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3-03-22王晓东

商展经济 2023年3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物流

王晓东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赤峰 024005)

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职教新政策,以期能创建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我国职业教育指明了新方向与路径,其中重点提出了“1+X”证书制度[1]。“1+X”证书是指“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一证书制度的引入是为了使学生积极投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中,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而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已成为教师需重点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 “1+X”证书制度的内涵和意义

2019年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是方案中提出的重点内容,为了推动教育改革,我国各大高职院校也开始试点运行这一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中的“1”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学历证书,“X”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是指学生在获得基础证书的基础上,尽可能去获得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证书制度,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扎实理论知识、掌握高级技能的物流人才[2]。

首先,“1+X”证书制度在这一专业中的推行创新了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制度之下,高职院校须有机融合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等级,包括对等级标准与教学标准、等级内容与教学内容、总结考核与教学考核的融合,进而实现书证合一。“1+X”证书制度的试点运行可使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企业的新发展要求,结合社会需求来对这一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确保物流专业学生在将来步入社会后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也有利于提升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1+X”证书制度运行还可使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这一制度要求书证合一,因此学生学习内容也能符合企业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求,可有机融合企业新规范与技术,实现学习与技能的统一,有利于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其在将来步入社会之后能满足市场实际要求,获得更好的发展。

此外,“1+X”证书制度的推行还可以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产教融合。“1+X”证书制度会将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进行连接,想要确保其切实落实下去,学校与企业双方必须加强合作,包括机制、形式以及项目方面,并对双方的有效资源进一步整合,进行统一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3]。一方面企业专业人员会参与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协同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制定,也会积极投入到实践教学中。此外,专业制度也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包括技术合作、交流培训,以此来提升个人实践能力,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提升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成效,进而推动校企合作。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困境

2.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时除了注重知识体系构建外,还要确保学生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能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实践创新能力较强的物流优秀人才。多数高职院校会分阶段进行人才培养,采取两年在校学习与一年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而校外实习又分为轮岗实习与定岗实习,以确保培养出的物流专业人才能符合毕业条件[4]。多数高职院校只设置了专业课程,但这些课堂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并不相符,高职学生要满足的必要条件包括职业资格证书与通用证书的拿取,但在获取证书时多为参加专门培训考核,在此基础之上获得的证书,而培训课程与高职院校必修课程这两者之间缺乏必然联系,是完全独立存在的,这一现象必然会导致课程与证书出现分离。

2.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困境

2.2.1 高职师生对“1+X”证书制度缺乏重视

目前,“1+X”证书制度在我国各高职院校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因此校领导及师生对于这一制度缺乏全面认识,并未意识到这一制度是对高职教育的革新,以及其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重要意义。加之因缺乏配套思路和机制去进行“1+X”制度的践行,导致其并未切实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大多数试点院校在初期对于“1+X”制度的推行较为重视,且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设立试点,加大对相关教师的培训力度,也会投入一定资金购置设备,但却未关注制度具体执行情况。同时因现阶段“1+X”制度在高职院校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其涉及的专业比例较少,因此还未实现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也未切实落实书证融合改革,将教学改革活动切实落实下去,学生也不明确参与相关活动的意义,只是被动接受学院的安排和培训,并不明确这一制度的不同之处,也不了解其对学习内容方向的影响,因此多数学生缺乏内在动力和学习目标[5]。

2.2.2 校企之间衔接度不足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企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而这也导致以往传统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无法很好地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企业需要学生在进入岗位之后能独立思考并快速完成相关任务,但高职院校在实际人才培养时会将重心放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包括仓储配送,虽然一些高职院校也会与企业建立合作培养模式,但一些企业并不愿深度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企业领导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对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人才培养属于高职院校的任务,同时也缺乏交流合作观念,因此并未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制定中,高职院校也没有对接自身课程专业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而这必然会导致培养出的物流专业人才无法满足企业实际需求。此外,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也会积极与京东、苏宁、菜鸟等企业展开合作,学生也会参与到岗位工作中,但企业并未有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导致学校培养模式无法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改变这一现状,加强与企业合作,确保企业能够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2.2.3 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滞后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但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时并未结合物流发展,导致物流专业教学无法满足“1+X”证书制度要求。因物流行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未在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融入职业技能鉴定,导致课程体系实践、应用及教学这三者之间出现脱节现象,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6]。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但因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导致教师应用翻转课堂、项目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的积极性不高,也无法在教学环节中融入“1+X”证书的具体要求。此外,部分学生对“1+X”证书缺乏正确认识,对证书的实用性存在疑虑。加之“1+X”内容未与物流专业课程有效衔接,多是单独培训,导致学生学习任务加重。

2.2.4 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尤其是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更是欠缺。物流专业教师不但承担着学生管理教学工作,还要参与到教研当中,因精力有限无法深入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系统培训计划,未针对这一专业教师定期开展培训,或是在培训时缺乏针对性,导致培训预期效果无法达成,未能实现对现有师资技能的提升。学校未进行相应配套激励机制的构建,因此一些专业教师个人实践经验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3 1+X证书制度下高职物流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途径

3.1 加强对1+X证书制度的重视

高职院校要加强培训宣传,使校领导与师生能对“1+X”证书制度内涵与实施的重要性有深入了解,同时要理清自身思路,结合高职院校现况从顶层展开设计,统筹进行安排,逐步将这一制度落实下去。应积极构建和完善相关机制与配套设施,确保“1+X”证书制度能在学校内有效落实。教师也要积极投入到这一制度探究中,借助企业或高职院校平台,全面了解制度内涵精髓,同时要结合企业需求及各方面力量共同进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在教学活动课程中纳入职业技能鉴定相关要求及内容,针对学生也要加强教育工作,使其树立正确观念,对“1+X”制度的要求及目标进行明确,积极投入到证书考取中,以提升自身职业技能水平。

3.2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一体化

高职院校要实施“1+X”证书制度,就必须推动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开展与对应企业的合作,产教融合,才可有效衔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物流产业及人才,对自身教学质量进行提升,培养出更多优质的技术型人才,还可使物流专业人才在毕业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首先,学校和企业双方应建立委员会,构架和完善合作制度,“1+X”证书制度要求对学校与企业两者所拥有的育人资源进行整合,根据企业实践标准进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最终达到企业与学校双赢的目的。同时还可进行合作学院或实训基地建设,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和“1+X”证书技能考核标准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并对原有合作项目进行拓展,确保实践教学活动能得以落实并获得良好成效。高职院校还应加强这一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也可设立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制,以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岗位技能进行提升,为其今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7]。高职院校可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物流行业优秀者、相关技术人员来校举办讲座活动,可使学生即便是在校园内,也能对行业企业最新资讯及时获取,而通过相关企业人员的答疑解惑,也有利于学生早日制定学习目标,可将其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此外,在校企合作中还要确保企业专家能参与到这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编写中,提升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性。高职院校还要引导专业教师通过交流培训、技术合作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多服务,建立互利合作关系,这样才能将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3 基于“1+X”内容构建“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1+X”证书制度的推进,结合企业需求、物业管理专业职业能力要求,有效对接职业技能标准及物流专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以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标准为主线。在1+X证书制度培训中可采取集中培训方式或课证结合式培训方式。集中培训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课余时间为学生开展模块化培训;课程结合式培训是指有机融合课程与证书考核相关内容,在教学中完成证书培训。通过对比这两种方式可以发现,课证融通体系不但能将学生参与考证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有利于将其职业技能进行强化。可尝试在学生的学分中纳入这一证书考取,实施学分制化,这样可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4 加强“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

想要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就必须要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构建双师型师资团队。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借助制度和薪资方面的优势,对外引进具有扎实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以对现有教师队伍结构进行优化。对于现有教师可安排到相应企业进行阶段性学习,以对教师职业技能进行提升。高职院校应进行培训制度的构建,开展专项培训,对实训课程设置要适当增加,使教师能在参与培训和企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此外,还要进行激励机制构架,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推动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

3.5 深化“三教改革”,适应技术技能培养需求

现阶段“1+X”等级考试中物流专业相关的课程有五门,以前教师会通过评价学生出勤、作业、考试成绩来综合进行评分,但此种评价模式与1+X考核存在割裂现象,在完成课程考核后学生还要投入实践能力提升中,并未实现两者的共同前进,而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和证书考取丧失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在课程学习中融入1+X证书技能要求,并在课程考核中纳入考试成绩,激发学生积极性。同时应结合新课标与职业要求,选择项目教材或理实一体化教材,借助任务驱动方式开展教学。

4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符合“1+X”证书制度的优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改变传统观念,基于“1+X”证书制度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扎实理论知识、较高实践技能的人才,推动物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物流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