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非法学背景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研究

2023-03-22

法制博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互联网+法律

郑 洁

武汉晴川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4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迭升级,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融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求学问知、休闲娱乐、社交生活的常态化渠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年2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上网用户已突破10亿人,在整个职业构成中,学生群体约占五分之一。在年龄构成中,20至29岁上网人数接近五分之一[1]。出生于21世纪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习惯于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获取知识,在互联网世界满足社交需求,与此同时,他们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网络安全问题。因此,探寻提升“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帮助大学生强化自我防范意识、维护合法权益的内在需求,也是推进国家法治建设进程的应有之义。

法律素养即是个体认识以及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与素质。一般而言,法律素养由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用法能力三部分构成。与法学专业学生所要求的全面、系统的职业素养不同,对于非法学背景的学生而言,法律素养更像是一门通识教育,它更强调学生树立坚定的法治素养,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以及合理有效的维权手段。鉴于教育目标不同,本文中的法律素养主要以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展开论述。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缺失的表现

(一)法律知识贫乏

法律知识是构成培养法律素养的重要前提。大学生虽然每天都会与互联网打交道,但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却不多,往往在未知状态下游离于法律边缘,因不懂法或不知法导致的法律认知偏差,势必会给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带来影响。据有关数据统计,部分在校生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在遭遇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等侵权行为时往往显得不知所措,导致自身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因法律基础知识不足而无视法律制度,进而在不知法的情况下做出违法行为,对失范行为给自身造成的严重影响缺乏预判性[2]。

(二)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意识是培养法律素养的主观要素,主要是指社会主体对法律的观点、态度、心理或观念[3]。“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权利与义务意识不对等。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是对等的,但在网络行为中,部分大学生未能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致使二者时常处于“错位”状态。例如部分大学生习惯将互联网空间当成自身情绪的“宣泄场”,随意在网络平台发表粗俗、暴力的语言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辱骂或颠倒黑白,只顾宣泄不良情绪的一时之快,却未意识到自身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无形中给他人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也有一些学生在围观社会热点、时政新闻时无视事件真相,肆意在网上传播谣言,甚至发表不当言论,最终付出惨痛代价。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身遭遇网络暴力等不法行为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缺乏必要的维权意识。二是法律信仰缺失。所谓法律信仰即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对法律事件的主观认同感和精神依归感[4]。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互联网法律存有怀疑心理,他们认为在“自由自在”的网络虚拟空间中,现实社会的法律规范很难全方位约束自己的行为,个人感觉即判断自身网络行为是否得体的唯一标准,未能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另一方面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认为法律在某种程度上是为部分人提供“服务”的,在网络世界中善于运用舆论的群体往往可能会得到法律的“庇护”,这种错误的观念严重削弱了法律在大学生心中的权威性,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三)法律能力不足

法律能力是形成法律素养的外显标志,即个体守法、用法及护法能力[5]。“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在法律能力方面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守法能力较差。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是对大学生的最低要求,近年来,涉及大学生侵犯他人隐私、传播不良信息、人肉搜索等网络违法失范事件时有发生,足以说明大学生守法自觉性有待提升;二是用法能力较差。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维护个体合法权益是法律能力较高层次的体现,但在现实境遇中可以看到,当个体权益受到威胁时,部分大学生却不懂得或因逃避“诉讼”而选择放弃法律这一坚强盾牌来保障自身权益的实现。例如近年发生的多起大学生遭受网贷诈骗后自杀事件等,无不折射出高校大学生缺乏依法维权的实践能力;三是护法能力有待加强。敢于抵抗不法行为是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校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法治意识也有了进一步提升,但当身边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时,部分大学生却持有事不关己的心态,缺乏主动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勇气,无形中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法制建设不健全是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为适应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我国在短时间内出台了数部与之相适应的重要法规条例,但部分大学生对这些庞杂的法律规范相关内容并不熟悉,势必会淡化他们的法律意识[6]。另一方面,法制环境不完善是导致大学生产生法律信仰危机的重要因素。目前政府管理部门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存在漏洞,致使一些不正之风在网络空间中未能得到及时的处置,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产生了消极影响。此外,传统思想的束缚也给在校生法律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带来困扰。时至今日,虽然我国业已步入依法治国时代,但敬畏权力、崇拜权力的传统观念仍旧在人们的思想中激荡,这种落后的传统观念势必会阻碍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二)学校教育相对缺位

尽管当前依法治国被放置于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但在高校教育中,专业、文化素养等仍然是被关注的焦点,法律教育尤其是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教育却因各种原因被忽视[7]。一方面,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非法学背景的在校生大多是通过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与法治》接受法律教育,该课程部分章节涉及法律相关基础知识,但与网络法律相关内容很少,尽管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关选修课,但也很难让在校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与掌握较为系统的法律基础知识体系。总体而言,在校生触及法理知识的机会并不常见,其法律素养培养的难度势必会增加。另一方面,师资队伍的非专业性。现阶段,除了法律专业的授课教师外,大学校园里几乎很少有系统学习过法律知识的任课教师,即使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也是非法学背景出身,因此,大部分教师就很难有效向学生传递相关法律精神。

(三)个体认知存在偏差

一方面,功利化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大学生实现自我提升的关键因素。一些大学生认为,与专业课知识相比,法律知识的学习与自身今后发展关系不大,并没有意识到法律素养与自身网络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对学习网络法律相关内容的积极性不高[8]。另一方面,自律能力不足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救赎”的内在因素。不少大学生自律能力稍显薄弱,在乱象迭起的互联网空间中容易迷失自我、盲目跟风,对一些网络负面信息缺乏理性认识,这样势必会影响大学生法律能力的运用。此外,大学生思想尚处于不成熟阶段,“三观”正是塑形的关键期,当他们在互联网空间看到一些不正之风时,可能会夸大法治建设中产生的问题,从而对法律的公正性产生怀疑而陷入消极的状态[9]。

三、“互联网+”时代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首先,净化网络环境。不可否认,互联网确实给在校生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与此同时,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乐观,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因此要净化互联网环境,规范网络主体的言行举行,与此同时,互联网平台应落实主体责任,遵纪守法、严守道德底线,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生态[10]。其次,强化社会法制宣传。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政府部门应重视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多样化的网络宣传渠道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助力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再次,重视家庭法律教育。作为一种潜在的、无声教育资源,家风在日常细节中就可以实现对家庭成员的思想熏陶,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以潜移默化的法制观念、科学的教育方式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优化学校法律教育

高校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法律教育培养力度[11]。首先,增设法律选修课程。除常规的思政课程教学以外,高校应加快法律“第二课堂”的建设步伐,可尝试引进一批具有法学背景的专业教师,通过增设法律选修课、定期开展法律讲座等形式讲授与在校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法律常识,借助专题教学让学生夯实法律基础知识,强化法律意识。其次,夯实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准。非法学背景的任课教师应自觉充电备课,主动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此外,任课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技术以法律情景编排、法律辩论等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激发大学生学法的热情。再次,注重校园法律文化建设。高校要利用好互联网阵地,通过开设普法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也可利用“网络安全日”“国家宪法日”等重大法制宣传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升法律素养营造良好的氛围,进而强化法治教育[12]。

(三)强化个体主体意识

首先,积累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学习、生活方式发生的重大变革,大学生要明确学习互联网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主动汲取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内容,厚植法律知识储备,在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环境中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其次,增强法制观念,提升法律信仰。“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僵死的教条。[13]”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应依法而行、唯法是从,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在合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培养法律至高无上的情感。再次,坚守法律底线,培养守法意识。守法是实现法治的关键环节。大学生要严格规范网络行为,从小我出发,守好法律底线,在互联网空间不断强化自身的网络法律素养。此外,强化学法效果,提升法律能力。学法最终是为了学会用法。大学生要学会利用法律知识,对自身行为举止的合法性进行判断,避免让自己陷入网络犯罪的漩涡,与此同时,在面临法律问题时,既要勇于维权,更要学会维权,在具体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尚未形成完备的法律知识储备,法律意识相对比较薄弱,法律能力也令人担忧。法律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为此,要联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以重视家庭教育为基础,强化学校教育为主导、优化社会环境为辅助,多层次全方面助力在校生的法律素养提升。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互联网+法律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