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应用于中风偏瘫患者护理效果观察
2023-03-22黄梅
黄 梅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广东 广州,510000)
中风主要指患者因脑部缺血或者出血性损伤引起的疾病,在我国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目前,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病情虽明显好转,但可能出现较多后遗症,其中以偏瘫较为常见,患者通常表现为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角歪斜、活动受限等,直接影响其日常生活,甚至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2]。另外,患者对疾病了解较少,容易产生负性情绪,也对患者康复进程造成阻碍。针对此,应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护理干预,以此消除其负性心理,使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与疾病,并增强患者关节功能,改善其运动能力,促进生活质量提升[3-4]。但既往常规心理护理较为局限,仅能消除患者负性情绪,难以加速患者康复进程。随着临床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在心理护理基础上采取中医特色护理的效果更好,不仅能够消除患者负性情绪,同时还可减轻症状,锻炼肢体功能,促进病情恢复[5]。本研究选择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2021 年3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70 例中风偏瘫患者,探究中医特色护理+心理护理应用于中风偏瘫中的价值,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3 月—2022 年1 月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70 例中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 例。研究组男19 例,女16 例;年龄52~76 岁,平均年龄(63.18±2.01)岁;病程1~3 年,平均病程(2.06±0.33)年;左侧21 例,右侧14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13例;年龄50~74 岁,平均年龄(63.47±1.92)岁;病程1~4 年,平均病程(2.14±0.57)年;左侧18 例,右侧1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诊断与治疗》[6]中诊断标准,且存在单侧偏瘫者;②意识清楚者;③病历资料齐全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感染性疾病、多脏器功能不全、器质性病变、视听障碍或者痴呆患者;②非中风引起的偏瘫者;③中途退出本研究者;④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女性。
1.3 方法
对照组选择常规心理护理。以热情的态度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具体病情及身体状况,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地疏导,引导患者抒发内心想法或压力,耐心倾听并解答其疑问,针对正确、积极的行为予以鼓励和支持;对于错误的观念及行为,应尽早纠正。同时,指导患者通过转移注意力、冥想、听音乐等方式,保持身体放松以及心情愉悦。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使其感受到家庭的关怀与温暖,还可定期组织病友交流,相互抒发情绪,鼓励恢复较好者分享经验,帮助患者建立信心,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定时帮助患者调整体位,对其患肢进行牵拉或者按摩,并帮助其活动相关关节,期间保持手法轻柔缓慢,自远向近揉捏,2 次/d。
研究组在常规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中医特色护理。(1)按摩护理。选择地仓、肾俞、肩井、风市、太冲、绝骨、脾俞、手三里、太阳、肩贞、下关穴,以按揉手法进行按摩,10 min/次,2 次/d。按摩前,向患者介绍按摩的意义以及注意事项,按摩期间询问患者感受,以其耐受程度调整力度。(2)中药熏洗。选择伸筋草30 g、红花15 g、桂枝15 g、芍药30 g、独活15 g、牛膝15 g、木瓜15 g,加水煎煮,取出药渣,加热药汁至40 ℃,对患肢进行熏洗以及浸泡,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正确方法、作用机制、注意事项等,并提醒患者注意药液温度,避免烫伤,直至药水变凉,擦干药液,2 次/d。同时配以按摩,经拇指对患侧肱二头肌、三角肌、股三头肌进行指压按摩,5 min/次,2 次/d。还可选择手掌拍打患侧北侧区以及肩胛区,100 次/min,1 次/d。(3)中医康复运动。①起坐锻炼。抬高床头30°,在膝下垫软垫,保持肢体功能位,坐起2 次/d,按病情恢复情况增加坐起次数,并鼓励患者独立坐起。②翻身锻炼。指导患者正确的翻身技巧,利用正常肢体抓住床栏用力带动肢体进行翻身。③肢体锻炼。鼓励患者随意活动正常肢体,偏瘫侧可利用正常手进行抓捏按摩,或者通过正常手抓起偏瘫侧肢体活动。(4)饮食指导。嘱咐患者低盐低脂饮食,鼓励其多食用山药、红枣等补血补气类食物,便秘者多食用粗纤维食物,保证大便通畅;针对肝阳上亢型患者,鼓励其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痰多者多选择丝瓜、萝卜等食物。(5)耳穴压豆。治疗前,以通俗语言讲述该治疗的作用机制、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确定患者神门、枕、脑、肾穴实施耳穴压豆,常规清洁消毒耳郭后皮肤,选择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放在上述穴位上敷贴,并定时予以按压,直至患者产生酸麻胀痛感为宜,3 次/d,双耳交替治疗,同时在治疗期间耐心询问患者感受,对于情绪紧张者,给予轻声安慰。
两组均干预两周。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SDS、SAS 评分20~80 分,SDS 分界值50分,评分越高抑郁越明显;SAS 分界值53 分,评分越高焦虑越明显[7]。
②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症状积分。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活动受限、口角歪斜的严重程度记为0~3 分,0 分无症状,1分轻度,2 分中度,3 分重度[8]。
③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包含上肢(共10 个项目,满分66 分)与下肢(共7 个项目,满分34 分)两大项,主要评价患者上下肢的运动能力,评分越高运动功能越强[9]。
④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内容涉及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生理职能、健康状况、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8 大项,各项满分100 分,评分越低生活质量越差[10]。该量表总体Cronbach’s α 系数为0.969,各个维度的α 系数值均>0.91,折半信度系数为0.925,信度和效度较好,适合做生活质量的评估。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DS、SAS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DS、S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DS、S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SDS、SAS 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SDS、SAS 评分比较 (±s,分)
SAS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35 62.03±5.78 40.19±2.07 60.85±4.39 38.02±1.76对照组 35 62.14±5.26 45.33±2.65 61.20±4.75 43.11±2.35 t 0.083 9.043 0.320 10.256 P 0.934 <0.001 0.750 <0.001组别 例数SDS 评分
2.2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活动受限、口角歪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s,分)
活动受限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35 2.55±0.71 1.04±0.33 2.36±0.77 0.87±0.26 2.41±0.73 0.62±0.20 2.17±0.72 0.54±0.16对照组 35 2.68±0.89 1.71±0.56 2.25±0.69 1.30±0.41 2.55±0.80 0.91±0.30 2.30±0.75 0.88±0.27 t 0.676 6.098 0.629 5.240 0.765 4.758 0.740 6.409 P 0.502 <0.001 0.531 <0.001 0.447 <0.001 0.462 <0.001组别 例数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口角歪斜
2.3 两组Fugl-Meyer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Fugl-Meye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Fugl-Meyer 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Fugl-Meyer 评分比较 (±s,分)
下肢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35 43.17±5.28 59.02±1.34 11.68±3.54 28.07±1.44对照组 35 43.26±5.10 50.37±2.15 11.24±3.16 23.52±2.06 t 0.073 20.200 0.549 10.710 P 0.942 <0.001 0.585 <0.001组别 例数上肢
2.4 两组SF-36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F-36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SF-36 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SF-36 评分比较 (±s,分)
健康状况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35 60.47±3.25 91.55±1.63 54.31±4.58 87.25±1.03 57.12±4.01 84.03±1.45 62.17±3.55 90.20±1.08对照组 35 60.81±3.69 84.27±2.03 54.39±4.66 80.49±2.25 57.63±4.21 77.29±2.36 62.89±3.41 84.36±1.75 t 0.409 16.543 0.072 16.162 0.519 14.396 0.865 16.801 P 0.684 <0.001 0.942 <0.001 0.605 <0.001 0.390 <0.001组别 例数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生理职能
3 讨论
临床认为,中风的病因包含外因与内因两大类,其中外因是感受外邪引起,而内因为内伤病证,使得患者出现半身不遂、突然昏倒、肢体麻木等症状,甚至造成意识、运动能力受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安全。加上中风具备起病较急、病情危重的特点,大部分患者经有效救治后,虽可脱离生命危险,但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偏瘫作为中风后最为常见且严重的后遗症之一,可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负性情绪,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11]。研究发现,中风患者的预后转归情况通常与护理存在一定关联,若能够尽早选择合适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升临床治愈率,并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为患者预后提供保障[12]。
既往临床多选择常规心理护理进行干预,其中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根据结果对患者展开针对性地心理疏导,同时指导其通过听轻柔缓慢的音乐、转移注意力、冥想等方式,达到放松机体、愉悦心情的目的[13]。另外,配合家属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减轻内心压力,使其内心充满信心与希望,更加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开展病友交流会,可促进其抒发情绪与压力,有利于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14]。但单纯心理护理的效果较为局限,无法快速稳定病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随着临床不断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加用中医特色护理的效果更好,可进一步消除患者负性情绪,帮助其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更为明显[15]。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SDS、SAS、症状积分、Fugl-Meyer、SF-36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特色护理+心理护理可消除患者负性情绪,快速减轻症状,增强肢体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经分析发现,中医特色护理通常将中医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患者开展按摩、熏洗、耳穴压豆、康复锻炼等护理措施,其中按摩可刺激穴位,发挥调节气血、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同时保护中枢神经元,有助于提升患者免疫力,防止肌肉萎缩,并为肌肉提供营养[16]。而熏洗选择的药方中桂枝助阳化气、温通经脉;芍药散结祛瘀、补血养肝;独活散寒止痛;伸筋草除湿消肿;红花、牛膝活血散瘀;木瓜增强免疫力;诸药联合可发挥出舒筋活络、活血散瘀的作用。耳穴压豆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主要是针对脏腑于耳朵上对应的耳穴进行刺激,利用经络的传输功效,发挥出整体治疗的作用,而本研究选取的穴位均具备通络止痛、补血生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作用,从而有效清除致病因素。康复锻炼主要活动患者肌肉,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效改善患者上下肢活动能力,使得肢体活动能力恢复,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最后饮食指导能够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每日营养摄入均衡,以此提升机体免疫力,促使病情尽快恢复。此结论与殷君[17]的研究结果相似,其中选择中风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予以常规护理与中医特色护理,结果发现观察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均高出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中医特色护理不仅能够稳定患者情绪,同时可改善患者肢体能力。由此可见,中医特色护理+心理护理效果更好,不仅能够稳固患者心态,帮助其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能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运动能力,促进生活质量改善。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护理+心理护理应用于中风偏瘫患者的效果更为显著,能够快速减轻症状,消除患者负性情绪,增强肢体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续表4 两组SF-36 评分比较 (±s,分)
续表4 两组SF-36 评分比较 (±s,分)
情感职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35 53.29±6.37 86.20±2.01 56.34±5.40 84.26±1.68 60.14±5.82 91.54±1.23 63.57±4.21 92.41±1.01对照组 35 53.58±6.21 81.36±3.55 56.71±5.13 79.36±2.80 60.67±5.34 86.37±2.00 63.88±4.59 85.56±1.67 t 0.193 7.019 0.294 8.878 0.397 13.027 0.294 20.764 P 0.848 <0.001 0.770 <0.001 0.693 <0.001 0.769 <0.001组别 例数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