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意蕴

2023-03-22朱继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

王 刚 朱继媛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培养新时期青年形成正确劳动意识的重要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核心价值观之一。面对新时代下的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1]。这深刻地说明劳动创造价值与未来,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一观念承袭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逻辑,为劳动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以人作为主体,将人的发展作为主要的价值追求,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新时代仍然保持着较强的生命力,指导着新时代劳动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基础

劳动作为人类生存和创造美好未来的实践,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都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对于劳动者的研究,进而建立起的马克思劳动学说,是马克思伟大的理论贡献,也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构成。解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涵,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劳动实践意义,马克思认为在劳动中获得成就,并创造价值更有现实意义。而劳动者在劳动中是否具有主体地位,是影响劳动成果的关键要素。二是劳动意识和观念,具体可以理解为劳动的动机和态度。在人们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只有热爱劳动,并真正地参与劳动,才能通过观念支配行为,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才能积极投入劳动实践中。三是劳动品质,在深刻理解劳动最光荣等理论下,在劳动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形成劳动素养和品质,可实现劳动育人的根本目的。四是劳动道德和伦理,劳动不但创造价值,也创造一系列的伦理关系。在劳动中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衡好劳动关系,可协调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者和社会的关系,消除劳动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五是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但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在精神层面,人在劳动中也能疏散压力,收获劳动的快乐,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价值

首先,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在劳动教育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劳动中,将更多优秀人才聚集到一起,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明确青年学生承担的责任,将体力、智力、创造力投入社会建设中,可促进民族富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并保护好每一个参与劳动主体的根本利益。其次,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成长于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受到优越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体力劳动有着错误认知,并产生不愿主动参与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会劳动等问题。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精神、劳动素养,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并由思想指导行动,实现正确劳动观和劳动习惯的生成。最后,有利于发扬和传承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新时代背景下,在产业快速发展中构建起的正向劳动风气,是我国传统劳模精神的时代性表现,是鼓励民族前进的主要动力。实现马克思所倡导的自觉劳动,需要培养学生劳动教养和劳动意识,将自身投入劳动中才能体会劳动的本质。如今,青年学生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为坚定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将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劳模和先进个人,作为引领学生发展的榜样力量进行弘扬,并使其在劳动中找寻理想信念,进而实现人生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实践价值

第一,推动劳动创新,构建新型的劳动关系。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型劳动作为未来主要的劳动形式,要求参与劳动的人员有着较强的创新意识,在各方的支持和配合下,实现劳动形式的革新。作为长期从事劳动的基层人员,他们普遍缺少创新创造能力,长时间的重复性劳动,使他们缺少劳动创造的主动性。而未来的新型劳动者,即青少年学生,他们也缺少全局的劳动观,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也存在较大的功利色彩。对此,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将劳动价值、劳动意识、劳动品质等融入劳动中,使基层劳动者在政策的推动下受利益的激励,提升他们在劳动中的幸福感,从而更为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劳动。而对于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可使他们懂得劳动的意义,帮助他们树立胸怀全局的观念,发挥自身的能力优势,在劳动中进行创新创造。而劳动主体意识的变化,可不断优化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全新劳动关系的形成。

第二,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立足新时代的起点上,培育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教育领域中提出“五育”概念,使德、智、体、美、劳处在相同的位置上,构建起相互联系和促进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充分融入各个教育环节中,以劳树德、以劳促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发挥劳动教育在实践层面更大的效用。以劳树德,是以劳动教育磨炼学生意志品质,通过践行道德教育,不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促进正确道德观和劳动观的形成。以劳促智,是以劳动为实践路径,通过理论和实践融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劳强体,是以劳动锻炼学生身心,助力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发展。以劳育美,是在劳动实践中诠释美,并探索美的本质规律,使劳动美的营造给人以美好的体验,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创造劳动美的目的。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培育路径

(一)多途径、多手段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打造多元化培育渠道

积极打造多元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渠道,对营造良好社会劳动环境,增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实施阶段,一是充分借助校园广播、宣传展板、校园角等多种渠道,加大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中提到的“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①新华网:《习近平: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2015年04月29日),据中国共产党网:https://www.12371.cn/2015/04/29/ARTI1430279158831563.shtml?from=singlemessage。这一重要讲话,提高了广大师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视与认知,营造出浓厚的校园劳动文化氛围。二是搭建网络劳动教育平台,供教师利用新媒体反馈了解学生劳动行为动态,掌握学生劳动学习情况。鼓励学生通过该平台向教师提出劳动教育相关问题以及反馈意见,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让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方法及内容获得学生的认可与支持。

(二)搭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课程体 系,深化劳动观培育效果

在新时代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活动,必须要注重搭建富有特色、科学完善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教育内容,以更好地深化劳动观培育效果。一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情况,设置一些服务性劳动、学习型劳动、实践性劳动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根据个人需求自由选择劳动教育内容,以更好地培育学生自我生存能力、劳动技巧和劳动意识,丰富学生劳动经验。二是参考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与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2]。为此,相关学校应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兴趣与专业需求,从学生衣食住行角度出发,增强劳动教育生活化气息,适当开设烹饪课程、烘焙课程、收纳课程等,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也可根据不同专业特色设置不同劳动教育课程,如针对农学专业,可通过增设插画课程,培养该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与审美能力;针对文学专业,可增设图书馆图书整理和管理课程,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开拓知识视野,以此来提升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三是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思想渗透到各个文化课程体系中,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发挥课堂教学载体优势,创设劳动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渗透给学生,进一步培养学生劳动精神与劳动素养[3],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三)积极构建完善的劳动观培育政策保障体系,促进劳动观教育规范开展

首先,要端正对待劳动观教育的态度,明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客观且公正地定位劳动观教育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为引领,建立尊重教育规律、促进个体发展的新型劳动教育政策制度。以此为引领组织更多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的劳动教育活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其次,制定健康有序的资金投入制度。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少不了资金方面的支持和投入。这就要求政府、社会及学校应加强对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活动的资金支持力度,利用充足资金购入先进设备设施,优化劳动观培育设施现状,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助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规范性展开。其中,可通过发挥政府职能,积极出台相应优惠政策与激励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个人积极参与学校劳动观培育当中,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资金来源多元化机制。再次,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与监督制度,通过科学监督与管理,确保社会劳动观教育资金能够落到实处,保障劳动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四)积极创设家校合作育人机制,有效构建劳动教育合力

为实现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个性化、创新性展开,真正落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目标,体现劳动观教育价值及意义,应注重深化家庭与学校育人主体之间的合作。搭建劳动教育合力,多方主体齐抓共管,共同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活动,为提高教育实效提供充足的力量支持与保障。

一方面,针对家庭层面做好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极其深重。家庭教育作为人生的启程点,在家庭教育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劳动意识,真正热爱劳动并尊重劳动。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由教师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作用、价值及重要性传递给学生家长,提高家长劳动观培育意识,树立正确的家庭劳动观培育理念。引导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劳动观培育时,应在孩子面前做一个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勤于劳动的榜样示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对劳动的看法和态度。应注重梯度递进,要求学生从最简单的家庭劳动做起,包括洗衣做饭、扫地拖地、叠衣服、物品整理与收纳等,以此来锻炼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学校劳动观教育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针对学校层面做好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应针对学生层面制定数据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并对学生劳动素养、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形成情况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的,建立奖罚并存的制度体系,如果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表现良好,就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来形成奖励机制。

(五)注重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素质教育目标,开展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

实践教学是深化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了解和掌握,逐渐形成良好实践技能与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可通过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作用及优势,注重落实理论联系实际教育理念,积极开展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劳动能力。一是鼓励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体验生产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劳动实践结束后撰写实践报告或心得体会,总结与反思自己的劳动实践成果。二是定期开展劳动楷模、工匠精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宣传活动,激励学生学习劳动模范[3],增强劳动意识。三是组织学生适当走向社会,参与社区服务,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最光荣的核心内涵。四是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实习实训、志愿服务、勤工助学、“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其综合素质。

四、结语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观念,对培养时代新人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立足于新时代起点上,社会结构的转型及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在劳动中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面对新的需求,在落实劳动教育中需要五育并举,积极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成为新型劳动者,促进全新育人目标的达成。同时还应完善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劳动教育层面形成合力,在全新的发展征程中,朝着梦想而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猜你喜欢

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