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菜园学堂》: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2023-03-22鲁兆周

师道(人文) 2023年1期
关键词:劳动课菜园农场

鲁兆周

王校长发在朋友圈里的海报很吸引眼球,标题是“劳动砺心志,实践促成长”,副标题是“长江小学劳动实践基地蔬菜义卖活动”。海报上有活动时间和地点,有文字介绍:今年暑假,长江小学将开展爱心义卖活动,义卖的物品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生产的蔬菜。学校部分优秀学生担任爱心大使,参与义卖活动。义卖所得将全部捐赠给镇养老院……海报上还配有西红柿、茄子、辣椒、玉米等精美图片。

王校长曾到上海某知名小学挂职学习一年,回到学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租用一块荒地作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种植各类蔬菜。长江小学地处乡村,学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娃。老师们认为王校长的办学理念无可厚非,但具体做法有作秀之嫌,积极性不高。王校长力排众议,对基地进行规划设计,请来有经验的农民开垦荒地,精耕细作,围上围墙,安排专人管理。

王校长的做法让老师们百思不得其解:在当前乡村学校不断萎缩、遭遇发展“瓶颈”的困难时期,提升教育质量才是学校的生存之道、发展之路。农村孩子,田野就是他们的游乐场。长江小学离县城不到3公里,许多学生家长就是菜农,学生耳濡目染,谁还不了解种菜?谁还会对种菜感兴趣?家长们也有怨言,在他们看来,送孩子到学校是学知识的,是为了将来考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一寸光阴一寸金,把孩子们宝贵的学习时间花在种菜上,是瞎折腾。教师不配合,家长不支持,学生没兴趣,王校长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一下子被推到风口浪尖。老师们心知肚明,劳动课不过是课程表上的点缀,没有哪个老师会正儿八经上劳动课的。当然,自从学校有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老师们偶尔也会把劳动课的课堂搬到基地,做做样子。一畦畦菜地长出来的蔬菜,稀稀拉拉,东倒西歪,实在有碍观瞻。没办法,王校长只好让食堂员工对基地进行再建设。于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焕发生机,豆角、辣椒、黄瓜、西红柿长势喜人,乐坏了学校食堂管理员。很快,暑假到了,基地的蔬菜还在一个劲地疯长,王校长又一次力排众议,精心策划了这次“别开生面”的义卖活动。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王校长的引领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全县中小学遍地开花。我们学校地处闹市,寸土寸金,校长因地制宜,将科技楼和领操台后面的绿化带开垦出来,辟为“种植园”。他领着学校后勤人员“螺蛳壳里做道场”,将两块狭长的地平均分给三到六年级二十多个班级,“分地到班”,责任到人。在教师会上,校长郑重宣布,为了把种植园打造成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各班班主任要开展为班级“自留地”命名活动;劳动课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抓住机遇,开发特色课程;学校将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提供资金,还要购置劳动工具、种子和肥料;劳动成果归教师所有。

了解了学校的“新政”,我不由得笑出声来,想起开学初学校为了打造“书香校园”,不惜重金改造学校图书馆,添置大批教育图书。为了鼓励教师读书,工会在图书馆安装了多功能按摩椅,到图书馆读书的教师还能领到一份精美的水果拼盘……福利确实是好了,但教师读书反而受到诸多干扰。

过了一段时间,校长的声音又提高了八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它不仅要为人才奠基,更要为“人”奠基。我们不能培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才。学生就是一颗颗种子,教师就是农夫,教育就是农业,让每一颗鲜活的生命,按照自然规律,借助土壤、空气、阳光和水,以其独特的方式得以生长。当学生走上社会后,即使是一个打工者,如果内心有美好的愿望,仍然能在打工之余过一种快乐幸福的精神生活,也是教育的成功。校长内心盛满教育情怀,让在座的教师内心涌起温暖的感动。

几个月过去了,我经常在学校教师微信群里看到老师们晒种植园的照片:茄子开花了,淡紫色的小花娇羞可爱;黄瓜是运动健将,天空才是它的梦想;豇豆挂果了,丝丝缕缕,让人联想起诗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唯独难觅学生身影。这是为何?老师们笑着为我释疑解惑:种植园不过巴掌大的地方,在这儿上劳动课,学生连立足之地都没有;这点庄稼活,老师们越俎代庖,捎带着就干完了,劳逸结合,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心情,一举两得。当然,为了应付相关检查,有时也得带几个学生来松松筋骨,拍几张师生在地里挥汗如雨的照片。

以上两个案例,可说是劳动教育水土不服的典型。学校管理者尽管有非常好的教育理念,但在应试教育影响极深的环境下,无论家长、学生,还是学校老师,都不愿意配合理念的落地。管理者又好大喜功,渴望在短期内打造所谓的劳动教育品牌。多种因素作用之下,劳动教育就变成了“课程建设”“品牌建设”,却与学生的成长毫无关联。事实上,那些在劳动教育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的学校,无一不是经过了多年的深耕、积淀,作为后来者,我们不应该想着在短时间内复制他们成功的模式,而应该秉持着“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慢慢经营。比如,以低年级为试点,先在学校小范围内实施劳动教育,再慢慢推广。低年级这个学段,家长、学生对学业成绩并没有那么苛求,可能遇到的阻力也较小。

怎样才是好的劳动教育呢?我不由得想起荷兰纪录片《菜园学堂》。《菜园学堂》又名《孩子们的菜园农场》,讲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大萧条时期,荷兰还是个贫富差距很大的国家,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某些城区里居住着赤贫的工人,他们的孩子就在附近的公立学校上学,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些学校迫于生计,为了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索性利用校园里的空地种菜。据《菜园学堂》介绍,当地共有13所学校拥有自己的菜园农场。如今已经没有学校需要靠种菜来丰富孩子们的餐桌了,可还是有几个菜园农场被保留下来,每年春、夏、秋三季,有数千名孩子去菜园上种植课和园艺课,接受富有情趣的劳动教育。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种植萝卜、水芹、西红柿、马铃薯、玉米、洋葱、生菜、球茎甘蓝、罗勒、四季豆、甜椒、胡萝卜、茄子、南瓜、节瓜和各种鲜花。他们还用自己的双手直接松土,捏碎肥料,每个手指缝里都弄得脏兮兮的。在为植物浇水、施肥的时候,他们还看了瓢虫、蜜蜂、刺猬和蜘蛛,摸了蝼蛄、蜗牛和蚯蚓,甚至水蛇……最让人感动的是,在菜园农场,孩子们的笑脸像春花般灿烂明媚,欢声笑语像小河淌水一样清澈明亮。

纪录片《菜园学堂》从冬天开始叙事。白雪覆盖下的菜园农场并不寂寞,孩子们在这里追逐游戏。在2020年的课堂上,老师告诉孩子们,学校菜园农场已经有100岁了,她就是学校活的历史,只要谈校史,就不能不谈学校菜园农场。课堂上,老师问: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很多孩子会说,是爸爸妈妈带回家的,或者是从超市里买来的。不过,很快他们就明白了,很多食物是从土地里种出来的。老师向孩子们介绍土壤成分,请孩子们品尝蔬菜的滋味——老师在为孩子们上种植课和园艺课提前“热身”。

冰雪融化,万物复苏,春天来临。老师们为孩子们准备菜园,他们除草施肥,平整土地,将一大片土地分割成条形方块,长不及一丈,宽不到三尺。这是属于孩子们的“自留地”。孩子们穿着靴子,背着大挎包,举着为自己的“自留地”精心设计的名牌,来到菜园农场,像初来乍到的小燕子,叽叽喳喳,有点紧张,有点懵懂,更多的是兴奋。老师告诉孩子们,两根柱子之间就是你的菜地,你可以先用力踩实土地,也可以拜访你的邻居。然后,用双手松土,捏碎土坷垃,让阳光去温暖土地。孩子们看到了憨态可掬的小蜗牛,看到了甲虫的幼虫。他们用铁桶搬运肥料,发黑的肥料散发出浓浓的马粪味。他们要把肥料堆满菜园。老师说,这样做,既不打扰土地,又不伤害土里的小动物。劳动过程中,力气大的孩子会主动帮助力气小的邻居。干完了活,孩子们将带来的名牌插在苗床上,名字一律朝外,非常有成就感和仪式感。这是一堂货真价实的劳动课,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掺和着明媚的阳光、辛勤的汗水,留在自己的“自留地”里。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孩子们播下的第一颗种子是红洋葱。老师说,乌鸦眼尖,会看到红洋葱的种子,所以,得用土盖住种子。接下来,孩子们又去挖洞种马铃薯。老师说,一颗马铃薯的种子,可以结十颗拳头大的马铃薯。第三个种下去的是鲜花,蓝色的花朵颤巍巍的,楚楚动人。这时,有个孩子意外地在菜园里捡到一枚鸡蛋。老师说,这不是鸡蛋,是鸭蛋,因为蛋壳是淡绿色的。老师坚信这枚鸭蛋是狐狸叼来的。孩子们半信半疑,将鸭蛋放回原地,还画了个圈做标记。老师在记号旁装上运动感应式摄像头,居然拍摄到各种小动物造访菜园,有喜鹊、乌鸦、刺猬……终于,孩子们看到了狐狸。原来,狐狸把这片菜园当作自己的“销赃点”——它将偷来的蛋埋在地里,可能是作案太多,也可能是时间长了,它自己都忘记埋藏“赃物”的地点了。孩子们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天,老师领着学生到菜园里就地取材,教孩子们做沙拉。堇菜花、生菜、小萝卜,还有农场里的鸡蛋,菜园四周的灌木丛和树林里,到处是新鲜的食材。老师教孩子们煮水波蛋的小秘诀。不一会儿,孩子们用自己种出来的菜,加上一枚鸡蛋,再加上一些简单的佐料和橄榄油,很快就拌出了一盆新鲜、美味、环保的沙拉。他们还把菜园里的菜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

有些蔬菜在夏季一季就可以收割好几次,孩子们在菜园里忙得热火朝天。菜园里随处可见野生动物的身影,地上的兔子、刺猬、野鸡、狐狸,树上的乌鸦、野鸽子,还有羽毛艳丽的鹦鹉。在临近水边的菜园里,还可以欣赏到小龙虾矫健的身姿。山雀很聪明,把鸟巢建在到处是毛毛虫的灌木丛边,就像我们把家安在超市旁边一样。孩子们在菜园里收获马铃薯,一只相貌丑陋的蝼蛄从潮湿的土里钻出来,落荒而逃。七星瓢虫俯拾即是,孩子们在菜叶下找到它们的卵。老师说,七星瓢虫专吃蚜虫,是菜园忠诚的卫士。翠鸟把家安在水边,水里到处是水蚤、水蜗牛、潮虫、小龙虾的宝宝、蝾螈、豆娘幼虫,这些都是翠鸟喜爱的美食。这天,都市生态学老师在菜园里捉到一条水蛇,即兴给孩子们上了一堂以水蛇为主题的生物课。他说,水蛇是池塘里最漂亮最奇特的生物,喜欢在肥堆里产卵,因为那里的温度比较高……

暑假到了,孩子们不再来菜园了,园里的植物们较着劲地生长。老师们站在菜园这端,几乎看不到菜园那端。菜园是最好的冰箱,植物们开花结果,期盼着小主人们到来。

六周后,孩子们的笑声又一次打破菜园农场的宁静。秋天是菜园最美的季节,色彩斑斓,瓜果飘香。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四季豆就像变色龙,也学会了使用保护色。甜椒和胡萝卜可以当场吃,味道极美。淘气的小白兔也在听老师讲课,它们是否听懂了雌蕊和雄蕊的区别?老师领着孩子们参观“蜜蜂公寓”,边走边讲授和蜜蜂有关的知识,品尝新鲜的蜂蜜。孩子们就像辛勤的小蜜蜂,在菜园农场里穿梭,他们在花朵上看到五颜六色的蝴蝶,在叶丛中找到舞着双刀、不可一世的螳螂。在纪录片中,孩子们还参加了胡萝卜称重比赛,最重的一根胡萝卜有822克。获得冠军的孩子,举着银光闪闪的奖杯,怀抱着“胡萝卜”,站在一堆蔬菜前,心花怒放,让老师拍照留念。

陈望道在《游戏在教育上的价值》中写道:“大凡一种知识,由自己有很好的兴味去求得的,深印在脑子里面,永久不会磨灭。由人家像漏斗式注入的,不多时候,就会忘得干干净净。所以唤起兴味,是施教育的必要条件。但要唤起兴味,不是板着脸孔、重声呵斥所办得到的;必定要适合他们的心理和本能。要达到这个地步,游戏自然是最好的办法。”孩子们在菜园农场辛勤劳作,对他们来说,就是趣味十足的游戏。他们在菜园里学到了课堂上永远也学不到的知识,滋养了敬畏生命、热爱自然的品格,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等等。在我看来,大自然才是最丰富的教材。劳动课的意义并不在于收获了多少劳动成果,而在于耕耘与体验。孩子们通过种植各类蔬菜和鲜花,才会体会到终极的获得感,才会让自己生命拔节的声响与自然的脉搏保持一致。

《菜园学堂》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真正的幸福在于从自己所热爱的创造性劳动中得到满足。我们有理由相信,从“菜园学堂”走出来的孩子,劳动对他们而言,就如同读一本关于大自然奥秘的书,如同交朋友,如同听音乐,劳动成了他们的生活需求,成了他们的生活理想,成了他们开发世界、不断创造的乐趣。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荷兰学校的菜园学堂有着100年的历史,劳动教育对于他们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我们今天提倡五育并举,大力实施劳动教育,最应该避免的就是操之过急。正因为劳动教育非常重要,我们更要意识到实施劳动教育的难度。《菜园学堂》对于我们促使劳动教育的落地确有很多启发,但一种成熟的模式移植到“贫瘠的土壤”中,注定会有许多变形,这个时候,如何确保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成长,就是学校管理者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劳动课菜园农场
劳动课独立开设需要我们做什么?
玉泉学子的趣味农场劳动课
劳动课真“独立”还需过“四道关”
农场假期
农场
小小菜园有惊喜
疯狂大菜园
我家的菜园
一号农场
菜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