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书画类文物“云”展示传播中的困境与机遇
2023-03-22南京传媒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厉 锐(南京传媒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
一、书画类文物的特殊性
书画类文物通常为纸本或绢本,不如玉石、瓷器、青铜器等文物质地坚固。因为其材质的特殊性,这类文物在对光照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等条件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如若在不合要求的情况下展出,书画类文物表里很容易受到损伤。
在国家文物局制定的《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GB/T 23863—2009)中明确规定,对光特别敏感的展品,如织绣品、绘画作品、纸质物品等,其照明标准值应小于等于50lx,年安全曝光量为50 000lx。阳光和绝大多数灯光中都含有大量的紫外线、红外线,这些光线会通过光分解和光氧化作用使得书画褪色、变脆。因此,在将书画类文物进行线下展出的时候,应考虑选择能滤除紫外线、红外线的照明光源。对书画类文物进行拍照时也应注意光照问题。照相机的闪光灯一般都没有滤除紫外线和红外线,在距离书画两米左右的位置拍照时,瞬间光照度可达到10 000lx,5次闪光即可达到书画类文物年安全曝光量的上限①。这也是一般情况下博物馆、美术馆里不允许使用闪光灯的原因。
书画类文物在进行线下展示时,同样需要恒定的温度与湿度。最佳温度一般在(20±2)℃,比较适宜的湿度在50%~60%②。在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书画类文物很容易出现生霉、虫蛀、变脆、变形、撕裂等现象。霉菌通常只在70%~80%的相对湿度下才会滋生并繁殖,但是对生过霉菌的书画类文物来说,其霉菌在相对湿度60%的情况下就会被激活③。因此,在不具备恒温恒湿的线下展出条件下,年代久远的书画类文物一般都是在温度、湿度比较适宜的秋季进行展出,并且需严格控制展出时间,一般展出时间以1~2个月为宜。
除此之外,书画类文物在线下展示期间,应定期进行除尘,一般为一个月1~2次。因为空气中的灰尘含有呈酸性的金属粉尘、化学颗粒、微生物孢子等。一旦落到书画类文物的表面,灰尘中的化学颗粒就会吸取水分和有害气体,致使书画褪色、质地变脆;当遇到合适温度,微生物孢子也会在书画展品表面迅速繁殖④。通常情况下,可以用特质的软毛刷轻拂书画展品表面的灰尘,也可以用文物专用除尘器吸走其表面灰尘。
因此,为了保护书画类文物,尤其是对于年代比较久远的书画展品,线下展陈概率不高。如故宫博物院馆收的《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一般都在藏品仓库中保存,相隔数年才会在线下展出一次。这对于广大书画爱好者来说,确实是一种遗憾。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二、书画类文物云展示的优势
(一)突破时间与位移的界限
自从有了云展示的传播手段,书画类文物在展示过程中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参观者们可以选择任意时间,在任意地点以线上形式近距离观看书画类文物。将书画类文物进行云展示,没有了实地参观线下展览的人流量限制,可以多人同时在线观看展览。云展示还可以为参观者线上展示一些年代久远的珍贵书画类文物,这些珍贵文物一般都需常年在藏品仓库中保存,很少进行线下实物展出。此外,书画类文物云展示的方式,降低了参观者前往展览场地的时间成本,以及购买门票的经济成本。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用年龄阶层、不同社会阶层的参观者都可以免费线上观看,拉近了书画类文物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也间接地契合了当下社会平等、多元、包容的理念。
(二)满足观者的文化需求和多维体验
书画类文物的云展示,依靠强大的数字技术,为线上参观者提供超高清的展品图像。观者可以把展品图像自由缩小、放大数倍,近距离地观看其细节部分,这是线下实物展览没有办法实现的。在书画类文物云展示过程中,线上平台会为参观者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相关知识,满足参观者的知识需求。比如线上展示平台会为参观者提供书画类文物相关的背景知识、影像资料等扩充信息,以其周到细密、丰富多样的信息量来扩充和提升书画类文物相关知识的输出,最大限度地去满足不同层次参观者的差异化文化需求。参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进行自由选择,全面地研习自己中意的书画展品,领会优秀文化遗产中的奥秘;此外,有些书画类文物在进行线上云展示时,会结合实景运用360°全景动态展示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参观者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到实地参观线下展览的体验。
(三)节约举办展览成本
举办文物展品线下展览相对复杂,包含场地租赁、展区设计、现场搭建、人力成本、运输成本、印刷制作等多项费用。尤其是书画类文物线下展览,需要恒温恒湿的现场环境和特制的灯光,还需要专业工作人员对相关展品的维护保养,这些都需要额外的花销。线上展览则可以极大地降低举办展览成本的支出。书画类文物线上展示一般是以线上平台为基础,所使用的为虚拟平台而不是实地空间,节省了场地租赁的成本费用;线上展览展示的内容主要是在线上平台上发布的文物类展品相关的文字内容、图像、音视频文件等,其展示的实际是虚拟作品,并不需要将文物展品运送至现场,省去了展品在运输物流阶段中的运输成本,还避免了文物展品在运输过程中损坏的风险。
傅抱石 龙盘虎踞图
(四)使书画类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由于书画类文物的特殊性,其在线下展示的过程中,对光照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等条件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比如,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书画类文物线下每次只能展出最多4个月。对于一些年代久远的珍贵书画类文物来说,每次线下展出以1~2个月为宜。此外,已经线下展出过的书画类文物不能连续展出,应该将其放置藏品仓库中修养三年才可以再次展出,否则很容易对书画类文物造成表里的损伤。将书画类文物进行云展示,不必将其从藏品仓库取出,很好地避免了以上问题,使这些书画类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五)降低安全隐患,避免资源浪费
书画类文物展品在线下展出时,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展品的安全,观展人员的人身安全,都需要现场工作人员的辛苦维护。此外,在每一场文物展品的线下展览结束后,都会产生巨量的展后垃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从展览海报、作品展签、印制的展览手册,到粉刷的墙面、搭建的展墙、特制的展柜展台等,使用周期就仅限于展览期间,展览结束后就失去了其功效,变成了一堆废材。线上展示则不存在这些问题,既绿色环保,又不存在安全忧患。
三、书画类文物云展示过程中的困境
(一)书画装裱的重要性逐渐降低
傅抱石先生曾经说过:“作为一件艺术品,除了画面的艺术水平决定在画家外,装裱是最重要的一关。”⑤一幅书画作品,在绘画完成后若不进行装裱,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装裱是伴随着我国书画艺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工艺。中国书画历来都尤其重视装裱,在北宋宋徽宗时期,甚至出现了一种十分复杂的装裱工艺—宣和装。装裱书画,有美化和装饰书画的功用,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装裱还可以对书画作品起到保存和保护的作用。除此之外,装裱最本质的意义就是方便展示。因此,书画类文物在进行线下展示时,无论是简单的框式装,还是古朴的卷轴装,都需要考究诸多因素,如颜色、款式、材质、厚薄,尤其是装裱人员的技艺,对书画作品的完整性和雅致程度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在将书画类文物云展示的过程中,很多策展人和相关策展团队更为关注展品画面的内容和虚拟空间的作品排布,关于书画展品装裱的设计与考量变得无关紧要。一些书画作品的线上展览,甚至只为观者展示画芯部分,装裱部分变得可有可无。长此以往,这对于我国传统书画装裱工艺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作品图像与原作真迹很难完全一致
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书作展品的数字图像已经可以高清晰度、高质量地呈现,但仍旧无法做到和原作完全一致。这对于普通观者似乎是无关紧要,但对于一些专业研究书画类文物的人员来说影响极大。数字图像对于原作真迹的还原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如色差、清晰度、感染力等,这些都导致我们很难从一幅数字图像中获取关于原作真迹的准确信息。即使是同一件书画展品,在不同品牌的电脑显示器上显示的色彩也会不同,导致图像与原作出现色差,这也是现阶段书画类文物线上云展示过程中无法克服的缺陷。除此之外,书画类文物在线上展示的过程中会失去部分感染力,原作真迹给人带来的感染力以及视觉冲击是数字图像所无法替代的。
(三)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无法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
当前,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水平、5G技术和VR技术等都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各大媒介深度融合的环境趋势下,书画类文物云展示的方式已非常丰富。包括将文字与图片组合的线上平台展示、设立无实景的虚拟展厅等,极大地满足了大多数观者的感官体验。但是,总体来说,我国文物艺术品线上展览的应用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技术发展还不够成熟,应用前景尚未完全明朗,无法满足部分特定群体的需求。
此外,由于网络群众的年龄结构中,占比最多的是年轻人,他们在观赏线上展览时的喜好、接受事物的形式内容和语言,和线下展览是不同的。在花样繁多的线上展示影响下,网络受众群体越来越年轻化。然而,一部分老龄群体甚至无法适应线上展览,他们在观看线上展览时更像是在看一个可放大缩小的图片集,并且他们在逛虚拟展厅时有时会因为难以轻松调整方向而感到晕头转向,失去兴趣。
四、书画类文物云展示未来的思考与期待
(一)完善现有平台,开发多样线上资源
从当前来看,博物馆云展示仍然是当下和未来满足公众需求、推动文物资源“活”起来的重要方式和途径⑥。因此,各大博物馆应更新并完善现有平台的数字化资源库,尤其是针对不适合线下展出的珍贵书画类文物,为其打造“永不落幕”的数字展厅。除此之外,博物馆可利用现有平台筹划推出如文物背后的故事、文物知识答题闯关小游戏、名家科普小讲座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版块,既有趣生动,又能满足观者的文化需求。
(二)拓展多种传播渠道,实现多行业跨界合作
博物馆、美术馆通常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在将书画类文物云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现有的珍贵文物,在国内各大一线社交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通过在线直播、话题互动、在线课程等跨界合作的方式,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观众参与度,缓解目前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途径过少的问题。
(三)线上线下积极合作,达成互补共赢
博物馆文物展品的线上展示和线下展览并不是相斥对立、无法共存的,而应该是相互补充、并肩发展的共同体。线下展览是根基,是博物馆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同时也为线上展览奠定基础;线上展示是帮手,是博物馆扩大受众群、拓展传播渠道的有力保障。博物馆文物的线上展示,通过将多媒介、新科技与博物馆文化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多维度地展示、传播我国琳琅满目的文化遗产。线上展览与线下展出有机融合,互补联动,最终实现文物价值从“窄播”到“广播”的改观。
将文物展品进行云展示,本来就是博物馆实现多元化发展、多渠道输出的必然选择,是未来博物馆文化资源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博物馆文物“云展览”将成为一种观展新常态。尽管文物展品云展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些许不足,尤其是对于书画类文物这一特殊种类的文化遗产来说,其云展示的效果并未达到最佳,仍面临一定的困境。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大媒介的深度融合,会逐步改善文物云展示的效果,最终使我国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使文物展览成为面向世界的“金名片”。
注释
①盛为人:《试论书画文物的动态保护》,《书画世界》,2017 年第7 期第18-19 页。
②北京博物馆学会:《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指引》,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年第135 页。
③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群众出版社,1992 年第82 页。
④南京博物院:《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译林出版社,2013 年。
⑤傅抱石:《装裱难》,人民日报,1957 年1 月3 日。
⑥刘玉珠:《云展览开启“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服务新形态》,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n1/2020/0527/c1013-31724888.html,2020-05-27/202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