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南充市乳泉山所存“顺庆起义”遗迹石刻及其传闻
2023-03-22袁子東付琳琳周煜钧
袁子東,肖 颖,付琳琳,周煜钧
(1.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2.西华师范大学 法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一、绪论
(一)研究现状概述
川东北地区作为革命老区,区域内保有大量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红色文物;由于宣传工作开展的需要与川东北多山石的地理环境特征,摩崖石刻依靠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其中的大宗,并成为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其中摩崖石刻又以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所留存的为大宗,以其他时期因各种历史事件留存的为小宗。习近平总书记①指出:“要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笔者认为,对红色石刻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发掘红色石刻所承载的历史资源,从而推动继承与发扬革命文化。
在中国知网(kns.cnki.net)中以“红色石刻”“革命石刻”为关键词交叉进行检索,将所讨论内容限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后并对无关内容进行排除,一共有24个检索结果,按照时间远近进行排序,从中可以发现,最早于1964年我国黄玉质、吴振华②在《文物》上介绍了广东大南山的石刻,其他大南山石刻相关结果有:郑会侠分别于1996年、2006年、2021年对大南山石刻进行的多次介绍,林楚明于2011年发表《翁千与大南山革命石刻标语》。检索结果中,在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方面,学界已有较为完备的研究成果,如蔡东洲、黄涓《从川陕苏区红军石刻看劳动者解放蓝图》,该文章立足红军石刻,运用统计学手段将劳动者权益的3个维度运用枚举法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综合论述了石刻地理位置、整体样貌与保存状况,对川陕苏区劳动者解放过程中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进行了充分论述,对于红色石刻研究工作进行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而在以川陕苏区为大宗的近现代摩崖石刻群中,与其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关联的仍存有相当一部分。这一部分石刻的文物学研究工作与历史学研究工作许多都处于半空白状态。尽管该部分石刻已被零散、陆续地收录入各类名单甚至得到保护,但其本身关于文物学、历史学的研究工作仍有待开展。
综上所述,以上结果主要涉及新闻传播学、博物馆学、文物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研究。其中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红色石刻的概览介绍与传播价值,而与石刻本身关联最密切的文物学方面的研究大多为综述或简单介绍。
(二)石刻现状与传闻
南充市乳泉山留存的“苏唯埃政权为工农”石刻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其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西兴街道乳泉山(又名小方山、紫云寨)上老君观(原名紫府观)内的山壁上,共书写8个字。石刻文字为从右往左书写的“苏唯埃政权为工农”,目前石刻因石体剥落有部分残泐,“埃”字有部分残缺但整体可以辨认识读,“农”字下半部分已残泐,但可从其上半部分确认为“农”字。
根据乳泉山老君观管委会公开资料,该石刻是由刘伯承元帅在紫府观指挥期间起义军用战斗间隙以刺刀刻于乳泉山老君道观后岩石。在田野调查阶段中,根据居住于紫府观一带的中年男性村民叙述,相传此石刻是刘伯承元帅指挥刻下的。传闻距离历史事实仍有相当的距离,传闻之中存有诸多不合理及有待证明之处。故而,石刻真实性与来源的证明可顺沿传闻开展,解决乳泉山石刻所在地与顺庆起义时期战场关系、乳泉山石刻的刻成时间与创造者身份3个疑点。
南充市嘉陵区乳泉山“苏唯埃政权为工农”石刻标语
(三)研究途径与方法
由于相关史料的缺失,石刻的来源无法直接得到实证。要解决所提出的疑点并还原此石刻产生时期的真实历史环境,应当将问题拆分为多个环节,将多个环节推进演绎,最终串联出关于文物本身真实性与来源的结论。
第一步,应当确认包括乳泉山石刻所在区域是否为顺庆起义时的前线,此环节主要依靠相关文献记载、留存的军事地图,结合音韵学,对乳泉山相关的地理名词沿革考证,考察乳泉山石刻所在区域在顺庆起义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步,即立足石刻内容,将其与时代背景相关联,考证其刻成时间;第三步即考证石刻的创造者,此环节主要依靠军事战争实际与亲历者回忆进行分析;最终综合各环节得出结论,对文物的历史价值与意义进行阐述。
二、石刻位置与历史背景
顺庆起义西山保卫战期间,李家钰部占据小老君,而秦汉三部占据大老君(紫福观)。此处的紫福观与乳泉山石刻所在的老君观曾用名紫府观是否为同一事物?其一,从名称由来角度,在老君观管委会资料中,对顺泸起义时期的老君观作描述时采用了紫府观的称呼,故紫府观与紫福观是同一时期存在的称呼,存在时间维度上的重合;其二,从音韵学角度,紫福观与紫府观二者在南充官话中发音基本一致,二者在方言中为同音字,都发[fū]的音,存在因同音字的状况而字存在讹误的可能;其三,从地理位置角度,对比顺庆起义军事地图与今南充市地图,大老君一带与乳泉山(小方山)基本处在同一位置,有地理位置上的重合。由此基本可以判断,当今的乳泉山石刻所在区域在顺庆起义时期为名为大老君的前线。
罗沛霖回忆录中记载:“我扛上‘中国国民革命军川军第二路’军旗……到了紫福观寨子门……姚团长命我赶快把军旗插上紫福观。”③由此可见紫府观在12月15日西山保卫战中是战场的战略节点。廖海清在回忆录中回忆:“一日下午,连长胡汉章带领我们炮兵二连开到城郊北边的紫福观寨子下占领发射阵地……从白马庙望出去,北边是紫福观我军阵地,南边是二郎庙……”③将军事地图与现南充市区地图对比,文本中的白马庙在今西山白马庙村一带,距今老君观直线距离约4公里,二者相互印证。
综上,今乳泉山石刻所在区域是在顺庆起义期间为起义军前线的炮兵阵地及重要军事战略点。这为乳泉山石刻的断代与创造者身份探究提供了方向与支持。
乳泉山老君观概述
三、石刻中的“唯”与“维”
乳泉山石刻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川内其他红色石刻相比,有一处明显的区别就是此处将常用的“苏维埃”写作“苏唯埃”,这一现象相当少见。显然此处是同一外来词汇的两种音译结果,所表达的内涵也基本一致,但是对此处不同的结果进行考证,探究其采用“苏唯埃”的缘由,对于辅助石刻断代与探究创造者有重大作用。
乳泉山石刻“苏唯埃政权为工农”使用“唯”而不使用“维”字的问题,存在4个可能的原因。一是由于当时的确存在“苏唯埃”的译法,在石刻篆刻时创造者知晓并有意运用了此译法;二是在当时紧迫的状况下,创造者并不完全清楚其广为流传的音译版本的写法,由于时间仓促、各条件受限等因素,不能对其加以考证,加之为音译词的缘故,不影响识读,便采用了“唯”字;三是从书法镌刻的角度出发,由于绞丝旁的镌刻难度大,可能导致字形体失衡,或者其他缘故,有意识地采用了“唯”字代替;四是创造者单纯认为音译词不影响识读,创造性地采用了“唯”的译法。
从书法镌刻的角度看,即使在文言文中“唯”通“维”,意思相通。但“维”在书法写作或者石刻镌刻时一般存在两种写法,一是如图所示的常见写法,二是字形采用“糸”作偏旁的写法,并不存在为了方便书写或者美观而将“维”改写为“唯”的案例,故排除第三种可能。
从石刻本身的用途而言,石刻一方面是向人民宣传苏维埃政权,一方面又起到了勉励战士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作用。既然为宣传用途,则更可能是以最广为流传的译法为书写内容,不应当故意将广为流传的版本改换,故而也可排除第四个可能。
从词汇本身说起,中文“苏维埃”一词是1918年张君劢由俄语词汇“COBET”最先音译而来的。在中国共产党内部,最先使用“苏维埃”一词的是蔡和森,他在1920年留法期间写下的《关于中国革命问题致毛泽东同志的两封信》便采用了“苏维埃”一词并对其作出评价;而20世纪20年代党内的文件,也多数采用“苏维埃”的译法。
如1921年7月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1922年7月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与1923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都采用“苏维埃”一词。到了中华苏维埃政权及各地苏维埃政权正式建立,“苏维埃”成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名词,此后在党的宣传工作中无一例外都采用“苏维埃”的称呼。可见,从此概念传入中国的初期,“苏维埃”的译法便占据主流,党内文件、报刊公文绝大多数都采取“苏维埃”的译法,而在当时代的公众纸媒、官方文书材料中,都难以觅见“苏唯埃”译法的存在,可以基本排除第一种可能。
综合上文,将乳泉山石刻与同时代诸如大南山石刻、通江红军石刻等红色摩崖石刻的状况进行对比,该石刻对于“唯”的使用在断代上反映的事实是:该石刻的刻成年代要早于中央苏区成立后,即苏维埃的译法官方化、大规模普及化后。而在顺庆起义爆发之前,时顺庆地区乃至四川地区并未发生过犹如顺庆起义般由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该地区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小,不具备出现“苏唯埃政权为工农”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机遇。顺庆起义作为由中国共产党人刘伯承领导的革命,其第二路司令秦汉三及麾下团长姚源铎皆为共产党人,因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该部有更深厚的基础,该部在顺庆起义西山保卫战之际驻扎于紫府观,则为刻成“苏唯埃政权为工农”提供了历史机遇。故而基本确定,乳泉山石刻为顺庆起义期间驻紫府观起义军所刻下的。
起义军当中的秦汉三、姚源铎皆为中共党员,其下属有更多机会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故由党员身份或者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的长官指挥战士刻下此标语是具有合理性的。南充市党委办在《泸顺起义: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尝试》提到是姚源铎团中何姓参谋指挥刻下的④,而笔者考证出时团内前沿指挥所有一何姓参谋秘书,与其相印证。
时为中共党员的刘伯承在此地时提议刻下标语是民间传闻的主流说法。刘伯承早在1924年便结识杨闇公、吴玉章,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在1926年5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刘伯承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时应当对党的文件与党的精神有所了解,知晓党内通用的“苏维埃”译法,一方面通过对刘伯承在1924—1928年期间与外界来往文书的检索,并未采用过“苏唯埃”的译法,说明刘伯承本人也并没有使用此译法的习惯。故而石刻创作者更可能是姚源铎团中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的军官。
故石刻形成过程最终可能如下:受到刘伯承、秦汉三、姚源铎等共产党人的命令与影响,团中的某个军官在此处刻下此标语,但由于其并不清楚其广为流传的音译版本的写法,由于时间仓促、各类条件受限等因素,并未写出广为流通的译法,将此字写作了“唯”。此推论解释了采用“唯”生僻译法的合理缘由。从书法学的角度,石刻字体大小不一,布局错乱,缺乏刀法,与川陕苏区留存红色石刻标语的统一布局和成熟刀法形成鲜明对比,也说明乳泉山石刻篆刻是临时决定、仓促为之的,也印证了上说。同时需要指出,老君观管委会认为标语为起义军战士用刺刀刻下,但通过石刻的笔锋判断,刻刀更符合实际状况。
全景图
四、余论
综上,上文从多个角度实证了乳泉山石刻为顺庆起义时期起义军士兵所留存的革命文物。经对比分析,其他国内类似红色石刻研究最早见于海陆丰政权与大南山石刻的相关研究,其形成时间晚于乳泉山石刻,川陕苏区石刻时间则更为延后,故不排除乳泉山石刻为目前已知领域内中国的第一个关于红色苏维埃政权的石刻,开红色石刻之先河。
顺庆起义有力地支援了北伐,并且开创了我党在重庆及四川地区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先河,这在中国共产党军事史上有着重要地位⑤。虽然没有确切证据表明乳泉山石刻镌刻过程与刘伯承元帅有直接关系,但作为见证顺庆起义历史、诞生于西山保卫战枪火之中的革命文物,其“苏唯埃政权为工农”八字表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尝试建立红色政权、团结工农联盟作出的积极努力,体现了起义军战士在逆境之中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是早期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故而乳泉山石刻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将其妥善运用,还能够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①习近平:《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 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载南方网2016 年月13 日,http://culture.southcn.com。
②黄玉质,吴振华:《广东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石刻标语》,《文物》,1964 年第11 期第2-4 页。
③中国共四川省党史工作委员会:《泸顺起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年。
④南充市委党史办:[党史故事]泸顺起义: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尝试,载中共南充市纪委监委官网2016 年6 月29 日,www.ncsjw.gov.cn。
⑤朱华,崔馨月,韩芹:《泸顺起义失败原因探讨》,党史文苑,2017 年第16 期第11-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