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穗平从健脾调肺论治咳嗽
2023-03-22李浩何桂花张北平指导黄穗平
李浩, 何桂花, 张北平(指导:黄穗平)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科,广东广州 510120)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咳嗽的产生缘于外周感受器受到刺激,刺激信号经迷走传入神经到达咳嗽高级中枢,再由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从而完成咳嗽的整个过程。某些气道、咽喉或食管上的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时,也能导致咳嗽[1]。咳嗽过程受延髓咳嗽中枢控制,大脑皮层参与调节。根据咳嗽发病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适当的咳嗽有利于清除呼吸道的异物和分泌物,但持续剧烈的咳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西医治疗咳嗽通常先明确病因,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同时应用具有止咳作用的药物。中医治疗咳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中医认为,咳嗽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咯吐痰液的一种疾病[2]。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关于咳嗽诊治的记载,如“内外合邪”“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聚于胃,关于肺”等论述对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咳嗽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中医治疗咳嗽在缩短疾病病程、缓减患者症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4]。
黄穗平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黄穗平教授认为咳嗽的病因病机古今稍有差异。因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居民容易成为“尊荣人,骨弱肌肤盛”;而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及岭南多湿气候,往往可致岭南居民易脾气不充。清代岭南医家何梦瑶在《医碥》中,论述肺脾的相生关系如下:“饮食入胃,脾为运行其精英之气,虽曰周布诸脏,实先上输于肺,肺先受其益,是为脾土生肺金。”脾气不足,无力充养肺脏,则可致肺脾两虚,从而易外感六淫邪气,在内则易生痰湿水饮等病理产物。久咳甚者又可加重肺脾之气的损耗。黄穗平教授传承中医经典,结合岭南地区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分析咳嗽的证治,认为治疗咳嗽需首先求因,依据病因先分外感与内伤,强调肺脾健旺而注意肺脾二脏的养护,用药精简而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诊治咳嗽的思路与经验总结如下。
1 辨证首分外感与内伤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提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天气通于肺,外感六淫之邪易通过肌表、口鼻寻经而入,影响肺之宣降而成外感咳嗽;内伤乃因脏腑功能失常,通过经络五行关系影响肺之宣降而咳嗽。外感咳嗽多为邪实,与季节关系密切,多为急性咳嗽;内伤咳嗽多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程较长,病势缠绵难愈,易影响他脏,多为慢性咳嗽。黄穗平教授临床治疗咳嗽重视四诊合参,详察病因病机,首辨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
1.1 外感咳嗽《素问·天元纪大论》认为,“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六气是正常的自然界气候,但六气太过或令人致病的六气即成为六淫。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曰:“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六淫皆可致咳,但因“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易与他邪相合形成风寒、风热、风燥、风湿、风火、暑风等侵犯人体[5],故治疗咳嗽选药强调疏风解表,调畅营卫。若风与寒邪相合,需加强散寒之功,选桂枝、麻黄等辛散之品;若风与热邪相合,则加强清热之力,如菊花、蒲公英、柴胡之类;若风与燥邪相合,酌情加入润燥之品,如沙参、麦冬、百合等。疏风解表过程中切不可闭门留寇。黄穗平教授认为外感初期需邪气尽除,若调治失当则病情迁延不愈,可转为内伤咳嗽。
1.2 内伤咳嗽 因久病迁延不愈,或情志不遂,或饮食所伤等因素影响相关脏腑功能,直接影响或循经间接影响肺之宣降则可发为内伤咳嗽。《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基于咳嗽所涉及的脏腑及相关病理产物类型,内伤咳嗽通常可分为痰湿型、痰热型、肝火犯肺型及肺阴亏虚型。同时,也有特殊证型,如胃气上逆证,乃因胃气不降反升,夹胃中酸水上逆刺激咽喉而致,可见于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患者;又如肺肾阳虚型,由于日久咳嗽,阴损及阳,患者可兼见咳声怯懦、短气息促、腰膝酸软等肾阳虚症状[6]。
黄穗平教授认为,辨治内伤咳嗽需分虚实。实邪明显者宜清。如治疗痰湿咳嗽可采用二陈汤、平胃散加减;若痰浊蕴而化热,可选用蒲公英、黄连清热;若痰热阻滞气机,可加入瓜蒌仁,取小陷胸汤之意。肝升肺降,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若患者情志不顺而肝气郁结,需疏肝而调畅肺气,从四逆散之法选取柴胡、白芍组合,可契合肝体阴用阳之性;肝郁久化火,可选黄芩、柴胡组合,以清肝疏肝。至于胃气上逆所致的咳嗽,可借旋覆代赭汤之法,下气而无伤正之虞。
治疗虚性咳嗽,黄穗平教授虽重视肺却不拘泥于肺。因肺喜润而恶燥,久咳易损伤肺阴,所以对于肺阴亏虚证,取百合地黄汤之法,养阴而不伤正。同时脾为肺之母,虚则补其母,处方时在养阴药基础上配伍人参、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暗合生脉散之意。肺金为肾水之母,肺阴亏虚,日久可及肾,阴虚及阳可致肺肾阳虚,因此需用制附子、肉桂等温肾之品,蒸腾水汽而滋养肺脏;又因脾为气机枢纽,健脾亦可促进“金水相生”。黄穗平教授治疗咳嗽时基于肺的生理病理,详推其病变机制,用药清灵而不滋腻,祛邪而不伤正。
2 治疗注重解表调肺,善调脾土
咳嗽按病因可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但具体临证时咳嗽患者常相兼起病。《伤寒杂病论》认为:“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对相兼起病的咳嗽患者,黄穗平教授强调相兼起病需先解表或表里双解,防止内外合邪。
外感咳嗽中,风寒之邪最易致咳。对外感风寒咳嗽患者,黄穗平教授常选用三拗汤加减治疗,其意在解表调肺:(1)解表之重点在于开通玄府。《素问·水热穴论》曰:“玄府者,汗空也”。玄府贵开忌合[7]。选麻黄辛散宣通之性,恢复玄府之功能,祛邪于外。(2)调肺之重点在于宣中有降。宣肺本意指宣通肺气。风寒阻肺,影响肺之宣降,三拗汤中的杏仁苦降肺气,与麻黄一宣一降,相反相成,顺应肺性[8]。配伍甘草调和药性而不伤正,清代的柯韵伯在《古今名医方论》中言:“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安内攘外之第一品”。杏仁、麻黄、甘草三药虽简,可直达病位,开玄府,调肺气,外邪可解。
临床除风寒咳嗽之外,黄穗平教授对他邪致咳也颇有心得。《难经》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仲景之法,除辛温解表法外,也有麻黄与石膏配伍的辛凉解表法,后世在此基础上拓展了表证的寒热虚实之法[9]。黄穗平教授在辛温解表的基础上,对于风热性质的咳嗽,常加入桑叶、菊花清解表热;若表热入里,根据病位选用清热之品,清上焦之热选黄芩,清中焦之热选黄连,清下焦之热选黄柏;对于风燥咳嗽,需润肺清肺,若肺气不宣,腑气不通,在“提壶揭盖”指导原则下,加入火麻仁、生地黄之品以润肠泻下;若肺气不降,咳嗽剧烈,可加入紫菀、款冬花、前胡等止咳平喘药。
同时,黄穗平教授治疗咳嗽重视调理脾土。原因之一乃因脾为后天之本,为肺之母。《素问·经脉别论》提出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此论述与《素问·厥论》所论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一致。进入人体的水饮食物在脾胃“仓廪之官”中消化后,转化为人体可以利用和存储的精微物质。脾为肺之母,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直接依赖多血多气之胃经充养,因此土旺则金自健。临证处方治疗咳嗽,黄穗平教授参考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举元煎、理中汤等名方[10],常选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以健脾益气。
原因之二,健脾可化湿。《四圣心源》认为“湿”由太阴土气之所化也[11]。岭南地处乃五岭以南。南方者,雾露之所聚也,常人易外感湿邪;当地居民又多食鱼虾等寒凉之品,贪尝肥甘厚味之物,容易损伤脾胃而内生痰湿,湿又可反困脾土。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若痰湿阻于气道可发为咳嗽,此时治疗需采用芳香化湿理气之品,取陈皮、砂仁、木香、香附等芳香之气,以使气行则水行,水行则湿易去。临床施治常需同时健脾化湿,健脾非纯补呆补,化湿也不可耗散脾气。
3 慢性咳嗽重视后期养护
黄穗平教授认为,对于慢性咳嗽患者,需养护肺脾,以“愈后防复”,体现中医“治未病”之思想。
造成肺脾两虚的原因如下:其一,子母互病。脾为肺之母,饮食伤脾,又因地处岭南,湿易困脾,影响脾之运化,然母病可及子,土不生金,无力充养肺金,而致肺脾两虚;子病也可盗母气,因肺脾两脏共同促进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当肺病不足,虚损累及脾脏,影响气与水液的生成与运行,致使脾脏受累。其二,先天不足。肾为元阴元阳封藏之所,五脏六腑皆赖肾精濡养,若先天不足,无力充养肺脾,亦可致使肺脾两虚。其三,久病不愈。外感邪气或内伤脏腑之咳嗽因失治、误治,未祛尽其邪,致使病程相对较长,缠绵难愈,耗伤气血、精、津液等精微物质,乃致肺脾两虚。其四,情志所伤。《素问·天元纪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的生理功能是情志活动产生的基础。《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情志不遂,可使气机失调,易生痰湿水饮等病理产物,同时也耗伤所属脏腑之精微物质,从而致病。
养护之法当遵从《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如治病求本一般,养护也需求“本”。在疾病痊愈或缓解期,需探求起病之因。饮食有节而无妄作劳,顺应自然而调畅情志,则可内养正气而外避邪气。脾胃为后天之本,四肢百骸之滋养全赖脾胃。因此,黄穗平教授注重调补中州脾土以扶助正气,升降脾胃之气而使营卫气血调和。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调养后天则五脏六腑得以充养,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 病案举隅
患儿符某,男,10岁,因“阵发性连声咳1年余,加重1周”于2021年1月7日就诊。患儿症见阵发性咳嗽,遇寒加重;咽部有异物感,伴随连续吞咽动作,早晚及洗澡后发作较频繁,分散注意力可缓解;间断头颈部不自主扭动、耸肩、挤眉弄眼,多于注意力集中时出现;无明显发热,无头痛头晕,无胸闷气促,无咳血发绀;易腹泻,大便每日2~3次;纳眠欠佳,易疲倦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弱。查体见形体偏瘦,发育尚可,胸部听诊未闻及干湿啰音。既往外院曾行胃镜检查,结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十二指肠球炎;呼气试验提示幽门螺杆菌(Hp)阳性(已行Hp根除治疗)。西医诊断:Tourette综合征;鼻后滴漏综合症;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胃炎。中医诊断:咳嗽(外感风寒,肺脾两虚)。治疗以“培土生金,宣肺解表”为法,方予六君子汤合三拗汤加减。处方用药如下:党参10 g,白术10 g,茯苓10 g,黄芪10 g,炙麻黄5 g,北杏仁6 g,甘草6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橘红5 g,法半夏10 g,前胡10 g,防风6 g,桔梗10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约200 mL,分两次于早晚常温服用。
2021年1月14日二诊。患儿干咳较前明显减轻,不惧风寒,咽部不适减轻,阵发性头颈部不自主扭动、耸肩等症状减少,纳眠较前好转,无明显疲倦乏力感,服药后大便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弱。考虑前方效显,原方予删减黄芪,续服7剂,煎服法同初诊。后续随访,其家属代诉患儿症状明显好转。
按: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中的脾常不足[12],即消化功能尚待完善,脾禀未充,胃气未动。儿童生长发育皆需水谷精微充养,对脾胃功能十分依赖,故言脾常不足。该患儿先天脾气不足,后天胃纳欠佳,土不生金,肺气宣发正气不足而抵御外邪无力,虚邪贼风趁虚而入,又因其久病缠绵难愈,肺气宣降失常而咳嗽反复,一旦遇风寒则内外相感而加重。至于头颈易多动等症状,因“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似旭日初升,其气渐盛,所谓“肝常有余”。若脾虚无力充养肝阴,则肝阳偏亢生风,易出现动摇之症;且患儿复感风邪,内外相合,则头颈不自主扭动。脾主四肢,若脾虚而气血津液缺乏荣养,则易疲倦乏力;咽为胃之关,喉为肺之门户,若肺脾两虚,则宗气生成不足,气机升降失调,阻于咽部出现梗塞不顺感;脾胃虚弱,食物消化不良,故易腹泻。总之,此病主要病机乃肺脾两虚而外感风寒。
治疗此病案,黄穗平教授以四君子汤合三拗汤加减,配伍止咳平喘药,以脾胃为本,培土生金,宣肺解表。选四君子汤为底方,取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以固后天之本,稍加橘红、法半夏行气化痰湿以顺应脾性,气行则湿易去。同时不忘虚邪贼风对人体的侵害,取三拗汤治其标,开通玄府,解表祛邪,宣降配伍,顺应肺性。加“风药之润剂”防风,调节腠理功能。考虑患儿咽部不适,故加入桔梗,取“桔梗汤”之义以调理咽喉气机;因咳嗽多日,恐药力尚轻,故予前胡、紫菀、款冬花加强止咳之力。二诊时患儿疲倦感缓解,考虑儿童生理“阳强而阴弱”,恐气有余便是火,遂去黄芪。本病标本兼治,又不忘儿童“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以脾胃为本,依五行相生理论,培土以生金;后配伍宣肺解表止咳之药治其标。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咳。黄穗平教授治疗咳嗽尤重肺与脾,强调治疗咳嗽以调理脾胃为本,振奋中州,培土生金,充养肺气。肺气盛则布散津气于表,卫表实而御敌于外。外感易为本病之标,影响肺之宣降布散,又易伤正气,需以宣肺解表而调畅营卫。考虑咳嗽患者肺之宣降失调,需适当加入止咳平喘药以顺畅肺气,缩短咳嗽病程。总之,咳嗽的病机变化多样,黄穗平教授健脾调肺之法为临床治疗咳嗽提供了思路。