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部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析
2023-03-22张玉瑶史学梅
□文/张玉瑶 史学梅 杨 迪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气象局 宁夏·石嘴山)
[提要]随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实施,科学性地提出“双基础”“双报告”“双功能”的复合型财务核算要求,政府会计核算能力、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较好地推动政府会计由核算向管理职能转变。本文结合气象部门工作实际和气象事业发展需求,基于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分析气象部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并提出对策建议。
在我国实施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制定出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新制度更符合新时代我国政府会计发展进程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现状,对于提高政府会计核算能力、政府会计信息质量提升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新政府会计制度与原制度相比,打破了不同行业多制度并存、体系繁杂、核算口径不一致,不同部门单位间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可比性不强、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较低的限制,完善了原会计制度下仅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单一核算方式,科学、全面、准确地形成“双基础”“双报告”“双功能”的复合型财务核算要求,增强了管理层资金统筹和决策执行能力,对于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推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具有重要的政策支撑与指导作用。
结合气象部门财务核算实际,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双核算“双基础”更有利于理清会计核算思路,提高了气象事业和项目各类经费核算科目使用准确性,但是在核算过程仍会面临疑难点问题。因此,本文从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重点方向和重要领域出发,分析新制度下气象部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及在公共受托责任履行和决策有用性方面的作用发挥情况。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1、政府会计信息质量。政府会计信息是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具体表现,可通过分析其会计信息,对单位实施有效监督管理,加强财务风险点监控,提升防腐拒变能力,因此最大限度地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同样是部门工作效率优化的有效办法。关于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标准,总体体现为政府会计要素核算能力水平以及政府会计信息预期使用者对信息使用情况和决策相关性的评价。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数量多、职能分布广,目前准则对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只是进行基本解释和总体概括,大多数是在定性分析评价层面,很难通过定量指标分析方式进行评价。
2、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行政事业单位大多是非营利性组织,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因而政府会计信息更注重于反映财务收支使用规范性和资金使用效率,有助于进行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有用性和有效性。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IPSASB)制定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s)”第1号关于财务报表准则附录中说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以及及时性等8个特征。基于信息对称性和透明度视角研究,从结果透明和过程透明结构体系出发,将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总结为可靠性、全面性、可理解性、相关性、可比性和易得性。《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专门针对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做出讲解,可总结为在可靠性、全面性、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七个方面提出要求。
3、新政府会计制度对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政府会计制度对政府会计信息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结合新制度背景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实际需求分析,表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促进了预算机制和财务管理的融合,增强了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和精准度,统一了资产核算口径,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双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也实现了核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得会计职能更加健全和完善,增强了政府会计信息透明度。部分学者认为改革后的政府会计制度,在财务会计核算要素和核算方式上还不够完整,还需要完善改进。结合政府债务研究分析表明,政府资产负债表内负债要素未纳入占比较大的政府隐性债务,有可能会降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中政府债务信息的可靠性。还有学者通过新公共管理视角分析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提出应全面引入成本核算的方式方法,通过严格成本控制,准确核算政府各项经费使用情况,有利于增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的可靠性和社会经济效益。
(二)相关理论基础。政府会计信息质量总体要求,政府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实现全面反映与其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及信息使用者决策、监管相关信息的“双功能”,主要基于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个核心理论。
1、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的委托代理关系。在政府会计主体中,公众作为委托人,政府作为受托人,政府会计信息要求体现政府会计主体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政府会计信息需要对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进行真实、公平、中立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并按规定编制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为委托人审核受托财务责任的完成过程和结果提供信息。因此,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的基本目标可以确定为提供受托责任需求相关的信息。受托责任观更偏向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和客观性。
2、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是指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报告需要满足各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不仅要满足当前和过去信息准确充分获取,还要能够为未来预测和决策提供有效参考。美国学者斯多波斯率先提出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性观点,主张会计目标是提供有关的信息,利用有限资源确定重要决策和目标。随着网络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发展,决策有用观又引入了成本效益原则,预期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获取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大幅提高。因此,政府会计信息的提供必须以服务于决策为目标取向。决策有用观更偏向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和有用性。
以上两个理论的中心观点都指向会计目标是提供会计信息,而信息使用者对政府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有效性要求,促使其要将公共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相结合。
二、气象部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析
(一)可靠性。可靠性是指政府会计信息以实际经济活动事项,真实反映在各类会计核算要素中。结合气象部门实际,可靠性主要体现在资产核算改革方面,更能体现出政府会计主体公共受托责任履行的信息公开透明。一是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累计摊销,通过统计清查盘点资产,明确前期资产购置日期,规范资产登记和折旧摊销,并于2019年期初补提以前年度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资产账务信息主要来自气象部门资产管理系统,并实现资产管理系统与账务系统的对接,使得气象部门资产管理思路明晰,通过账面净值更真实直接反映现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二是规范存货出入库核算方法,气象部门认真落实存货出入库登记制度,新制度要求存货出库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并于出库当期计入当期费用,财务人员每月末与备件库管人员核对当月出入库情况,确保账实相符,明确资产和费用确认的可靠性。三是新增受托代理资产科目,产权不归属本单位的代管资产或尚未确权的资产,不确认为本单位资产,只作为受托代理资产,该科目使得气象部门资产计量完全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确保资产核算准确可靠。
(二)全面性。全面性是指确保政府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收支执行和部门财务状况。新制度要求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双基础”,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双功能”,从财务收支和资产结构编制“双报告”,全面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并且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从决策有效性角度选择从不同报告中获取信息。在气象部门财务报告中,主要存在三类常用财务报表报告。一是部门决算报表,是年度较为重要的报表,主要反映年度部门基本经费和项目经费收支情况、三公经费预算支出情况、单位人员和各项资产存量情况,还包括气象部门补充报表。二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形式、全面系统反映财务受托责任的综合报告,主要以财务会计的角度,反映部门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当年增加变动和年末存量情况,使得所填报会计信息满足政府管理需要。三是资产月报,每月在气象部门资产管理系统报送,报表结构类似于资产负债表,这项工作由国有资产管理员和会计人员共同完成,主要体现月度资产价值、资债结构、净资产变动及存量情况,可为后续资金活动做决策提供参考信息。气象部门财务报表大部分可以通过计财业务系统自动取数填报,大数据会计形势下,政府会计数据信息规模在逐步扩增,其核算范围和核算科目也得到拓展,数据更要求真实细致、易理解,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支持会计信息化发展,可大大增强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这也是会计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方向。
(三)及时性与相关性。及时性和相关性是指政府会计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与政府会计主体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及信息使用者决策监管相关信息。对于气象部门会计信息及时性要求,基层单位财务人员应进行实时记账,可以实时通过计财业务系统对财务数据取数,准确及时统计预算执行情况。计财业务系统银行管理模块,通过导入网银下载对账单实现会计账、出纳账、银行对账单三方对账,并生成余额调节表,实现会计信息的及时准确性。相关性的实现主要依托会计核算可靠性、准确性、全面性高水平的基础上出具可靠性、全面性的高质量政府会计信息报告。
(四)可比性与可理解性。可比性与可理解性指政府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阅读者理解和使用,同时要求同一部门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之间可比较,不同部门同一期间的会计信息之间也可比较。新制度不再分别采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高了气象部门与其他行业事业单位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新制度还增强了预算会计结转类科目衔接,例如:财政拨款当年结转应记入“财政拨款结转”,地方拨款资金当年结转应记入“非财政拨款结转”,通过其他收入取得资金结转应记入“非财政拨款结余”,同时在辅助核算项中根据资金来源、经费性质、业务项目名称详细挂接,确保气象部门结转结余资金不同资金来源、不同业务项目前后年之间信息可比性和可分析性,也便于气象事业项目和基建类项目后期竣工决算审计和竣工验收审查,进一步提高公共受托代理责任履行。
(五)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应当按照经济业务发生实质记入相应会计科目,填报相应会计报表,不限于以其法律形式为依据。在气象部门会计核算中,对于基本建设和大型修缮类项目,在财务会计核算中从初始投资要先记入“在建工程”,至项目完工达到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状态并且成本价值可计量,应依据实质性要求以暂估值记入“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待办完竣工验收和产权登记后再按照实际价值调整原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但是已提折旧不再调整;对于外购入库未领用的耗材备件,实质上应作为“存货”核算,按照先进先出法在实际出库时再计入当期相关费用。这一质量要求,增强了国有资产入账和管理的严谨性,防止固定资产或库存物品流于账外;按照经济业务发生实质明确费用归属期,提高核算准确性和信息可用性。
三、气象部门会计信息质量改进措施
(一)强化固定资产和存货计量核算。气象部门规定,录入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同时记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的资产,要符合价值、使用年限、物质形态、使用功能等方面共同要求,并且实质上已构成固定资产的各项资产。但是,在实务操作中存在片面以金额、数量考虑记入或不记入固定资产,而忽略实物形态、存在形式、使用功能等方面是否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等问题。还存在固定资产和存货核算混淆的问题,对于气象观测设备、测报仪器、耗材备件等,虽然有些价格已超过固定资产价值要求,但是根据实质性使用功能和物类属性,应记入存货核算。因此,要逐步规范细化气象部门固定资产和备件界定标准;加大对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积极落实学习掌握情况;加强监督实务操作成效,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管职责,进一步提高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和实质性水平。
(二)提升业财深度融合程度。气象部门作为一个业务类单位,涉及各类气象业务项目经费管理核算,提升气象部门业务和财务工作深度融合,不仅能促进业务项目高效执行,并且可以实现管理会计职能。虽然当前预算系统已将项目预算编制、项目文本入库、项目绩效评价等纳入部门预算,但是实际执行中,业财融合仍不能深度契合,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业务人员参与较少,项目执行过程业财沟通较少,这是业财深度融合的薄弱环节,导致最终存在预算执行差异。因此,面对新时代财务工作需求,一是提升部门管理中业财深度融合理念,树立财务人员由核算向管理职能转变理念;二是加强财务人员气象业务需求学习,在项目预算和执行中加强业财人员间沟通,消除两者专业信息不对称障碍;三是业务和财务人员应共同参与业务项目专项检查、绩效评价和审计等项目管理实践。
(三)加强对基层核算单位财务监管力度。气象部门普遍存在县(区)基层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较上级单位略低的现象,大多数市局单位负责监管和指导下级单位财务工作,监管力度相应也会对会计信息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各级财务管理部门应不断完善符合本单位实际发展需求的制度,及时对财务管理风险点进行排查,堵塞漏洞。一是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质,严守工作纪律,增强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二是加强对基层单位财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通过集中组织财务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基层实地沟通交流等方式,协助查找、分析并解决财务工作中的疑点难点问题,在监管层面促进气象部门整体会计信息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