并且歇斯底里地大声呐喊着,用双手紧紧地捂着耳朵,脸也扭曲得不成样子,两个眼窝空洞又十分明显,扭曲模糊的身躯活像幽灵一般。蒙克认为这幅作品中的人物正是他自己。《呐喊》最知名的版本其实是油蜡材质的绘画。每一个版本有相同点但又各有特点,都是极其经典的作品。蒙克一直想在画面中表现人物的心理与精神状态,所以他的画给人一种人物、时间、地点、动作全部停止在一瞬间的感觉,这正是蒙克想表现的人物内心活动到达最高峰的一瞬间。
图4 《呐喊》
蒙克绘画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将作品系列化,有些经典的作品蒙克进行了多次的重复创作,例如《吸血鬼》以及《呐喊》系列。仔细回顾蒙克的作品,会发现他的很多经典作品都是重复性制作,一般有四五张之多。例如人们最熟悉,也最知名的《呐喊》系列,就有四幅作品。虽然作品主题是重复的,但是只是画面大体相同,仔细观察,每个重复的题材在画法、材料、制作以及颜色上,其实都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说,每一张都各不相同而且值得人们欣赏研究。蒙克在制作重复性作品时,并不局限于画种的媒介,相同的一件作品既有油画作品,也有版画作品,并且画作的尺寸也并不相同。
三、结语
蒙克的所有作品都透露出一种对世界的奇特看法,这使其拥有了强烈的象征主义色彩。蒙克的绘画语言超越了世纪末的象征主义顶峰,这成为他作品的主干,从而使作品具有了强大的连贯性,生与死、爱情、苦痛,可以概括他绘画的题材,每个词展开以后都是一个个十分深刻、值得深入思考的绘画题材。蒙克利用绘画形式展现了自己的想法与艺术语言。对他来说,人类和自然在生命、死亡和重生的系统循环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他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图像学,如果把蒙克所有画作看作一个整体,就会十分容易理解。蒙克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不断在想象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释放心灵深处对于爱情压抑的欲望。看了蒙克的画,观者惊讶的是情绪的表达竟然可以通过画作呈现得这么强烈,能够直接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与不安,这种感觉又无法用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蒙克在创作时喜欢用头发的缠绕来表达离别,笔者认为是十分巧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